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d of An Error’

嘎嘎,这是篇迟到的博客。本来打算上周写的,因为拜登宣誓就职就是End of an error嘛!

上周也是俺的”非主流社会学”(Sociology of the Global South)上线第一周,这门课是四年前被川普当选刺激到了才想到开的课。不过因为科研项目啊学假啊,所以拖拖拉拉今年才真的上马。但第一节课上线学生反响就已经很热烈了哦!目前三节课的内容出去了,貌似小朋友们的脑袋都已经嗖嗖运转啦!巨开心。 赶巧上周开学第一天还收到了以前是我的学生,后来成为@Yueming学生的“苏三”的邮件,哈哈!她是第二个硕士学位毕业,把关于英国和美国eco-industrial parks治理对比的毕业论文发给我,上面再次对俺表示感谢——哇塞,感觉距离她上次坐在我的课堂里都四年了吧?其中她写了一句‘Joy taught me everything I needed to know about designing a research question’,这让我最星星眼啦!哎呀,感谢苏三,你真是表扬到我心眼儿里啦!苏三同学对@ Yueming的感谢是字里行间都透着激动呀,可见Yueming也不是一般的老师哦!——嗨,简而言之,就是俺们张姓老师都是很牛的哦!嘎嘎嘎嘎

既然有这么多开心的事,上周周三趁着拜登就职,在家爬梯!爆了一盆爆米花,然后被Amanda Gorman惊到——我觉得今后公共发言我又有了新参考标度~今天听说Gorman已经和大品牌签约进军时尚圈了,哎,这个老张我就自知之明吧:咱还真没有“发神”的细胞,“发神经”可能还行。嗯。

那天除了爆米花,切了下面这个——

看出是什么来了哇?烤的无花果。哇~~挺甜的,和奶酪配起来不是一般的好吃!!!

拜登就职那天出了Gorman,就属Bernie最火,到处都是他和他小手套的memes。到今天估计各位都看的差不多了,但忍不住还是放两张:一个是Eakins的The Gross Clinic, 这小口罩、这淡定的态度,都多合情合理啊!

还有一个我觉得特逗,但为了不打翻友谊的小船,我必须向@春晖 声明,这是Daniel Silva帖的,他还附加标题《The End》

恶趣味散播完了,说点雅致淑女的吧。

比如我们家又有花开啦!呜啦!好好看,而且好好闻!而且我依然不知道它们叫什么。但放在这里我想说的是,植物/生命的力量真是不可小觑!你们看下面两个照片,拍摄相隔24小时而已,看一天之内这个花一下子长了有多少!

嗯,我本来是想说点“淑女”话题的,没想到我们家最淑女的花都这么壮猛,我也就放弃了。嘎嘎。闲扯完了,现在说点有智商的:最近肯特一直不是刮风就是下雨要么就是准备刮风和下雨,所以每天在家最想做的事情就是泡一大杯茶,暖和啊!话说你们有没有发现英国的茶叶,不管是又咖啡因的还是没咖啡因的,都特别“上色”,就是热水一冲恨不得满杯子立刻棕红——好似有很多食用色素似的。然后我搜了一下,结果发现下面这个挺有意思的事——

18世纪和19世纪初,大部分欧美的茶叶来自中国,但1836年之后中国茶叶市场下滑。因为英国(白)人开始用殖民地的茶叶。最开始,欧洲人也是按照中国的方法来中茶叶,但后来觉得手摘茶叶太慢,改用炭火烧的方式流水线式加工茶叶——红茶就诞生啦!

为了推销殖民地的茶叶,英国医生认为印度产的红茶比中国产的(绿)茶更容易帮助消化。而红茶里的单宁酸(tannins)则是印度茶庄的地理特点造成的。单宁酸在红酒里也有,微苦稍微有点涩,红酒味道的层次就是单宁酸搞出来的呀!单宁酸可以说是“红”色的啦,比如葡萄酒里的单宁酸是葡萄皮儿上出来的,也是酒里的颜色啦,红酒嘛;茶叶嘛,红茶,自然也是“红”色的(当然英文black tea,说“黑”色的也中,反正就是那个染渍系列的)。

但有个问题就是印度茶庄里工业加工出来的茶叶质量没有中国的好,所以只能混着买,有的时候和中国茶叶混,有的时候和殖民地不同茶庄的茶叶混。虽然味道没有中国茶好,可是英国茶叶界发动大众种族歧视想象力说,这样生产的茶更干净呀,没有那些亚洲人的(脏)手摸过呀!味道不同并不是味道不好呀~

开始这个推销策略还是很成功哒!直到19世纪末,自己在家郁闷了很久的英国民众们终于慢慢开始互相吐槽:哎,你有没有发现现在印度来的茶叶都’脏’兮兮的,在茶具上留很多茶渍?在茶斤布上也留很多茶渍?而且恐怖的是,牙都喝黄了哎?!更麻烦的是,有些消费者开始抱怨以前喝中国茶啥事没有,但这个印度红茶有时候导致消化不良——高浓度的单宁酸是不是罪魁祸首啊?天啊,不是有毒吧?

茶叶商说,消化不良那是你不会煮茶,不要赖茶叶好不好啊? 但大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啊不,大众的嘴巴是不轻易妥协的,以至于到1930年大萧条时代,Typhoo, Brooke Bond这种大茶商为了保护市场开始推出没有单宁酸的“消食健胃茶”

关于茶叶里的单宁酸到底是好还是不好,有毒还是没毒,助消化还是伤消化,这事一直吵到了《柳叶刀》,而且还在这个医学期刊上折腾了好几年。科研人员做严格对比,说不论怎样,印度茶的单宁酸含量就是远比中国茶的含量高。最后茶商和学界终于在1936年在《柳叶刀》上达成共识,结论是“质量不好的茶要比质量好的茶更容易造成消化不良”(是不是特别废话?):

‘Tea drunk without milk or sugar only caused discomfort when the quality was poor, but the addition of milk and sugar prevented any feeling of discomfort even if the tea had been infused for ten minutes… If tea is taken without mil it should be a high-class tea.’ (The Lancet, 1936; 1533-1534)

说白了,英国人自己也拐着弯的承认喝茶加奶和加糖就是茶叶质量不好的体现呗!当然,英国人坚决表示,在“适量”的情况下,单宁酸甚至是可以助消化的!——呃,虽然我觉得英国茶商其实就是一连串的矫情吧,但是我觉得最后这个结论可能还真有点道理,因为我坚信红酒有助消化!哈!

更好玩的是因为话风从“打倒单宁酸”转到“适度欢迎单宁酸”,英国茶业界又赶紧调整市场策略。40年代的时候,Brooke Bond这个公司推出含恰到好处那么多单宁酸的新型茶叶,Pre-Gestee tea. 这个是什么神奇茶叶呢?就是现在的——

PG Tips Pyramid Tea Bags (Pack of 240) 22322301

妈呀,在英国16年,从来没有喝过,我一直觉得PG就是洗涤用品的牌子……而且你注意到了吗,PG茶的全名是“PG Tips”,哦所以不仅不是洗涤用品,而且这茶包里的还都是“尖儿”货哦!

有意思吧,一包茶叶,把学界折腾了大半个世纪,这就是资本的力量。

最后显白一下,跑完第三个长跑了哦!

但接下来的都好漫长,500公里从佛罗伦萨到罗马的St Francis Way。据说,“现实中”我路径的地方应该是左图这样的,而我现在最想说的都在右图里——

《‘End of An Error’》有5个想法

  1. 哈哈哈哈我也是没想到有一天会和大Joy一起被列在acknowledgment里嘎嘎嘎!PG Tips背后这曲折的历史也是有意思,之前只知道它被称作Builder’s tea

    1. 仔细想想的话这真是个天时地利人和的小概率事件,地域和专业差异暂且不提,辅导的节点也正好对上——早知如此咱俩应该去买彩票=P

  2. 哈哈哈,我海淘了PG的茶,没觉得有啥不同(加了牛奶都是内味儿),但是便宜又大碗,太适合我这种干茶人!吼娃之前来一杯,吼完之后来一杯,文献综述写出来50个字来一杯,啥都写不出也来一杯……不过读了这篇,顿时觉得这茶喝起来也真是不一样了喂……

    1. 哈哈哈哈,学术人的大碗茶——小巴同学已经禁止我泡带咖啡因的茶了,因为我每天两杯double espresso,他说我再喝茶,(他的)世界就变得太危险了。所以我现在都是three mints之类的,叭,一点不给力,要不是天儿忒冷,谁稀得喝

发表评论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徽标

您正在使用您的 WordPress.com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Facebook photo

您正在使用您的 Facebook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Connecting to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