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书(2021版)

以前写过,几年前《The Paris Magazine》上有篇文章的结尾我很喜欢:“如果你把自己当一部小说而非一个事实来读,那你就对自己更有掌控能力。因为人对事实,尤其是有关自己的事实,理解总是片面的,甚至是偏歧的。但如果我们是自己所要讲述的那个故事,我们随时可以增改情节。”

那如果你把自己不仅当作一部小说而且还是一部图像小说来读,是不是更欢乐呢?

大家过节好呀哈哈!今年的圣诞新年假期很开心,除了28号那天给一个尼日利亚国家奖学金的女生发博士录取通知书之外,基本就没有打开电脑。今年圣诞我们决定“系统”地看一遍BBC拍的各种狄更斯——绝大部分还是需要光盘哦!但光盘到手发现我们的目标太雄伟了,绝大部分BBC的狄更斯是连续剧,所以估计可以看到2022年圣诞!——明年我再向大家汇报观看成果哈!上面的照片也是受狄更斯影视作品的影响哈——我发现BBC很喜欢制作漫画版片头,从早年间的The Pickwick Papers到最新的The Mystery of Edwin Drood都是哦!

嗯,新年到来之前,一定还要完成一件事情,就是每年都要做阅读回顾!

今年虽然依然是没有国际旅行“家里蹲”的一年,但是因为有Conquer Challenge这个跑步软件,溜达了很多的路线,也就看了很多有关“沿途”地区的图书,还是很长知识滴!

也因为这个app现在多添了个毛病——有啥事不要站着说也不要坐着说,不如原地跑步说吧!这比较便于“积累里程”呀!哈哈哈哈

在说各种今年最佳之前,首先要说今年看的最诡异的小说是下面这一组——

学者写小说一般都写的差强人意(Richard Sennett在我眼里算是特例),因为很难跳离学术的“议论文”范儿。而学者写小说能写成像Julia Kristeva如此拗口的,也真的是登峰造极了。Kristeva是个迷一般的学者——不是因为她秘密多,而是因为她争议事件太多,而且不论是学术上还是政治上,都能一边拿大奖另一边搞出一般人都蹭不到边的丑闻来。然后她的小说还是很高产的,一个植根于欧洲政治的心理分析加文学评论双料专家出手写侦探小说,你说你听着是不是都很动心?

我在网上划拉到4本,但她写了有六七本呢。尤其上图左下角的那个Murder in Byzantium,(出版社/她本人)堪称媲美《达芬奇密码》的一部小说。嗯,之所以说她的小说是今年看过的最诡异的小说是因为,真的很达芬奇密码——整本书基本就是一部密码!文字倒比较流畅,但信息特别密——看到一半我忍不住随机找了一页内容数了一下,大概半页A5里大概有十二三个知识点!感觉基本上没有三五个博士学位无法完全欣赏本书内容!还有一个特点呢来自于Kristeva的专业,即心理分析,所以这些小说基本靠人物的大段意识流推动。其实这个做法也蛮好的,只是意识流加知识点,读起来特别累。——如同什么呢?如同用荞麦面做山东馒头。嗯,大雅只能用大俗来解释哈!小说里比较好玩的点是那些她引用自己的学术观点和当下法国时政的片段,不过这些应该算是我的学术偷窥欲,给文学作品本身增加啥颜色不好说。

吐完槽,下面来说年度最佳~~~

我的三本(小说,非小说,学术):

今年看了很多关于去殖民化的书,但最让我耳目一新的学术书倒和科研没什么太大关系,而是最右边这本。这是关于社会学家Goffman方法论的最深入浅出的一本书,确实是Goffman unbound,让人对其社会学有新的理解。中间的非小说吧,本来我是要选Can the Monster Speak的,但楚楚说那也是她的年度非小说最佳,那我就换成排名第二的Byung Chul Han的书吧——前一阵写了我把他翻译成英文的书都看了,其实那本Agony of Eros也相当好,但相比之下,可能还是不能免俗地推荐他这本风靡德国的The Burnout Society。

其实今年最难选的小说类。我每年从十二月份初就开始琢磨年度最佳,然后下面这三本都曾一度是小说类的最佳

中间的Ishiguro就不要说了,他所有的书我都稀饭稀饭稀饭!但这本Klara and the Sun好像几乎上了所有年度图书的榜单,啊,那我就不凑热闹了。右边这个法国小说The Anomaly也是得了大奖的,时空穿梭与alter reality的老话题,但情节很巧妙,涉及了很多社会问题,很值得一看。最左边的这个是个漫画,但是是一本看完让人感慨万千的漫画,Will Eisner批评狄更斯种族歧视——确切的说是犹太歧视,把其《雾都孤儿》中扭曲的边角人物,犹太人Fagin,作为主人公讲述“恶人”背后的无奈的故事。现在这个年代正是各种反歧视的热潮,但身份政治的讽刺是纸面上的身份扶正了,人性却未必挽回多少,所以不少层面上,越“包容”越割裂。但今天再读Eisner2003年的Fagin the Jew,Eisner的漫画永远根植于人性,这个身份政治作品即便道理上并无新意,但却更让人动容。

但最后我还是选择韩国小说The Disaster Tourist,一来因为这个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写一个旅行社女员工开发灾难旅行路线的小说确实也不错,二来我感觉需要支持一下非欧美作家哈!所谓“知识非正义”(episetmic injustice),有时候就是在可视度这个简单的事情上——很多非欧美国家的作品就是不会见天日呀!好吧,今年有个Squid Game(至今没有看),但绝大部分作品就是看不到看不到看不到。过节期间《卫报》推出全球图书和全球电影两篇文章,列举了被翻译为英文的世界各地的好书和好影视作品,我兴冲冲地查了一番,别看已经翻译成英文而且已经在欧美发行,但十之八九是在平时的渠道找不到滴!

所以那天问国内的小伙伴们今年最佳图书是啥,@春晖 推举这本,看介绍有点意思哦

小巴今年的三本最佳(小说,非小说,学术):

左边的小说是环境寓言(eco-fable),应该确实不错,因为小巴在我耳边嘚嘚了很久了。和我相反,在决定小说类最佳图书上,小巴一点没含糊,非小说和学术类倒是执拗了很久,最后小巴选的这两本据说要相辅相成地看,都是和他现在做的中世纪哲学有关。右边这本从题目和说明上,明明都是我们社会学范畴的嘛——然后我翻了两页,Gnosticism, Augustine, Aquinas, Ockham…我就看不下去了。

楚楚的non-fiction 和 academic

中间的不是楚楚,而是左边这本诗集的作者Andrea Gibson。但见过楚楚的有没有发觉Gibson和她长得好像!!尤其是侧面照。右边的这本Can the Monster Speak确切的说不是一本“学术”书籍,因为里面没有系统的理论,但这是一本让多门学科都会打颤的书。这是作者Paul Preciado在2019年面对巴黎3000多名心理分析师(不知道Kristeva去没去)对医学界助长对同性及变性群体歧视的讨伐。当然是借用了Spivak揭示精英给底层政治扣的玻璃天顶的名句“Can the subaltern speak”。这是我今年在Foyles书店上下楼时,从在他们顺着楼梯扶手摆的书里偶然间碰到的,看完觉得好棒,发给楚楚,没想到楚楚看完也觉得是年度最佳。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触是,如果不是有人告诉是2019的演讲,我会以为是1902年的事情——医学/学术界真的依然这么狭隘落后嘛?! 但别说医学了,有的时候你会觉得整个社会过去一个世纪(甚至是几个世纪)其实也没有变得更为开通。这点上,美术史和审美是个更为直观的例子,不过这就留到明年再讲啦!

下面是群里两位小朋友的。小朋友的年度图书很有意思,因为他们每年的兴趣点都在变,而且完全没有“逻辑”,不可预测。

首先说乐仔,乐仔两年前还是文盲(啊哈哈),去年乐仔的兴趣点是汽车构造,今年就变成了人文地理了,主人公也从车变成了灰机——

其实如果乐仔在家里各种折返跑也在手机上折算成历程,然后喜洋洋同学不定时给人家发个奖牌什么的话,我感觉乐仔和我今年“边跑边看”的阅读思路差不多嘛!

然后再说黄豆儿,最早黄豆喜欢的书那白菜脱口而出(估计外加“倒背如流”),2018年的时候喜欢火车,2019年是外太空,去年是百科全书式’Questioneers‘,今年听说在600多本书里第一次出现选择困难症(这算一种成长的烦恼哇?),最后选出两本,一本小说,一本非小说

战争题材,啧啧啧。。。

明年两位小朋友又会将视线转移到哪里咧?明年我们又将各自和哪些图书相遇咧?不造,读书这件事永远计划赶不上变化,变化及不上造化。我去开启我的守夜阅读了——

(下午三点的英国拍摄夜读效果丝毫没有压力)

A very British comedy

看我家的“三头哪咤”现在看起来文明多了吧?哈哈哈哈,虽然俺家哪咤有点comical,但今天要讲的comedy不是这个。

话说今天一早上,我和小巴都在掰吃什么是哲学意义上的“直率”(forthright)这个高大上又形而上的问题。作为两名严谨又严肃的学者,我俩当然是费了半天口舌啥结论也没有得出。

时近中午的时候,门铃响了——我们隔壁的邻居笑盈盈地站在门口,递给我们一盒圣诞巧克力,然后欢快地跟我们说:“哎呀过节好呀!啊对啦,我儿子得新冠了正隔离呢,但我们一大家子12口人还是决定周末圣诞节在我家团聚哈!”

我和小巴—— “o” “o”!!! 如此forthright example of forthrightness 让我们瞠目结舌哈~

是不是很滑稽?也难怪我对英国的喜剧很少能找到笑点,太多被惊到,哈哈。把这事分享给楚楚。楚楚说,她女友同事也是要组局,好几个都是最近刚得新冠的,而且全体都是拒斥打疫苗的,其中还有一个得过三次新冠的!

我说:这是为了third time lucky嘛?

不知道是不是lockdown时间长了,感觉有时候感觉其他人类的逻辑已经莫名其妙的升级到外太空级别了。

今年的博客也明显少了,我那天也反思了一下,是不是在侃村儿蹲时间长了,好玩的事情少了。但其实也不是,因为以前快到傍晚的时候坐在电脑前胡敲一个博客觉得是个消遣,但新冠以来吧,太多的事情搬到了线上,所以往往一天结束之后,最不想做的事情就是再坐在电脑前呆着了。这不,现在学校的事告一段落了,觉得又有心情敲字儿了。哈哈。至于八卦嘛,一直都很丰富啊~尤其当八卦都转到手机和TEAMS上之后,妈呀传播速度都是光速级别的。

比如Omicron真的很厉害,因为上周我和小巴的手机Bing Bing Bing感觉一周之内听说得新冠的人比去年一年都多的样子。英国开放疫苗增强针那几天,NHS预约网站瘫痪了,但嗖嗖嗖,大家都在迅速传递着去哪个walk-in centre排队的情况。大Joy和小巴属于知难而退的,看到几个同事排了四五个小时队才打上疫苗(有的排到了,疫苗没了,结果还得第二天重排!),我俩干脆在家坐等工程师蜀黍修理好网页吧。然后第三天GP居然一封短信,我俩很轻松地就约到booster啦!然后天黑黑的去排队……

其实当时不过五点,但是大家都知道的,英国的太阳从下午两点就开始往家走了……

打疫苗那天最让我们惊讶的是城里居然还堵车!——不是应该都在家工作了嘛?居然还是车水马龙的——所以包胖子不下封城令倒是也有些“道理”,因为可见是少有人会遵守(包括俺们亲爱的邻居啦!)当然,好的一方面是,即便是俺们经济萧条的小城市,也是很有点圣诞气氛嘛

周围人打了辉瑞增强针好像反应都蛮大的,好几个打寒战啊或者发烧什么的, 大概是因为前两针多是牛津的疫苗。我们两个之前两针也是辉瑞,所以倒没发烧什么的,但是第三针的反应依然比较强烈——哇,超级疲劳啊。第二天我俩感觉一天睡了四个午觉,但晚饭前我坐在沙发上还是打瞌睡了。我严重怀疑给我们打的到底是安定还是疫苗!周末因此错过了国内的一个会——时间是英国凌晨2点到4点,本想咬咬牙,坚持一下吧,但是上牙尚无碰到下牙,我就已经开始打呼噜了。哈哈,基本就是昏昏沉沉了两天,第三天差不多回复正常了。

幸好副反应在圣诞节前都发完了,除了上面说的会,前两周还因为为一个朋友帮忙,在一个我不是很感兴趣的会上发言——不很感兴趣因为不算我的专长,感觉会议其他的人都是专家,我就是个“票友”,但朋友坚持要我去,我说好吧好吧。但既然答应了,还是得好好做,是吧。所以虽然各种不情愿,还是老老实实做了一下功课。然后那天会议讲完,听众纷纷向会议组织人说,哇以前不知道,你们请的这个大Joy才是这个领域的腕吧?啊哈哈哈哈~朋友巨开心,东家也巨开心,我当然也巨开心啦。然后又给哥伦比亚大学的一个朋友写完了一个陈述……一度掀起节日前工作小高潮,然后朋友们开始过节了,我也开始专心过节。

节日气氛,从早饭开始——

嗯嗯,从Starbucks南北极(熊与企鹅)的shortbread到各个咖灰馆的姜饼(Costa的姜饼实在太难看了,简直像我做的,我就不拍了。。。),大Joy可以负责任的说,除了F&M的姜饼完全是另一个境界的之外,如果你和大Joy一样喜欢软姜饼,而且喜欢姜味的话,今年最好的姜饼是Nero滴(中央黄盘)

那天M大姐给我寄来一盒邻郡苏塞克斯做的手工“艺术巧克力”(Art Chocolat)。矮油,好高大上的咧!这一盒巧克力引起我家一家子玩具的骚动:

啊哈哈,好吧,这个有点新冠家里蹲蹲出的无聊 =P。

还收到了白菜的礼物,其中有一只金属小象。设计师的本意是“开瓶器”,但我觉得这么好玩的东西放厨房谁看得见啊,所以目前被我移植用来在书桌上当数据线管理员,你们看看,是不是也非常合适啊?

最近我们家出的最大最让人振奋的新闻是——我们家后院的一棵“灌木”居然在大冬天开花啦!!!

有没有一点不可置信?就是一觉醒来,后院里多了一抹粉红——而且,还不是远方飘来的塑料袋!!我这也是打着哆嗦出门拍的照片哦!还有两个花骨朵感觉元旦前后或许也会绽放。我这个植物盲到目前也不知道这个“灌木”到底叫什么,但我决定它的小名应该叫“腊梅”——因为在我狭小的知识库力,只有腊梅是在这天寒地冻里开花滴,嘻嘻嘻嘻。(无知制造的滑稽,典型的British呀!)

最后再分享一个笑话:那天去药店,小巴买了哇噻那叫一兜子的健胃消食片啊等等胃药。我说,呦,这么多,你这是干嘛呀?小巴说:这不是要过圣诞了么……

啊哈哈哈哈,就喜欢小巴这种直率的过节精神!AC则加个更字——

向圣诞粗发~!

不知不觉,又到了每天10点天才朦朦亮而门口感应路灯下午2点就自动启动的日子——那离圣诞还会远哇?!!呀哈哈~~~

积攒到十一月的最后一天再写博客,因为这个月紧张活波那小节奏,比Jon Batiste的小爵士还给力哈!需要做的事情和想做的事情一件件用铅笔头划掉,那感觉,happy happy happy~嗯~嗯~

这学期给学生讲社会学理论讲得行云流水,那天有个学生课下跑过来推推眼镜问我,“大Joy你为什么那么会讲理论?”我说:“呔!不许侮辱老师,我明明是实证社会学学者。” 嘎嘎,不过不说工作了,直接说有趣的——

最近发现了两套奇幻小说特别好玩,一套是讲一个历史研究所用时间机器做调研的Chronicles of St Mary’s系列

历史情节是否精准不敢说,感觉有点Dr Who,但里面是不是冒出对学者或学术的各种揶揄。不得不说,即便有的笑点有点老,但还是觉得很过瘾哈。这套书最开始是因为Audible推送,听了一耳朵,觉得好玩好玩。但这套书感觉不太适合听,买了几本圣诞节无脑阅读正合适。

另一套奇幻读物其实也是最先从audible听来的——

这也是一套估计正常去书店的话,八百辈子也不会和其碰面的书。讲的是个冻龄于28岁但实际300来岁的女炼金术士和一个同样会魔法的石雕兽的历险记——嗯嗯,是挺幼稚的哈,但是,但是!这套书的亮点是——这个石雕兽特别喜欢做饭,故事情节里穿插着各种纯素食的美食——虽然是纯素食吧,但是听起来那都是相当的美味啊!——以至于俺找到了作者的网站,订阅了其newsletter,就是为了下载其故事里的菜谱….

你或许觉得大Joy很幼稚,但是这个和迷Inspector Montalbano系列没什么本质区别呀!——当然,如果你觉得迷Inspector Montalbano也很幼稚的话,我只能说。。。哼,一看你就是个不愁吃不愁喝,对美食没有需求的家伙,不信你来英国住几年!

下面再来说两个别样烧脑的书,一个是鼎鼎大名的社会学家Paul Gilroy的麻麻Beryl Gilroy的回忆录

9月份black reading month的时候我就在琢磨为什么周围没见有人提议集体看这本书的。9月份到手,这个月终于有时间翻了前半本。虽然很多关于当年她作为黑人教师受到的歧视是意料之中的,但全书没有怨气,也几本没有愤怒,有的段落轻点一笔讽刺还很幽默,但整体读下来超级犀利。啧啧啧,不愧是Paul Gilroy的麻麻。当然反过来,作为英国第一个黑人女校长来说,难怪儿子会成为大社会学家。

另一个人是Byung Chul Han,中文翻译是韩炳哲。他20出头从韩国移民到德国,从韩国理工男转变为当代最红的德国哲学家。不过他的经历不如他的文字让人乍舌。

我是特别偶然的那天拾起一本他写的小册子Burnout Society(他写的书都是小册子),从那本书第一页关于“免疫”的讨论开始,我就被勾住了, 晚饭后哗啦啦一会儿就看完了,感觉太清新了。上周末正好小巴生日,本来想去伦敦的,但先是大风然后是Omicron,在家猫着吧,做点啥有意思的事呢?——一口气把目前翻译成英文的他的15本书都看完了——说起来气壮山河,但其实没有那么神奇啦,因为一来他的书都很薄,二来,他有很多重复。但一鼓作气全读下来,除了OCD发作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大概有四五个比较重要的观点,所以一口气读完比较容易正确理解他每本书到底都在讲什么,不然他的文字看似只是很多比喻。

我对他的总体评价是:80%同意,20%annoyance。因为毕竟不是学术论述,有些地方偷换概念,有些地方断章取义,还有就是虽然他很联系当代科技,但他对科技的理解只停留于大众水平,即只和电子网络有关。很诗意的文字,看了不会后悔。

大Joy不止是看书有坚持哦,锻炼也是哦!十一月份英国癌症研究中心号召大家每天一百个蹲起,俺都做完啦!!!矮马。我有的同事每天做两百个,不知道他们十一月三号和四号那两天是怎么走路的……

最近还发现了一个把梵高融入现代生活的插画师,他的Instagram上每幅作品还搭配一首小诗,很有意思哦

圣诞树尚未拿出来装扮,不过家里已经很有气氛啦!那天在M&S先是买了一棵小松树(左图)然后回家又把窗台上的仙人掌装扮了一下(右图)

我们管这个三头的仙人掌叫‘Frankfurt School’,因为法兰克福学派目前是三代嘛,然后我自以为很聪明的揪出几个Christmas crackers上的红红绿绿的蝴蝶结搭在上面,我的本意是觉得应该看起来很有气氛吧?结果,嗯,我炮制出了三头哪吒!(当年手工课老师对人类绝望的咆哮又在耳边响起)

虽然不知道今年圣诞节家里会不会来客人,但俺家今年是囤好不一样的Christmas crackers了——

哈哈,有没有一种不请客都觉得亏得慌的感觉?

今年的圣诞日历也很劲爆哦!一个是下面这个,解谜探索类倒计时:查理教授出门看世界,每天给助理从世界某个地方寄回来一个信封,24天,全球24个地点,24个谜题——啊!你瞧这两年没发出游,把我给憋的!

12月,家里还得有“谬贼克”!往年这回儿大Joy书房里又天天“All I Wanna for Xmas is YO—!”的节奏,今年录课把这首歌顺便录在了圣诞节前最后一节课的片头,啊哈哈哈哈~ 嗯哼,今年秋天我讲的课每节课的片头都搭配一首和内容相关但又有点出其不意的乐曲,以至于别看咱五音不全天生没有乐感,现在在二年级学生们眼中,大Joy是一个特别有音乐修养的人,充分证明“唱得好还是不如说的好”,啊哈哈。言归正传,家里的“谬贼克”也是圣诞日历——

迷你唱碟机,24天,每天一首圣诞歌曲,好玩吧。正好以前买的一个书籍式木盒子被派上了用场,可以装唱片。

向圣诞粗发!

上天入地的一个月

一个多月没写博客了哈。今年的年假真没白休,之后的这几个礼拜上天入地,感觉最能体现过去几周的照片就是上面这张啦!因为又很平常,但又因为各种无厘头而显得很“霸气”。

嘻嘻,这怎么解释呢?首先,龙虾海蟹这些海物吧对于一个岛国按理说应该没啥,但是呢,英国的龙虾基本都是戛纳大进口的。而自新冠以来,戛纳大龙虾在英国基本就属于缺货状态,所以两个月前我们在超市发现最后两只戛纳大龙虾那还是十分异常激动的。 而冬瓜更是啦!冬瓜汆丸子,哇好久没吃了,而且好久没回国了,馋死我了。对于要买新鲜蔬菜要去40分钟火车远的地方的大Joy来说,终于找到一家快速靠谱的网店速递冬瓜,简直是对生活品质翻天覆地的改善哎!——嗯,谁能想一个冬瓜汆丸子对幸福指数有这么高的影响力呢。

同理,谁能想到一个课表,能把一个学院,啊不,是整个一个大学的老师折腾得四脚朝天呢?

嗯呐,我们大学电子排课系统不知道为啥出毛病了,又赶上大学校内机构重组,很多后勤老师被重新掉配,外加开学前一周忽然上面决定需要允许学生远程参与课堂——根本就是完美风暴,一直到上一周,也就是开学第四周,我们的课表被系统抽风似的大更换了两三次才算尘埃落定!!!这期间系统“悄悄”更新,使得学生走错教室或者老师看错时间的事情好多呀!然后老师们的工作量一下子成倍的增长呀,因为一边要搞清楚自己什么时间应该出现在什么地方,一边要协调学生外加处理各种学生投诉啦抱怨啦以及群体焦虑。

最经典的是开学第二周的某天早上8点10分,大Joy晃悠到书桌前,跟小巴说我先回封学生邮件,十分钟以后就下楼吃早饭。。。嗯,然后一边回邮件,邮箱一边不停地跳出新邮件,然后等我从椅子上站起来的时候,已经中午十二点了!!!

>.<!

那感觉就是仿佛大学这部机器里后台被小黄人们捣了鬼,完全就是在耍老师们玩

按理说这排课表又不是老师的事情,我们也没啥责任,但在大学里教书的估计都能体会,如果几百来号学生集体迷茫,那还是相当让人焦虑的。反正那两周我是被课表折腾得没咋睡好觉,趴去学校的唯一兴奋点是——发现了一只巨像胡椒盐儿的猫:

有没有神相似?可惜小胡的猫是“胡椒”色,而这只猫是黑白范儿。

上上上周六再去学校加班做招生演讲,顺便听说我们系还算在课表风波里维持的比较有秩序的,外系有老师干脆在楼道里崩溃大哭或者直接晕倒在地的。同事们纷纷burnout。

本来上上上周日还要加班的,但后来想了想,算了,邮件总是回不完的,而且不带随便把自己当凤凰的哈哈哈,涅槃之后未必重生,还是避免burnout的好。所以周日毅然决然地跑去伦敦看展览去了——

其实疫情之前就说要去看扩建之后的Wallace Collection的,结果又耽搁了两年。但这回去尤其开心,尤其是从日常学校管理琐事中解放出来,啊,看见Frans Hals,让我想起Haarlem,好地方呀好地方。

嗯,看上面左下角我俩这照片,有没有一种暗室里也要自拍的倔强?哈哈哈

周日一大早去看展览的好处是,周日大家都喜欢睡懒觉,所以美术馆里的人不是很多。但我们没有算计到的是——成人大概周日早上睡懒觉,但是小孩子不会呀!让我有点惊讶的是,Wallace Collection庭院中央的咖啡馆居然被一个四岁小崽子的生日会给包出去了!

暴殄天物啊!!!!!

真的,尤其那个庭院是玻璃屋顶,360度无死角天然回音壁,然后你放一群学龄前儿童以及生日小主家里请来的专业爬梯主持在里面……

幸好展室的门还算隔音,但一出展室,脑仁儿飞迸。而且才四岁的小孩啊?有必要来这么文雅的地方过生日嘛?!而且美术馆现在缺资金到这么没有底线了哇?——那一刻大Joy心里莫名有一种“仇富”心理哈哈哈哈。咖啡馆的服务员跑到每个参观者面前小声说:“抱歉抱歉,合同说他们只能闹一个小时,一个小时就结束了,大家忍耐一下。”

我看站在旁边20多个打扮的漂漂亮亮又掩饰不住睡眼惺忪的家长,忽然又莫名觉得当富家子弟的家长也蛮辛苦的哈哈哈……

不管怎么说,一趟美术馆还是非常治愈的,我的心情就从下图的左边换成了右边

欢天喜地地回了侃村儿,满血复活地继续上班。大Joy第七个博士生毕业啦

上次见面时,她还没有写完论文的第一稿,我还在跟她急,这次见面,成博士啦!因为她学术写作一直是软肋,所以这一直是我比较担心的一个学生。结果那天答辩外审考官尤其提出这论文“文字功力相当好”,啊哈哈哈哈,看来本老师标准可能拿的有点高了,总之特别开心.

大家庆祝了一下,然后回到办公室里继续另一个博士生的指导。然后搭档的同事啊咻~~对着我这一大喷嚏。大家都顿时僵化。幸好大Joy办公室永远开着窗户。上上周五的事情。

学生纷纷感冒,上周三打喷嚏的同事据说“卧床不起”,然后大Joy也发骚了。周四边烧着边在线开会。会议主办人因为场次太多,把大Joy这场的时差算错了,让俺提早上线了两个小时,不过我还是窃喜自己原来自己不是最“晕菜”的那个=P

这个会和大Joy现在做的研究很相关,夹在四五个风险研究的我蛮佩服的学者中间发言,后面一个小时的讨论基本围绕大Joy的话题展开,心里小有一点得意,因为证明戳到点子上了嘛。

原本雄心壮志的打算周五去伦敦见朋友顺便去看个展览,但完全就趴在家里了。然后完美传染给小巴。今儿个那个打喷嚏的同事说他新冠阳性。>.<! 不过今天大Joy烧终于退了,小巴一直也没烧起来,我俩新冠依旧阴性。看来把我们打倒的,只是普通流感而已。但回想起来真惊险,疫苗还是相当管用滴!

虽然过去四五周过得有点浑浑噩噩颠三倒四,但年假之后和开学前之间还是小哈皮了一下,现在回想起来真是好英明:那天是我和小巴早上先去Tate Britain看Paula Rego回顾展

中午发现中国城边上一个巨好吃无比的(貌似是中国人开的)越南餐馆Viet Food – 没错,人家都在伦敦营业七八年了,我和小巴才发现(记得N年前我自黑过的伦敦辣么大的“M&M世界”商店只因为在我和小巴每次进城的既定路线的街角斜对面上而让我们很迟钝的很久以后才恍然发现新大陆哇?小巴说这不叫后知后觉,这叫delayed gratification。文科生就是会拽)。这家餐馆真的巨好吃,就连千篇一律的越南春卷都别有味道的样子。

吃个肚歪下午和楚楚及M大姐去看Royal Academy的Michael Armitage

看展览的那天哪里预料的到,上左图中的人物的心理完全就是俺其后几周的工作写照哇嘎嘎!

真正的霸王餐是在这个展览之后吃的,M大姐的朋友的朋友是Darjeeling Express的大厨Asma Khan, 英国名厨,因为新冠,预约好的座位取消,取消了再约,往复几次,我们终于吃上啦——

最左边是那天套餐的菜单。嗯,没错,大Joy就是从头一直吃到尾。哇噻,原来地道的印度菜是这个样子的,吃到目瞪口呆!尤其最右边上的这个酸奶式的甜点,看起来有点粗糙但是口感很精致。吃饭中,我们跟服务生问起了Asma Khan,没想到过了一会儿她自己从厨房出来跟我们聊天,意外收获哦🤩。因为M大姐正要开始博士学习,Khan跟我们聊起她国王学院读法学博士的往事,也是中年开始读博的,2012年博士毕业,很赞。但她经历里给我印象最深的一点是:她搬来英国之前完全不会做饭,后来因在英国找不到家乡的美食而发奋学习厨艺,现在是出入各类媒体的英国名厨。

嗯,简而言之,英国是可以饿出一代名厨的。各位刚刚搬来英国上学正在学习正在使用电饭锅的小朋友们,有没有很受启发?

最后放一张前一阵小农市场里买的干花,往家里一摆,顿时感觉秋天就到喽!

年假年假-2

有没有觉得我们俩上面的照片很气派?(没觉得呀)咳咳,换个方式说:我们这是坐在3世纪(没错,三世纪!)的古罗马残城墙晒太阳,有没有很气派?——答案必须是肯定的呀!

哈哈哈,今年别看没有踏出国门一步,但感觉好像是一直围绕着古罗马,溜达了一大圈。你想啊,暑假前半段是看的大英博物馆的Nero的展览嘛。Nero那会儿英国已经被罗马人差不多征服了。而我们上面去的这个Richborough的遗址,就是原来罗马驻军的主要地点之一哈,离这里不远的地表还可以隐约看到以前古罗马格斗场的地基。全球旅游基本停止的为数不多的好处就是,偌大一个历史遗迹,基本就是我俩,以及草地里没啥攻击性的小蛇(当地人说是常见的,不过我们那天没有看到哈)。在遗址上撒完野,感觉心胸都豪迈了哦哈哈哈!

现在这附近是小村落,向西南一点是著名的“三明治”(Sandwich),向东北一点是英格兰最大的沼泽自然保护区,但以前,建这个城墙的时候,这块是个小岛哈。

岛上城墙里驻扎着罗马军队,把持着货物和人员的海上往来。城堡中央(下图)据考证以前有个几十米高的柱子,你从海上能走到柱子边上,基本就是过了海关了,柱子本身大概就是“欢迎来到英国”的意思。我感觉可以等同于后来纽约港口的自由女神? 嗯。我这个21世纪的背包客也来个英武的“登陆照”~

除了古罗马这根主线,我那天琢磨了一下,我们俩老外今天夏天的出游好像欣赏的全是英国被侵略史。比如上面这个军堡遗迹之所以有名,是因为这里大概是罗马人第一次踏上英格兰土地的地方。换句话说,这就是侵略史的开始哈!而还记得我之前博客里去的黑斯廷斯就是N个世纪后英国又沦陷在法国人手里的登陆口哇?嗯,那次去玩黑斯廷斯觉得不过瘾,我俩上周又特意去了一下那个黑斯廷斯战役的真正所在地,即现在据黑斯廷斯这个海边小镇不远的一个叫“战役”(Battle)的地方——

这里就是当年诺曼底公爵威廉(William the Conqueror)在1066年入侵英格兰,打败当时英格兰国王哈罗德二世,而成为英国历史上鼎鼎大名的威廉一世的地方。比如下面(左图)地面上这块石头就是当年英王哈罗德战败之后被斩首的地方,然后威廉一世很得意地在地上画了个圈,说就以他被斩首的地方为中央祭坛,然后建造一个教堂。

嗯,感觉我俩在国耻地玩得太high了,所以在修道院遗址来一张黑白照片追悼一下哈罗德吧!但说实话,我俩围着古战场走了一圈(大概40钟的样子),感觉当年其实英国人是很有地利的——之前说的黑斯廷斯山面环山一面临水,咋就让法国人(诺曼人)登陆了这点就不提了吧,这个古战役的具体地点也是有坡度的,反正我走了一圈,感觉英国人是在坡上,而法国人是爬坡打,居然这还打输了,啧啧啧。据说当年战场上那是尸首遍野啊~以至于威廉一世为了辟谣自己还健康的活着,特意骑马出来跟大家说:“冲鸭~!” 下面这个雕塑就是为纪念这个冲鸭——

古战场的现今自然是没啥尸骨了,但也是满地的“地雷”——因为早已变成畜羊的草场,凡古迹之内的地域羊群完全肆无忌惮想去哪里就去哪里,所以整个古战场分布着各种新鲜的或陈旧的羊粑粑……当然,从杯子半满的角度看,你也可以说,难得在家门口拍出了一种在非洲大草原的恍惚

(只不过如果真的在非洲,那树和那羊都会更有造型吧)

感觉下面这张照片一张图完美总结了古战场的昔日与今朝,你觉得那个古战士和羊那个人更犀利一点?

遗址上散布的古战士雕像有一个特别有气氛,就是下面这个弯弓射大雕的——

我跟小巴说,哎,这个好玩,合个影,要像Usain Bolt那样的,明白?

小巴说,哎这个主意不错,给我也来一张。然后小巴同学就照猫画瓢地也摆拍了一张。

但我怎么调整镜头角度,怎么觉得有点别扭,你们看出来重要区别了哇?

啊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汗就一个字儿。

这张图很快就成为俺们家今年夏天最大的一个哏。回到最前面说的那个古罗马落脚地,您看咱这摄影技术——

您再看小巴这射击技术

那天中午在Battle吃饭也很有意思,我们两个一个点了炸鱼和薯条,一个点了汉堡和薯条,但你有没有发现同样是炸土豆条,给我们两个端上来的有原则性的区别呢?

近距离观察一下

有没有发现,因为炸鱼和薯条是英国菜,所以薯条(chips)是粗的;而汉堡和薯条是歪国菜,所以薯条(fries)是细的。妈呀,大厨还是相当有原则性的呢!

但后来去三明治——对,就是我们现在所熟知的馍夹肉“三明治”的诞生地——我们发现当地一个巨~~~消魂的三明治店(the Toll Bridge restaurant),熏肉的,但一个是用的汉堡做的,一个是open sandwich,都不够有原则。而且如果你在网上搜“三明治最好吃的三明治店”,排名第一的,居然是一家在无名街上的无名法式面包店(baguette)!啊,英国人真可nian~

上图这个No Name的咖灰确实很好,但Toll Bridge餐厅的三明治要好吃N倍哦。而左侧背景里那个都德式建筑就是传说中三明治的发源地啦!

话说食品三明治是因为当年是三明治伯爵因为(不论是赌博还是公务)不愿浪费时间吃正餐而搞红火的,而三明治伯爵本人不叫三明治,而是因为他当年率领的军队的停靠海口在三明治这里,所以受封的时候,选择了这个地名。而这个地方之所以叫Sandwich是因为古英语里的-wich指安营扎寨的地方,比如格林威治(Greenwich),大概就是一片绿地的落脚点,而三明治这块以前是海滩,都是sand,所以就叫sandwich啦!当年那个伯爵的勋号其实原本是Portsmouth的,要是那样的话,现在咱就不是吃sandwich了,而是吃Portsmouth了。中文呢,我估计也不是三明治了,但也应该不是拗口的波特斯姆斯什么的——你想类似于lasagna这种音节多的,咱中文一般都不音译,而直接意译为“千层面”什么的,所以我估计当年那个伯爵要是取名Portsmouth,这个食物多半今天中文就真的叫“馍夹肉”了。

而上面那个“发源地”是以前三明治的行会和法庭(下图),所以大概三明治伯爵在这里是吃过足够多的馍夹肉。

这个法庭基本和上世纪初没什么变化,现在已经不用了,但,看见那些鲜花了哇?嗯呐,现在这里变成婚礼场所了。对此,那天这里的工作人员有句话特逗,他说,所以即便这个法庭现在不开庭了,但还是时常handout ‘life sentences’。换句话说,时光荏苒,这里却依然是民众交待一辈子的地方。嘎嘎嘎嘎

三明治还是相当好看的,我觉得从城市来看,比坎特伯雷要好看,虽然没有大教堂,但是让我联想起了布鲁日,是个古建筑保存相当好的小镇

但不知是不是在英国待时间长了,长出了恶趣味,我看这些小镇呀,确实觉得特有历史感,特好看,特……你不觉得特别Agatha Christie嘛?特别符合谋杀案犯罪现场之类的……

所以在年假即将结束的时候,我跑到小镇的独立书店里,买了一本大英图书馆编辑的短片侦探小说集:Murder by the Book, boo!!

年假结束啦,还有两周准备开学,哼哼哈嘿,夏天明年再见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