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腰扭腰-4

IMG_4324

对于一个久居伦敦后院的家伙来说,逛纽约可以有一种“蜻蜓点水”的洒脱,因为纽约和伦敦在很多地方很像:华尔街vs the city,格林威治 vs Soho,9th avenue vs goodge street,百老汇 vs West End,意思都差不多。包括纽约的中央公园,出发之前刚好写完一篇关于公共空间的专栏(8月底9月初发吧),顺带手研究了一下英国“公园”传统对纽约中央公园的影响,所以这回还特意去了中央公园两次,崇拜了一下这个扭腰的英式园林。——总之,纽约的很多名胜给人感觉很熟悉。

但纽约和伦敦还有几个很大不同——当然,一下飞机最直观的感觉就是美国的海关要比英国海关冷酷很多很多。那天我和同事还吐槽呢,我们每次出差去美国都会惊诧于海关人员“大惊小怪”的“吼来吼去”——真的,比如在美国过安检的时候,对方要查你的包,你如果有上手帮他们拉开拉锁的动作都会被200分贝的紧急喝住——不过反过来想想,英国没人有枪,美国遍地是枪,所以在这个国家当警察也难怪需要神经过敏一点!

言归正传,我感觉纽约和伦敦的主要差别有三:

IMG_4146

1.纽约是个比伦敦资本主义得更纯粹的社会。这点在第三点里还会讲到。别看都是老牌资本主义,但是伦敦/英国,多少还有点贵族封建气的遮掩,资本主义得比较含蓄,或者更确切的说,英国人眼里看来,赤裸裸的“挣钱”依然是个市井中人的事情,心里再急功近利也不好摆在桌面上——不管你觉得这个思维有多虚伪,至少在大环境下整个社会就“显得”略为平和。而别说纽约了,每次去美国都会感到坦荡荡的资本主义,“投资收益比”浸润在这个社会每一个纤维里,这包括上上篇说的连矿泉水也要有功能。

当然,这没啥好或不好,只是表达方式不一样而已,每次看着都挺好玩的。而且每次来美国就是为了享受一下他们赤裸裸的资本主义sale呀!这回正赶上国庆节降价,本来想大大血拼一把的,结果没有得逞——因为现在都是夏装,80%英国都穿不上啊!岛国人民巨崩溃T.T…….哼,以后专门赶感恩节sale来!啊哈哈哈哈

2. 第二点不同的是——岛国人民咬着后槽牙掐着大腿根也不得不承认——伦敦虽然是一大文化中心,但纽约才是真正的世界的文化中心——真的是啊,啧啧啧。

我们每次不远千里地去美国逛书店有个很重要的原因,即很多英文出版物在美国之外要么很难买到(或者贵个30%,尤其学术书籍),要么要等到好久之后才有。这回在纽约逛书店更是强烈的感觉到——哇靠,这每年有多少好作品是纽约出版的呀,而《纽约时报》和《纽约书评》的评价简直铺天盖地……不到纽约还真难意识到,原来这两个媒体的评论在自己的生活中几乎是“圣旨”一样的存在。《伦敦书评》或许在文艺小圈子里有点号召力,但绝对没有这么大的学术、商业双管齐下的影响力。

纽约有个很好的书店,叫Strand,超有个性。买了个他家的杯子,说得多对呀!嘿嘿——

IMG_4524

我最喜欢的书店是Union Square的Barnes & Noble,即the New School的附带书店。(另外,第五大道那个B&N很烂超级烂。)Union Square的这个特别好,到纽约第三天才发现,去了两次。第二次去是7月4日下午,那天曼哈顿到处是人,所以本来是想下午去那里看书躲清静的,结果买咖啡结账的时候,后面有个长得酷似Woody Allen的华裔大爷(大概是个台湾裔ABC)以我真的找不到笑点的笑话搭讪——岛国人民的直觉是一脸惶恐:你怎么能和我这个陌生人说话?oh my lady gaga!(哈哈哈哈)但伍迪大爷很友善,又感觉好孤独(手上拿着一本全球退休人员掌中宝:数独),就只好耐着性子听——他一边咬着苹果派一边很伍迪地嘚嘚嘚嘚,说他是08年被迫退休的,之前给lehman brothers做,小时候还在英国上过一段公学,梦想是要在皇家莎士比亚剧团当演员,结果稀里糊涂被他麻麻说服成了一financial geek…..我想我当时如果好好听的话,没准能整理出个《曼哈顿II》来,只不过这回男主人公纠结的不是那本一直没有出版的书,而是一直没有登上的舞台,不过我一边听一边走神,满脑子都在怨念我那被打破的清凉阅读计划,直到小巴逛完书店来救我~phew!

还好第一次去这家书店的时候很有收获,淘换了一堆杂志,还买了两本书,都非常好看,虽然有伍迪大爷的干扰,居然还是在回伦敦之前就全看完了,哎呀妈呀,我都觉得自己看书好快的呀!——

左边的这个是原南卡州长的御用写手写的“回忆录”,这个南卡原州长以前好几次被姜司徒在节目里耍,但这本书倒不是拿这个州长当噱头的,确实是作者本人对于政治写手这个职业的一些反思,写的相当有趣,内容既是关于政治写手的写作内幕/技巧,也是关于美国政治的一些无言规则。

右边这本书更是要说了,这是一个在NYU拿过文化学博士学位的女性(咳咳,文化学是包含在社会学里的哈),作者从一枚生活在下曼哈顿(downtown)的知性女到在结婚生子在曼哈顿绝对的上流社会住宅区(the upper east side,东上区)安家,在做全职妈妈并且观察其他纽约上流妈妈的生活的基础上,写的一部“非专业”的关于纽约上流社会的“人种学志”(ethnography).

非常无比极其好看!是个加了流行元素的很好的人种学志。我推荐所有女孩、女性、女纸,都看看。一来行文非常逗,很引人入胜;二来,对美国上流社会的描写很入骨——和Dominick Dunne的文章有异曲同工之妙。另外,这个记录上流成功女性的经历的书,和女诗人Sylvia Plath以自己在纽约底层打工经历写的半自传体小说The Bell Jar对比着看也很有意思,尤其在读到Bell Jar开头部分,Plath对50年代曼哈顿女性“待嫁上流”的群体形象的描写,让人感叹有些事情真是一直没变。书中涉及的“社会地位”以及“女性角色”的问题,我觉得会引起很多人(尤其是中国人)共鸣的。

这就引来俺要说的伦敦和纽约的第三点区别。

3. 纽约是个比伦敦还要“等级社会”的城市。美国本身是个相对攻击性比较强的社会,不过美国的攻击性(aggressiveness)其实是结果不是原因,原因在于它是个竞争社会,而且是个对等级看得很重的竞争社会,纽约尤其如此——这点美国和中国真的非常像,即两个自称摒弃“阶级”却其实“势利”到骨子里的社会。每个人都要不停不停地冲锋,并要随时“检查”自己在社会金字塔里的位置。

英国的“好处”是,它是个阶级性太根深蒂固的社会,等级如此清晰与鲜明,而且如此地与出身与天赋相关,大家反而有一种“坦然”(或者说懈怠,看你怎么看了)——或者说,因为很难超越,“阶级”反而在某种程度上成了一种“身外之物”。这种赤裸裸的社会不平等还能保持稳定的一个秘密在于,英国文化传统上要人对自己的优越感抱有“不安”与“惭愧”——贵族对中产阶级如此,中产阶级对底层也如此。所以诡异的是,在一个宣扬各守本分的阶级社会,反而比较容易做一个“骄傲的”砖瓦匠,或者“受人尊敬的”清洁工。

但对于半遮半掩地阶级社会,很难安心做个砖瓦匠吧,往往少了格调,但多了一种“腔调”(——纽约书店里很多拿纽约和巴黎做对比的书,但是相比之下,我真的觉得芝加哥更为巴黎,而纽约的气质更像香港)。什么腔调呢?比如上面Primates of Park Avenue所说的,东上区的妈妈们几乎都是名牌大学高学历但无需工作并且雇着各式帮工的女超人,但她们的一举一动,每个装束(包括接送孩子的服装)都需要精确的算和计,谁和谁搭了话都有可能为下一次聚会的座上宾洗牌——所以他们会直接问你一些关于收入和工作等隐私问题,因为没人愿意“耽误功夫”,这是最快判断你的社会关系和利用价值的办法。在这个关系社会,自己孩子是自己在社交金字塔的地位标示也是未来投资,所以这些富家小孩和中国富家子弟一样,恨不得2岁就开始上为考幼儿园而上各种补习班,然后一堆教育学家煞有介事地“分析”这些儿童的潜力——有个很生动的例子,作者记录了自己带大儿子屡次去幼儿园面试屡次失败,有一次来到幼儿园门口,她四五岁的儿子抬头看着她说:“mom, I can’t do this anymore.”作者说,东上区的孩子不会玩耍,因为他们没有时间玩耍,他们的童年被各种“enrichment”课程占据了……是不是和天朝那个没有阶级却一样势利的社会有点像?

还和天朝很像的是这些嫁入豪门甘愿放弃工作在家的女超人们——看完这本书之后,我简直都不敢再批评国内现在时兴的女性婚后不工作是一种“退步”了,莫非这是“advance”资本主义的表现嘛?呵呵——她们虽然看起来很爽,但经济依赖意味着这些女性其实牺牲掉很大的人格独立,因此她们不仅是曼哈顿酒精消费量最高的群体之一,大概也是曼哈顿吃抗焦虑药最高的一个群体。

所以挺让人惊讶的是,原来在美国这个平等自由的国度,原来其传统上流社会的标准依然是“男主女从”,让我不得不想到,这大概算是纽约从旧世界(the Old World)继承来的毒害吧:最早荷兰人占领曼哈顿,曼哈顿还叫“New Amsterdam”的时候,荷兰的传统是男女财政平等,偏偏是后来英国人从荷兰人手里抢过来曼哈顿,改名“New York”之后,这个小岛才依附英国的传统,即女性没有财产权。所以英国接手这块殖民地别看对奴隶制有好处,但在女权上倒是退后了好多啊!有趣的是,几百年过去了,新世界仍然尊崇着“老规矩”。

天马星空地啰嗦了这么多,我也够伍迪大爷的了,估计各位已经看困了,放只酣睡的萌猫——

IMG_4397

哈哈,看来这只猫经常喜欢在橱窗里睡觉,后面那个请勿打扰的标牌太逗了

IMG_4398

(未完待续)

 

《扭腰扭腰-4》有5个想法

    1. 嚎嚎嚎,体会到两个城市“不尽相同”之后有点理解你为啥刚到伦敦时对伦敦各种“嫌弃”了,嘻嘻。

  1. 记得去年New York Times上有一篇关于纽约上东区全职妈妈的文章,好像也提到她们的焦虑问题,不知道是不是跟这本书有关联。昨天还看到一个漫画里说现在典型的中国家庭是:缺失的父亲,焦虑的母亲和失控的孩子。

    1. 这本书2015年6月出版的,所以有可能哎。“失控的孩子”啊哈哈哈哈,太确切了。

发表评论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徽标

您正在使用您的 WordPress.com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Facebook photo

您正在使用您的 Facebook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Connecting to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