首先是我憋了很久的吐槽:假期有空补看了去年下半年的WIRED和ARTNEWS。这个Artnews之前退订了一次(因为这本美国杂志在北美好便宜,可国际订阅好奢侈呀!)但英国的其他杂志好像质量都跟不太上,最后又重新订了,结果俺刚订,那边就换主编了。然后这个杂志就有一系列的变化,除了焦点明显转向“当代”艺术之外,整体写作风格也变简约了,以前那种可以当微小说看的深度报道现在全变成两开纸就搞定的快餐了。着实让人来气——他们当自己是Yahoo news嘛?。这大概很符合新主编与时俱进的革新目标,可是我觉得这个主编很失算,因为在所有现在还买纸质期刊的读者来说,唯独那些还买艺术杂志的读者不在乎花时间做深入阅读……哼哼唧唧地读了几期之后,今天大Joy就转成了Apollo的订户。啊哈哈哈哈……解气呀。
最近看了画家David Hockney和批评家Martin Gayford的对话集,A Bigger Message。Hockney几处对“看”的阐述让大Joy觉得“心有嘻嘻焉”呀(就是又“戚戚焉”又忍不住因为貌似自己和牛人想到一块去了而内心忍不住摇头摆尾的得意一下),所以决定粉丝Hockney,马上订了他早期的书,哈哈
书里Hockney提到线条与速度的问题,其中有一个小细节特有趣,他提到说美国是车轮上的社会,所以LA的建筑都是为迎合每小时30麦车轮上的“观赏速度”设计的,而罗马的建筑线条则是迎合每小时5麦走路的速度看的。
--------------
上次提到这本书Adventure in Stationery,现在看完了,再推荐一下,如果你喜欢本子纸张铅笔头什么的,你肯定喜欢这本书。比如你知道曲别针是挪威人发明的而且曾被挪威人用作反纳粹标志嘛?当然对做社会学的来说,更感兴趣的是,虽然斯宾塞除了创造出“适者生存”这个名言以外,还发明出了曲别针的原型,但卖的却不好——为啥呀?因为小到如曲别针这种“科技”都不在科技自身的好坏,而需要在一定的社会环境才能腾飞——所以曲别针这东东要等到工业革命之后,出现了“官僚体系”和文案工作,才大卖特卖D!
当然,更让我觉得好玩的是关于“神奇的”moleskine笔记本的——新年前我看朋友圈的微信,发现北京现在也有moleskine专卖店了哈。作者记录说moleskine这个笔记本的来源吧,其实就是“油布封皮装订”的意思,后面有个袋,有个皮筋。原版早没有了,多年以后才有公司决定“重拾”这个笔记本传统的——没错,所以虽然我也用Moleskine,但每次见到M粉,我总忍不住大力推销Rayman‘s卖的价格也就其1/3-1/2,一样设计的笔记本——然后被扔鸡蛋,哈哈。
作者也提到M粉的忠诚度,说SGCapital收购M笔记本之后,在新制作的笔记本上加了一行“Bound and Printed in China”。好么,结果引来M粉排山倒海的抗议,M粉纷纷表示哎呀质量好像下降了,比如你看封皮好像也不温柔了,纸质也不地道了,还隐约有股怪味——中国作坊糟蹋了老牌子呀!
但问题是,其实从第一批现代M笔记开始,生产地就是中国呀!还以为是意大利手工作坊里出品的吗?唯一的区别就是以前的本子上没有印出产地,而现在印了而已。
作者最后说,对于那些认为中国出品糟蹋了这个笔记本的人最有讽刺意义的是,他们就没想过,中国才是纸张的发源地呀!没有蔡伦还有笔记本什么事呀!
——哈哈,perception害死人,讲课的好案例。
--------------
看完了流行很久了的epigenetics。简而言之就是基因遗传学已经out了,环境引起的表征变化是可以通过甲基化等过程传递到下一代的。在加上近几年被证实的neuroplasticity,颠覆了以前的’一定之规‘,我就在歪想,后现代主义社会学学者们看了应该很得意地说:你看,人类压根就很后现代嘛。嘎嘎嘎嘎
除了基因遗传学,分子生物学也已经out了,大Joy现在正在快马加鞭地看quantum biology.
我把moleskine那段贴朋友圈了你不介意吧..
我在米国的时候也看Artnews 也最喜欢“深度报道”哈哈 不过最近因为都在国内已经很久没看了
Adventure in Stationary看起来不错 先放到amazon wish list上!
是吧是吧!为Artnews默哀……
发现这本书在米国亚马逊上叫做The Perfection of the Paper Clip: Curious Tales of Invention, Accidental Genius, and Stationery Obsession 为何名字改得这么长……而且今年四月才开始卖@@
矮油,终于听说有一本书居然美国比英国晚卖,心情好舒畅呀!嘎嘎嘎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