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other year, cover to cover

IMG_1299

哈啰,大家圣诞狂欢酒醒过来了哇?嘎嘎嘎嘎

又到了每年盘点看的书的时刻啦!不过先说两个滑稽的段子。

一个是圣诞前夜那天大厨小巴吭哧吭哧做好了所有的圣诞大餐,然后大Joy闻着味道留着口水就下楼,假装关心实则打探开饭时间地问了一下“有啥要帮忙的哇?”

然后正在准备什么酱汁呀之类的小巴超烤箱一努嘴,说已经都搞掂了(大Joy掐时间掐的多准呀!绝对“老夫老妻”呀!啊哈哈)我可以帮他把已经烤好,在烤箱里保温的火鸡取出来(当时烤箱已经熄火10多分钟了)。

然后大Joy就套上棉手套,取、火、鸡。。。。嗷~~!!居然左前臂被烤箱边缘烫了个大水泡!!!哇靠,人生真不公平哎!

然后因为位置明显,所以这两天(以及估计未来一两周)遇到的所有的人都知道“大Joy做圣诞大餐(时被烫了)”。啊哈哈哈哈哈哈,小巴也说:人生真不公平哎!

第二个段子是,前一阵显摆了那个乐高的Advent Calendar。话说24日最后那个是圣诞老人本尊——

IMG_E1373

还拎个礼物袋。可是多看两眼你有没有觉得这个拎着麻袋的圣诞老人有点行踪慌张,感觉好似刚抢了哪里大步逃离现场似的……

嗯,所以我觉得下一步的故事情节应该是这个画面——

IMG_1369

IMG_1370

扒火车胜利大逃亡喽!

嘎嘎嘎嘎,言归正传,我上面是以图代言,下面这本最近两周翻完的短篇小说集,是以言代图,每一篇短篇都是通过Hopper的一幅油画借题发挥——

IMG_0739

内容特好看,尤其我发现书摆在那里跟我们家配在一起也特好看。里面有很多名家作品呢,值得找能静下心来的时候一看。

这本书差一点就在最后时刻变成我今年最喜欢的小说了,不过纠结了一下,还是维持我之前想好的吧,以下从左到右是今年看过的我最喜欢的小说,非小说以及学术书籍——

同样顺序,小巴的排行榜如下——

妈呀,好像从书皮就能看出来明显的性别差异?哈哈哈哈哈哈

同去年一样,楚楚也列了她最喜欢的小说和非小说——

楚楚还跟我说,左边那个可~~好看啦,看得她哭得唏哩哗啦的。。。然后我就悄悄从要读的书单里划掉了,咳咳。

提起黄豆儿今年最喜欢的书,黄豆儿妈咳吧都没打(因为貌似可以倒背了吧,哈哈哈哈)——

81ki2sSDdwL

因为节前见了马丁老爷子,我问他今年最喜欢的书是啥,他说是这本——the-co-ops-got-bananas-9781471153419_lg

他当时忘了全名了,就说是Davies写的一个名字很滑稽的一本书。我说The Co-Op’s Got Bananas! 马丁睁大眼睛,很有点佩服地说:“这类书你也关心?” 我说,因为是写的北英格兰呀,没看过至少记得书名,好歹也算在新堡泡了六年啊哈哈哈。

好吧,花花绿绿从头看到尾,又是一年。

Screen Shot 2018-12-26 at 16.24.05

最后用The Three Escapes of Hannah Arendt这本漫画的末尾的一页作为结语吧——

IMG_E0877

圣诞快乐~!

IMG_0939

厨房操办起来,酒塞嘭起来,小音yao响起来,零食吃起来,外加小香炉点起来——

哈哈,是不是很好玩的圣诞香炉?十一月在柏林买的,话说每年在英国圣诞市场上最喜欢看那些德国圣诞香炉了,我们家已经囤仨了,本来说再也不买了,但这么精巧的还真是第一次见哎!尤其那只小猫,虽然是黑色的还是让人想起胡椒盐儿,嘎嘎,所以手一痒痒,就买了。嘎嘎,好好看。

IMG_0892

今天从一大早小巴就开始拿手机用那个santa tracker然后不停跟我汇报圣诞老人走到哪里了。我也不晓得他查那个还有啥用,因为从我家的情况看,很明显圣诞老人已经来过了嘛——

IMG_0986

啊哈哈哈哈。

另外,每年过圣诞的好处是,满大街都可以买到有自己名字的东东,比如下面左上角这个“大Joy”和“强尼”以及“詹姆斯”两位新朋友的合影——

IMG_0942

哈哈,那两瓶今年新发现的威士忌都非常好喝哦,GoT版强尼走路是混合威士忌,很好喝;James Eadie也是个做混合威士忌的,但这一瓶是cask strength的单麦,非常非常销魂。

上图中央那个是在Waterstones里买的一个包好的Normal People那本小说,据说最近很火很好看,顺便还附赠了注明“normal people”的胸针,我觉得这个胸针比书对我来说更有用,以后出门别在衣服上以回应大家的质疑,哈哈哈哈

嗯,就啰嗦这么多吧,还有好多侦探小说什么的等着我去自己吓唬自己玩,祝各位圣诞快乐!

IMG_0989

送你一粒红色药丸

写完上篇周年记的博客的第二天,大Joy就被重感冒击倒了。

矮马,上周五见老马丁的时候,老马丁也是感冒/气管炎刚好,他说他就是之前去城里开会(老马丁家虽然在“伦敦”,但是远离市区,在Dulwich附近的地方)从soho走到bloomsbury(相当于从东单走到东四吧)然后回家就发骚了,他说一来时人杂,二来是伦敦空气污染好严重。我还跟他玩笑说,咱乡下人就是耐受不了大都市。然后一个周末之后,等我从伦敦回来,我也病歪歪了——我觉得一来是那个周末确实有点冷,二来,咳咳,伦敦满大街咳嗽的打喷嚏的说话口水横飞的,满城都是病菌携带者呀!啧啧啧——

那啧啧啧的声音不是我发出来的,而是胡椒盐儿这两天串门儿时虽然没有说出来,但是肢体上完全表达出来的对重感冒病人的各种嫌弃。。。>.<! 这猫还真是很事儿!

为啥说是重感冒呢——因为虽然没有发骚,但是我这两天别看头重脚轻的,但感觉自己活生生就是一条龙呀!——两只鼻孔里永远在喷火的节奏——要不是嘴巴在忙着倒气儿,估计也会在喷火……

然后花花绿绿地吃了一堆药,止咳的呀,缓解卡他症状的呀,去头疼头晕的呀等等……但今天要说的重点是另一种药丸——

窝在床上静静地喷火倒气儿的间隙,我看了《红色药丸》这部纪录片,哎!感觉很有点意思——

The_Red_Pill

这是一部由一个(前)女性主义者拍摄的关于“男性权利运动”的纪录片(Men’s Rights Movement,MRM,注意,我认为“男性权利”和“男权”是两码事,如同女性权利运动不好简称为“女权”一样,在中文里会变味)。

话说电影和书籍一样,在我眼里分两类,一类是知识普及类的“应该看看”,还有一类是个人喜好类的“我想看看”。这个《红色药丸》基本属于前者,就是单纯为了填补知识空白,所以放了好久好久,这不闲得也干不了啥正经事的时候想着拿出来看看。

“男性权利运动”嘛,从字面上也能看出来,就是为了曝光和抵抗当今社会从结构和文化系统上对男性的各种剥削和不平等待遇的群体运动。在这个男权的世界(male-dominated,权=“权重”)里呼吁男性权利运动,感觉压根就是一个自相矛盾的事情。这也就是为啥MRM经常被等同于厌女主义,强奸犯共同体、极右组织等等。

说实话,这个纪录片的前1/3我基本是快进看完的。虽然片子从一开始就比较严肃和中立,但是听到被采访的那些MR activists举例说什么男性工伤死亡人数远高于女性呀,男生在高等教育的比率逐年减低并且退学率逐年升高呀,法律监护体系在判决上永远偏袒女性(母亲)一方呀等等,我还是觉得很有点矫情。就当我开始对这个纪录片开始产生质疑的时候,然后镜头一转,采访了几个女性权益运动者和女性杂志主编什么的,指出那些MR activists的话以偏概全,其实男性仍然在这个社会上享受绝对的特权。——听到了熟悉的观点,我当时觉得这叫舒了一口气。嗯嗯。

不过看前半部分的时候,我就隐约觉得这部片子找机会我应该放给我的学生们看。

忘说了,这个片子之所以叫“红色药丸”是源自于Matrix的一个桥段——

The-Metaphor-of-the-Red-Pill

你是要一个让你在混沌中舒服的过日子的蓝色药丸呢,还是要一个让你看到现实本质的红色药丸呢?

男性权利运动自诩为社会的红色药丸,这个有多准确我不好说,但我觉得这部纪录片确实是一粒很好的红色药丸。因为随着片子的进一步深入,我觉得这确实启发蛮多的。

比如片子前面有一个镜头,一个MR activist说,“男女平等,那女性权利主义者怎么从来不抱怨矿工这种高危工作女性不够多啊?” 听着像可笑的强词夺理,后面影片里有举例前列腺癌和乳腺癌致死率差不多,但乳腺癌的研究经费却远高于前列腺癌;然后一个女性MR activist又提到比如我们只知道中东地区拒绝女孩子上学,实际上很多地方是拒绝任何少年接触西式教育,男孩也如此,而且我们只看到女孩被恐怖分子抓走当奴隶啊,虐待啊,却忽视了那些男孩子直接都被枪毙了——但是连恐怖分子都知道,男孩被枪杀这一点上不了头条,要吸引西方媒体他们得对女孩下手才行……当然还有无处不在的“野蛮女友”,即女性家暴往往会被揶揄为男性“自讨苦吃”或者只是玩闹的一部分,不会被认真对待。

这些例子不是说女性权益不重要,而是忽然让你意识到,现在的女性权利运动又有多大一部分还是在传统性别分工的话语权下呀!如影片中一个受访人说的,你总不能把“男性”的都预先视为恶的、暴力的,“女性”的都是善良的、软弱的。。。。确实,男性里也有弱者,女性里也有强者。这个大家都知道,只是这也预示出传统“二分法”的权益之争是多么有局限。在影片的结尾,制片人Cassie Jaye说,至少她以后不会再称自己为Feminist了。

影片最后一段还记录了一些男性权利会议在召开的时候,门外是女性权利团体的抗议,把参会人(有男有女)打上“仇女”“强奸犯”等标签,甚至也会暴力阻挠会议的进行。其实,这样的“左派自由主义者”们和只能听得进去breitbart news的极右势力又有什么本质不同呢?

这让我联想到这周躺床上听的Intelligence Squared里的一个对前白宫新闻发言人Scaramucci(“The Mooch”)的采访。The Mooch基本就是个跳梁小丑一般的人物,所以我觉得Intelligence Squared居然会请他还挺新鲜。听完那期podcast之后,我觉得80%的内容非常神经病,不是一个星球的(他是真心觉得川普是一旷世天才),但是呢,他讲的为什么川普会赢得大选确实也值得一听,我觉得比左翼分析得要好,因为左翼(即我们比较长看到的)能理解到这是日子过得不如意/被全球化落下的人们发泄愤怒啊不满啊的选择,但是The Mooch这个纯正右派能让你看到这是一个再自然不过的选择。

换句话说,这个影片和这个podcast都再次说明,如果一件事恰好处在你的视野盲点中,并不意味着它不是别人眼中的common sense,虽然未必符合你的三观,但是消灭一个盲点也是好的。

总而言之,这部纪录片虽然会带来一些不适,偶尔会有舌尖发苦、喉咙哽咽、食道添堵等反应,但是个值得一吞的红色药丸。

87bf958a61166130982060fde8430e86_original

周年真快ne~!

IMG_0783

嘎嘎嘎嘎!9周年哦!周末和小巴在伦敦high了一周末。本来要去一个朋友家聚会的,后来盘算起来好像今年难得我俩都不用上课,玩玩玩!就末了放了朋友鸽子了——当然其实是上周告知对方俺俩临时改变主意的哈。

IMG_0764

这两天其实也没干啥,也就第一天去一般我俩不会去的伦敦地界上“探险”了一下,然后第二天——本来想去winter wonderland,但是天儿太冷,两位老年人寻思了一下,都感觉很满足于回到bloomsbury啊,soho啊,covent garden啊(就相当于东单,东四,王府井呀,巴掌一块大的地面啊哈哈哈哈)这老三样上溜达来溜达去:在Bar Italia吃个早饭呀,逛个Foyles书店啊,在中国城吃个贼拉油贼拉解馋的午饭呀,然后去covent garden漫无目的地逛逛小市场然后总会贼不走空小有收获呀……妈呀,这样的伦敦之旅无限次重复,一点都不觉得腻,我觉得这就是人到中年的最明显标志吧,哈哈哈哈

不过第一天,尽管下着冻死人的小雨儿,我俩还是很勇敢地探险了一下的——也是这次一定要在伦敦呆两天的主要原因,即一大早,我俩先打车去了Kenwood House(因为在hampstead heath的山上,所以其实打车去最方便)——

IMG_4245

哇!终于来啦!而且那小风儿,真的好refreshhhhhing哇!

一直想来这里的,因为这是个很重要的英国的私人馆藏,而且,这是极少有的(或许仅有的)你能在同一个屋子里同时看到伦勃朗和维米尔的美术馆(极左和极右)——

IMG_4265

为啥这很重要呢?因为,套用现在特别流行的洋泾浜体,这两位荷兰大师真的“不能互不相同更多了”,然后各自有各自的粉丝群,互相掐啊掐啊,比当年的调色板还五彩缤纷!——确切的说,当年的调色板其实颜色非常单调,因为一来制纯色颜料的时间和经济成本太高,而且你也不太想让木头调色板“吃”太多杂色。嗯。

这两幅画都很有名。伦勃朗那副自画像,不过对于这幅久闻大名的维米尔我还是有点失望的,因为我觉得并不是特别好的一幅维米尔。这间屋子(dining room)里最棒的一幅画,要我说是这幅Frans Hals

IMG_4268

这幅画买值了,为啥?因为就单人肖像技法来说,基本Frans Hals最经典的笔触和表达方式都囊括在这张肖像里了。特别棒——我觉得就我这个手机拍摄的外加有室内光干扰的照片都能让你感觉到Hals的潇洒和生动吧。矮马,我觉得在哈利波特之前,Hals就已经想象到那种可以动的有魔法的肖像画了。Hals笔下的袖口领口都自带小吹风机,天然就是衣襟飘飘的范儿~

嗯,语言表达有限,但是这幅画真的是我最喜欢的Frans Hals的单人肖像之一,尽管构图比起他一些更有名的作品(如在布鲁塞尔的藏品)中规中矩。

总之这个私人展馆还真是挺值得一去的,里面的工作人员都挺爱聊天的,而且藏品真的不错,除了上面这幅Hals,在“早餐室”里有一幅小康斯特伯,非常惊艳。这两幅画给我印象最深。还有一幅“Two Girls Dressing a Kitten by Candlelight”的画特别的胡椒盐儿——

600px-Joseph_Wright_of_Derby._Two_Girls_Dressing_a_Kitten_by_Candlelight._c._1768-70

蜡烛摆的位置真好,两个小女孩儿和小猫的内心活动跃然纸上,尤其小猫那一脸“真拿人类没办法”的样子,好熟悉哎。哈哈。

在这里还看到给一对姐妹画的肖像(大门的两边)——

IMG_4274

啊哈哈哈哈~这画师要有多懒啊!两个姐妹的身子分明就是学徒copy的,只有脸部可能是画家自己填上去的。虽然这种处理在以前并不少见吧,但主要是针对为了省钱的中(下)产阶级吧,我可咋也想不到地主家也能忍受这种流水线式处理——两个人不仅姿势呀,衣服呀,背景呀完全一样,而且连左手拿的那个手帕的褶子都一样!我很怀疑她们的粑粑是不是葛朗台~

看完Kenwood House雨也停了,我俩就从山上一直走下来——超美哦!虽然好冷以至于我完全没有兴趣拿出相机拍照,但是依然超美哦!我俩打算夏天再去一次,而且和Dulwich那片一样,hampstead heath真真是伦敦低调的“富足区”(即便不好说是“富人”区),典型的“有山有水”还居然超级有文化(很多作家长在那里或生活在那里),离游客攒动的市中心特近但就是依旧那么“村儿”。

一路超美超快地走下山(辣么冷,能不快点走么,走出汗来才好欣赏美景不是,哈哈),我俩一路走到弗洛伊德故居,现弗洛伊德美术馆——

IMG_0797

这正好是博物馆的门,坐落在一片“普通”的居民区里(嗯,没啥特别的招牌也并不出众,只是路过那些宽敞明亮的大宅子,我满脑子想的都是老马丁他们家的房子,然后心想,虽然这些房子没有老马丁的大花园,怎么着也得好几千万吧,所以这里的人感觉不可能普通呀……)。

没有拍故居全景,因为这时候又开始下雨啦!赶紧进弗洛伊德家避雨!

IMG_4295

说实话,来参观弗洛伊德博物馆才真正的是overdue。因为读博的时候老大就推荐我来,当时她和其他一些啥艺术家合作,用吸尘器吸附上弗洛伊德座椅上的头发等等,然后做了N多分析展览什么的,在“不明觉厉”这个词还没有被发明之前,我就已经感受到啥叫不明觉厉了!嗯。

IMG_4284

不过就算之前在书里和杂志里看到过再多次关于弗洛伊德伦敦家里陈设的介绍,再多次通过文学作品对其著名的铺设着东方长毯的长椅有各种想象,再多次读到临床上精神分析的作用和局限,真的看到那个著名的躺椅,还是非常心跳加速肾上腺素迸发的——

IMG_4285

(我不知道弗洛伊德会对此有何阐释,是和我儿时哪一刻的性压抑有关?哈哈哈)

这回没啥时间读太多的关于弗洛伊德的书,所以在伦敦手里只带了下面这两本书,右边的2016年看过了,又看了一遍。左边的和弗洛伊德其实没啥关系,只是标题明显是仿弗洛伊德那本著名的Civilization and Its Discontents——

其实上面这两本边缘书籍就足以显示,弗洛伊德是个心理学家,更是个人文学者,要搞懂弗洛伊德,真得有点人文底子。所以别看俺上过精神病学的课,但在解析心理学这方面小巴知道得比我多多了——我觉得我们给大二学生上的社会学理论课里讲的弗洛伊德都比俺在北医时讲得深。

小巴在弗洛伊德故居里很如鱼得水的样子,并且在弗洛伊德遗物里,看到了他一直在寻找的眼镜框,哈哈——

IMG_4282

后来发现,小巴和弗洛伊德相似的,还不只是对眼镜的品味哎——

IMG_4315

达利画的弗洛伊德,经小巴演绎,我怎么觉得他俩都牙疼聂?啊哈哈哈哈~shhhhh!

变着法儿地玩玩玩!

IMG_0513

话说上上周六早上飞机4点半降落,6点来钟还天黑黑的时候就到家了,洗了个澡,然后转身就出门和小巴吃早餐去了,在Costa俺就点的上面这个,当时感觉就是:终于差都出完啦,到家撒欢儿啦!!!啊哈哈哈哈。

尤其上周又惊喜地拿到了一小笔经费,还有比这个更增添节日气氛的嘛!欢喜的气氛完全不可阻挡呀!

IMG_0591

最近这几周好多事都没来得及记。比如在香港那周其实正好赶上小巴生日,然后拆生日礼物这件事被推迟已经很郁闷了吧,更郁闷的是,小巴在生日的前一天被诊断为肾结石!倒不是很严重,类似肌肉拉伤那种酸痛所以开始也没在意。但医生说是肾结石,很多症状就都能解释通啦!(比如并非持续酸痛)小巴生日那天微信跟我描述说,而且酸痛部位会移动,一会儿这里酸痛,一会又跑到那里酸痛。然后我回复他说:“Wow, then you can officially tell people that you spent your birthday with (a) ‘Rolling Stone’!”

和滚石在一起的生日,啊哈哈哈哈~嗯,我够恶趣味,嘎嘎,不过连小巴都觉得太好笑了,忍不住转述给了好多人。

圣诞节前一般是各种聚餐聚会的时机,我还挺怵的(其实我发现不少学术人都挺怵,哈哈),还好今年休学假,所以可以假装不在地球,哈哈哈哈。但有些朋友节前节后的还是要见的。比如约了几个同事节后来家里小聚,其中有个同事老S比我还shy(虽然平时工作中你根本看不出来,还可能觉得他是个很外向的老师,下了讲台完全另一个人哈哈),但也答应携夫人一起来聚啦!哇哈哈哈哈,不是一般的给面子好哇!?——系里的聚餐他都极少出席哦。我另一个同事听了直接回复“RESPECT!!”还跟我注明她特意用了紫色大写字母。完全膜拜啊哈哈哈哈。其实我知道老S答应来,除了俺俩去年在楼道里聊美术和BBC纪录片(老S业余爱好!)聊得意外投机之外,更主要是因为我俩曾异口同声地吐槽“Uff!Humans!”一起鄙视过人类,哈哈哈哈。

周五去找马丁老爷子玩。自从8月份多伦多就没再见,所以我和老爷子各自搜刮了一肚子八卦。特好玩,80多岁的老爷子说他会去火车站接我,我说,别别别,车站离你家就十来分钟的路,我自己认路哈!老爷子回信说,可是从车站到我家要走15分钟呢,这15分钟咱能聊多少东西呢!

哈哈哈哈,过节八卦的气氛好浓厚呀!

每年都过圣诞,每年钻营点新鲜的玩意。去年心思是花在购置有创意的圣诞爆竹Christmas crackers——有一套自称是施华洛维奇同质水晶饰品的crackers(听起来很高大上,其实不很贵),有一套拼装玩具的,还有一套木质puzzle的,嗯,高估了我俩的智商和动手能力,多半至今还没有解开,哈哈哈!

今年兴趣点转移到advent calendar(即12月份圣诞倒计时日历,每天揭开一个格子)。现在一般卖的advent calendar都是巧克力。俺在同事Eddy的忽悠下,终于买了一套乐高的advent calendar——

IMG_0701

每天一个小乐高模型,当然,这张照片昨天拍的,还有好多格子没打开呐!嗯,挺好玩哒!每天一个小乐子呗。有好几种呢,貌似还有star war系列的,不过star trek粉就不下手了。

哦哦哦,不过我更喜欢的是Hotel Chocolat的advent calendar(广告图),超推荐——

Alternative-Advent-Calendars-for-Foodies-hotel-chocolat-1

为啥呢,一来我巨喜欢Hotel Chocolat的巧克力呀(除了Godiva的Truffles,就HC最好吃,嗯);二来,我俩这么无聊的人一般不会尝试新口味,所以每次都只会买那么相同的几样,这回正好广泛品尝呀;三来,注意到没有——每天的格子里是两块巧克力哎!!很多巧克力advent calendar都是只有一块。HC是特意标明 ‘advent calendar for two’,我和小巴就不用抢啦!嘎嘎

最近读各种追求政治正确的新闻觉得这个世界要矫枉过正了,所以看Modern Family前两周那集Kids These Days特给力,顺便,即然要过圣诞了,给大家放个应景的politically (in)corrrect的圣诞歌曲吧,歌词值得听完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