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行之人物篇

从北京回来也两周了,我觉得如果再不把北京行写完,我就要忘了呀!

记得在北京机场一下了那个T3的小火车,我就发现空气中弥漫着机场中餐馆的各种诱人的油烟味,我一边贪婪地深呼吸一边跟小巴感叹说:“哇塞,你说我们北京,闻起来就幸福呀~~”

话说三周之后,俺俩经过10小时的咣当(包括还在飞机上吃了一八喜冰激凌!),回到希斯罗,下了那个T5的小火车,我就发现明显稀薄一些了的空气中弥漫着咔灰和烤面包的味道,我一边贪婪地深呼吸一边跟小巴感叹说:“矮马,浪荡啊浪荡,嗅觉上就让人踏实啊~~”

小巴同学基本已经对我大题小做的各种感慨有免疫力了,每次都“嗯横”之也不再深追究,因为下一秒我已然跳到另一个话题上去了。但之所以记录这个细节是因为我觉得吧这件事还是挺能反应性格的,比如,这说明我这个人多随遇而安啊!——小巴在旁边提醒说,从另一方面讲,说明我还很容易被收买的。呃……好吧。

总之,回到英国立马就开始进入工作状态,北京也转瞬被大脑自动规划成“上世纪的事”了。其实学校的工作时在飞机上开始的——因为回来第一件事就是做博士奖学金的评审,所以飞机上看了十好几份long list的候选人,并逐一写评语打分,以便和同事商量short list——不过这是后话,还是继续把北京行说完。

—————————————-

首先是上篇忘记的吐槽:各位没发现么,国内的图书很少在书皮上写内容简介!我以前还没觉得(大概是因为以前也不怎么读书==||),现在觉得这真是一件很奇怪的事——如果我不知道这本书写的是什么,我怎么能决定是不是去花钱买它,花时间读它呢?除了书名(一般情况下很玄很虚),作者(一般情况下我都没听说过了)和推荐人(一般情况下还能识别出一两个)之外,俺就再没有参考信息了。善良一点的书店和出版商还有没塑膜的样书让你翻,不然都像水果摊上的切开的西瓜似的紧紧地包着个保鲜膜……所以我挑书也只能跟挑西瓜一样了:只认京欣这牌子,然后看卖相,至于甜不甜水头多少,只能扛回家再见分晓了!

吐槽完毕,然后是这篇的重点内容:人物篇嘛,就要说说大Joy这回见的人。当然,好友如Amy, Haidan, Tracy自不用提,但有三个meeting是需要记录一下的:

1.

时隔4年,大Joy终于又见到大白蔡啦!!!啦啦啦啦啦啦~~~ 容易么?!我现在还拿白蔡跟学生编排在北医的日子呢!英国学生都觉得“跃进厅”是个无比神奇与美味的地方(当然,我选择性跳过了味精和卫生审查不合格这块)——不过这回因为Ada的关系再次造访跃进厅我发现……哇,太NB了吧也!!!山南海北什么菜系都有啊!矮马!矮马!卫生绝对是合格了,不过北医的官僚一如既往,一个餐卡需要跑到三个不同的楼里盖三个章,这让Ada直吐舌头,我只好安慰她说,我当年毕业的时候为了拿到那个本来就属于我的学位证,辗转盖了30多个章才让我出的校门呢!T.T

跑题了跑题了,总之见到白蔡是北京行最最开心的事情之一。那天我俩坐在一张塑料餐桌的对面,有一搭无一搭地胡扯着,就如同……——我很像煽情地写一句“就如同我们当年在宿舍里一样”——但是好像这情景确实从来没出现过,主要是我基本没在宿舍呆过,而且我琢磨着如果坐在白蔡对面长聊,估计平平八成也是要把我踹边上去的,所以凭良心叙述,应该是就如同当年坐在跃进厅里吃炒饭一样。哈哈!

嗯,总之还是老样子,多好呀。

2.

和Viv1an的见面则是大为出乎意料的——确切的说,我俩都互相给对方了一个意外。

话说这个Vivian同学是在网络上神交已久的了。有多久呢?大概是从06年开始吧。你想啊,06年到14年,这是什么概念啊,这是如果你手勤快点可以念两个博士学位外加两个post-doc的概念哇!但这是我俩在“两个博士学位+两个post doc”之后第一次见面哦!(–嗯,这个表述还真是准确,因为我俩各读完了一个phd,各做了一回post-doc,hiahia)。这期间俺一直都是Viv1an博客的粉丝。

比如我经常教育我的学生说,不要抽烟,更不要抽大麻,如果觉得生活不够刺激,就去吃个麻辣火锅吧,你知道高浓度辣椒素进入循环系统的感觉和runner’s high一样一样的嘛???每次我的学生都会瞪大他们那无比天真的眼睛说:“REEEEEALLY?”然后随即觉得他们老师我特别博学,然后推理这一定是medical school教我的,其实是俺从Viv1an同学的博客看来的,啊哈哈哈哈……

从文字上看,我一直想象Viv1an一定是个特别风风火火特别犀利的家伙。见面之前我还掂量了一下,以俺时差倒的程度,届时会不会跟上她的语速。结果没想到见了面发现……完全不是呀!!完全是100%可爱型啊!超可爱,真的,真的,基本让大Joy有一种上去捏一捏她的邪念……

而且现实中的Viv1an话也不很多,偏腼腆型的。她那天说得最多的,似乎是“抱怨”大Joy是和她对网上的印象多么的不符!差距有多大!Viv1an说本来以为俺更活泼的,更善谈的。我抗议说,不会吧?你也没网上那么能聊啊?……总之,我俩初次见面主要在互相吐槽对方如何让自己“大跌眼镜”中欢乐度过的.

后来我琢磨,原来俺俩都属于脑子里幻想了一整个世界,自己high得前仰后合,表面上却依然平静如水的闷骚型。难怪都适合搞学术。嗯哼。

3.

第三个必须要提的人物是在我妈组织的聚会上遇到的——不是第一次见,只是上次见他的时候,我还上大学呢,他则还是个地道的小萝卜头,结果转瞬间已经是个留着小蘑菇头的帅哥啦!而且是某乐队的主唱+吉他手哦!非常棒的男孩子。我和小巴都被他迷住了。原因?原因很简单,就因为这小伙儿特别坦然,真实,但绝对不是天真幼稚。我觉得对于一个二十出头的男孩来说,实属难得,实在得益于他爹他娘。

之所以出现在同一聚会上是有原因的:我麻麻预先给我安排下来他麻麻和粑粑安排下来的的任务(好长的任务链哦!),就是帮他参谋一下留学专业选择,确切的说,是参谋什么是更能找到稳定工作的专业。聚会的那天早上我先听了这家伙的音乐——他已经一边上学一边做乐队很多年了,断断续续地听过我妈发过来的音频,但这次是第一次专心听,真是不赖,有点oasis的范儿!

后来聚会上跟他本人聊了聊,而且他帮俺迅速普及了一下国内乐队的近况啊,什么逃跑计划,赌鬼,阿肆等等,并且让我对他的乐队参加的草莓音乐节格外向往~(不过像我这种闷骚的主儿,向往向往也就忍了,比起草莓音乐节和陪我妈逛街,我还是坚定地选择了后者,虽然我妈后来说那分明是她陪我逛街……)。

但小哥儿还挺理智的,并主动转到“正经事”上:什么专业更容易找到好工作,因为他深知玩音乐是个烧钱的事情,他要自己赚钱“养”自己的爱好。其实除了学术之外的职业我一点都了解,只好硬着头皮分析了一番,也算”完成任务“了。不过也许是越因为他的“懂事”,越让我忍不住一再撺掇他赶紧出专辑——听说他的乐队早可以出专辑了。

后来回家我跟我娘坦白我不懈努力的”怂恿“,估计是有悖这顿饭的初衷哈,哈哈,哈哈,我还真是bad influence。其实我特理解为什么”负责任“的选择是稳定的工作,但我想我们每个人心中都(应该)有个小小的不忿儿——为啥要把自己的爱好当成小三来养?

回英国前看了他在草莓音乐节的录像,半个小时的视频,真真让人羡慕呀!

《北京行之人物篇》有6个想法

  1. Joy姐,想问问你在文中提到少年的乐队名称,21岁做乐队并且得到Joy姐的欣赏应该是蛮给力的乐队呀!

  2. 是哒,认识大Joy同学14年,最好的事情就是一切都如同当年一样,从未改变,尤其是容貌,嘎嘎嘎嘎。

  3. 真不容易又可以访问你的博客啦!还有幸看到了自己的大名。我们单位的破网谷歌都上不去啊,我自己的网站都有3周上不去啦,别怪我不更新哈!其实俺做了两个postdoc啊,英国美国各一个。话说最近一季《冰与火之歌》放完啦,准备去雅秀转转!ps,下次见面随便捏~~~ pss.下次可以推(tui)荐(zu)你的学生从眼药水里提山莨菪碱(吐真剂)high起来哟~

    1. 对,俺错了,是两个postdoc。眼药水这个例子很8错,记下了!不过我得先学山莨菪碱的英文……

发表评论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徽标

您正在使用您的 WordPress.com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Facebook photo

您正在使用您的 Facebook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Connecting to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