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眼篇-波士顿纪行5

IMG_5631

这回在波士顿去了三个美术馆,第一个是哈佛的美术馆群。在这里看到了最早期的利用电能制作的雕塑(上图),尤其最近朋友翻译了《最初的光明,最后的黑暗》这本关于爱迪生和对手的小说,看到这个雕塑还觉得挺有意思的。

我以前吐槽过在美国看美术馆,从保安到观众,各种大嗓门,没有欧洲美术馆让人看着安心。这回三个美术馆基本还可以,不过大概赶上新生周,在人并不多的哈佛美术馆遇上三个迫切向别人展示自己的女孩——哇噻,她们欢乐愉悦铜铃般的声音吵得我感觉脑浆都要引起共振了——真不是我事逼,而是我真不感兴趣她们男友到底怎么吃胡萝卜,或者她们刚去哪里度假见识了哪些oh my god >.<!

我觉得在美术馆礼貌这项,同样是喜欢公共场合大嗓门,但我感觉国内二线城市都要比美国好很多!惹不起躲得起,俺只好刻意绕着她们仨溜达。

抛开声音污染,哈佛美术馆当然还挺值得一看的。

里面有好几幅Charles Willson Peale的作品,Peale是美国第一批博物馆的缔造者。最喜欢上面大图这张肖像。除此之外还是第一次看Man Ray的绘画作品(上图右下角)。

印象派也是少不了,美国的收藏和欧洲还是有点不一样,比如下面莫奈的这张鱼静物。

IMG_5661

觉得比较好笑的是,其实美术馆里有几张是大画的小样或者是有多个版本的,比如下面Couture这幅“罗马的堕落”,很明显更有名的是巴黎奥赛美术馆那个巨幅呀。居然哈佛美术馆莫有标注,咳咳,旧世界来的莫名掩嘴笑,嘎嘎。

IMG_5682

感触最深的是下面这幅Peeter Neeffs the Elder的教堂夜巡

8389141

拐角那悉悉索索顺序入场的队列真是绝了。黑咕隆咚本来色差就不大,却异常生动,一眼望去几乎就能听到细琐的脚步声了。仔细一看,技巧是半透明的点到为止。太黑拍不下来,和下面这个局部有点类似。

IMG_5668

波士顿美术馆(MFA)也是必经之地——它和Gardner美术馆一样,正好在Fenway附近,正好可以一网打尽。

MFA这次是有备而来,因为去波士顿之前就先从网上买了一个MFA的Guide。看啥心理挺有底滴!很效率。完成的心愿太多。挑几个有哏的吧,一个是看高更这幅《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谁?我们向何处去?》

P1040237

对于这三个问题,大Joy和图画中人物一样仔细思考了一下

IMG_5796

嗯,基本还没有想出来答案=P

其实比起高更的作品,下面这个波士顿本土艺术家McElheny质疑“现代主义”的“Endlessly Repeating”这个通过镜面反射制作出无限景深的装置作品更能引起观者的哲思。

这创意真的很棒。也不知道拉图尔之类的学者有没有写过评论,这种作品简单又直戳心窝子,写出评论来估计评论都特别好看。可惜我不上研究生的社会理论,不然seminar做讨论题省好大力气了!

我觉得我在MFA也做了一件挺艺术的事,啊哈哈哈哈哈哈……嗯,显然是没什么正经的:用“杀马特”语言来说,那天大Joy站在一幅17世纪荷兰画派的海景前感觉“特有feel”。你说我正高雅着呢,忽然美术馆的空调开启了,轰隆隆轰隆隆,我还正好踩在风口上,嘿!你说这是不是一件特TMD杀马特的事?啊哈哈哈哈……我觉得特滑稽,但转念一想,矮油!这噪音,搭配这幅画,其实这是个很好的卡拉OK呢!

我还特意拉来小巴欣赏,并给我麻麻录下了下面的视频(如果你把声音开到最大,可以听到背景轰轰的空调声)——

虽然大部分人去MFA和哈佛美术馆是去看欧洲部分的藏品,虽然我每次去美国的美术馆确实也事先都有一个被美国收购的欧洲名作的list去扫荡,但真正每次觉得最开心的,是能了解更多的美国绘画,耳目一新不说,每次都有新收获。

波士顿嘛,约翰·辛格·萨金特(Sargent)的绘画铺天盖地,尤其在后面提到的Gardner博物馆里。但这回在MFA里我最喜欢的是萨米尔-莫尔斯的这幅儿童肖像——

IMG_5810

对!就是那个莫尔斯!!发明莫尔斯代码的那个莫尔斯!画的很棒,而且多好玩呀,喵嗷~

IMG_5807

这回的重头戏是Isabella Steward Gardner美术馆。哎呀妈呀,Isabella Gardner就是大Joy的新偶像,绝对的!

这是个又励志又桑感的故事(大Joy刚看完“纪实文学”The Gardner Heist和小说“the art forger”,所以难免很桑感很桑感)——

Isabella Steward Gardner是个工业巨擘的女儿,然后嫁给了另一个摇钱树,总之一生不差钱。但是她从八九岁的时候就开始着迷于美术,而且又特爱血拼(这点是大Joy根据其占有欲的推测,嘎嘎),所以从小就幻想要是能把这些好看的都收入囊中该有多好呀!后来丧子,抑郁了,她很正点但没啥情调的老公经朋友建议,带她重游了一次欧洲,这让她重新发现为悲痛为支持艺术的力量,再后来历经丧父,丧夫,她就变得又桑感又有钱了,然后她真的开始用艺术化解悲哀了——她不仅购入很多艺术精品,而且还在波士顿老家单独为了这些展品设计了一个宫殿——就是今天的Gardner美术馆。

IMG_6137

这个故事是不是听起来有点像去年在纽约的那个Frick Collection呢?嗯,没错,Gardner和Frick是同时代的人,只不过Frick这位大爷比Isabella Gardner有钱的多,但是Gardner要比Frick更有眼光-或者说更有热情,所以Gardner的藏品里有很多(当时)不为人知的珍品——比如她当时买入了维米尔的三人乐队(the concert),而那时候即便在欧洲,维米尔还是个被遗忘的画家。不知道是否算是一种巧合,Frick购入的是伦勃朗那幅气势恢宏帝王相十足的巨幅晚期自画像,而Gardner美术馆里只有一幅伦勃朗年轻时的小型早期自画像,但那幅画像里的伦勃朗一幅“走着瞧”的意气风发,感觉很代表了两个私人美术馆的特性。

这个Gardner博物馆是Isabella Gardner自己设计的——是不是有点像之前在Uretch协助设计后来变成世界文化遗产的房子的Schröde女士呢?但Gardner比Schröde还牛——不仅这个住宅完全是她自己设计的,而且据说丈夫死后,反正Gardner也没什么事情干,干脆天天跑工地上给工人监工,稍有不对,干脆自己上手给工人来场现场艺术史教学……(可想而知哪些工人该有多崩溃!)。

从她和闺蜜的邮件中形容自己对能和这些画作同处一个屋檐下的欣喜中能看出,这真是她的真爱所在。她甚至对每一幅藏品应该怎么摆放,哪幅画和哪幅画搭配最好都有考虑,所以她的遗嘱里规定,所有展品不许调换任何位置,也不许移动。对于有些画作,她甚至在前面安排了同样精致的椅子,让观者可以坐着好好欣赏。

(左图是大Joy和两幅拉斐尔)

但这也就说到这个故事桑感的地方了——对,不是她丧子丧父丧夫,真正悲哀的是1990年3月18日凌晨,两个冒充警察的窃贼,从Gardner博物馆偷走了13幅世界名画——而这个案子至今是数额最大的艺术偷窃案,而且没有解开!(很多人猜测是被爱尔兰IRA共和军拿走了,今年年初还有人上CBS说这个,不过都是不了了之。)

而因为Gardner遗嘱里有关于不许变换展品位置的条例,所以那些被偷的画作目前还是在原处以空框子示人(上图右侧图)。

有人说,其实如果Gardner晚死几十年的话,这个悲剧就不会发生,因为Gardner是爱画如命,建成后,她住顶层四楼,美术馆是下面三层。没事她就在美术馆转转,游客要是拿油腻腻的手指碰个什么东西都被她瞪眼睛,谁敢偷她的收藏?!

IMG_6202

IMG_6185

总之,整个美术馆真的就是一个宫殿,不仅是画作,更是和画作搭配的室内设计和家具、摆件的设计,每一个细节都那么棒,一个真正的艺术宫殿。哇噻,跟小巴逛这家美术馆的时候,我不住赞叹: 所谓的功名利禄,得几个奖获得几个提名什么的都太扯淡了,这才是真正的“一生成就”(life achievement)。

后来开会那几天,有个还挺有情怀的北医学弟问我有没有什么“如果可以重新再来”的感触,我眼珠一转说,如果早明白(对于没有啥艺术天赋的人来说)如果一个人超级有钱,除了雪碧兑红酒之外,还可以收购画作,我靠,你师姐我咬咬牙也肯定学金融了哇!

啊哈哈哈哈哈哈,学弟也笑翻了。不过我也跟他说,现实的讲我也没那个耐力,更靠谱的是,大Joy会利用化学特长去做一个古画修复师。(哇靠,那大Joy就酷毙啦!)

最好玩的是在Gardner美术馆的一个放素描的走廊里,近视眼大Joy在翻看一个个画板的时候,忽然看见最顶上的一幅素描,然后问小巴——哎呦!你帮我看看,那是斯德哥尔摩的天才Strinberg嘛?

IMG_6179

因为太高,小巴也是勉强能看到(照片是小巴踮着脚举着相机拍的,所以有点虚)。还真是哎!啊哈哈哈哈~哎呦好久不见!

这之后还挺沾沾自喜:你别看大Joy脸盲,但是你要是把面相都换成画,俺还是能认出来滴!嘎嘎嘎嘎!

未完待续

《养眼篇-波士顿纪行5》有4个想法

    1. 对呀,猫会接受勺子嘛?回头让小巴测试一下,我就不亲自上阵了,万一胡椒盐儿咬我呢。。。

  1. 为啥这篇我其实都看不懂,但是还是看得很嗨呀?(对手指)

发表评论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徽标

您正在使用您的 WordPress.com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Facebook photo

您正在使用您的 Facebook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Connecting to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