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生日喽!-“及其他”篇

这回日本游主要在关西,去了三个世界文化遗产(京都金阁寺,姬路城、奈良东大寺及周边世界文化遗产组),去了大阪环球影城、大阪城、姬路城的好古园,神户的海滨、最老的神社(之一,并撞到了日本骗子用吸铁石一类的器械“虔诚地”偷香火钱!哈!),明治时期的“三里屯儿”(歪果仁居住区)、奈良的书院,京都大学的干细胞研究所,以前西田几多郎每天上下班走的“哲学之道”(真的最好春秋去,现在去依然很美丽但腻虫太多喽!)还有京都四百年历史的锦市场……哦,因为英航没有直飞关西的飞机,只能飞东京,我们还有幸路过了一下品川!

在日本city hopping, 新干线真的超级方便,超级划算。我真不知道同是岛国,为啥破英国的交通系统就那么“工业革命前”……

日本国内大部分人都很熟悉啦,我就不多啰嗦了。这也是俺第三次到日本了,但依然有新发现,拣几个好玩的说。

首先我想吐槽,啊不,叙述,一下我们的国际飞行——我们先进的大不了颠儿因为经济不好被迫裁员,以及脱欧之后各种无力应对突发事件,让俺们原本直飞东京的飞机在起飞前三天取消了——因为没有人来飞。然后呢,把一飞机的人放在从伦敦到法兰克福再到东京的漫长转机中。然后呢,起飞当天有严重延误了,因为我们的大灰机滞留意大利机场,因为灰机坏了,但是意大利工程师正在罢工,而英航又没有多余的飞行员和飞机来补缺……

延误的”好处“是让我在抵达京都之前,就看完了一堆关于京都学派的书籍——虽然对行程本身完全没有用吧,但至少可以在脸书上吹牛啊!=P。 当好歹我们是最终爬上法兰克福到东京的日航的班级的时候,哇~生活质量指数立马飙升200%,当我第一次使用日航洗手间,以及吃到日航餐的时候,我几乎有点小庆幸英航的直飞被替代了。

有个很有趣的细节是,因为乌克兰战争,原本的航道被迫南移,所以这次我是直接飞越北京上空哎!!

去的路上日航是向东飞,回的路上,英航依然是向东飞!绕过阿拉斯加和北极圈……虽然机场内,英航的很多电子设备(阅读灯、小电视等)不work,但机舱外,完全是star trek的感觉

而且一直向东飞也意味着,当我们回到英国的时候,我们在12天之内围着地球绕了一圈了哎!虽然飞行有点不环保,但依然觉得有点小酷。

这回去日本有个挺明显的感受,就是虽然日本是个比较崇尚自然的国家,但其城市设计其实很奇怪,就是城市内的绿化很差劲。你不觉得嘛?比如虽然纽约伦敦等等大都市也是建筑的密密麻麻的,但日本很多城市里很少有树。我不太能理解为啥。虽然如此,其老城区还是很好看的

另一个感受是原来我家后院基本就是个“Japanese garden”——日本路边随处可见的各类山茶花确实特别皮实,英国因为气候变化各种大旱大雨,我家后院唯有日本各色山茶花依然娇艳,这次到了日本发现,原来这些山茶花是日本布置街道的最普通植物,极大增近 了我扩展后院山茶花种植的信心,啊哈哈!(山茶花真的是个有意思的物种,不少亚品种,绝对可以单独做个花园!我现在非常好奇日本山茶花交易有没有过荷兰郁金香经历过的经济波动)

而且你有没有发现日本的井盖很有意思?

这有点让我想起N年前在越南农村看到的那些普通人家用来装饰阳台的各色铁艺。其实就是那么个普通的东西,但是稍稍用点心思,那些小美好让看的人都莫名有点振奋。嗯呐,我不明白英国为啥不学习一下,那得给英国灰突突的地面增多少色呢。

日本行最逗的是那天在奈良:奈良公园不是很多鹿嘛,那些鹿基本都很温顺,而且都是上镜老手—如果你给它们好吃的话——那天麻麻吃冰激凌,旁边一只鹿看着眼馋

真的好馋哦。然后过来索好吃的。麻麻当然觉得冰激凌这种东西,鹿能吃嘛?不给。然后鹿很执着的哦,你不给,要追的,麻麻依然不给,然后追着咬麻麻的屁股。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真的咬哦!虽然是很小口,没有外伤之类的,但我的天呀,以前只听说过“馋猫”,原来世界上还有“馋鹿”。鹿兄的执着与坚持真是见识了!哈哈,可不可以说很日本?

另一件开眼界的事是带爸妈去“大阪巨蛋”看日本的棒球赛。Team70的队服和张(Z)家门的帽子是我设计的哦!

玄机都藏在队服背面(上右图),哈哈!除了再次欣赏一下我帅帅的老爸之外,外加有没有发现麻麻的帽子是zzz而不是Z?因为real boss特别喜欢睡觉啦!哈哈哈哈

这次是爸妈第一次现场看棒球,也是我俩第一次看日本棒球。哇!真的好不一样!!!

棒球在日本是个团体运动——击球手不在乎自己打homerun的记录,而“牺牲”自己用bunt让队友前进的几率要比美国MLB高很多,与此同时,完全不符合科学逻辑的俯冲上垒几率要比MLB高得多(不符合科学逻辑因为速度上还是“跑”上垒更划算,但挫着土俯冲上垒,特别“鞠躬尽瘁”特别带动情绪)。而且日本认为棒球最好的结局是平局——即两队都鞠躬尽瘁,然难分胜负皆大欢喜。居然连总决赛也允许平局,这个在MLB不可思议。

最开眼界的是,以前在美国和加拿大看棒球,我都嫌弃大部分观众不尊重棒球,他们吃吃喝喝啦啤酒闲谈啦,吵死了,一点都不尊重比赛。但真的亲历了一场日本的棒球赛之后,我发现日本是“太”尊重比赛了,看棒球赛完全就是个体力活,妈呀,自己队击球的时候要起立各种唱歌和喊口号,就连我们这些不知道喊什么,仅仅是半个比赛要站着看的观众都觉得真的是累死了!

看完下面这个视频,你就知道我是啥意思了!

日本行最后一个特别搞笑的事情是在东京机场,因为无聊而拍大头贴。

大头贴是小巴永远无法理解的亚洲文化,啊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最后想说的,这次日本行12天,是我自2020年以来第一次真正的年假,虽然其中有一天在给爱丁堡做博士生答辩,有一天在凌晨和学部视频……但至少这12天是三年来第一次撂挑子喽!“邮件我就是不回!”嘎嘎。从日本飞了14个半小时回家之后第二天,从早上四点半(不是因为勤劳,而是因为时差啦,哈哈哈)一直敲字到晚上八点回复邮件(我常常觉得电邮就是发明来耽误人生的,如果像以前发粮票一样,法律规定每个人一天只能三封邮件的话,那人类社会进步的步伐得加快多少呢!是吧?哈哈哈)庆幸自己幸好之前回绝了牛津的一个公开课邀请,要不然那会儿还在舞台状态呢 >.<

不过躲得了初一躲不过十五,后面三周马德里-巴黎-多伦多-伦敦,四个城市四个不同的议题,等衣服晾干了,粗发粗天花~!

过生日喽!-吃篇

哈哈,这几个月逢人便叨叨冯内古特,小巴估计耳朵也要磨出茧子来了(因为很多对话是在家在线进行的呀),干脆今年我生日就搞成冯内古特系的,嘎嘎,哦耶!另外,有没有看到蛋糕上的重点? 对的啦,被晋升为full professor喽。

不过说起过生日呢,还是没有大Joy老爸拉风:5月下旬,大Joy一家相聚日本给老爸庆生。

是不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有70年经验的帅锅”?

这个生日前后基本花了俺两个月的时间策划。其实内容并不复杂,主要日本的英语网页/信息真的很少,而且好像也是喜欢用电话而非电子邮件,英文网页又十之八九没有实际功能。真打个电话过去吧,基本往往被转四五个人,英语交流依然有限,每次电话就是一种漫长的折磨……在这点上,日本真的很像是亚洲的法国:感觉全国上下都有懒得英语的傲慢呢。

定一个生日宴(非上图)就来来回回折腾了六个多礼拜!屡订屡败。但最后订到大阪的老松喜多川真的好好吃呀!

这家店只是米其林一星,但本“社会学吃货”坚决认为这个评定绝对反映了米其林制度的认知不正义(epistemic injustice)——要比起英国的水平吧,我觉得这家餐馆都不是米其林三星的问题,我给它六颗星!哈哈。

左上角就是老板加大厨喜多川同学,坚持用大阪原料做好吃的大阪人。大厨的自我介绍是:“我出身于大阪,所以从学徒时期就决定将来独立开店的时候一定要在大阪。西天满古董街的气氛与我学徒时期渡过的京都十分相似,当时介绍这店面给我的人说「客人还没上门的时候,只是在店门口扫扫地也觉得很有气氛吧。一间好的餐厅一定要从入口处就开始营造气氛。」我也是这么认为。在料理上无时无刻营造美味的气氛,希望让顾客在品嚐「老松 喜多川」的料理时,能发出「好好吃!这是什么?好特别!」”

哇,这环境和美食品质两点真的都完全印证。深埋在古董街里的餐馆真的特别不起眼,没有大招牌,只有墙上一个巴掌大的小木牌,以至于我们站在胡同里距离其只有2米远的地方还在向过路的司机询问这家店到底在哪里。但一进店门,狭长的窄通道的另一面马上就有学徒跑出来迎接。

我们坐进去的时候发现那天晚上一共就有6位客人(满员是8人),但参与制作和服务的确有5位不同等级的厨师(喜多川则是负责给每道菜画龙点睛的那个)!至于吃什么,我们完全不知道。餐馆施行预付制,而预定伙食的时候,你只有“鱼”、“肉”和“大厨特选”三个选项,其他信息完全无法提供,因为喜多川同学那天决定给你做什么基本随缘——随那天市场有啥。而入口的体验嘛,哇,我可以超级负责的说,小到其芥末大酱汤,到其炭烤牛肉、鲍鱼面这样的“硬菜”,都让你觉得,明明知道自己吃的是什么却有一种“不可思议但情理之中”的味觉体验。——我跟海明威一样,没有丰富的辞藻形容食品哈(哈哈哈,拉个高级垫背),只能说,每个菜都让你体验到食材中常常被忽视的那部分味觉。这就如同好的学术文章一样:不是说它创造了什么异乎寻常语惊四座的结论,而是它探寻出能让被深藏的逻辑显现的角度或方法。

喜多川和他的学徒们也超级好客——虽然英语有限,所以那晚主要对话在喜多川和另外两个日本客人之间进行,但他本人在席间好几次过来打招呼,并安排了一个英语比较好的学徒照顾我们。虽然英语好,但保不齐老板的菜单是看心情,所以好几次小哥实在没有词汇量库存,掏出藏在案板下的手机,用google translate来帮忙。哈哈,特别可爱。

一顿晚饭,制作大概两个半小时,我问那个负责码盘、准备新鲜佐料外加上菜介绍菜品以及跟我们聊天的学徒我们走了之后还有下一拨客人嘛,他说,没有了没有了,一顿饭已经累死了。我又问他他每天晚上都来餐馆帮忙嘛,他呵呵笑,说,哇这种节奏除了老板谁受得了天天做,老板/老师只每隔一两天让他来帮厨一次,其他时间他还要抓紧联系厨艺呢。

那晚到底是吃到了8道还是9道菜我都记不清了,反正那天喜多川把我们送上出租车,鞠躬送我们离去的时候,吃到肚歪的我觉得这不仅是个美味的餐馆,还是一群让人喜欢又有点小敬佩的厨师,大约200美金一位的这家店根本就是“物美价廉”!每个细节都是良心之作。如果以后还有机会去大阪,我肯定还会去预约这个身心愉快的体验。嗯!

哎呦真没想到一顿饭扯了这么多,在日本吃的好吃的不止这一顿哈

就不说那神户牛的寿喜烧(上左图)或者那牛肉盖饭发明店里的牛肉鳗鱼饭(中间两个图)了,就是我们抵达的那天,在超市里买的速食“担担面”和汤包(右图)都好!好!吃!(那个超市的汤包基本伦敦中国城餐馆里新鲜汤包水平)——哎,我完全不能想象日本在英国的留学生们是怎么存活的!——然后小巴提醒我说,我几乎到哪个国家都会发出类似的感慨。阿哈哈哈,看来这只能证明英国伙食真的很烂啊!

大阪有个叫大阪烧的东西,基本就是以面条和鸡蛋为基础的“大阪pizza”,很好吃。网上有很多介绍,我就不多说了。我觉得需要提一笔的是大阪的一个叫Horai 551的包子店!

对啦!就是以中国包子为主的店铺啦!!!哇!我刚到大阪就发现了,他们家的包子真的看起来好诱人呀!而且门口总排着那么长的队。但跟爸妈旅游,吃包子多没劲——另外我爸的包子当然更好吃啦!(哎呀你看我这情商,绝对professorial级别!哈哈)——所以我口水口水口水,口水了好多天。然后那天到关西机场送爸妈回国后回到大阪市内,小巴问我午饭吃啥,我毫不犹豫的说551!哈哈哈哈

品尝美食的机会有限,套餐是多快好省的最好选择:杏仁豆腐,肉丸,春卷,面面,烧卖,还有包za!肉丸za很好吃,其他的一般。至于主角包za,怎么说呢,吃着特别特别特别过瘾。不好说有多好吃,里面真的特别油特别肥,特别像国内学校食堂里那种“没有肉,肥来凑”的黑心包子,哈哈哈哈,但也因为特别肥特别油,所以特别“过瘾”!以后如果还有机会来大阪,我估计不会再去551(但我会再去超市买速食汤包),但我会笑傲那漫长等待的队伍:哎呀这个我吃过

这张照片是大Joy和小巴“吃到幸福”的完美写照,哈哈哈哈。背景是“日本崔健”,Eikichi Yazawa (矢沢 永吉),我感觉格外给力。

我原本只计划对12天的日本行写一篇博客的,没想到吃就写了这么多(还有很多味觉小兴奋都没有写),啊,关西真是个美味的地方,其他的“干货“只好放到下一篇啦!茶歇一下

想我了哇想我了哇?

在很久没有听/看大Joy八卦之后,你们有没有都无聊到去看报纸了呢?啊哈哈哈~

很久没有博客原因很多,先开始是因为巨紧凑——有媒体为证,三月份的头两周以及之前大Joy主要都在做啥可以看这里,还有这里。别忘了,这是在我正常学校管理和学术的活动之外,记得7号那天有位老师在会场看到大Joy,说感觉我“好像连话都懒得说”——我还有点小心惊,因为不想让人家觉得怠慢嘛,而且事实上我自以为还是挺打着精神的,只不过之前刚刚很烧脑地连续应付了两个小时的媒体,打心眼里确实是不太想说话,哈哈。这让我忽然想起来N年前在北京办会的时候,Lucy同学事后好像也提过一次,好像是给酒店楼道里拿给我东西的时候我似乎不太高兴——其实美滋滋哒,而且要不是Lucy同学事后调侃,我一直觉得我当时表现出我很高兴呀!但当时是我刚被通知会议安排又出现了什么幺蛾子,正在去处理的路上——啊哈哈哈哈,所以两件事看来我这家伙有个缺点,就是“挂脸”,还自以为掩饰的不错呢(幸好我不打牌,哈哈哈哈),太儿童了。嗯,我以后再努力一下改正~

前两个月接触到了很多同事、朋友和陌生人让我想象不到的一面。遇到了匪夷所思的质疑,意料之中的歧视,事不关己的沉默,但有失就有得,也有意想不到的援手, 收获了尊敬和赞扬。英国前科技大臣特意让人引见,当面告诉我他是我“粉丝”。我很尊敬的一位学者屡次在公开场合称赞我正在摸索的科技社会学理论。但这次可能给我感触最深的是国内老师们的魄力,尤其是这份共识声明的产生过程。

总之三月的前两周,我大概把我正常情况下一年说的话(加上讲课)都说了。终于散会那天直接去国家美术馆的荷兰画派展厅,终于觉得啊~~~平静。(虽然美术馆外就是延绵十数里的NHS医务工作者敲锣打鼓罢工的长队)。如果你觉得我科研平民化严重,那都是跟荷兰画派学的,如果你觉得我学术执拗,那都是跟伦勃朗学的。

之前一个多月基本都是按小时紧凑度日的,忽然日历本上一周只有两个meetings的日子,完全不知道怎么幸福呀!,啊哈哈哈哈,回家马上闲书打开来,小酒喝起来——

哪里知道俺们肯特正有一波新冠流行,好几个同事倒下了,我回到侃村儿72小时之后,也新冠了。原本周末要去同事家文学读书会的,改在家趴着。原本想着回家写博客,也没写成,主要精力都集中在倒气儿上了。话说这是我第三次得新冠,前两次都几天就好了呀,这次大概是third time lucky, 比前两次都折腾的时间长,而且居然短暂的消失了嗅觉(已恢复)。然后我想着需要纪念一下,就让Dall-E给我画一个 ‘a cyberpunk female sociologist with messy hair who cannot smell’,哎呦!都蛮好看的嘛!(不过中间那张更符合我当时的状态,哈哈):

话说我很奇怪为啥很多人都说得新冠的时候可以趁机看剧:发骚感冒什么的时候看屏幕不更难受哇?我属于一发骚就呼呼大睡那种。所以之后那十天半个月基本把今年头三个月的睡眠全都补回来了,哇嘎嘎。

等睡醒了,又开始补落掉的工作:又是两周巨忙:写了两篇文章,做了两个讲座,主持了一个活动,审了七八篇特刊修改的稿子,外加零七八碎学校的会——哦,中间还去了一趟伦敦。去火车站的路上发现,哎呦,在家咳嗽十来天,没想到俺们小城忽然变得艺术啦!——

这次去伦敦本来唯一目的是和马丁老爷子看一天美术馆的——从去年11月一直拖到4月初,但后来变成早上学术meeting,中午和马丁老爷子看展览吃饭,然后再去赶下一个meeting——但忙也碍不着血拼呀!嘎嘎,当时想着正好复活节要到了,回侃村儿之前顺便在城里买了一打“鸡蛋”——

哈哈,这真的是我买过的最贵的鸡蛋了——F&M的复活节鸡蛋,这是在真的鸡蛋壳里填充了榛子巧克力(左下图,看鸡蛋底下是钻了孔的,右下图,这巧克力真的很实在啊!)

复活节,新冠基本好了,大家都在忙着过节——我今年才意识到复活节是“旧世界”欧洲(以及欧洲殖民地)才有用四天的长周末“举国欢庆”的传统,美国居然没有特别的加休日,这让住在旧世界的我颇有优越感,哈哈。

本来想按往年“传统”,写一篇“复活节满血复活”的博客的,但英国终于出了一点阳光,兴奋地赶紧去收拾后院,复活节的周末就是在种花除草等等事情中愉快度过滴!

上图下面这一排这个铜钱草是我最喜欢的啦!左边这个比特币去年6月份到我家,现在增殖出(右下图从左到右)英胖儿、美刀儿、欧媛儿(即俺母校缩写:£$€,哎呀我真是个优秀毕业生)。

复活节,翻了一本感觉很应景的书——

这本书是通过哈莱坞科幻电影里的死亡情节来科普——这主意按理说很不错吧?但这么好的主意能写的这么牵强,也是绝了,所以如图所示,本读者抓耳挠腮很困惑。

嘎嘎,复活节就在我家里家外的各种折腾中自在地度过了。

然后呢,新冠居然卷土重来!之后的两个礼拜我又趴下了。开始还很不服气,但后来一张嘴就开始咳嗽,原本曼彻斯特的讲座最后只好取消了 。想看医生?——记得三月初在伦敦碰到的NHS医务人员大罢工哇?现在只有更糟,好久没想着需要开药了,猛然发现GP开门时间已经悄悄缩短,电话排队已经越来越长……当终于拿到阿莫西林的时候,哇~真如中了大彩

因为是病毒性的,阿莫西林并没有我印象中的立竿见影的效果,但至少是控制了很多附加的症状,我又可以坐在电脑面前敲敲打打,zoom meeting啦!前几天没有药的时候晕晕乎乎趴在床上,眼睛聚焦困难,干脆一边喘气一边在audible上一本接一本的听冯内古特(Kurt Vonnegut)。

哇!!!虽然2020年圣诞节的时候读他的Slaughterhouse five就觉得很好吧,但在刚刚经历和目睹前几个月在中英美科技/媒体政治中的种种怪现象之后,再听冯内古特,趴在床上也忍不住叫绝,特别受安慰也特别受鼓舞。他的作品不算黑色幽默,算是一种“温暖的愤世嫉俗”。他作品里的世界那么真实又荒诞,却没有一个“恶”人,而他既不算左派也不算右派,也不算中间派,因为他的立场再明确不过了:他自己给自己的定义是humanist而已。

让我想起来下面这本写海明威的书里作者说的一句话:最好的文学作品都是有说服力的政治阴谋。

反正我被冯内古特的世界观说服了,我希望继续“温暖地愤世嫉俗着“。

呵呵呵

哈哈,有我微信的伙伴们看到标题是不是很像笑?因为大Joy最近就是在和一位“呵”姓科技商人较真(他不就是个商人嘛,算科技工作者嘛?)但先把时间倒回去,倒到一月底,春节之后。

话说一月效率还蛮高的,月底去伦敦哈皮了一下,如上图。重复我们进城一日游的老三样:看一个展览、逛一个书店、吃一顿饭。那天看的是国家美术馆的西班牙艺术特展,怀念了一下去年的马德里之旅。好看。有好几展品印象深刻,比如蟹钳门把,比如1796年墨西哥教堂的剪纸,凭对殖民地认知深浅而画出的的变形的世界地图等等(哎呀,讲认知正义再好不过的直观例子)

嗯上面右下角的这套儿童画刷也是那天特别棒的额外收获——这是我目前找到的清理乐高的最顺手的一套工具啦!!展览绘画比较少,实物很多,几周后反过头来看,有下面这个小鬼太表达我过去几周的情绪了,啊哈哈哈哈

一月底的时候,还参与了一个美国俄亥俄大学的韩国裔学者的关于“华裔女性在学界的领导力”的调研。她说她之前在美国搞了一圈研究,觉得有意思,就顺便扩展到对欧洲华裔的研究。因为我当过首席考官、系主任、招生主任、现在相当于半个科研主任还有自己的中心,所以就被瞄中了——其实我自己也没仔细想过这事,被一提问吧,忽然觉得好像对学校贡献很全面呢。哈哈,但也因为之前没想过“leadership”这个问题,那天的问答特别好玩:

问:请问你都是怎么争取到的这些领导职位?

答:我从来没有争取过任何职位,第一次当首席考官属于凑巧临时帮忙,之后都是同事让我申请的,然后我一申请,其他想申请的人基本就不跟我争了。

问:那你觉得为什么同事都愿意让你出任这些职位?

答:我好像有个特殊的本领,就是我能让管理工作隐匿,完全成为背景你不太看得见“不碍事”的事情,好处是无为而治,坏处是有时候上级真的以为你什么也没做!

问:你是怎么在白人同事里建立权威的?你的策略是什么?

答:我的策略叫“I don’t care”。因为我对我提出的所有想法都会做比别人至少多两倍的调研和思考,所以当我表达观点的时候,都是我深思熟虑的结果,我只说我想说的,如果我真的是错的,那我也很开心别人帮我找到自己的疏漏,我也不配有那个权威啊。但目前为止因为我会事前仔细考虑,所以绝大部分情况下,我都被证明是对的。嗯。

……

啊哈哈哈哈……有没有觉得最后这句话特别牛哄哄。哈哈哈哈哈哈…… 表面的“傲慢”来自于谦虚啦——这里的I don’t care是一种“可以将自己置身事外的底气”(注意是底气,而不是勇气),一方面来自因为事先踏实做了功课而知道自己的判断已经尽可能的公正合理,与此相关的另一方面就是对理越辩越明的相信,那自然会尊重别人的意见。至于胡搅蛮缠的,那就是他们的损失。

这段1月底的大话,在二月的头两周立刻经受考验。呵呵。对呀,就是上周呵博士的那出戏啦。其实我们原本没只是单纯想推动公开透明的讨论而已,只是后面往复多了越来越让人生疑,最后成功曝光了他,而他的大言不惭真的让我乍舌。

而这小二十来天真是考验定力的时候:国内外其实很多人出于不同的原因,或者出于不同的误解都希望这件事做砸,所以自从呵博士向媒体自我吹嘘把我们小科研中心顶到峰顶浪尖上之后,我基本就没消停。每天至少一个幺蛾子,有时来自东方有时来自西方有时来自南方有时来自北方。哎,有没有网络薰衣草,可以熏走幺蛾子?

几乎新闻上线没12个小时,有个外院的白人男性同事就很“好心”地发邮件警告我说“blacklashes may come your way” —-以目前的中外关系,外加英国对华裔的歧视,这类警示邮件都起来更像是威胁。楚楚很打抱不平:这些人自己没有事情可忙吗?为什么来狗拿耗子?

我说,其实你要知道大部分邮件“真正”要表达的意思是“hey I think you’ve done something incredible, and I’d like you to notice me”(嗨,我认为你做了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我因此希望引起你的关注)

——别看我分析得头头是道(我之前就是这么跟学生讲课的),但其实一条条信息累加起来那依然是相当拱火、相当委屈,相当想暴力的——别忘了呵先生这件事只是附加,我那一周在学院和中心里还有另外三场学术活动呢。这里比较有趣的经历是,有一位西方名记因为被拒之门外(除学术媒体之外我们拒绝了所有西方媒体,原因是媒体的关注恰恰是呵博士想要的,也是对保护患者不利的)用激将法发了好几个邮件。美国同事跟我说,不要理他,他鬼的很。我想了想,接招!因为如果有雷,我宁愿在会议前炸开。但后来聊了30分钟,他自己也发现自己的质疑基本都是无理取闹,反而让我更加笃定确实不应该请他入场。那一刻我就不再在乎那些幺蛾子了,因为我发现即便在刁钻的名记眼中,我们的策划也足够合理,准备足够充分。

当然,从事前到事后,从周五到周一,3天半我虽然没有时间健身又胡吃海塞了很多,居然体重整整掉了一公斤!(大脑果然是最消耗卡路里的器官。我觉得掉体重这事是呵博士目前为止对人类健康做的最大贡献!)我觉得有这点非常有必要让大家知道,因为如果想得明白如我,准备充足如我,职位稳妥如我,那种内外压力都完全能影响到我正常生活的话,请想一想一般年轻做中国有关研究的学者,如果想做一些实在事情,压力和成本得有多大——这就是为啥真的好多有头脑的干脆放弃关注中国了。国内事后还有人说风凉话搞帮派,自以为天底下自然谁都巴不得蹭天朝热度好似另有图谋,特别扯淡——所以我在微信群里炸毛,因为我觉得有些人有必要知道他们自我得很过分。

学术活动,不论事关国际政治还是学院琐事,都会有大大小小的冲突,我的处世之道确实一直都是永远让自己有“可以将自己置身事外的底气”——不是勇气,是底气——即知道自己的看法并非偏见,而是有过博采众长综合思考的判断。换句话说,当你拥有置身事外的客观,你做事就格外有底气。

这就是为啥,不论是名记还是大牛,他们的胡搅蛮缠既吓不到我也吓不跑我,因为我有他们没有的底气。恰恰因为我有置身事外的客观,方好置身“世”内点破他们的小算盘。当然这个事情的另一面则是事后收到的各种支持和声援邮件,包括事前曾经表示质疑的学者发来的道歉。这件事只是我推动全球科技治理去殖民化的一小步而已,而它在中外引起的事前与事后的反应都印证了我此前指出的科技治理话语体系里“时空”和“关系”两种认知的殖民化阴影(看这里)。6月份我会拿我们正在英国国内做的干细胞捐赠研究再次论证这一点。

整件事情的彩蛋之一是,我终于在神交N年之后,第一次和Cindy同学通话。感谢Cindy同学完美的同声传译。彩蛋之二是,周末掉的体重,在事后心情放松之后一周又迅速的找回来了!Damn!呵博士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果然不靠谱。横,我跑步去了。哈哈哈哈哈哈

“兔”个明白!致新年

嘿嘿,各位农历新年好!估计/希望大家都在狂吃狂喝狂玩~等正月十五吃元宵的时候再想起看看大Joy的博客,哈哈哈哈——仗着家门口有了中国超市,大Joy我今年元宵节也是有元宵哒!

不仅有元宵,最近几个月伙食明显改善的还有居然可以经常性吃对冷冻食材复杂的火锅了,嘎嘎嘎嘎。以前靠DPD邮寄蔬菜,新鲜蔬菜嘛还可以,冷冻食品即便是24小时的服务也十之八九都会全军覆没,所以火锅绝对大Joy家里食物链中最最最高一级——基本和芝麻烧饼、天津煎饼一样属于“白松露级美味”。

可以在家吃火锅,幸福来得太突然,大Joy家措不及防还没有制备火锅,所以基本就站在炉灶边一边煮一边吃,特别爽。然后古人不是说“独乐乐不如与人乐乐”嘛(一看孟子就不是独生子女,啊哈哈哈哈),拍着照片发给国内的朋友们显白。

然后被嘲笑为我这是吃的“东北锅”——这是松木木木总结的,然后来自南方的一只猫同学好像对这个词尤其热爱,俺吃一次就被嘲笑一次,快过年了,还有如下对话

一只猫:你们年夜饭都打算怎么吃呀

大Joy:年夜饭吃火锅

一只猫:不会还是东北锅吧?

呃,我就想说,没有酸菜粉条叫东北锅是非常不准确滴!!咳咳。而且最近太冷了,所以俺们的懒人火锅在年前就吃完了,啊哈哈。年夜饭最后吃的monkfish海鲜面——今儿才知道monkfish中文叫安康鱼,年夜饭还挺应景的:

上面这盘面里最拉风的其实不是鱼肉,而是那些红条条——藏红花。我巨喜欢藏红花。我觉得藏红花在西餐里,如同花椒在中餐里一样——就是都味道独特,都是立马给菜加结构的,而且两个都需要点到为止即妙不可言(虽然如上面用的多我也绝对不会拒绝吧,啊哈哈哈哈)。还有呢就是这两个好像都因为气候变化产量受影响~哎!

这年头,饭桌上很容易就能吃出点严肃和尴尬来。想起英国媒体在圣诞节前不也是着急推出各种“家庭聚餐生存指南”。里面有一个原则就是莫谈国事远离政治。

大张伟唱的开饭开fun,还真是有点让人怀念。反正今年的春晚是真的把我噎到了——虽然年年主旋律,岁岁和现实越来越远,我依然觉得今年营造的正能量还是让人觉得异常麻木的。

我两三周前就拍好了开篇的那张图片:那是我N年前在LSE读书时买的,恰好是个兔子(早下架了哈哈哈,因为LSE的吉祥物实际上是海狸)。兔子指的那句话即LSE校训:To know the causes of things. 万事求源。再说直白一点就是:为什么要学术?就是为了图个明白。

读书的时候(刚从20多年理科训练转到文科的)我一直觉得LSE的校训有点简单,缺乏那么一点酷,少那么一点“气魄”(因为确实是为了对仗“for the betterment of society”这个建校初衷选择的)。但后来越来越觉得这句校训的厉害——尤其作为社会科学学校来说,“万事求源”,真是又得有方法又得有点宰相撑船的修养和智慧,最重要的是,还得有点敢于面对的勇气。

这几年全球社会的变迁是不是更能显示出“to know the causes of things”的珍贵?——所以我之前写过最决绝的叛逆就叫“求知”嘛。别的国家不说,自2020年开始,我想国内至少在从有意到无意的“糊里糊涂”中至少从火堆里裸奔了两次了吧?

哎。有多少人有问题从不敢问,到不想问,到干脆想都想不到问题。又有多少人从揣着明白装糊涂到揣着糊涂当明白。对,我说的就是整个新冠治理这件事。这事其实我确实很介意,健康所系生命相托,这个道理真的不需要希波克拉底誓言才明白。过去两三年,尤其一年我听的最刺耳的一类话就是能说吗能写吗能问吗。刺耳是因为我(大概)理解问话人的担忧,也是因为这其中折射出世事的愚蠢。我想对类似问题做一个统一回答:如果遇到类似问题,请告知您的上级,连美国CIA都因为担心民众不信任而推出了自我爆料的博客 The Langley Files (我听了,还算是有节度的诚恳),您单位能有多大事儿啊?

听说新年夜好多放爆竹的,也有好多圈地给逝者烧纸的。每个人的假装不知道,假装会好的……如果真的出来只是“混”,那真的是要还的。

“to know the causes of things”确实是for the betterment of society的必须。其实如果每个人能坚持活得明白,哪里还需要A4白纸运动?

兔年微信群里各种关于tu的谐音哏,其实前“兔”是否似锦,是否无良,能否大展宏“兔”,能否“兔”飞猛进,出落个扬眉“兔”气……您得先(敢于)“兔”个明白。(上到天下大事,下到柴米油盐,开饭是不是开fun,全在于你是否有能力“兔”个明白:火锅被变成哈哈哈东北锅,是否还是那么香那么拽?全靠您得自己明白这吃的到底是啥。一碗海鲜面,到底好吃在哪里?是肉肉是面面还是那配称佐料,自己不明白那梅花雪水也算饮驴哈。)

rerum cognoscere causas, 这个兔年之约,你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