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我没时间八卦啊?!-2

IMG_0657

从北京回来在英国呆了9天,上课、开会、判卷子、装箱子,然后奔赴波士顿的iGEM比赛,所以迷迷糊糊又来到希思罗机场啦!然后照例来得N早,为的是上飞机之前吃份炒面啦!

IMG_0087

——没错,每次都点同样的炒面,然后每次还都特兴致盎然地拍照片跟粑粑麻麻显摆……这是多无聊又无助的人生!啊哈哈~

说到吃,不得不说,鸡贼如大Joy,常年受各位各种微信拉仇恨,每次去美国都是俺“复仇”的机会——发了很多假惺惺“猫宁~”实则勾引其馋虫的信息给 一只猫呀,松木木木呀,Zuma呀这样的吃货,然后完美被Zuma早餐的一只包子打败。靠,我以为这个秘密只有喜洋洋知道……

但米国真的好便宜,上面是两个俺很罪恶得居然没有吃完的饭:左边是legal crossing的蟹球沙拉——这是俺们去波士顿必去的餐馆(因为离Brattle bookshop近 )和必点的一道菜(因为我觉得好划算!!!)真材实料的蟹肉捏出来的大球,好像才20多美金(!)我忘了,反正比英国和中国都便宜好多!这次或许是时差作用,使劲吃,没有吃完。

另外一个是右边那个是在波士顿的back bay区域里的atlantic fish——因为每年iGEM都在同一个地点,这个店也是“老朋友”了,不知道为啥,我印象里总觉得这家气氛很法国的美国海鲜馆子仗着地盘好“乱收费”(可能那莫名其妙的法国餐馆的氛围让我不由得“逆反”),但其实理智的想来,真心便宜——上面右图是一道价格250人民币的海鲜乱炖,大概有半只大龙虾(或者一整只中号龙虾),半打海红,半打大虾,四五块鳕鱼,半打蛤蜊,四五块大扇贝,还有零星散落的八爪鱼什么的……因为之前喝了一杯clam chowder,这道“藏龙卧虎”的乱炖真的是没有吃完,但我拍胸脯保证我绝对吃回300人民币的海鲜了……

嗯,显摆这些“在美国占的便宜”吧,也充分显示出俺们大不了颠儿土豆国的物质贫乏~~~啧啧啧(我不是在讥讽英国,我只是在咂巴嘴回味而已)=P

哈哈,这次在博士屯(波士顿)还是挺仓促的,因为除了第一天早上和最后一天早上,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室内听世界各地的“青年俊杰”讲述他们的科技创造——iGEM是世界遗传工程机器大赛的缩写,是全世界最NB(没有之一)的关于合成生物学的大学生年赛(近年也接受中学团队),今年夏天去台湾之前发现台湾教育部管我们叫“科技界的世界杯”,特开心,然后今年台南队赢得了iGEM终极大奖,特为他们开心——这些来自40多个国家的6000多个参赛年轻人啊!他们真的很让人佩服,也很让人沮丧,因为当你听到一个18-9岁的学生做出了如此匪夷所思的基因编程之后,你觉得自己完全就是一个under-achiever!

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个例子是第二天比赛,有个来自的南京的中学生团队,一般每个团队都有10-20个人,而这个团队只来了一个中国女孩,我不知道是因为签证还是因为差旅的原因——小女孩说是因为期中考试的原因,我不太相信,因为有其他中国的中学团队都来了嘛——总之只有小女孩一个人。但,哇噻!小女孩那近乎母语的英语、淡定的气质、当然还有对化学/数学的理解……哇~——虽然我们最后对这个团队对工程学原理的应用(合成生物学核心之一)的程度意见不一,因此对团队应该给予的奖牌无法达成一致,但所有评委都认为小女孩势不可挡。

而今年iGEM的开赛前夜恰好赶上是鬼节,大晚吧尚小孩子在忙着讨糖果,iGEM的同事则忙着布置比赛会场,而大Joy的inner monkey则在会场闹翻天——

哈哈,这只小猴子在facebook上晒了一阵了,这厮其实是我十二三岁的时候,俺的生物医学学家三姨有一次开会时候拿回家的赠品——然后就莫名其妙被我密了(细节就不追究了哈哈哈)。这只猴纸最近曝光率很高,主要原因是愈显珍贵的AC同学表示非纯度假的出行他才不要出场,哈!

这只猴纸叫Zaki,Zaki the Monkey,很押韵吧!名字取自大Joy最近很喜欢的一款威士忌Yamazaki(山崎)。我想简称Zaki也就相当于简称“奇”(或者“咦???”)!嘎嘎嘎

BBQA6649

俺在iGEM的同事也蛮可爱的吧~这个“地球气球”我也吹了一个,我才发现原来除非你想吹到自己缺氧晕厥,吹这些气球真的是需要一些技巧的。嗯!

我常常跟学生说,如果我在医学院的时候听说过“合成生物学”这码事儿的话,我估计是不会改行社会学的——当然很遗憾的是,合成物生物,以及iGEM大赛是在俺快从医学院毕业的时候才慢慢开始流行起来的新事物——但我想大家都可以理解为啥apply engineering principle to biological system这个主意会让一个理科本科生兴奋的吧!

确切的说,这个主意至今让我觉得特兴奋,所以今年我听到的最让人振奋的讲座——

75492424_10157722287149146_4537659521186660352_n

如果你想了解细节,请参看这篇文章以及这个简介。让我最觉得uplifting的,不仅是目前全世界所有合成生物学项目里,唯一一个遨游在太空的项目源自iGEM,也不仅是2011年那个参加iGEM比赛的本科少年现在依然在“死磕”9年前的那个构想,当年的“毛头小子”已经成为拿着NASA资助的博士后……最让我觉得振奋的是,哇,居然这九年来这一系列的iGEM项目并非所有都得到了应年评审团的青睐——有一年他们什么奖牌都没有得到,但空手而归的这些本科生因为一篇New Scientists的报道获得美国中央政府和各式媒体组织的关注。有料的科研终归会获得应有认可——我觉得没有什么比这点是对年轻科研工作者更重要的了,也没有什么让我觉得更“kick ass”的了。

high归high,但在和6000枚来自世界各地的高智商小朋友同处3天之后,大概很多人都会希望“静一静”。所以小巴同学拉大Joy再次来到了瓦尔登湖——

73472718_10157722304439146_7454949175763927040_n

面对湖水发呆做白日梦,再次拜访梭罗小木屋遗址

外加自己的inner Monkey和梭罗来个直接对话

IMG_0836

我不知道为什么梭罗看起来那么puzzled,满脸的“这只猴纸到底在这里干嘛”?哈哈……

5029735-Henry-David-Thoreau-Quote-Surely-joy-is-the-condition-of-life.jpg

不管你的人生现在是得意还是忧桑,幸福还是抓狂,瓦尔登湖都是个特别让人put things into perspective的地方(如果你没有看过这本书,强烈建议,因为这是大Joy中学时代特别构建人生态度的经典),而且别的不提,能说出“‘大欢喜’乃人生本质‘的梭罗得有多智慧啊!啊哈哈

而去波士顿,自然少不了去书店的哦!

当然也不可避免的要去“波士顿图书馆”(Boston Athenæum )

这是个很小很神奇的地方:不仅因为其有着如哈利波特般的神奇地址(博士屯灯塔街10又1/2号),还因为这是一个曾经认为可以把全世界精要知识归纳梳理在一起的图书馆。羡慕嫉妒恨古人的笃定,200年后,小生依然在思考——

IMG_0558

波士顿2018-2

去年去波士顿的时候,就盘算着今年能借学假的机会来iGEM,所以就顺手在TripAdvisor的app上列了了一个‘Boston2018’的行程单,把当时想去没时间去的都放在这里面,哈哈,很有“远见”吧!不过呢其实这回去的新“景点”也就一个,一来时间有点紧,二来正赶上大雨来袭出门有点冷,三来上次好多地方意犹未尽,比如Brattle,Raven等几个书店,比如那个叫Paramount的拥挤但特好吃的早餐店,但保不齐旧景点能看到新东西呢,比如波士顿美术馆(MFA)——

IMG_E9252

哇嘎嘎嘎嘎,去年来的时候正好暑期末尾,人好多,这回工作日去,好空旷呀!

这回去MFA感觉格外亲切,因为N个月前,俺发现了MFA一个工作人员做的podcast,每月一期,讲美术馆里的一幅画,短小精湛,我第一次听一口气听了5集,然后猛然发现是一个月一期,就赶紧“省”着听了。

藏品啥的咱就跳过不说了,去年已经唏嘘了一番了,说个好玩的。这次赶上的一个特展是世界大战时候的政治宣传明信片,展览很小(不是展品数量小,主要是明信片都不大),大致主题大概也能猜出来,就是视觉表达怎么被政治化,用来呈现歪曲的事实呗。有一组德国当年挤兑英国的明信片特别好玩——话说当年德国的大炮最牛逼,口径42厘米,谁也比不过,然后德国就讽刺英国说,英国除了一张能吹的大嘴巴,能做出像咱这样的大炮么? 因此就有了下面一组明信片,画着英国佬呲牙咧嘴展现他们的“42厘米”武器——

啊哈哈哈哈,要是没解说,我还以为这是牙科医生的广告呢

政治宣传保不齐吹牛,也保不齐撒谎,俺这回看书店里卖的游戏很受川普旋风影响呀~

IMG_9096

然后在这样一个不靠谱的年代,大Joy就在会场边上的大楼里认识到了一个神奇的女士:Mary Baker Eddy

400px-mary_baker_eddy

Christian Science宗教的创始人,这个宗教吧,简单来说就是认为基督是第一位科学家,解除身体百病的秘密都在圣经原文里,精神的力量就可以治愈疾病哈。

嗯,虽然听起来迷信色彩浓重,但这个Mary Baker Eddy还有一个很坚定的信仰,就是新闻事实是民主的基础,而她所处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就已经被听风就是雨的新闻报道所扰,所以她创办了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这是个以公正报道为宗旨的,非宗教的新闻媒体,7次获得普利策奖。——现在听起来有点讽刺,因为现在好像美国啥事一沾‘Christian’给人感觉就是Breitbart News和Fox那头的,谁能想到美国第一个明确尊崇中立报道的媒体是一个宗教人士建立的呢?

这个报社大楼(现在一部分是Mary Baker Eddy图书馆,从Hynes Convention Centre步行就2分钟)里还有一个把地球仪翻过来,人可以在“地球”里面看地球的mapparium——

mappariumchristian

据说建造这个mapparium也是为了展现CSM的创刊宗旨,即人在地球里面看地图(而不是地球仪),才能看到最为精准,没有拉伸变形的世界地图。

这个mapparium还有个很奇特的声学效果,即因为这个巨大的球形屋子全是用彩色玻璃做成的,而玻璃不吸收声波,所以你站在球体正中央说话声音会放大N倍,同样,如果站在屋子两端(或者任何距离球心等距的两端),你就是悄声细语,对方听起来也好似你就站在他旁边说话一样。哇,很开眼界和耳界!

此行另外一个收获是在Brattle旧书店里买到了一本1860年的真正的“农-历”,即农民的日历(almanac)——

IMG_9522

美国的“农-历”基本鼻祖是富兰克林,因为后来的年鉴都是仿照他当年编的Poor Richard’s Almanac的风格,就是有每月天气预测啦,天文水相计算啦,农业技术啦,还有诗歌啦,八卦啦,

IMG_9515

(左边是每天星象潮水啥啥的计算,右边是书前面的代号定义;下面这个是1860年这个册子里发表的10来首诗歌里的一首,我感觉概括起来四个字“庸人自扰”,哈哈)

IMG_9520

然后还有因为富兰克林喜欢解个题啥的,所以这些农历里还会有点“小学奥数”——

IMG_9528

嗯,别人我不敢说,但我觉得白菜看到这里脑袋会条件反射性的已经开始出答案了,哈哈哈哈

这种农历现在在书店里仍然可以买到哦!这回我在哈佛的coop书店里就看见两个版本的2019年的了,而且我觉得现在的农历,去除了之前的那些复杂的符号,立马变得直观多了——

IMG_9072

除了在书店里津津有味地翻农历,俺在哈佛的另一个“高智商”发现正好可以用来结束波士顿游记:今天是鬼节,祝各位trick-o-treat到sugar high,嘎嘎。

IMG_9077

(能千里迢迢遇到(并吞下)长得这么像自己的杯糕,缘分呀!!!)

波士顿2018-1

我又肥肥地肥来啦!——话说旅行真的很容易长胖!嗯,尤其是到波士顿这种龙虾感觉便宜得完全就是拉仇恨的地方……

……本来不想晒食物的,可是键盘敲到这里,外加赶上快晚饭了,忍不住还是来回顾一下那些曾经给予饿们美好时光的龙虾吧——

真的好便宜,我感觉基本上是英国1/3的价格。而且你要想吃到好的龙虾大餐,一定要舍得去高级一点的餐厅哦!这是去年和今年两次去波士顿俺的一个强烈感觉。因为你如果去什么Quincy Market一类的地方,大部分所谓的lobster roll都是酱,貌似便宜其实很坑人,而如果你去Legal Crossing之类的地方,则非常物超所值。比如上图是俺俩周末在Boston Park Plaza吃的brunch,里面满满都是龙虾肉啊,不信咬一口右面那个汉堡——

IMG_9357

不是一般的销魂,是吃完就需要健胃消食片的消魂。吃完我那小心情儿就如同酒杯上的鱼——

IMG_9473

话说回来了,如果你不是住在宁波的话,吃海鲜当然要舍得花点钱哦——哈哈,一个写给 @一只猫和 @春晖 看的哏。

再多说一句上面那个龙虾汉堡,里面除了龙虾肉基本就没别的了,但是大厨在里面撒了一点小芹菜丁,让人有一种龙虾“脆脆的”的错觉——口感非常不错哎!(我在想,人家大厨细节上这么有创意,我是不是应该写得更有文化一点,比如说写 “立刻增加了口感的纵深” 什么的,不过其实我当时第一个想到的是:哇,这脆脆的好像麦当劳的牙买加鸡肉堡哎!ahaha,暴露了俺的草根本质——另外那个鸡肉堡确实很好吃呀)

好吧,言归正传。还要准备下周和某哲学家的辩论,所以多快好省地汇报一下这回去波士顿的奇闻逸事。

第一个奇闻是还没踏出英国国门儿撞见的, Vodafone的广告滚动“飘扬”在伦敦希思罗机场的各个角落——

IMG_9027

IMG_9023

天,你确定这是扩大生意的好办法?好吧。极右观点看来是比想象中更有市场,而且商家趋利的动力是每每让人惊叹滴。

被Vodafone的广告惊到了的7个小时之后,抵达波士顿,去会场报到,照例有个塞了很满的会议布口袋——一般都是小礼物呀,小广告呀,外加一本如果你可以单臂举起来就可以用来夜晚防身砸死坏人的会议议程书,嗯。然后俺就又大惊小怪的被惊到了,因为俺第一次在会议布袋里翻出了这样一个小礼物——

IMG_9105

不用说你也猜到了我这是参加一个自然科学的活动吧。啊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太直白了。我想象着如果把这个图放在朋友圈,会不会被1/3的朋友直接拉黑?啊哈哈哈哈~旁边有个搞自然科学的同事也觉得这赠品有点尬,他说,I’m okay with GMOs butta…hahaha.

当然,这并不是俺参加的活动的立场,是个赞助商的小广告/礼品,我只是把公司名拍在镜头之外了哈。俺这回呢,是去参加的iGEM (= International Genetically Engineered Machine 大赛)

IMG_9153

这比赛以前我嘚啵过(自2010年听说就一直特郁闷咋我学医的时候没赶上这比赛,不然俺可能就继续学理科了——然后后来发现人家2004年就开始了,哎,人说知识改变命运,俺这是无知也改变命运呀!)俺特喜欢这个比赛,因为它是全球生物工程领域(需要大生物化学领域和大信息建模领域两方面的协作)的一个学生创意赛,每年都会冒出很多新点子,外加这个比赛从某种角度上讲,是塑造下一代科研人伦理规范的国际平台——哈!所以大Joy这类科学盲可以混进committe呀。每年这个比赛都在十月左右学期中举办,所以今年第一次有机会借学假来溜达一趟

IMG_9334

4天的比赛不够俺耍的,嘎嘎嘎嘎。

其中有个来自德国Marburg的团队,比赛第一天俺就注意到他们了,特让人眼前一亮。他们做的项目说白了就是基因改造了一个盐泥地里的细菌,使其能取代大肠杆菌成为代谢工程学里更高效的一个载体。但是这个项目不仅如此哦,他们和其他盲人研究机构合作,居然还尝试了让盲人也参与到生物实验当中——不是作为“受试者”,而是作为“操作者”——从在试剂瓶上贴上砂纸这种低端技术,到把颜色转化成声音这种时髦技术,他们使视力残障人士自己操作生物学实验成为了可能哎。如果你感兴趣,可以看他们这一部分的项目说明在这里:http://2018.igem.org/Team:Marburg/Public_Engagement

这次还有一个突出的感想就是他们自然科学geek们觉都好少——那几天活动安排都是早上8点到晚上8点,早8点呀!晚上还有什么趴体呀,要么有小酒呀,天呀——不过俺这回晚上的活动一概都没有参加,为啥?上上篇提到过,因为正好赶上棒球联盟年度总决赛呀!所以我和小巴每天白天各自该干嘛干嘛,每天晚上小巴拎回cheescake factory的外卖,八点准点看电视直播呀!比较搞笑的是,前两场比赛俺俩都看到一半就时差不可遏制地睡着了,到第三场的时候,熬到了第8局(正常9局)凌晨左右还是睡着了,结果因为时差不到4点又醒了,打开手机查结果,发现居然还没有打完!立马重开电视,一直看完第18局!!!哇!18局呀!闻所未闻。感叹那天去看现场的观众都好赚,也够辛苦,估计现场的热狗啤酒什么的都脱销了吧?!

(未完待续)

 

造反啦!-波士顿纪行6

IMG_5746

我觉得在史学家眼里,波士顿都是上面这范儿的。

这是早上在和Boston Commons那块绿地紧挨着的波士顿公园拍的。策马扬鞭,小巴开始以为是那个给美国革命人民报信儿的Paul Revere呢,走进了一看,原来是华盛顿。

新英格兰这块当然是美国梦开始的地方啦!波士顿和周边小镇更是独立战争的源起地,所以来波士顿,不可能不上历史课。

美国没有中宣部,但有个更厉害的,全名我忘了,大概就是什么美国历史传播公司之类的,专门在美国各地做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公司。比如我们住的酒店几乎就在当年波士顿倾茶案的原址上(相差也就二三十米吧)。到了酒店朝窗外望去,对岸一队人站在一个古船上霹雳噗通地往水里扔什么大包裹,这一副无法无天的样子真给力!一打听,敢情是“倾茶事件纪念馆”。放下行李,我们也赶紧去凑一下热闹。

为啥说这个公司很厉害呢,一来收费真不客气!但二来这个倾茶事件纪念馆做的真不错,虽然不过是复制了一下当年的小船,但是进门先每个人发一个人物设定卡和一个当年标示是“自己人”的羽毛暗号——

P1040055

跟我的草帽还挺搭配。小巴说,嗯嗯,很有土匪气质。嘎嘎嘎嘎

总之,这个博物馆设置的很浸入式,解说员(不知是不是当地戏剧学院的学生)的解说过程就是仿照当年塞米尔-亚当斯和他的革命同志在群众动员大会上的讲解——小巴还客串了一个当年的小业主,被分配说了一段台词,抗议英国非民主增加税收,哈哈。展览做的也很不错,虽然大多数复制品,但做的很精致,包括墙上英王乔治和塞米尔-亚当斯的画像还做成了类似哈利波特里面的可以活动的影像,很生动,而且里面有一个真品,是当年倾茶事件中(唯一)幸存下来的一个装茶的木头盒子。

最好玩的当然是可以体验一把当年倾茶的豪气啦——

 

(背景红色房子那里就是当年的倾茶原址啦!)

比较好玩的是,买票进入这个倾茶纪念馆之后,解说员照例问我俩从哪里来。我俩说英格兰。解说员一愣,说,你们不是“敌人”嘛?怎么跑我们这里来啦?

哈哈哈哈哈哈……

说的可也是呀!美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基本说的不都是反英国的嘛!

对此,还有个逗事,就是波士顿真的是革命根据地。来波士顿几乎不可能不自己步行它的“freedom trial” -所有波士顿的游览地图都会表示出怎么走。主要是从Boston Commons出发,然后一路经过以亚当斯表兄弟和Paul Revere等先驱的足迹,缅怀一下当年热爱自由的美国人民如何抗争英国军队的血腥镇压,在波士顿大屠杀面前表现得无所畏惧,最终签署下伟大的《独立宣言》的。下面这个在Boston Commons和波士顿屠杀地不远的目的就算革命烈士公墓之一了

IMG_5895

里面对大的亮点大概就是塞米尔亚当斯和让莱克星顿枪声响起Revere

 

两个都是Revere的墓。

但是我们两个来自旧世界的就特别想打岔一句哈:哎……其实所谓的波士顿“大屠杀”,一来真的没有死那么多人,好像是五死六伤之类的,二来,其实英军当时开火很大一部分是当年的美国“暴民”不断的挑衅,嗖不鸟了,然后才开枪的……所以幸好美国人民几百年前独立了,要不然搁今天还麻烦了,因为现在别说挑逗士兵了,你没看全世界各个官方窗口都写着类似“如对工作人员进行语言或身体威胁,严惩不贷”么。但在那个时代,这场美方的挑衅成了英国暴力的象征。

软实力专家小巴不无感叹的说,啧啧,他祖国真的历史上就在propaganda这项高人一筹,不服不行。

总之,在波士顿这个地界,不受革命气息的影响都是不可能的。波士顿基本大街小巷都在纪念Revere,比如MFA里有他的肖像,景点之一是他的故居

IMG_5989

但其实上述那个陵园里最大最显眼的墓碑是富兰克林粑粑麻麻的。嗯,不由得暗暗觉得,米国呀米国,其实还是old money的天下。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肯尼迪家族了——波士顿的婆罗门呀!

肯尼迪家族的兴起以及各类豪门联姻代表着爱尔兰移民在美国的命运,以及官官相护的重要性。关于肯尼迪的书太多太多,而且都好厚好厚!但是几个月前居然看完了下面这本关于肯尼迪家族的女性的书——

71gfpwTfnnL

特别好看!而且如果你对美国历史、近代社会心理以及性别权利感兴趣的话,我个人认为比写肯尼迪家族(男性)的那些书籍更好看,因为从某种角度讲,通过肯尼迪家族的女性你才能知道纸牌屋内部是怎么运作的。

字小书沉,各种槽点,但是我还是看完了,因为非常好看。——其实看的时候还做了笔记的,本来打算从波士顿回来单独写个博客,但实在没时间了。

了解完肯尼迪家族,就有些理解为什么波士顿既是美国最开放明智的城市(比如理性上这个城市对同性恋和黑人权利最激进,甚至还有人预测马塞诸塞州将是美国第一个合法化人-机婚姻的——我靠,这让加州)也其实是歧视最严重的城市之一——你是啥皮肤或者来自何方喜好如何倒并不很重要,但是你是不是在你那个圈子里含着银勺子出生的“婆罗门”在这个城市很重要。

从这点上看,新英格兰其实真的是老英格兰的新瓶装旧酒。

因为之前做了很多关于肯尼迪家族的功课,所以肯尼迪总统图书馆是一定要去的——

这是大Joy去的第一个总统图书馆。很开眼界哎。这里还是全世界海明威资料保留最全的地方。

最后再说两个有意思的见闻,一个是在“自由之征”那个旅游路线上,可以找到波士顿第一个学校的旧址(下图),亚当斯、富兰克林都是校友,只不过这个学校几经变化,现在已经是一家牛排店了(右下图)

而离这里不远有个革命者碰头的老书店,现在居然是一家Chipotle!

IMG_5912

哈哈,罢了罢了,查令十字84号现在也不过是一家麦当劳而已。

第二个好玩的事是我们去参观了签署独立宣言的那个小屋子

IMG_5922

这里面有供游客摆拍的三角帽,我跟小巴说,快点戴上,假装你也签了个独立宣言啥的,你看小巴这表情,一脸坏小孩啊!——

IMG_5948

啊哈哈哈哈,波士顿之行报告完毕,明天开始国内旅。

这次是安排最紧张的一次——11天,两个城市,三个领域,五个活动@_@ 不过,如胡椒盐儿所说,怕啥,鼠来猫挡,水来土掩嘛!嘿嘿嘿嘿

IMG_6468

养眼篇-波士顿纪行5

IMG_5631

这回在波士顿去了三个美术馆,第一个是哈佛的美术馆群。在这里看到了最早期的利用电能制作的雕塑(上图),尤其最近朋友翻译了《最初的光明,最后的黑暗》这本关于爱迪生和对手的小说,看到这个雕塑还觉得挺有意思的。

我以前吐槽过在美国看美术馆,从保安到观众,各种大嗓门,没有欧洲美术馆让人看着安心。这回三个美术馆基本还可以,不过大概赶上新生周,在人并不多的哈佛美术馆遇上三个迫切向别人展示自己的女孩——哇噻,她们欢乐愉悦铜铃般的声音吵得我感觉脑浆都要引起共振了——真不是我事逼,而是我真不感兴趣她们男友到底怎么吃胡萝卜,或者她们刚去哪里度假见识了哪些oh my god >.<!

我觉得在美术馆礼貌这项,同样是喜欢公共场合大嗓门,但我感觉国内二线城市都要比美国好很多!惹不起躲得起,俺只好刻意绕着她们仨溜达。

抛开声音污染,哈佛美术馆当然还挺值得一看的。

里面有好几幅Charles Willson Peale的作品,Peale是美国第一批博物馆的缔造者。最喜欢上面大图这张肖像。除此之外还是第一次看Man Ray的绘画作品(上图右下角)。

印象派也是少不了,美国的收藏和欧洲还是有点不一样,比如下面莫奈的这张鱼静物。

IMG_5661

觉得比较好笑的是,其实美术馆里有几张是大画的小样或者是有多个版本的,比如下面Couture这幅“罗马的堕落”,很明显更有名的是巴黎奥赛美术馆那个巨幅呀。居然哈佛美术馆莫有标注,咳咳,旧世界来的莫名掩嘴笑,嘎嘎。

IMG_5682

感触最深的是下面这幅Peeter Neeffs the Elder的教堂夜巡

8389141

拐角那悉悉索索顺序入场的队列真是绝了。黑咕隆咚本来色差就不大,却异常生动,一眼望去几乎就能听到细琐的脚步声了。仔细一看,技巧是半透明的点到为止。太黑拍不下来,和下面这个局部有点类似。

IMG_5668

波士顿美术馆(MFA)也是必经之地——它和Gardner美术馆一样,正好在Fenway附近,正好可以一网打尽。

MFA这次是有备而来,因为去波士顿之前就先从网上买了一个MFA的Guide。看啥心理挺有底滴!很效率。完成的心愿太多。挑几个有哏的吧,一个是看高更这幅《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谁?我们向何处去?》

P1040237

对于这三个问题,大Joy和图画中人物一样仔细思考了一下

IMG_5796

嗯,基本还没有想出来答案=P

其实比起高更的作品,下面这个波士顿本土艺术家McElheny质疑“现代主义”的“Endlessly Repeating”这个通过镜面反射制作出无限景深的装置作品更能引起观者的哲思。

这创意真的很棒。也不知道拉图尔之类的学者有没有写过评论,这种作品简单又直戳心窝子,写出评论来估计评论都特别好看。可惜我不上研究生的社会理论,不然seminar做讨论题省好大力气了!

我觉得我在MFA也做了一件挺艺术的事,啊哈哈哈哈哈哈……嗯,显然是没什么正经的:用“杀马特”语言来说,那天大Joy站在一幅17世纪荷兰画派的海景前感觉“特有feel”。你说我正高雅着呢,忽然美术馆的空调开启了,轰隆隆轰隆隆,我还正好踩在风口上,嘿!你说这是不是一件特TMD杀马特的事?啊哈哈哈哈……我觉得特滑稽,但转念一想,矮油!这噪音,搭配这幅画,其实这是个很好的卡拉OK呢!

我还特意拉来小巴欣赏,并给我麻麻录下了下面的视频(如果你把声音开到最大,可以听到背景轰轰的空调声)——

虽然大部分人去MFA和哈佛美术馆是去看欧洲部分的藏品,虽然我每次去美国的美术馆确实也事先都有一个被美国收购的欧洲名作的list去扫荡,但真正每次觉得最开心的,是能了解更多的美国绘画,耳目一新不说,每次都有新收获。

波士顿嘛,约翰·辛格·萨金特(Sargent)的绘画铺天盖地,尤其在后面提到的Gardner博物馆里。但这回在MFA里我最喜欢的是萨米尔-莫尔斯的这幅儿童肖像——

IMG_5810

对!就是那个莫尔斯!!发明莫尔斯代码的那个莫尔斯!画的很棒,而且多好玩呀,喵嗷~

IMG_5807

这回的重头戏是Isabella Steward Gardner美术馆。哎呀妈呀,Isabella Gardner就是大Joy的新偶像,绝对的!

这是个又励志又桑感的故事(大Joy刚看完“纪实文学”The Gardner Heist和小说“the art forger”,所以难免很桑感很桑感)——

Isabella Steward Gardner是个工业巨擘的女儿,然后嫁给了另一个摇钱树,总之一生不差钱。但是她从八九岁的时候就开始着迷于美术,而且又特爱血拼(这点是大Joy根据其占有欲的推测,嘎嘎),所以从小就幻想要是能把这些好看的都收入囊中该有多好呀!后来丧子,抑郁了,她很正点但没啥情调的老公经朋友建议,带她重游了一次欧洲,这让她重新发现为悲痛为支持艺术的力量,再后来历经丧父,丧夫,她就变得又桑感又有钱了,然后她真的开始用艺术化解悲哀了——她不仅购入很多艺术精品,而且还在波士顿老家单独为了这些展品设计了一个宫殿——就是今天的Gardner美术馆。

IMG_6137

这个故事是不是听起来有点像去年在纽约的那个Frick Collection呢?嗯,没错,Gardner和Frick是同时代的人,只不过Frick这位大爷比Isabella Gardner有钱的多,但是Gardner要比Frick更有眼光-或者说更有热情,所以Gardner的藏品里有很多(当时)不为人知的珍品——比如她当时买入了维米尔的三人乐队(the concert),而那时候即便在欧洲,维米尔还是个被遗忘的画家。不知道是否算是一种巧合,Frick购入的是伦勃朗那幅气势恢宏帝王相十足的巨幅晚期自画像,而Gardner美术馆里只有一幅伦勃朗年轻时的小型早期自画像,但那幅画像里的伦勃朗一幅“走着瞧”的意气风发,感觉很代表了两个私人美术馆的特性。

这个Gardner博物馆是Isabella Gardner自己设计的——是不是有点像之前在Uretch协助设计后来变成世界文化遗产的房子的Schröde女士呢?但Gardner比Schröde还牛——不仅这个住宅完全是她自己设计的,而且据说丈夫死后,反正Gardner也没什么事情干,干脆天天跑工地上给工人监工,稍有不对,干脆自己上手给工人来场现场艺术史教学……(可想而知哪些工人该有多崩溃!)。

从她和闺蜜的邮件中形容自己对能和这些画作同处一个屋檐下的欣喜中能看出,这真是她的真爱所在。她甚至对每一幅藏品应该怎么摆放,哪幅画和哪幅画搭配最好都有考虑,所以她的遗嘱里规定,所有展品不许调换任何位置,也不许移动。对于有些画作,她甚至在前面安排了同样精致的椅子,让观者可以坐着好好欣赏。

(左图是大Joy和两幅拉斐尔)

但这也就说到这个故事桑感的地方了——对,不是她丧子丧父丧夫,真正悲哀的是1990年3月18日凌晨,两个冒充警察的窃贼,从Gardner博物馆偷走了13幅世界名画——而这个案子至今是数额最大的艺术偷窃案,而且没有解开!(很多人猜测是被爱尔兰IRA共和军拿走了,今年年初还有人上CBS说这个,不过都是不了了之。)

而因为Gardner遗嘱里有关于不许变换展品位置的条例,所以那些被偷的画作目前还是在原处以空框子示人(上图右侧图)。

有人说,其实如果Gardner晚死几十年的话,这个悲剧就不会发生,因为Gardner是爱画如命,建成后,她住顶层四楼,美术馆是下面三层。没事她就在美术馆转转,游客要是拿油腻腻的手指碰个什么东西都被她瞪眼睛,谁敢偷她的收藏?!

IMG_6202

IMG_6185

总之,整个美术馆真的就是一个宫殿,不仅是画作,更是和画作搭配的室内设计和家具、摆件的设计,每一个细节都那么棒,一个真正的艺术宫殿。哇噻,跟小巴逛这家美术馆的时候,我不住赞叹: 所谓的功名利禄,得几个奖获得几个提名什么的都太扯淡了,这才是真正的“一生成就”(life achievement)。

后来开会那几天,有个还挺有情怀的北医学弟问我有没有什么“如果可以重新再来”的感触,我眼珠一转说,如果早明白(对于没有啥艺术天赋的人来说)如果一个人超级有钱,除了雪碧兑红酒之外,还可以收购画作,我靠,你师姐我咬咬牙也肯定学金融了哇!

啊哈哈哈哈哈哈,学弟也笑翻了。不过我也跟他说,现实的讲我也没那个耐力,更靠谱的是,大Joy会利用化学特长去做一个古画修复师。(哇靠,那大Joy就酷毙啦!)

最好玩的是在Gardner美术馆的一个放素描的走廊里,近视眼大Joy在翻看一个个画板的时候,忽然看见最顶上的一幅素描,然后问小巴——哎呦!你帮我看看,那是斯德哥尔摩的天才Strinberg嘛?

IMG_6179

因为太高,小巴也是勉强能看到(照片是小巴踮着脚举着相机拍的,所以有点虚)。还真是哎!啊哈哈哈哈~哎呦好久不见!

这之后还挺沾沾自喜:你别看大Joy脸盲,但是你要是把面相都换成画,俺还是能认出来滴!嘎嘎嘎嘎!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