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坐火车回到纽卡斯尔,在归途列车上看了《Last Train Home归途列车》
这是我最近一年来看过最好的纪录片电影了,记录外地打工的一家人连续几年春节回家的事情。
春运是全球最大的迁徙活动。虽然我从来没经历过春运,小巴可是经历过,他说90年代的时候不知道中国有“春运”这么回事,傻乐吧唧的买了春节前的火车票出去玩,结果人挤人的不仅上车难,而且根本下不了车,到站了,还是站台上的“解放军叔叔”发现正在人海中拼力往外游的小巴,几个解放军叔叔一边向歪国友人表示不要着急,一边立马把自己的裤腰带都纷纷解下来,一头圈成套,另一头串成一个长皮带绳,然后向西部牛仔一样把套那段甩向小巴。
之后解放军叔叔齐心协力冒着掉裤子的风险把小巴往门口拽,一边拽一边还给小巴打气说不~要~放~弃~~在皮带的拖拽下,小巴爬过了众人的脑袋肩膀磕碰了无数箱子行李之后这才从人海中成功扑腾下车的。爬到了站台当时小巴觉得解放军叔叔就是最可爱的人呐!
以后小巴同学再不敢做国内的火车了,以至于10多年后我计划坐和谐号去天津出差,小巴都瞪圆了眼睛问我:“阿油烁??”
可见春运给人的印象是一辈子的。回到《归途列车》这部电影,这部电影不仅仅是讲春运的辛苦,或者说春运其实并非是其主题,而是透过春运这一件事反应中国农民工面临的各种生活压力。电影本身是跟踪一个长期分居两地的五口之家:外出打工夫妇俩,一对留守儿童和奶奶,地道的四川农村家庭,不善表达,像影片里的爸爸说的,“有很多事情想得到也说不出来”。整个影片里也有多处的沉默,像是国画里的留白。
影片很真实,真实的东西总是看似简单,琢磨起来却有无尽层次。明年我打算在班上放给学生看。只可惜我的学生里基本都是英国学生,其实这样反应中国现实的电影最应该让中国的学生看。
一个月前有个中国硕士生找我谈他的论文——并非我的学生,而是他的对中国一无所知的老师觉得他的论文题不对头,让他找我聊聊——对于我来说,这是分外的事情,属于帮同事忙,而这个学生也是为了应付老师要求,所以笔纸都没带,双手插着兜就进来了,果然只是为了和我“聊聊”。
聊了几句我就明白了他老师的担心,也明白了这个学生为什么自己觉得自己论文已经挺有把握的——
他是土生土长的上海男孩,想做关于农民工的课题,虽然调研还没有开始——听我建议说暑期应该回国做调研他还有点失望——但基本论点已经有了,即农民工和上海市民的冲突在于农民工和城市人争抢资源。
他说:“春节这些民工都回家了,我和我的朋友走在路上才觉得畅快,感觉他们终于把我们的上海还给我们了。”
他又说:“他们为什么要来城市?城市之所以好是因为资源集中,但城市资源也有限,他们都从农村来抢,那城市怎么办?他们就应该留在农村,不要来城市。上海的房价都是被他们炒高的,物价也是被他们炒的,环境也不好了⋯⋯”
我说:我不知道上海的情况,但我知道北京没有这些农民工基本就瘫痪了,你觉得上海没有这些民工,上海这个城市就算有再多的资源,它还能正常运转么?
男孩一愣,看起来长了二十四五岁,他似乎从来没有这样想过问题。他唯一想问题的方法就是谁动了他的奶酪。
当然,更让人觉得讽刺地是,他是在英国大学里愤愤不平于这些“民工”(对的,在很多人眼里“农民工”这种全称是大可不必的)跟他抢资源,他和那些巴不得赶他和其他留学生交完学费马上滚蛋一天都不要多呆的英国极右势力有什么不同呢?他不也是可以被划做那些哄抬英国房价、哄抢名牌、争夺工作机会、增大医疗负担,和当地人“抢夺资源”的外来移民么?每年节假日拖着包裹赶赴机场,就算您是拉着Rimowa但排着长队进出关规规矩矩地按手印,和被各种暂住证牵制的“民工”又有什么区别?哦,是有区别的,因为学生还不直接创造财富,其实对社会贡献还远不比民工。
回到这部电影上,之所以说这种国际大奖的片子更应该让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年轻人看,是因为我很早以前以为国人很少对社会不平等发言是麻木了,后来逐渐发现不是麻木了,而是有一部分人吃到甜头了,所以希望一直这样不平等下去,现在发现甜头吃多了,也可能吃出妄想症来。中国人在国际上被排挤的时候其实应该想想,中国人在自己的国家又是如何被排挤与排挤别人的。
现在的很多年轻人太自我,他们的眼里只有自己,容不下任何人。
我以为我年轻的时候就挺自我的,现在想起来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哇~
唉,这孩子简直就一(不好意思说脏话污了您这清净地界)。想说的太多也无甚可说。这样的留洋硕士要他有何用!基本的思考能力都不具备。
我去年跟我们系的几个各国同学集体观摩了这片子 确实挺不错的 尤其是家庭内部的冲突很有冲击力
我在明年的课程考核里设置了一个给这部影片和贾章柯的电影写影评的选项,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