喔!乌得勒支

IMG_3833

回到这次荷兰行真正的目的地,“吾特乐之”(Utrecht)。上图是从旅店窗户看出去的景色,远处的钟楼是这个城市地标性建筑,耸立在云霄间,如果避开楼下的“尘世”只抬头远眺,很容易让人怀疑这不是VR特效吧!太不真实了,跟Bruegel和他的儿子们画出来的一样——碰巧被分到这个房间,这个偌大的窗户正对俺们的床,每天晚上睡觉前和每天早上醒来一睁眼,都是这个画面,有一种莫名揩了很多油的感觉,确实“吾特乐之”,嘎嘎嘎嘎

开完会晚上回旅馆,原本3分钟的路,因为大Joy又找不到北了,把小巴也带着走歪了,绕远走了5分钟,结果正因为拐错了弯,才无意遇见这个少年莫扎特短居的小戏院——

IMG_3522

嘎嘎嘎嘎,吾特乐之。

晚上去餐馆和小巴一人要了一个汉堡,偏偏我的那个汉堡端上来一看,咦?这是什么表情,什么态度?这汉堡以为自己是Rolling Stone哇?

IMG_3473

乌特勒支这个城市吧,既有名也没名:它地处荷兰中心,历史上就是交通枢纽,但其实城市并不大。从火车站走到市中心这个教堂钟楼不过10分钟,而再走十分钟,基本就是下面的景色了:

IMG_3820

IMG_3353

而且除了铁道中心这点实际效用之外,好像乌特勒支在文化政治上远没有莱顿、Delft等等城市有名。此行之前俺还特意看了一本Utrecht当地人写的书名就叫Utrecht的小说体导游书,但也没看出特别的兴奋来。我总结有点像中国的广州,即商贸不错,文化上,虽然有个相当好的大学但积淀差一点。

这话说出来多少有点得罪人,但后来发现还真不是我一人有这想法,乌特勒支最有名最引以为豪的设计师Gerrit Rietveld年轻的时候也是觉得乌特勒支有点艺术荒岛的意思,整个城市除了做生意好像小文艺都属于夜大兴趣小组里的地下组织,所以Rietveld憋屈呀!而一个在世俗眼中稳妥地嫁给了一个事业有成的搞金融大叔的文艺女青年Truus Schröde也觉得憋屈呀!

结果有一天金融大叔给老婆换书桌,Schröde对送家具的小伙吐槽说那做家具的怎么那么不懂审美呀,Rietveld说,你说太对了,我也总觉得我爸怎么那么没有审美呀!然后俩人就从这英雄所见略同的一刻开始了后半辈子的友谊。后来金融大叔病逝了,Schröde想搬家又看哪个房子都不顺眼,Rietveld说那我给你造一个好喽!然后他俩又一拍即合,不约而同都相中当时相当于乌特勒支城乡结合部的一块长途司机经常喜欢随地大小便的空地。然后1924年就在那个空地上建造了下面这个房子——

IMG_3753

IMG_3742

这是Rietveld建的第一个房子,结果后来就成世界文化遗产了!惊人吧!

里面的最大特点就是上层房间是可推拉的活体墙,可以通过不同的隔断方式使室内每一个角落都变成“多功能厅”。

现在听起来这个想法着实不是很惊人,感觉香港日本等狭小居所密集的国家很多小公寓都是采用类似的构思。远了不说,今年春天去武汉一个新朋友家做客,他家就是自己安装了很多推拉式软竹帘进行白天和晚上室内空间的隔断,从某种角度讲比Rietveld的这个更灵活轻便。但是我想上世纪20年代的时候,有这种想法估计是相当超前了吧!

房子用的都是荷兰风格派的五色(红黄蓝黑白)。让我想起北京家里楼下的红黄蓝幼儿园……咳咳,但我很喜欢楼梯旁边这个别着Rietveld照片的角落

IMG_3794

不过对建筑真不是特感冒,唏嘘一番吧,好像也就完了。要说起来乌特勒支让大Joy觉得最开眼界的,是下面这个“音乐钟博物馆”,其实报时的音乐钟只是很小的一部分,确切的说,这是在留声机之前的“自动演奏机”博物馆,包括这些供宴会和舞台使用的巨型“八音盒”——

IMG_3489

这回发现敢情广场舞按理说是荷兰发明的,因为荷兰凭借全国恨不得一个陡坡都没有,便制造了很多马车上的“八音盒”,拉到集市上老幼妇孺都可以听着当时的最炫民族风扭起来~

最喜欢的几个“八音盒”是类似《西部世界》里用的那个读谱演奏的钢琴,琴箱里居然还能藏几把小提琴。很难想象齿轮和杠杆协调起来,居然家里就有乐队啦!!——我觉得对于喜欢拼装玩具的家伙来说,这个博物馆简直太让人手痒痒了!后来有个音乐人参观完这个博物馆也觉得机械设计太牛逼啦!然后他就回家也自己设计了一个”弹球音乐播放器”——

IMG_3480

特别惊艳!下面这个Youtube视频一定要看哦

太巧妙了有没有!我看完的第一想法是:哇噻,回家告诉白菜带黄豆来!

还真是,乌特勒支别看是荷兰人口平均受教育水平最高的城市,但这个城市其实特别适合儿童旅游。比如上面那个八音盒博物馆堪称是“荷兰最欢乐的博物馆”,还有火车博物馆等等,几乎都是针对小学生的。乌特勒支还是荷兰兔Miffy的老家,有个Miffy博物馆——头一周还跟一屋子五六岁的孩子一起坐在侃村电影院看小黄人3电影并且感觉好无压力的大Joy,刚一探头近Miffy博物馆就缩回来了——哇噻,不是一般的“儿童”,博物馆大厅里停着一排车,嗯,一水儿婴儿车。不仅儿童,还是低幼呀!

IMG_3391

乌特勒支人经常很郁闷为啥有历史有风景的城市,游客却总比其他荷兰大城市少聂?要我说,因为除了飘在运河上的“文化船”(有名的大麻店),城里供成人玩耍的地方着实太少哇!

这回虽然没去美术馆,但坐在咖灰馆(brown cafes)里把荷兰的流行音乐听了一圈,好多惊奇,比如真没想到Venus这首歌(Shocking Blue)敢情是荷兰出品,Better off Alone也是荷兰的,还有那个特别杀马特的We like to party也是荷兰炮制,尤其知道荷兰以前有个很有名的灵魂歌手Taco,代表作之一是Puttin’ on the Ritz –我靠,立马觉得Robbie Williams没那么神奇了(后来知道Taco也是翻唱,平衡多了,哈哈;而且听了几遍,我还是喜欢RW的版本哈)。最大的发现是Spinivs,好几首歌都很好听,直接揪住咖啡馆服务生问这歌手名字怎么拼?放上来一首

 

好戏在后头

今天下午,在飞行了45分钟之后降落,滑行期间英航飞行员大喇叭里例行通知,“欢迎各位来到伦敦,伦敦今天很温暖,室外温度18摄氏度……”

我很坏地歪头问小巴:把18度说成是“温暖”,这算一种英式爱国主义么?

>.<!英国人说话还真含蓄……

我们这是从Schiphol机场飞回来啦!——以前觉得Schiphol是阿姆斯特丹的飞机场,这回发现其实不是那么回事,从Schiphol向外扩展半小时的火车,恨不得半个荷兰都辐射到了,其中一个Schiphol的周边城市即是古城Utrecht,上周在那里参加了一周的会。

IMG_3087

(最近一个月是欧洲的毕业季,上图为到了Utrecht,发现Utrecht大学的学生也忙着拍毕业集体合影,让我感觉好像回到北大/清华校园里呀)

话说大概半年前小巴跟我嘚啵要去一个什么什么政治与经济学领域会,地点在Utrecht——想来几次去荷兰,也不过是在荷兰两个首都,海牙和阿姆斯特丹打转,有个机会去荷兰腹地转悠转悠?我马上积极主动要求“陪会”!哈哈。后来出发前小巴把会议日程转给我,说,兴许会议你也感兴趣呢?俺一看,哇噻!不很政治嘛,也不很经济嘛!完全很社会学嘛!

然后出发前的那个周五,俺也会议注册——400+欧元呀!我参加过最贵的会议之一了,我当时的第一想法就是“我靠,经济学系比俺们社会科学口的衬那么多钱呐?”

原本打算是去打酱油的,后来我听的场次比小巴还多,啊哈哈哈哈哈哈……不过主要因为会议组织方对发言归类一塌糊涂,绝大部分会议session都有点挂羊头卖狗肉——不是说那些论文不好,而是它们被分配给了错误的听众。每每被无辜困在一个莫名其妙的讲座里,我就想起了下面这个在书店里淘到的明信片,嘎嘎

IMG_3900

不过会议在荷兰开嘛,就算会议不好,你也不会生气,因为荷兰嘛,免不了要淘气一下。比如会议资料袋里就先一人一包“大麻茶”。嘎嘎嘎嘎嘎嘎……(当然是没有“有效成分”的。)

IMG_3129

这个年会好漫长,一共五天,但是还是有时间玩耍的,一来是第一天开幕式,有啥部长之类的发言——谁要听呀!跑出去玩!还有就是会议开了一半,第四天休会一天,乌拉!出去玩!

所以这次真是了解了一下荷兰的腹地——除了Utrecht这个地处荷兰中央的历史上的交通枢纽,还去了鹿特丹和莱顿。

所以我说,好戏在后头,等着看大Joy的流水账吧!——以前这次会议/旅行还是了解到不少新东东的。

比如你知道Schiphol机场那块地是填海填出来的哇?——小巴说,当然知道啦!

好吧,那你知道荷兰风车很大一部分是为了排水用的哇?——小巴转了一下眼珠说,虽然不“知道”,但想想也不奇怪吧。(——小巴你还真会聊天!哼!)

嗯,那我只好甩点你准保不知道的“干货”啦——你知道虽然荷兰和中国都是自行车大国,但按人口密度来说,荷兰的人口密度几乎是中国的三倍吗?——小巴的表情是“哇特?!” 嗯嗯。wiki上查查你就知道了,荷兰每平方米是400多口人,而中国的人口密度是每平方米140多口人。

另外,你知道别看荷兰人现在都又高又壮,几乎是欧洲最彪悍的民族了,但想当年荷兰是全欧洲平均身高最矮的国家嘛?——大Joy很不厚道地心想:啊哈哈哈哈,难怪历史上叫“lowland”!(真正原因跟身高没关系,是因为在莱茵河下游,当然,谁让他们身高也恰好很low)——后来是因为最近150年的全民牛奶和奶酪才让荷兰人身高突飞猛进的——然后大Joy又诧异地联想到,你说,三鹿等等这么不争气,以后会不会全亚洲最高的就属日本人啦!

这回还发现荷兰人一个优点——你造荷兰人都是爱干净的OCD,想当年19世纪末英国作家Henry James来一尘不染地荷兰溜达了一圈后曾记录说,他怀疑连荷兰的树堆儿每天早上都会被人擦一遍……当然,19世纪末的英国正闹雾霾呢,所以一个英国作家的话似乎也未必有多大力度。但听说洁癖依然是荷兰的国家情结,听说荷兰人可以接受子女是同性恋、没工作等等,但如果发现自己独立生活的孩子住的家里居然窗户是脏的,荷兰家长是会精神崩溃的——这点我和小巴这次深有体会:我俩住的旅店是双层玻璃——外层是老格子窗框,内层是全透明的玻璃,擦得真干净,以至于我俩好几次眼镜撞到了内层玻璃上!!

今天回家给麻麻翻拍一个我们买的另一张明信片的时候,当我无意中发现原来我们家客人房里木质的五斗柜居然在我们出行一周之后依然干净到近乎镜面反射的效果,我不得不说,(除了啧啧我们家窗户密封真好之外)“无微不至”地洁癖还真是个增加生活审美的好习惯哎!

IMG_3899

明晚再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