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lent months-2(10月)

十月是特别霸气的一个月。

十月份是从和L夫妇俩去肯特的Gusbourne酒庄吃被酒庄建议至少预留3小时的霸王餐开始的。

因为气候变化,法国的酒庄纷纷跑到英国来建葡萄园。而这个Gusbourne基本属于俺们肯特本地的小骄傲,除了macknade这种本地boutique食品店和Waitrose这种高端连锁,一般超市都不卖呢……咳咳咳,当然,你也可以理解为是因为产量小的原因。哈哈哈哈。

不过这个牌子的葡萄酒和气泡酒口感是很不错的。这两年我们英国的葡萄酒质量都在赶超法国呢,因为气候变暖。但英国出产的葡萄酒和气泡酒(即“香槟”),即便贴法国商标依然会比法国产的贵一点,没有太多市场竞争力,为啥?因为英国地贵!啊,岛国的悲哀,仰脖干了。

再话说这3个小时的霸王餐(上图右边两幅图外加没有拍的甜点),一只猫、松木木木和Zuma三位吃货,啊不,老师们,在微信上审阅之后当时纷纷表示慰问😂。嗯,我觉得要在国内我觉得315投诉:这哪里够吃。但酒庄说的三小时主要是喝啦:一般餐馆酒是用来佐餐的,这里食物只是用来佐酒的。开篇那一排看见了吧?基本每一杯都是175ml– 如果是酒保自己特别喜欢的年份的,他忍不住手一抖,哎呦,老板对不起我又给客人多倒了25ml。啊哈哈哈哈

然后我们那个酒保真的是特别热爱葡萄酒的一个年轻人。他以前是个品酒师,直到有一天无意中喝到Gusbourne的酒,说这是哪个酒庄的?然后找到了这里,然后就不打算走了。——他之后还说了好多好多,还说了他大学的专业,他还会几门外语,他女朋友什么的……但大Joy的记忆就比较模糊了,只记得那餐吃得很快~呢~啊哈哈哈。

十月份之所以是霸王月也有被霸道过。霸王餐之后,我和L参加了一个sandpit——就是一群正常情况下志同道(不太)合的人凑在一起呆两天,看看有没有火花撞击出来的启动基金竞赛。我和L有默契,我俩是为了拿一个联合博士生奖学金去的。但sandpit还是挺有帮助的,因为至少对于我这种参加之前就已经有很成型想法的家伙来说(PS.这其实是sandpit的大忌),讨论还是让我开拓了自己的想法的。要组队立项的那天,我和L的桌子还有另外三个同事,其中有一个A老师那天刚刚来。这个A老师我认识,人挺好玩的,做朋友吃个饭聊个天什么的,感觉都不错,所以一来就加入我们组。我也没说啥:这有啥可说的,都是学术人,你感兴趣我欢迎啊。

然后我们一桌五个人七嘴八舌,但主要是我和L基本项目轮廓勾出来了——我刻意把这个项目倾向于L的特长,因为我的博士生已经很满了。。。然后我和L还觉得,一个博士生不够,再来个相关的会议!哈哈!我没有说过好学者都是“贪心”的学者哇?!

然后我们商量好了,他们四个把博士生课题写出来,我负责写会议策划书。然后我就撤了,去参加俺的在线图书发布会。

哈哈,虽然是出版7个月之后才有时间开始做宣传,我还是很兴混滴!比如我还特意找到了一瓶很应景的葡萄酒(不错,5分打4.5分吧!——我说的是酒,我的书,那必须是5分打5.5分呀!哈哈!)。

那天在线发布会让我感觉特别开心的是,作为一本讨论中国和印度生命政策的书,讨论者是世界最大的学术资助机构德国DAAD的印度大区的主任。她是个德国人,她从同事那里听说的我,虽然她没有参加我在DAAD2020年的讲座,但是她愿意挺一下这本书,而且她真的做了好多功课!我俩在发布会之前简短视频过一次,所以两次交流我知道她期间做了多少功课。有点小感动。

特别棒的一个讨论。

然后下线。查邮箱,听说博士奖学金那个项目另外四个人决定由A老师牵头,而L只是个名义上的supervisory chair——就是有点借个名气不要是直介入的一丝——我没有看错吧?她今天才来,而且项目(在我走的时候)跟她的专业至少要9杆子才打得着,怎么就她牵头了呢?我翻了翻,连junk box都没有L的邮件。我想,大概是我走之后有什么讨论改变了项目的走向?

好吧,我能说些什么呢?

我说,好。

然后我带着一脑门子问号,一鼓作气敲打了一页纸的会议策划书。

后来……

后来的几天大家都在email上和和气气的,我看了博士生的项目书,但和我走时没有太大差别啊。项目pitch那天我主持另一个活动,没能参加,就靠那一页纸说话吧。

后来……

后来A老师pitch的博士生计划没有中标,然后我起草的原本是锦上添花一类的会议策划居然中标了。

额滴神啊,其实我真的不需要另一个event了,但,赢得到更多的资金毕竟是一件好事。

再后来,我和L咖啡,我问她,那天我走了之后到底发生了啥?

L说,你走之后A老师忽然可怜巴巴的说她要晋升,迅速博得了另外两个人的同情,那我还能说啥,我只好被道德绑架了。

我说:啥?你知道A老师几个月之前曾经跟我上演过同样一出可怜巴巴“我要晋升”的戏?我已经帮她一次了。你为什么当时没有私信我抗议呢?

L说:因为她是你朋友啊!

我说:所以我已经帮助她一次啦!然后她以我的名义再去欺负别人?

L说:我以前不是教授的时候,我被告知标书上不许属我名字,说因为我太junior,现在我是教授了,我被告知标书上依然不可以属我的名字,因为我太senior了,我要替“年轻人”考虑!

我说:this is academic robbery!

绝对的。而且这种robbery有抬头趋势,因为(新冠之后)人人都觉得世界欠了自己什么。

不过……

到底有些东西是偷不走的。嗯。虽然评奖的人并不知道后面的故事,但结果算是公平的,因为有些东西是(一时)偷不走的。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这种寄生行为没有后果。至少这位A老师,是上了我中心的黑名单。

这都神马事儿,是不是?

赶紧聊点哈啤的:

十月份的大部分时间感觉只是“乡村教师“的节奏:除了上课和管理研究中心的事情,好像生活基本两点一线,直到——

直到十月份的后十天。我知道的呀,十月最后10天特别的忙。这也是为啥前20天我基本很低调。能量蓄满之后,开始十天4城会议旅吧!我就是那个Being at large

还好小巴依然在休学家,所以跟着蹭了几个会,最美妙的自然是巴黎啦!

也许你还记得,在新冠席卷欧洲之前,巴黎,尤其是卢浮宫是我们最后去过的地方之一。哈哈,那是小巴同学第一次看见蒙娜丽莎。

两年后回到巴黎,路过卢浮宫还是满感慨的。

但只是呢么一点点感慨而已——我们比我的会提前到了半天,目的是可以参观巴黎的Munch蒙克展。蒙克最近有点火,其展览我之前在伦敦和马丁老爷子看过,但是那天小巴没法来,所以小巴没有机会看。我说那就巴黎再看一次吧。

橘园美术馆。买了票,大概英国蒙克展1/3的价格,进去看了才发现竟然是英国蒙克展大概5倍的规模!!!这欧脱的!发短信给楚楚“抗议”:你们挪威不带这么歧视英国的。

巴黎真爽。去了做博士后时去过的”小椅子”餐厅,在cafe de flore看Camus,然后当然,还有在法国必去的越南餐厅……

特别霸气吧?

最霸气的是在巴黎这次见到我讲课用到的一个学者。我说哎呦我是你粉丝。她说,哎呦我是你粉丝。她说现在咱俩认识了,以后咱就以“Joy-Roy”组合出没江湖如何?哈哈哈哈,两个娃娃脸联盟。

巴黎只是旅程的一个阶段。但小巴同学表示,哇噻这也太累了,后面的行程你确认你要完成?

既然答应了,就完成呗。然后我就从巴黎嘎油回伦敦,然后再从伦敦爬上火车,继续嘎油了五个小时,来到了曼城——平时没有那么长的,但是那个周末赶上铁路维修,火车转道……

在英国这么多年,还真是第一次来曼城呢。这次是为了支持英国最主要的推动公民理性认知科学的“科学怀疑主义运动”QED的年会

妈呀,我可不是要显摆嘛,我是他们的poster girl!哈哈!

这个QED年会真的是hi高手云集,每年(比如今年)的主席台发言人都是科普红人,没个BBC纪录片在腰带下或者没有百万级粉丝的自媒体,都不好意思上台。所以我能被邀请作为主席台发言人,且还被列为他们的poster girl,我自我感觉那自然是相当良好哈哈哈哈哈!

Not so fast –在火车上嘎油了一天之后,在第二天演讲之前,我得先和美国的同事开个会。偏偏我的房间是wifi死区,前台说:you can try the toilet, I heard that the signal is strangely very good here.

我跟前台说:我经历过各种稀奇古怪的场面,但我目前尚未做好坐在马桶盖上进行学术发言的心理准备。

然后前台就发配我去大厅了——

拍这张照片的时候我其实特别累。但好歹是把meeting结束了。迅速跑回房间睡觉,因为第二天早上5点半,我回到同一个地点,在鬼节的周末,在线给另一个国际会议做15分钟关于frankenstein和科技的发言。

然后早饭、参加曼城的会,见朋友,确保四个小时之后,不同的演讲题目,面对两三百人——

然后是慈善晚宴上的谈笑风生,我是有证据哒!哈哈:

连小巴都觉得,这体能,杠杠的。哈哈,其实我都觉得我超越了自己。

晚上见到了老朋友汤姆-莎士比亚(对,就是那个莎士比亚家族),一个很让我尊敬的学者。上次我们在他家吃饭的时候我还是博士候选人呢!时间飞逝哈!!

虽然很累,但这个QED年会真的是我参加过的最能兼顾有趣和有料的一个会议。比如慈善晚宴后第二天,他们的屏幕显示——

哈哈哈哈…… 我当时以为,如果能够度过10月份,今年基本拿下。十一月份完全小菜啊!

谁想…… (欲知后事,下期分解)

2月记-巴黎行

IMG_0856

话说世界上最讨厌的事情之一就是临时通知去开(非学术)会,而唯一能让我原谅这种行径的,那只有是开会地点在巴黎。——对于家在欧洲之星线上的大Joy来说,去巴黎就相当于住在北京南站然后被叫去天津开会差不多,高铁直达好多好好看哒好吃哒……

好吧,调了课,推了一个原本去同事家的读书会,出发!尤其那几天小巴同学也正好去巴黎溜达。早上6点爬到火车站,我的手机跟我一样睡眼惺忪啊,小巴同学自拍,捕捉到我这一连串的哈欠~

到了巴黎,立马就“醒了”。

IMG_3130

话说真是好久没来巴黎了,上回来还是在大狮子纪念会上发言——根本就是另一个时代的记忆了。上上回来,好像还是带老陈夫妇逛巴黎圣母院——也是另一个时代的记忆了,虽然雨果在19世纪初用一支笔杆保住了圣母院,但还是没能阻止圣母院在21世纪因法式无为而倒掉(上图是正在维修的圣母院)。本来推荐小巴这回自己去雨果故居的——那是上上上上回和underland一起去的,很不错——但赶上雨果故居闭馆装修,圣母院大火闭门,雨果也不如闭眼眼不见心不烦吧。

我对巴黎一直感觉很复杂:一方面对这个城市的气息完全不来电,荷兰和英国的城市更是我的菜,所以要搁我自己,想不起来来巴黎;但另一方面,这个城市的美术和美食,尤其毕竟还是在这个城市里耍过一阵子,所以一出火车站,东南西北各种熟识的情景扑面而来,我都不由自问:为啥不多来几次巴黎呢?比如,放下行李从住处出来,转角是个蔬菜摊连着肉铺——

IMG_3128

不仅物品极大丰富——居然这么早连白芦笋都有了。而且,嘿!你瞧见没有,在瓜果蔬菜上也不忘打几个波切利的广告,哈哈,这么矫情的事,也就巴黎。应该经常来才对啊。

住的地方离巴黎圣母院很近,所以拐个弯就是莎士比亚书店还有以前经常去的漫画书店,进了店看见哇!真的有好多很好的法语图像小说啊,估计要等很多年才会被翻译成英语吧?磨蹭着那些光鲜的书皮,内心各种恨铁不成钢:你说我为啥不多学点法语啊?

这回是去参加一个半学半商的“战略会”,很做实的3整天的集体讨论,整整三天从早到晚的说说说啊!妈呀,我自己办的会也顶多是2天半啊!——感觉还是资本家们厉害!哈哈。

所以只有第一天有半天空闲。下了火车啥都别说,直奔卢浮宫。

IMG_3215

2月份是淡季,加上国内旅游团的缺失,中午到卢浮宫门口一看,果然几乎连人都没有(但午饭点儿一过,人又多起来)。

之所以去卢浮宫是因为那天小巴说起来他还没有去过卢浮宫,没有看过《蒙娜丽莎》——因为每次去都要排很长的队——哇!人生咋那么不完整呢?记得差不多20年前跟麻麻去了好几次,以至于卢浮宫三宝大Joy是可以15分钟内都带你转到哒!——但人真不能吹牛,刚跟小巴嘚瑟完自己对卢浮宫“熟”,这回一进去就懵了。

因为这么多年,当然展品有位置变化呀!最大的变化是,以前只是在一个玻璃罩后面的《蒙娜丽莎》现在已经被供在祭坛上了——

IMG_3218

这个照片是在外围拍的,因为要走到离蒙女士5米远的地方,大概要先排50米的蜿蜒队伍——这还是淡季!即便走到现在最近的栅栏前,以大Joy的视力,估计还不如看高清喷图呢……而且,其实如果加上两抹胡子,小巴和小蒙,谁的微笑更神秘也不好说是吧!

IMG_3229

哈哈。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刚跟学生讲完女性主义,那天在卢浮宫转悠忽然想到,卢浮宫还是个挺feminist的博物馆,因为它的三大镇馆之宝(胜利女神、维纳斯和蒙拉丽莎)都是女性,而且还都不是狭义的女性美。嗯~~明年加讨论课里

但即便没有这三宝,卢浮宫的藏品也是让人,尤其是让英国国家美术馆汗颜啊!别的不说,建筑本身就到处是景

遗憾的是,这次本来想去看荷兰画派的,结果卢浮宫每天轮流有一个展馆闭馆,偏偏赶上那天是荷兰部“轮休”。俺只好扒着大铁门流口水了……

IMG_3275

虽然想看的没有看到,还是大饱眼福~我就是想显摆一下我的“红领巾”,啊哈哈——

前几周跟学生讲中国社会学的时候讲到红领巾这个目前极少数还能满大街看到的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的证明,然后我就穿着下图里面这个衣服——那是我在南锣鼓巷特意为我上课买滴!我的“讲课服”。真真是“红领巾”,只不过后面是连背缝在蓝白杠的T恤上。那天讲完课回来被同事看见,说好像法国人的打扮哦。我心说纳尼?穿到卢浮宫来检验一下,哈哈哈哈。

第二天开始开会,先是小会,然后是大会,啊……然后就只有一堆大老远飞过来的美国人谈风云变化……好在每天“上下会”,路上风景还不错(下图左侧是维修中的巴黎圣母院的背侧)

IMG_E3449

IMG_E3491

从调研角度,那几天会议的讨论挺有意思的,只是从会议本身目的来看,我觉得如果事前能告诉大家组织者的真实想法,大家聚到一起不是还需要太极拳式的试探和天马行空,把时间压缩到1/3就好了。

但吃的还不错,比如会议午餐的盒饭(下图)我们互相对比了一下,虽然吃的菜品差不多,但每个盒子里都稍微有一点不同,比如你的主食是土豆泥,我的主食是红薯泥,而他的主食是小扁豆啊之类的。

IMG_3466

在FB上放了好多那几天吃的,晚餐和茶歇更丰富。回来同事说,哇,看你晒的吃的都好过瘾,真是一个foodie。其实有时候吃货表达的是“一种生活追求”,有的时候表达的是一种“缺乏其他追求”——比如冗长却让人看不到目的的讨论,我能找到有趣的点,也就是吃了。

后来还有两天的会,因为周一要上课,周日下午回侃村儿了,临走时,在巴黎北站照例买了中餐外卖——哇!我真的好喜欢那个店啊!以前自己住/出差的时候上火车前去那里买吃,和小巴往返也是去那里买外卖,带爸妈玩临回英国的时候也是去那里买外卖……N年不变的那几样菜,那几种炒饭,可是很给力呀!这回吃不完第二天周一中午带饭,西兰花炒虾仁+炒饭,在侃村儿也算大餐了吧!

IMG_3596

国内的生活听说是“努力”逐步恢复正常。从巴黎回来不久就听说英国那个GP诊所医生感染covid-19,回来前天韩国裔同事说80多岁的老爸老妈恰好被卡在了Daegu,还有伊朗感染啊等等。总之国内的疫情影响似乎在缩减的同时,covid-19对于世界其他地方好像刚刚开始“真实”起来。从巴黎回来上了一周课,然后我们又转身去了阿姆斯特丹(下篇写),麻麻在电话里教育我们要“老实”一点,因为欧洲现在也不安全嘛。我们也确实买了口罩,湿纸巾也变成了随身携带品。

那天有个印度裔同事问我我爸妈在北京怎么样。我忍不住一挥手,半开玩笑地说,哈!我有时候回答这类“关心”自己都觉得没有办法给大家一个“满意”的答复,因为他们还好啦,我没有“悲惨”的故事分享:一来北京毕竟特殊受保护,二来俺们一大家子都(搞医)是受过非典训练的人,比较会自我保护,所以重视归重视,日子还是要过啊。至少我看我爸妈还有喜洋洋一家都在不寻常的条件下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我担心啥呀!偶尔有的同事会“一脸悲桑”地跑过来关心我说,我“一定”很担心,我父母“一定”很焦虑,我都在想,我是应该满足他的想象呢,还是应该戳穿这种强加于人的悲桑其实是一种暴力呢?

然后这个印度裔同事说:哇,我太能理解了。这些欧洲人没见识啊,都缺乏基本的自我保护的卫生习惯,比如我小时候在印度,流行登革热啊,疟疾啊,什么情况没有啊,从小就被教育什么时候要洗手怎么保持卫生,还不是照样天天去上学?

我当时听得目瞪口呆,完全不知道该怎么接话,啊哈哈哈哈哈哈~

用这个滑稽的片段结尾并不是想造一道天下太平的鸡汤,而是生活就是如此,越是危机之中,人越会且越应该优先to live,而非to worry。当然,live consciously and coutiously,不管家门口有没有疫情。

 

巴黎一日游

IMG_3666

周一在巴黎开完会,大Joy的原计划的是晚上就坐火车回英国的, 结果法国大叔G一如既往地糊涂,又把票给我订错了,订成了周二晚上的了。 >.<!! 其实这个错误我上周的时候发现了,原本想写个邮件让修正的,但历史经验证明,和这个叔叔用英文交流实在很痛苦,而且这学期是考试学期,也不需要讲课……

所以这回我打算将错就错,干脆在巴黎玩一天=P

周一晚上会议结束,在reception上一肚子小酒下肚,“无忧无虑”地大Joy开始在拉丁区溜达觅食。 那会儿还真挺晚的了——在法国开会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是吃的特别好,加上这次级别高,居然一个“塞米奈何”(seminar)安排了一个3-course,白桌布高脚杯的午餐,觥筹交错的,等午饭吃完要继续开会的时候,大Joy都困了。坏处是拖堂,严重拖堂。到6点半主办单位还在讲长达20多分钟的结束语的时候,我就特别庆幸此前有那么隆重的午餐。

不过再隆重的午餐也顶不到8点呀,所以没溜达多远,俺就随便拣了一个餐馆坐了下来,点了一个三文鱼——如开篇图片——端上来的时候俺就又禁不住赞叹,话说做饭还是法国人会折腾!

吃到一半,无意中看到墙上的老照片,貌似这个馆子还挺有历史,手机上搜了搜,好像19世纪末就是骚客文人吞云吐雾纸上谈兵的好去处,从萨特到Johnny Depp都来吃过——别说,Johnny Depp在From Hell那个电影里在澡盆里喝苦艾酒那段倒是很“富牢骚范儿”(philosopher)。

但我怎么觉得在拉丁区恨不得进个有点门脸的小馆,就说萨特来吃过呢?——由此说来,原来萨特也是一吃货,嗯。

酒足饭饱,回到酒店,马上开始研究——研究第二天去哪里哈皮。嘎嘎嘎嘎~ 可惜周二很多美术馆都关门。本来想去德拉克罗瓦美术馆的,结果关门;想去巴尔扎克故居,也关门。奥赛,蓬皮杜之类的4月份刚看完还没有新展览。

去哪里呢?Hmmmmmm……

IMG_3719

最后就把我给郁闷到这里来了——罗丹美术馆。

之前来过一次但也是正赶上关门,所以这回正好把人生完整一下。

排队买票的时候,被告知说主楼正在装修,只有花园和一个展厅开放,大Joy还挺失望的,心说又相当于白来了,但进去之后才发现:哇—噻—,简直就是一个世外桃源呀!

IMG_3755

花园太漂亮了,照片中的只是主干道部分,两侧分别还有侧道,面积简直让人觉得和旁边的荣军院没什么区别,而且罗丹的很多著名的雕塑都放在花园了,尤其开放的展厅里还有各种坯子草稿什么的,所以也挺饱眼福的。

确切的说,是挺震撼的。虽然以前零星看过罗丹的作品,但这是我第一次同时看到这么多的罗丹——兴荤地向麻麻显摆,麻麻很潇洒地说去年北京举办过罗丹特展,她早看过啦!——臭显失败。

其实平时我是没耐心看雕塑的,别看大Joy麻麻以前是想当个雕塑家的,可那点审美可一点没遗传,我一直觉得雕塑没大意思——即便是在罗马每天贝尼尼米开朗琪罗地招呼,也依然停留在教科书上的理性欣赏,没有过特别的触动。但罗丹的雕塑稍显特别,因为生命感特别强——以前在布鲁日的时候曾经看过一只罗丹雕塑的手,虽然只是个局部,但能让你盯好久。而这次更是如此,也许这回是第一次专程看雕塑,大Joy第一次发现罗丹可以让即便简单的肢体动作都那么富含感情,恨不得让你觉得每一块肌肉都有那么多情绪。

当你在发现作品不仅在传达信息,而且在传递情感的时候,那就不仅是觉得好看了,而是震撼了。我终于有点明白了什么叫“形体语言”。然后我就在琢磨——要是雕塑家和舞蹈家一起合作去编舞,或者一起雕塑,会不会是挺有趣的事情呢?

还有一件好玩的事情,即之前听说过罗丹当年给巴尔扎克雕了个像,结果因为太不像了,定制塑像的组织公开退订了。这回在巴黎见到了这个著名的“退稿”:

IMG_3732

矮油,怎么把巴尔扎克雕得跟刘欢似的聂?难怪人家退稿。啊哈哈哈哈~

后来在回英国的火车上看到一段更逗的八卦:据说当时这个雕塑出炉之后,大家纷纷猜测罗丹罗大师雕的神马东东,有的人判断说“大师雕的是个雪人!”,有的人说“不对,是只麻袋!”,还有的人说“你们都错啦,是个海豹!”

啊哈哈哈哈哈哈哈……这都神一般的想象力啊。

不过我不得不为罗丹叫屈——也就是欺负雕塑作品好挪地,轻易地就把人家给拒了,但凡罗丹把这个雕塑做大一点,尺寸跟埃菲尔铁塔似的,或者卢浮宫外那个玻璃Toblerone似的,让你挪也挪不走,我看没准法国人抱怨着抱怨着也就看习惯了。

从罗丹美术馆出来,大Joy又蹿到了毕加索美术馆——这也是第一次去,因为2012年住在巴黎的时候,这个美术馆一直在装修。

毕加索的作品更是世界各地铺天盖地,大小特展也经常有,但这个美术馆依然是个特别值得一去的地方——绝对值得咱在外面排了50分钟的队哇!

里面全面收集了毕加索各个时期的作品,以强大的系统性再次向你展示毕加索天才天才就是天才。但除此之外,我觉得最值得看的,或者说让我觉得收获最大的一个是顶层他晚期重拾重译莫奈,马奈等大师名画主题的几幅作品,另一个则是毕加索自己的藏画——这真是给人提供了一个特别好的理解毕加索绘画思路的方式。最让我惊叹的是他收藏的几幅雷诺阿,平时看雷诺阿首先想到的肯定是色彩,但我觉得毕加索从雷诺阿那里看到的是塑型与空间,反过来让我对雷诺阿的画也有了新认识呢。

另外,这个美术馆里还有不少毕加索的雕塑作品哦!——当然,我对此就没什么兴趣了,我只想知道,为什么这样的手工如果是我做出来就是悲桑,而毕加索做出来就是艺术品聂?

IMG_3788

爸妈来的收获

昨天坐在火车上,在约克站上来一对英国的祖孙俩,两人穿着很普通,孙女是个小雀斑脸,舞蹈裤加运动衫,老太太也是脚踏旅游鞋,一脸大方的皱纹好似Maggie Smith——有一种美丽/魅力叫坦然。我的目光随着祖孙俩落座——距离伦敦还有2个小时呢,怎么打发这段时光呢?——火车上的零食车过来了,老太太买了两瓶“汽水”——一瓶雪碧给孙女,一瓶气泡酒给自己。

哈哈哈哈哈哈……我暗自叫绝,这真是只有英国奶奶才能做的出来的事,中国奶奶做不出来! 在接下来的2个小时里,祖孙俩在安静B车厢里啜着各自的“汽水”翻着各自的报纸,没有言语没有戏剧,但这个场景天然就让人开心与满足。

快到伦敦的时候,“汽水”都喝完了,祖孙俩开始安静的聊天,小雀斑脸说她以后长大了要做这个,要当那个,老太太很英国地耐心听着,时而评论一句“哦,这个职业不错”,小女孩跳换到另一个职业,老太太就说:“嗯,这个行当也不错。”

然后老太太跟孙女说:你知道我以前最想做什么吗?我最想去V&A做(艺术品)修复。

哇!!!这几乎让大Joy对一路上对这对祖孙的窥视和揣摩有一种“原来如彼”的感觉,哈哈。且不说大Joy觉得艺术品修复是文武双全的超性感职业吧,我开始推测祖孙俩是来伦敦面试的,但现在觉得:莫非这对祖孙是周末来伦敦看V&A修复好的Von Bruhl fountain的?

——这个展览大Joy还没看呢,粑粑麻麻来的时候行程没安排太紧,所以V&A没去,我打算过两周去找@Cici珵 蹭饭的时候再去。嘻嘻。

粑粑说让我少在网上随便发他这次旅游的照片,因为我把他拍的太不严肃了,公司员工看了多影响他形象呀。我说好吧,那我就挑一张以后你员工不乖你就这么凶他们的:

IMG_2292 copy 哈哈哈哈……

不过当大Boss粑粑遇到真Boss麻麻也是没有办法。话说我妈就喜欢吃甜食,冰激凌呀~蛋糕呀~,对于麻麻来说,巴黎的下午就是为了甜品而存在的。在咖啡馆坐下来,麻麻毫不犹豫地点了一个最大份的冰激凌,粑粑发愁地说:“那么多糖,你不能自觉点啊?” 而那声音完全淹没在麻麻哇哈哈哈哈的笑声中–

IMG_2323 copy

因为倒时差,刚来第二天下午坐在咖灰馆里粑粑开始打瞌睡——不让我拍照行呀,可是真Boss麻麻觉得太好玩了,拿出手机说,赶紧拍下来,回头微信上黑他去:

IMG_1916 copy

而且那点小坏心眼让我妈那叫一开心呀(==||),有图为证——

IMG_1917 copy

小巴在旁边感叹:哎~男人真不容易呀!

IMG_1921 copy

所以,众所周知的,在俺们家,小巴特别喜欢拍我爸马屁,因为小巴很tong明的意识到,我爸在家里的地位就是以后他的地位呀,所以爷俩绝对是互相力挺的,哈哈。这其中包括在吃饭上面,在家吃的时候小巴那是拣着我爸喜欢吃的耍大勺呀!

最肉麻的一次是那天晚上本来是本大厨做纸包鸡的,然后小巴非要单独给我爸做三文鱼——注意,是“单独”做,超VIP待遇。这马屁已经拍到让本大厨发指的地步了呀!不仅厨房里抢我地盘,而且完全是对咱纸包鸡的公开挑衅呀!

因为是给粑粑的单独加餐,所以事先只买了两块三文鱼。

出锅之后,小巴忽然问我:你说烙碟(老爹)一个人能吃完两块鱼吗?

我随口一答:没问题,肯定能吃完。

谁想只见小巴舔舔嘴巴,忧桑地说:那太遗憾了,因为我今天做的鱼还是相当好吃的….

==||不带不谦虚都这么闷骚的,而且马屁拍走神啦!嘎嘎嘎嘎

当然,后来鱼是大家一起吃的=P

----------------------------

总之,这次大Boss们来还是很欢乐的。一路陪爸妈逛,虽然有些特展已经都看过一次了,但收获也不小。

首先是在陪大Boss逛街逛美术馆的时候,我们也收购了好几个小玩意儿。和大Boss一起选购家里的摆设这是俺俩预谋的,因为拿不准主意的时候,多俩大Boss多“壮胆儿”啊,而且以后家里来客人了,说起来这是我爸妈跟我们一起在哪里哪里如何如何买的,那是别有一种开心。

本来我俩想带大Boss们去罗切斯特我们喜欢的画廊去挑幅画的,不过俩Boss后来累了,就没去成,但添置了几个小东西,比如这个在蒙马特高地画廊里买的两个“书”人。

IMG_2206

这是个大门紧闭“非诚勿扰”的画廊,老先生在里面旁若无人地画画,也不理我俩叽叽咕咕地旁边聒噪挑画,麻麻就站在老先生后面分析他笔法,买了两张画,老爷子高兴,看见相机,奖励我这丫头好品味搂过来拍个合影,小巴在旁边直二乎“这画面我是进还是不进呢”, 哈哈哈哈……法国人好玩。

其次在爸妈来期间,既然休了年假就要play hard,因此翻了几本书,其中关于收藏家Duveen的Duveen: the story of the most spectacular art dealer of all time,真是太太太好看了!Duveen是谁呢?简单的说,没有Duveen就没有美国的美术馆现在那些傲人的馆藏。

9781907970573

但这不仅是一部(美国)现代美术开蒙史兼收藏史,简直是最好的营销(marketing)教材——我觉得在“创造”需求,“教育”审美以及商业成功上,相比Duveen乔布斯都黯然失色呀!真的,这比传统商业教材要精彩多了。非常值得一看。

当然,大Boss们来我觉得最大的收获就是现在他们知道我每天早上上班去火车站走的是哪条路了,路上那只外号“胡椒盐儿”的野猫是个什么性情,海鸥喜欢落在哪个垃圾桶上……等等。没啥比一家人能持续相互了解,并在彼此生活里留下印迹更重要。

最后来张疯狂全家福,哈哈:

IMG_9615 copy

陪爸妈才是正经事

IMG_2063

最近趁着复活节假期,休年假,从学校消失了小半拉月,因为粑粑麻麻来啦!嘎嘎嘎嘎~陪爸妈才是正经事。

话说大Joy游说爸妈再来英国游说了好久好久啦,但粑粑不喜欢英国的食品,麻麻懒得跟我们玩(==!)——所以俺嬉皮带笑脸地足足游说了四年才忽悠他们出来的呀~矮马,赶上申办奥运会了……

既然好不容易“申办”成功,旅程自然是100%的投其所好私人定制:爸妈一共出来11天,掐头去尾在飞机上的两天,一共在欧洲呆了9天。

9天,我们去了9个美术馆,沿着透纳的足迹溜达了2个海岸线,吃了7国美食。

哇哈哈哈哈哈哈哈哈……不是一般的爽啊!

IMG_2011

为了迎接爸妈到来,大Joy和小巴可是做了充足的准备,这里包括提前给俩重要人物单买了杯子(如图)——

IMG_9631

一只杯子上写着:Dad is the boss。

另一只则道出了真谛:Mom is the real boss.

啊哈哈哈哈

两位大Boss那都不是盖的。大Boss们刚到的第二天早上,大Joy一骨碌爬起来准备做早饭,结果下楼满屋子找不到我爹娘——咦?人呢?——找半天,扒窗户看见了:汗!两位大Boss一大早就(用我姥姥的话说)“压马路”去了!嘿!这时差倒得也忒浪漫了吧!大Joy有狗仔队照片为证:

IMG_1624 copy

这几天去的9个美术馆是:

英国:皇家美术学院,国家美术馆,考陶尔德美术馆,透纳当代美术馆

巴黎:奥赛美术馆,橘园美术馆,蒙马特美术馆,莫奈美术馆,蓬皮杜中心

麻麻最喜欢莫奈,第二喜欢雷诺阿,因此行程基本是围绕(前中后)印象派馆藏走的,顺便既然来了肯特,就看了一下透纳。那天英国的天气好给面子,蓝天白云的,站在透纳当年的卧室里往外望去,觉得他夸俺们肯特郡东北角的Thanet的天空是“全欧洲最漂亮的”真没白说!(另外,对于感兴趣的同学:透纳当年的卧室原址就是现在透纳当代艺术馆的大厅)

我觉得在欧洲的一大享受就是,头天在海峡这边(考陶尔德)看了马奈早期版本的Le Déjeuner sur l’herbe,第二天在海峡那边(奥赛)可以看第二个版本的~。而巴黎的任性在于,早上在南岸看了雷诺阿的钢琴课,下午在北岸可以看另一个版本的,而至于莫奈的草垛啦,教堂啦,睡莲啦~哎呀,我有时候会想长在巴黎隔三差五来看这些画会是种什么感觉?巴黎的画展看的不算多也不算少,几幅德加的画已经在不同主题的特展看过了,它们到底是那个美术馆的馆藏完全记不得,只是被借来借去,这回又在一个关于卫生与文明的特展里见面了,觉得挺逗的,当时特想对它说一句:“棒猪!你又来打酱油了呀?”

美术馆里麻麻带上老花镜一张一张地看细节,让我少打扰她……

IMG_2483

大Joy自己也会找乐子,比如,人家说当代艺术都是重在参与——

IMG_3052

嘎嘎,还挺像的吧?这是正好赶上的蓬皮杜的Jeff Koons回顾展,第一次知道Koons居然是小巴绝对的老乡,一个村儿出来da!这事把小巴都吓了一跳,哈哈哈哈!

再比如,这回我帮梵高的“星夜”多找到了一颗反光的啊不闪光的“星星”——

IMG_2523

啊哈哈哈哈……幸好小巴不看我博客!多亮呀!

这回除了画展,我发现俩大Boss也绝对是天然的风景。比如,下面是大Boss在巴黎橘园美术馆(后)门外晒太阳——我跟他们说:你们这是要拍摇滚封面的节奏哇?

IMG_2650

而第二天在美术馆门口,俨然改indie pop风格

IMG_2951

摆拍也一样有范儿……

IMG_3098

总之最近的生活基本就是围着俩大Boss转,然后实时在家里的微信群里直播吐槽,粑粑现在一看见我对着手机坏笑就知道我又在编排他的段子了,啊哈哈哈哈……

IMG_1772

周末大Boss们回京了,你别说,别看大Boss们平时挺安静的,这一走家里还忽然显得冷清了不少哎!早起不用热汤煮面炒菜烤面包了,晚上洗碗机好像也没啥碗可洗了。不过大Joy还有好多要忙到的,因为还有几百张照片及无数段子要整理呐!哈哈。旅途中的其他收获下回再叨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