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天入地的一个月

一个多月没写博客了哈。今年的年假真没白休,之后的这几个礼拜上天入地,感觉最能体现过去几周的照片就是上面这张啦!因为又很平常,但又因为各种无厘头而显得很“霸气”。

嘻嘻,这怎么解释呢?首先,龙虾海蟹这些海物吧对于一个岛国按理说应该没啥,但是呢,英国的龙虾基本都是戛纳大进口的。而自新冠以来,戛纳大龙虾在英国基本就属于缺货状态,所以两个月前我们在超市发现最后两只戛纳大龙虾那还是十分异常激动的。 而冬瓜更是啦!冬瓜汆丸子,哇好久没吃了,而且好久没回国了,馋死我了。对于要买新鲜蔬菜要去40分钟火车远的地方的大Joy来说,终于找到一家快速靠谱的网店速递冬瓜,简直是对生活品质翻天覆地的改善哎!——嗯,谁能想一个冬瓜汆丸子对幸福指数有这么高的影响力呢。

同理,谁能想到一个课表,能把一个学院,啊不,是整个一个大学的老师折腾得四脚朝天呢?

嗯呐,我们大学电子排课系统不知道为啥出毛病了,又赶上大学校内机构重组,很多后勤老师被重新掉配,外加开学前一周忽然上面决定需要允许学生远程参与课堂——根本就是完美风暴,一直到上一周,也就是开学第四周,我们的课表被系统抽风似的大更换了两三次才算尘埃落定!!!这期间系统“悄悄”更新,使得学生走错教室或者老师看错时间的事情好多呀!然后老师们的工作量一下子成倍的增长呀,因为一边要搞清楚自己什么时间应该出现在什么地方,一边要协调学生外加处理各种学生投诉啦抱怨啦以及群体焦虑。

最经典的是开学第二周的某天早上8点10分,大Joy晃悠到书桌前,跟小巴说我先回封学生邮件,十分钟以后就下楼吃早饭。。。嗯,然后一边回邮件,邮箱一边不停地跳出新邮件,然后等我从椅子上站起来的时候,已经中午十二点了!!!

>.<!

那感觉就是仿佛大学这部机器里后台被小黄人们捣了鬼,完全就是在耍老师们玩

按理说这排课表又不是老师的事情,我们也没啥责任,但在大学里教书的估计都能体会,如果几百来号学生集体迷茫,那还是相当让人焦虑的。反正那两周我是被课表折腾得没咋睡好觉,趴去学校的唯一兴奋点是——发现了一只巨像胡椒盐儿的猫:

有没有神相似?可惜小胡的猫是“胡椒”色,而这只猫是黑白范儿。

上上上周六再去学校加班做招生演讲,顺便听说我们系还算在课表风波里维持的比较有秩序的,外系有老师干脆在楼道里崩溃大哭或者直接晕倒在地的。同事们纷纷burnout。

本来上上上周日还要加班的,但后来想了想,算了,邮件总是回不完的,而且不带随便把自己当凤凰的哈哈哈,涅槃之后未必重生,还是避免burnout的好。所以周日毅然决然地跑去伦敦看展览去了——

其实疫情之前就说要去看扩建之后的Wallace Collection的,结果又耽搁了两年。但这回去尤其开心,尤其是从日常学校管理琐事中解放出来,啊,看见Frans Hals,让我想起Haarlem,好地方呀好地方。

嗯,看上面左下角我俩这照片,有没有一种暗室里也要自拍的倔强?哈哈哈

周日一大早去看展览的好处是,周日大家都喜欢睡懒觉,所以美术馆里的人不是很多。但我们没有算计到的是——成人大概周日早上睡懒觉,但是小孩子不会呀!让我有点惊讶的是,Wallace Collection庭院中央的咖啡馆居然被一个四岁小崽子的生日会给包出去了!

暴殄天物啊!!!!!

真的,尤其那个庭院是玻璃屋顶,360度无死角天然回音壁,然后你放一群学龄前儿童以及生日小主家里请来的专业爬梯主持在里面……

幸好展室的门还算隔音,但一出展室,脑仁儿飞迸。而且才四岁的小孩啊?有必要来这么文雅的地方过生日嘛?!而且美术馆现在缺资金到这么没有底线了哇?——那一刻大Joy心里莫名有一种“仇富”心理哈哈哈哈。咖啡馆的服务员跑到每个参观者面前小声说:“抱歉抱歉,合同说他们只能闹一个小时,一个小时就结束了,大家忍耐一下。”

我看站在旁边20多个打扮的漂漂亮亮又掩饰不住睡眼惺忪的家长,忽然又莫名觉得当富家子弟的家长也蛮辛苦的哈哈哈……

不管怎么说,一趟美术馆还是非常治愈的,我的心情就从下图的左边换成了右边

欢天喜地地回了侃村儿,满血复活地继续上班。大Joy第七个博士生毕业啦

上次见面时,她还没有写完论文的第一稿,我还在跟她急,这次见面,成博士啦!因为她学术写作一直是软肋,所以这一直是我比较担心的一个学生。结果那天答辩外审考官尤其提出这论文“文字功力相当好”,啊哈哈哈哈,看来本老师标准可能拿的有点高了,总之特别开心.

大家庆祝了一下,然后回到办公室里继续另一个博士生的指导。然后搭档的同事啊咻~~对着我这一大喷嚏。大家都顿时僵化。幸好大Joy办公室永远开着窗户。上上周五的事情。

学生纷纷感冒,上周三打喷嚏的同事据说“卧床不起”,然后大Joy也发骚了。周四边烧着边在线开会。会议主办人因为场次太多,把大Joy这场的时差算错了,让俺提早上线了两个小时,不过我还是窃喜自己原来自己不是最“晕菜”的那个=P

这个会和大Joy现在做的研究很相关,夹在四五个风险研究的我蛮佩服的学者中间发言,后面一个小时的讨论基本围绕大Joy的话题展开,心里小有一点得意,因为证明戳到点子上了嘛。

原本雄心壮志的打算周五去伦敦见朋友顺便去看个展览,但完全就趴在家里了。然后完美传染给小巴。今儿个那个打喷嚏的同事说他新冠阳性。>.<! 不过今天大Joy烧终于退了,小巴一直也没烧起来,我俩新冠依旧阴性。看来把我们打倒的,只是普通流感而已。但回想起来真惊险,疫苗还是相当管用滴!

虽然过去四五周过得有点浑浑噩噩颠三倒四,但年假之后和开学前之间还是小哈皮了一下,现在回想起来真是好英明:那天是我和小巴早上先去Tate Britain看Paula Rego回顾展

中午发现中国城边上一个巨好吃无比的(貌似是中国人开的)越南餐馆Viet Food – 没错,人家都在伦敦营业七八年了,我和小巴才发现(记得N年前我自黑过的伦敦辣么大的“M&M世界”商店只因为在我和小巴每次进城的既定路线的街角斜对面上而让我们很迟钝的很久以后才恍然发现新大陆哇?小巴说这不叫后知后觉,这叫delayed gratification。文科生就是会拽)。这家餐馆真的巨好吃,就连千篇一律的越南春卷都别有味道的样子。

吃个肚歪下午和楚楚及M大姐去看Royal Academy的Michael Armitage

看展览的那天哪里预料的到,上左图中的人物的心理完全就是俺其后几周的工作写照哇嘎嘎!

真正的霸王餐是在这个展览之后吃的,M大姐的朋友的朋友是Darjeeling Express的大厨Asma Khan, 英国名厨,因为新冠,预约好的座位取消,取消了再约,往复几次,我们终于吃上啦——

最左边是那天套餐的菜单。嗯,没错,大Joy就是从头一直吃到尾。哇噻,原来地道的印度菜是这个样子的,吃到目瞪口呆!尤其最右边上的这个酸奶式的甜点,看起来有点粗糙但是口感很精致。吃饭中,我们跟服务生问起了Asma Khan,没想到过了一会儿她自己从厨房出来跟我们聊天,意外收获哦🤩。因为M大姐正要开始博士学习,Khan跟我们聊起她国王学院读法学博士的往事,也是中年开始读博的,2012年博士毕业,很赞。但她经历里给我印象最深的一点是:她搬来英国之前完全不会做饭,后来因在英国找不到家乡的美食而发奋学习厨艺,现在是出入各类媒体的英国名厨。

嗯,简而言之,英国是可以饿出一代名厨的。各位刚刚搬来英国上学正在学习正在使用电饭锅的小朋友们,有没有很受启发?

最后放一张前一阵小农市场里买的干花,往家里一摆,顿时感觉秋天就到喽!

小广场大故事

这两天Indian summer,天气特别好,好到让人觉得绝对不能虚度光阴。所以放下手里的事,这两天就专心干一件事——在26度的日子里,坐在树荫底下吹着小海风儿,端着大半杯都是冰块的稀释小酒,大嚼着今年肯特最后一波樱桃,浸入式irresponsible reading。

啊,我真心觉得,只要“有太阳+不刮大风”的日子,俺们家后院基本就是很多人心目中的度假胜地。

尤其俺家菠菜大丰收,啊~我都被自己的汗滴禾下土陶醉了~午饭就来个虾皮豆腐菠菜面吧!啊~

这么酥服的日子,必须irresponsible reading。楚楚之前问我我发明这词儿啥意思,我说就是无目的阅读。平时俺们也读很多东东,但不是为了写东西就是为了讲课,很多味如嚼蜡的破材料你也得硬着头皮看啊,那绝对是responsible reading。与之相反,“本老师爱看啥看啥,你学术甲方能把我怎滴”多爽啊哈哈哈。

然后就看了好几本特别给力的书,这两天陆续唠叨一下。

首先是昨天在微信上说的,这本 Square Haunting,是写一只猫和俺都住过的Mecklenburgh Square的,也基本是大Joy博客头6年主要所在地哈哈。不过之前在iiu.cn和博客大巴的博客应该网上看不见了,所以是不是可以说我写的Mecklenburgh Square的网络日记虽然没有伍芙的日记著名,但现在是不是也在世界某个服务器上以遗留数据的模式 haunts the cyber world聂? 啊哈哈

我看过好多关于伦敦Bloomsbury的书,伦敦学术和文艺的心脏嘛,当然能供后人八卦的奇闻逸事很多。上面这本书算挺有分量的——不仅是厚度有分量,哈哈,而且研究的也还算有分量。这本书以诗人H.D.,侦探小说家Dorothy Sayers,学者Jane Harrison和Eileen Power(俺们LSE哒!)和Virginia Woolf五位履历又交织的女性怎么在这个小广场上居住期间奠定了自己在各自领域的地位的。

在作者看来,这五位20世纪初的女性虽然命运不同,但基本都是作证Woolf那本A Room of One’s Own书,其实都只是想捍卫自己(作为女性在男权社会)自由生活的权利。说起来好像有点女权运动,不过这本书没那么大火药味,基本是一部挺有意思的地方文艺史。

而且这五位女性的经历有很多挺普世的。比如Sayers明明是个诗人,之所以成了侦探小说家,可写诗能卖钱嘛?不能,改通俗小说了。Jane Ellen Harrison有一个挺智慧的说法,不是每个人都能成名15分钟,而是说每个人都会在一生中有那么一段时间会活出真性情:有些人是伤仲永,有些人是大器晚成,有些人则是一事无成但晚年依然可以是个让人欢喜的老爷爷/老奶奶……换句话说很多人大部分时间都在为活成别人家的孩子而跟自己较劲,但最终总会有找到让自己舒坦的状态。Harrison本人一生是个很著名的学者,反而是退休搬到了Mecklenburgh Square才开始自己想过的生活。

不过让我觉得Harrison高明的是,就是她也不觉得自己跟自己较劲就多失败,因为她拒绝回答“如果能再年轻一次”这类问题,因为她说”You cannot unroll that snowball which is you: There is no ‘you’ except your life – lived.”

周末

IMG_4678

哇你说在英国住了十来年,说来一直没完全离开大伦敦圈儿,却第一次去Brick Lane的周日市场,我们是不是特别土?!?!?!

反正周末去了这个市场之后,我俩回家路上一直都在扼腕叹息相见恨晚我俩好土。真的哎!因为英国目前去的那些市场里(诺丁山的呀,borough market呀,格林威治呀,camden的呀),我们觉得Brick Lane的最好,因为吃呀玩呀旧货呀奇货呀啥都有,综合各市场之卖点,而且还不算太大,很适合又想假装文艺凑热闹又贪图享受懒得上下求索的中老年,啊哈哈哈

(另外,你们有没有觉得每次大Joy自拍总很吃亏,因为在iphone广角对小巴和俺颅围尺寸差别的夸大下,俺俩这个组合特别的Odie和Garfield?)

这回去Brick Lane觉得太文艺了,太好吃了。Brick Lane的面包都是Frida Kahlo范儿滴?

IMG_4686

这回没怎么拍照片,因为当时手里(如果不是拿着吃的,就是)拿着好多血拼战利品,但是不用多举例,喜洋洋看到一张照片就会顿时明白俺为啥那么兴混了——

IMG_4688

啊哈哈哈~真开心。

但是就是这次去,原本也不是为了去市场的,而是因为Brick Lane的书店——逛市场完全出于偶然,因为书店恰好在旁边,然后周日是11点才开门,两个兴混地一大早十点就跑过来的家伙闲着也是闲着,就先去吃吃喝喝花花银子一顿啦!

IMG_4693

看见小巴手里的袋子啦?嗯,满满都是书,顺手买个小布袋,那大小正合适装大Joy每天上班带的丰富的物质食粮(aka午饭+零食)

我们要去的还并不是上面这家,而是下面这家——

IMG_4701

这个书店在伦敦还算有名,里面不许用手机。书店不大,但很有特色,天棚和远墙都是通体的镜子,所以显得很大,而且书目也不是像一般书店一样按历史化学之类的科目归类,而是打破学科界限的用现实生活中的问题(theme)来分类。

但我真正要说的是,我俩这次一定要去看这个书店,是因为书店老板之一是Aeon,这个给大Joy和小巴在过去一年多带来无限惊喜和免费扫盲的人文网站(https://aeon.co)的资深编辑。这个网站真的非常好,文章质量大部分各位可以去看看,如果看了几个月还觉得喜欢,俺也很建议各位向其捐款哦——这么好的质量又完全免费,还是不怎么招基金会待见的人文内容,如果好则需要支持一下哈。

如果你对人文不是很~感冒,那我再做个广告呗?——Audm这个很火爆的app实在太好听了!里面是包括WIRED,LRB,纽约客等等杂志的部分文章的滚动文字音频版。试听之后需要付费,但真真开卷有益哎!特别适合晚上睡觉和上下班路上听。那天我听了个《户外》(Outdoor)这个俺正常情况下根本不会有兴趣去翻的杂志的文章,是关于中暑的——那天之所以听,也是因为早上听说Angela Merkel中暑了哈,然后收获了好多知识,让我忽然觉得自己八卦得都特别高大上~咳咳。

不过以上所述都不是周末去伦敦的最主要目的。真正的正经事是去和larger than life的戏剧大拿underland碰头,吃个肚歪后分道扬镳——underland奔赴她在伦敦要看的第29场戏,而大Joy和小巴奔赴她看过的易卜生的这部“罗斯莫庄” Rosemerholm

IMG_4638

很好看哎!!!

尤其很久没有看经典剧目了——跟小巴回忆说,好像上次看“经典戏剧”还是在北京呢!后来在英国基本看的都是良莠不齐的现代剧了。这回觉得:还是经典文学好看啊!剧情就不说了,人物层次太丰富了。

这个易卜生的戏是小巴送俺的生日礼物之一,哇,位置真好,哈哈!让我一坐下就会立刻有一种“破费了哈哈哈”的满足感!啊哈哈哈

这部戏是有现代改编,咱不懂戏剧啦,也没怎么看过易卜生的作品(除了高中语文课本),但从政治社会学角度(怎么说出来就天然辣么的boring),俺觉得是改的真好——尤其在金毛魔头Boris Johnson扯着硬脱欧大旗和女友打动口角竞选首相各种让人无比汗的新闻背景下,啊,这个黑洞洞的剧院里上演的drama可真让人感叹!——台词很多添/改的很现实,是“幽默”还是“反讽”,要看你怎么理解。归了包堆,不管你的政治立场是啥,这都是一部很值得一看的戏。抖个机灵:这部戏的结尾最末一句台词,要比易卜生的原文高明——就不剧透了,听说还会演一阵呢。

最近出行住了俩个有点意思的连锁酒店,一个是阿姆斯特丹的RoomMate(源自西班牙),一个是伦敦的Citizen M(源自荷兰)。这些‘luxirous’‘boutique’酒店,其实既不“奢”也不“时尚”,但是确实够“时髦”,都是干净简单的“理念酒店”

尤其这个CitizenM,即Mobile Citizen,房卡check-out后可以留作纪念当行李签。整体体验——包括第一次被check-in的房间因为网络故障连员工都打不开房门这种小插曲——够cosmopolitan,房卡俺留下了,觉得比British Airway的铜牌会员卡要酷之外,以后或许上课的时候还可以用哎

IMG_4705

在狼荡浪荡

IMG_3322上图不是浪荡(London)啦,上图是俺们村儿,哇噻,住了5年方圆没迈出过两公里去(因为不到两公里就走到火车站了。。。)所以上周因为小巴一时兴起说要重新刷客房,俺俩步行去B&Q,跨国火车站的桥,才第一次发现原来俺们村儿还有这么宏伟壮观的喷泉呐!而且还是一块面积着实不小的绿地,惊喜哎。

言归正传,最近去了两次浪荡,每次都特“开眼界”哎。嘎嘎,人生又被各种汗所完整了。

先说第一次是上周,俺去参加一个社会学期刊的编委会。我经常跟别人说,学术人就是“执业怪人”,大多数都是性格内向不太善于与人交往的geeks。这个吧,你在学术会议上时常能体会到,但是学术会议一般都是一个微领域的人在一起,往往还有不少是彼此认识的熟人,所以再geek你也能看到大家有所交流。但是期刊编委会就很特别了,因为这是一堆平时只通过审稿平台在线交流的一个大专业里微专长往往互不相同的geek们,所以大家大部分都和其他人不是很熟或者干脆没见过。所以上周参加编委会碰头会时,就有一个特别逗的现象:就是在会议前大家第一次见面的自助午餐时,一个小会议室里戳着20来号习惯于在讲台上叱诧风雨口水横飞一两个小时完全没问题的各号老师,但是和不熟悉的同行被塞在一起,四目相视都觉得好尴尬啊……而且居然有两次整个会议室有长达3-5秒的寂静。所以那个午餐是这个节奏:只见一屋子的sociologists一边狠狠地咬着三明治绞尽脑汁想词努力social,一边感到“面对人类我们无言以对”呀!真的是特别滑稽的一幕。从那天开始,我就再不社交恐惧了,因为其实和同行比起来我完全就是个social butterfly嘛!啊哈哈哈哈

不过笑声到此嘎然为止,因为后来开会的时候看出版社数据——你猜俺们这个刊物文章录取率是多少?百分之……

8%!!!

我靠!!!!好像ESRC基金申请的中标率都比这个高吧?!据说因为今年刚过去一半嘛,年终数据大概能上升到12%左右,哇靠,还是很吓人的好哇!(当然,大Joy也忍不住在心里拍了拍自己的肩膀:之前“锄草记”里吹过的,俺的文章不仅被发表了还被shortlist今年的prize for innovation/excellence了嘛——虽然最后这个奖项毫无悬念的颁给了俺很葱白的教授,但是矮马,立马觉得自己个儿当了回小概率事件呀,感谢CCTV, MTV, BTV, ITV……)

更骇人的信息在后面——居然就这样,发在这个期刊里的文章据说也未必能达到REF4星评定(英国科研质量最高级),说只能保证3星以上。

谁订的REF??!!你,你,你们统统给我出来!出来!!你们要不要文科学者活?!

IMG_3332 无尽悲桑……

随后想起那天在哪里看到的这张图——

IMG_3273

真戳心窝子。

不过发个内部消息,现在投稿回复速度应该是一类期刊里顶呱呱滴,而且审稿人的意见质量都很高哦。编辑部说,他们时不时会收到被拒稿的投稿者写感谢信说十分受益于匿名审稿人们的严厉批判,拒得对……(矮马,学者都是怎样的人类啊……)

前两天第二次去了伦敦,又踏步在走过6年的Kingsway的阳光大道上(闷骚地想:啊,闭着眼睛似乎都能闻见LSE那完全dirty water的所谓的咖灰的熟悉味道——again,学者都是怎样的人类啊),但这回不是去LSE,而是去街对面的KCL见了一个印度学妹——喂喂@松木木木,注意啦,对,就是说你们母校啦!

你们母校太嚣张了,又财大气粗了——学妹说她们从18世纪新古典主义的公爵府Somerset House搬办公室了,说搬到离LSE更近了,这回在Bush House见。

Bush House?我怎么不记得LSE旁边的大楼叫这个?但是这名儿怎么听着那么熟呢?

俺就google导航了一下……然后就导航到了前BBC大楼。。。==!!

里面还有BBC的一些痕迹,比如下面这个分类信箱——

IMG_3336

行进途中随手抓拍的,没有张大嘴巴驻足欣赏,俺们乡下人也要假装见过世面的样子,嗯。哈哈

但这还不是最嘚瑟的,KCL新办公楼最嘚瑟的是——到处都是保安、预警设备!!这是学术大楼还是军情五处啊?然后乡下人大Joy通过层层关卡好容易来到学妹的系,好像一进会议室就撞坏了一个电子设备——

IMG_3338

啊哈哈哈哈。学妹说没有撞坏,没有撞坏,确切的说,因为那个会议室的门禁动不动就发出警报,所以他们巴不得把它搞坏,企图破坏好几次了,但目前证明这警报器还挺皮实……

俺俩在会议室聊了没有五分钟,就有一个学妹的长胳膊长腿的美女同事在玻璃墙外口中念念有词地张牙舞爪如同练快进版瑜伽似的比划着什么——但是玻璃墙隔音好好,俺俩完全听不见她说的是啥。学妹起身去开门,原来是同事的一个朋友需要借用员工卡刷一个什么门禁之类。

这些还不是最夸张的,最匪夷所思的是,居然在刷了N个门卡进入系办公室之后,如果你想上厕所,你还得刷卡!!!不持证不能上厕所!

学妹说,KCL解释说,这是因为地处伦敦市中心嘛,而且咱们又是那么的有名气是吧哈哈哈哈,所以一定要有防恐意识,包括要预防极少数不利于团结的分子混入我们的洗手间搞破坏……

@#¥%¥&#¥&##!。。。没想到这么右派的一学校还这么有幽默感啊……(@松木木木,难怪你也总有那么多冷笑话啊。。。)

因为碰头期间喝了咖灰,所以大Joy此行借学妹的员工卡在KCL上了两次厕所呢!莫名其妙地有一种不虚此行赚大发的感觉!!!

而且第二次的时候我发现,KCL逻辑诡异的地方在于——你进洗手间的时候是不需要员工卡的,但是出来的时候,是需要刷员工卡的!换句话说,如果你是KCL员工,然后急匆匆地去上厕所而忘了带卡的话,如厕完你就会被关在厕所里!(当然,大门是有玻璃的,所以严格意义上说,你可以通过拍门呼救的方式,让同事放你出去,但是那个门是防火门,比玻璃墙还厚的,我猜隔音效果应该蛮好的)

我冒着一脑门子问号摸回到会议室,问学妹说:你确定你们KCL不是在偷偷收集员工健康数据,根据每个人每天平均如厕次数偷偷征收(冲水)环保税什么的?

学妹擦擦从七窍迸出的血,但她转念一想,或许我这个建议更有道理哦。哈哈哈哈

好开脑洞的一天。

回家路上看见大Joy小时候最喜欢的北美墨西哥连锁快餐店Taco Bell在伦敦也有分店啦!

俺吃了一会。

真的

很……

恐怖。

完全不尊重Taco。北美的同学们看图大概就能看出和美国的不同,但最让人难以忍受的是下面的sour cream——英国不是没有正常的sour cream,可是这里的Taco Bell的sour cream完全匪夷所思,不仅用的量特别巨大(大概占1/3体积),而且特别特别特别稠,稠到类似英国下午茶的clotted cream,只不过不是甜的而是酸的>.<!

只能说,这个经历给吃货大Joy带来的心理创伤是巨大的。最后只好用精神食粮来弥补一下——

91ogd79k42L

Jared Diamond出新书啦!各位知道哇?迅速买了一本,虽然至今为止,俺还没有真正从头到尾看完过Diamond的任何一本书。这本估计也不会有时间完整看完,但是书好漂亮,内容好有趣,这个周末,从前言(直接跳)看到后序!

复活节满血复活

从国内回来发骚发的比预想得长好久,然后英国天气又忽然如夏天般炎热(22度完全T恤短裤的节奏!)让我继而又得了热伤风,所以最近很打蔫儿,但这并不妨碍孝顺的大Joy(嗯哼)鼻子堵塞着打请安电话给爸妈,结果被粑粑嫌弃说“跪安吧跪安吧,听你喘我都累得慌”——我吐槽过几个月前麻麻感冒还赖我是电话里传染的哇?哎,世界上果然亲爹亲妈最难对付!啊哈哈哈哈。好歹复活节都结束了,虽然鼻子还是红的,我坚决认为怎么着也应该满血复活了吧?!

周末去伦敦看戏。而对于小巴来说,这个复活节最大的收获无外乎这个——

IMG_3204 copy

小巴最爱之经典好吃无比低档无底且曾经折腾大白菜大概寻觅了半个盐湖城才找到的垃圾软糖Jujyfruits——此软糖巨草根,以至于在米国不是便宜店还真是不好买呢!在英国和欧洲我们找遍了所有糖果店,从来没有发现进口过。

结果居然这周末在前几个月伦敦市中心新开的一家北美糖果店里找到啦!!!——虽然(小巴怨念说)一盒要5胖子(6个半刀)吧,但是(大Joy分析说)总比机票便宜呀!小巴立刻觉得生活真丰富多彩。哈哈。

这回去伦敦主要是去看Maggie Smith的新戏,A German Life

C2A9F079-E444-42D9-A377-F9382509BB38

 

(右图来自The New York Times)

妈呀,80多了,不仅重返舞台,而且这部戏是个不折不扣的“独角戏”——即全戏100分钟,没有中场休息,一气呵成由Maggie Smith扮演的主人公坐在椅子上向你婉婉道来一个纳粹时期宣传部女秘书的一生。

布景、音效、灯光都很简单却很精致,随着Maggie独白的深入,夕阳西下,整个剧院最后只剩下落在Maggie身上的一束暖光,而舞台也在你不知不觉中慢慢伸向你的面前。

二战的故事大部分人都读的太多了,所以故事本身没什么特别让人新奇的地方,但也许恰恰是这种“熟悉”的脉络能让你聚精会神地听100分钟才更显Maggie的功力吧!

Maggie的表演当然很牛逼啦,不过呢,说实话,至少我们看的那场有几个地方我觉得她说的有点赶,要是能再多停顿一两秒,效果会更好,不然我感觉我还来不及消化她就已经跳到下面一个桥段了。但是看戏那天是复活节周末哎,而且已经演了很多场了,是整个演出的中后部了(一直演到5月11日),我想老太太估计也想赶紧说完赶紧回家吧,哈哈哈哈。

和很多关于二战时期的作品的一样,这个戏主题当然不是简单的反纳粹,而是在反思当年的暴行之上体现人的复杂性,以及个人和体制之间的矛盾等等。所以很多“中心思想”也是预料之中的,不赘述。只是有一段预料之中的台词给了我一点预料之外的振动。即Maggie说到当时德国人对二战的责任的时候,她(/剧本)说她认为绝大部分德国公民,包括如她这样的宣传部职工,都没什么可负责的,因为对于那个情景下的他们并没有选择,甚至战后她在苏维埃的监狱里她认为苏维埃对待她这个普通工作者是很不公平的,尽管这并不意味着她认为纳粹没有错……然后她说,如果有什么可以指责的话,那么当年的德国人犯的错误就是无知。对,就是有意识/下意识地主动选择无知与无视——主观上拒绝了解那些坏消息或者负面讨论。

剧本继而说,但是那和今天的那些主动跳过类似叙利亚新闻的人有什么不同啊?

对啊,时过境迁,可是还是有那么多人用我的话讲就是“自主选择愚昧”——跨文化跨地域——而且丝毫不认为这种鸵鸟政策有什么危险性或者是怎样的不负责。

这部戏很刻意地避开了英国脱欧这件事,可是我却很难不联想到每次回国都会被揶揄“谁还会看主流媒体的新闻啊?”

……

……

除了Maggie Smith,我们还去了大英博物馆最近的Munch特展

IMG_3251 copy

虽然绝大多数展品是Munch的版刻画,但真的比我想象中还要好,非常值得一看。

尤其还有Scream的版刻,右下是小巴拍的到此一游留念照,小巴事后说,如果你把它当成一幅艺术品来看的话,你就不会觉得是他手潮。。。咳咳咳。

最后,如果@Yueming在看这篇博客的话——你知道孟非的小面已经开到伦敦了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