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去时空穿越-(下)

专栏初衷如下:

——————————————————–

我们都去时空穿越

–答谢宋群先生书

前两周妈妈转来宋群先生对我专栏的评价,特别开心,一直想写回复,不过因为每周要讲的课太多,所以拖延至今。写回复一来是感谢宋先生鼓励,二来专栏将到50期,我也想回顾一下我写这个专栏的初衷,而这时候收到宋先生的评价真是很巧。所谓巧,是因为我希望专栏传递的信息和我当年翻看《绿的眷恋》时的感受有些许平行。

《绿的眷恋》是宋群先生90年代初出版的一本关于军旅生活的合集。开始我只是出于对“身边的作家”的好奇才翻开的这本书,没想到一口气就看完了。具体内容我复述不得了,但清新的文字风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时尤其让我觉得有趣的是,这位前辈居然让我对没有任何交集的军旅生活感到既新奇又亲切——你说这是什么写作手法?

对写作理论我一无所知,所以我也总结不出个门道来。不过我是个社会学者,我关心人与人之间怎么从陌生到沟通。在社会学角度看,好的文字的力量不在于其精简平润,而在于它能调动共同的常识常理超越职业、年龄、文化、政治等等界限。正如同《绿的眷恋》向一个黄毛丫头敞开了绿色的大门,我写这些文章也希望告诉读者欧美社会并非“他者”,这其中也有我们熟悉的影子,可以成为我们的镜子。

不论是“海外版”还是其他中文媒介,凡是跟留学有关的,“中西差异”是道不尽的话题。但对“差异”的讨论是个双刃剑:在我们热衷于把外国人调侃成思维奇异的怪物同时,也似乎默认了中国人是地球村里格格不入的异体。所以决定写这个专栏的时候,我有我的小算盘:我不想渲染异国生活的戏剧性,正如同我不想渲染中国文化及中国人的“特殊性”。

因为我发现西方家庭和中国家庭一样围着子女转(《中西方家教的大同小异》,《见多不仅识广》);欧洲人一样也重视大家族的团聚(《圣诞的N种过法》);即便名校汇聚,欧美国家和我们一样呼吁“教改”(《西方大学的“教改”》); 怎么“与世界接轨”并非发展中国家独有的顾虑 (《选择怎么样的“国际化”》,《“求知”是一种修养》);重视数理化也非亚洲特色(《别样美丽》);西方学生一样也思维实际、在意分数、盲从潮流,并非天生特立独行梦想引路(《“如果不”的无奈》,《英国大学开放日》,《莫贪书,思考》)当然,《每个人都会想家》, 水土不服想念家乡食品绝非中国人专利(《留学生食堂》),等等。

正是这许许多多的“相同”,使那些“不同”变得有意思。正是基于同样的人之常情衍生出不同的道理,才使得那些差异变得有意义,不然“差异”永远只属于猎奇者的目标,固执者的借口。我想用文字把“海外”世界拉近到“海内”的距离。

我特开心宋群先生喜欢我的“小不列颠”,并对我写的内容一一点评。“穿越时空”四个字用在我们这一老一少的交往上,大概要有好多层面的意思。不过我对宋群先生仍对桌椅板凳间喧闹感兴趣倒也不惊讶,因为我们都是用文字去拓展更大世界,而且我们都乐于 “每天,去追寻那个新鲜的太阳”,不是吗?

— 悦悦2012年10月30日于坎特伯雷

 

注:“每天,去追寻那个新鲜的太阳”是宋群先生另一部书的名字,我中学时候第一次看到这个名字就觉得很給力(不过当时还没有給力这个词)

《我们都去时空穿越-(下)》有2个想法

  1. 每一次的阅读是一次时空穿梭的美好体验。为啥我还想起了那首歌:你是我的眼,带我领略浩瀚的书海,让我看见,这世界就在我眼前。

发表评论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徽标

您正在使用您的 WordPress.com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Facebook photo

您正在使用您的 Facebook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Connecting to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