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 My Element

嘎嘎,昨天说了,香港行虽然intensive, appalling,但也很exhilirating呀!

先说个让自己小有得意的事呗:当然,能被邀请去发言已经让我小有得意了。一来是大Joy最近几年并不是完全做的基因技术方面治理的研究,二来(和几个发言人不同)俺的研究并非任何官方机构委派课题,而这个可以说自2015年以来全球基金编辑技术领域最high profile的会议组在世界各地搜索邀请人的过程中,会决定请我作为55个发言人之一(这55个发言人中还包括香港特首和三位组委会成员的开幕词),我觉得本身就证明至少在那个小圈里,他们觉得我要讲的很重要呀。

当然,首先还是要感谢英国皇家学会的推荐。好在我也没让皇家学会失望,哈哈。

IMG_0433

那天其实ppt出了点问题,有两张ppt没有完全按我预想的显示,当时还是有半秒钟的被分心了一下的——不过观众应该没看出来,哈哈。那天发言完,我好似听见有人喊“Bravo!”(那个舞台回音其实很重,所以听不太清),后来“知识分子”那个公众号对我发言的翻译确认了这一点,哈哈哈哈,学术会议又不是演唱会,所以获得这种反应还真是第一次碰到。

我回到座位上的时候,同panel的发言人口型示意我一个“WOW”,哈哈,特别开心。我跟朋友开玩笑说,那我今后的努力目标就是要把学术摇滚到底,争取哪天发完言台下喊‘Encore’!哈哈!

20181129_115041

(我特喜欢这张,哈哈)

那天晚上美国医学会主席特意跟我说,他也非常喜欢我的发言,我当时第一想法就是特想(猩猩般)拍着胸脯跟微信北医同学群里发个信息:“啊啊啊啊~!同学们,你们听,你们行业的美国领导都肯定我了,你们赶紧向我学习呀!”——哈哈哈哈,可见作为出身医学世家但放弃医学的前医科生,终身都带个小纠结,啊哈哈哈哈。

我个人比较喜欢发言完之后的Q&A——晚上那场也是,其实每次发言都是——因为现场问答完全无预兆,所以总会有兴奋点。

GROO2125

VKZD3667

那天后来CNN两个记者在咖啡馆认出我来,跟我说他们觉得我Q&A收放得当掌控全场,哈哈哈哈,其中一个说她马上就跟同事说:这家伙太适合出境了,“以后”有相关议题要采访这家伙。

哈哈,话锋无缝隙转到我下一个槽点,就是“以后”这两个字——你知道如果你请社会科学学者参加活动的问题是,我们是24/7地对任何境遇都会做社会学分析的——会议第一天晚宴上,历史学家Ben就问我,对这个会议有哪些观察,我转了转眼珠:same old story. 我所谓这个story从媒体采访上就能看出——我一个荷兰同事总结说,这次峰会的中外记者选择采访目标都是同一个原则:white,male,and preferably with a beard.

真的就是这么简单粗暴。

我能明白在大众和媒体的想象中,具备这三条才具备“专家相”,不管你觉得‘look like an expert’这个标准多么肤浅,但这个世界依然就是这样。

种族歧视、年龄歧视本身就有一点,但性别歧视可能更为严重。比如我那个五十多岁满头金发的朋友说,她居然碰到这样的情况:那天有个记者从过道上走过来,明显是在找人做采访,但一看是她(女性)竟然立刻掉头就走(尽管她的脖子上戴着标志“发言人”的红色证件带),但是因为会场人多,她在出会场的时候,又两次撞见那个还在寻觅采访人的记者。这个时候我这个朋友就忍不住“淘气”一下了,她干脆直接问对方:“你是在找人做采访嘛?” 记者说:“呃,是,我是在找会议发言人做采访。” 朋友说:“我就是发言人之一,你为什么不采访我呢?” 记者略显尴尬地说:“呃……好吧,那我就采访一下你吧……”

后来采访蛮好的,那个记者也从我朋友身上找到了他要的料。嗯,但是如果不是被“逼”,他原本是觉得没什么可采访一个女性发言人的。

嗯。真的很遗憾,这个世界就是这样,即便是在按理说满屋都是聪明人的峰会上。

当然除了种族、年龄、性别,还有各种既有的hierarchy在暗中较量。这可不是什么新鲜事,是每天我/我们面对的现实,让你觉得indignant,frustrating,甚至amusing。社会科学的作用就是让这些hierarchy至少不那么心安理得,偶尔还能看到自己的荒谬之处。

IMG_0233

哇,现在来说说我住的酒店吧——会议安排发言人住在“数码港”一个五星级酒店——从来没有听说过的地方,到了地方之后发现果然是前不着村儿后不着地儿。而且我从来没有感受过香港如此hilly!每天坐车去香港大学的会场都超级晕车。但是,妈呀,这酒店的海景房真不是盖的!而且确切的说,坐在右边的沙发上,尽收眼底的是海景,坐在左边的沙发上,尽收眼底的是山景。特滋润。真可以每天除了洗澡睡觉,完全没有时间享受这个房间。

不过有个特好玩的事,就是这个酒店有个中餐厅,其“素菜”的菜单上被我发现了这么一条:

IMG_0246

啊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我在想,那得是一只怎样的鸡呀?一生都没有吃过一条小虫子,只吃谷物。哈哈哈哈哈哈……

这个酒店的餐馆不是很好吃——准确的讲,比我在英国吃的任何中餐馆都好吃,但是Ada上次带我们吃了无比美味的餐馆呀,所以我知道香港中餐完全可以更好的嘛(写到这里,吧唧吧唧嘴,一脸“深表失望”和口水,哈哈)——临走前Ada请我在这里又吃了一次:因为她要将就我去机场的时间,外加这里真的是前不着村儿后不着地儿。

那天见到Ada猴嗨森呀猴嗨森——有些人吧,天各一方但你就是觉得很投缘,说不上来为啥。

Ada又带来了一盒Godiva Truffles –哈哈,我感觉我已经被惯坏了,因为“圣诞节=Ada的巧克力”好像都好几年啦!而且是G家的Truffles okay? 不是一般的销魂!!!yum yum yum.

我也给Ada准备了礼物哦——我想我能给她带来最有趣的礼物无异于“a piece of Kent”,所以我给她买了一个肯特当地艺术家用自然凋谢的木头打磨的一棵圣诞树——

有没有觉得大Joy这个礼物点子很用心,很浪漫呀?

嗯,最逗的是,当我自鸣得意地跟麻麻汇报的时候(因为麻麻也惦记着Ada的近况呀),贪吃的麻麻看了实物照片的第一个反应是:“哇,这个圣诞树是巧克力做的哇?!”

鼻血和泪水迸出……哎,大家现在理解为啥大Joy遇事都很淡定了吧。咳咳,从小被外太空麻麻锻炼出来的……(小巴听说这个桥段后跟我说:“我之前也觉得如果这个圣诞树是巧克力做的就好了。”我翻了个大白眼:喂,你觉得当我面拍麻麻马屁我会帮你传达哇?)

嘎嘎

最后,这次在香港才知道美国的Priscilla(右一)搬到香港了,放一张我们在她新办公室拿着各自的书的合影,《我们仨》,哈哈。我们不是male,也不全是white,更不可能长出beard,但是论中国生命科学治理,我们仨最酷,okay?哈哈。

IMG_0416

容我想想

IMG_0367

(上图为最早建议此次峰会邀请我去发言的英国科学家Robin Lovell-Badge在贺建奎发言后接受记者采访的一幕)

话说上次博客是我上周日晚上飞赴香港参加第二届人类基因组编辑国际峰会之前写的。啊!这一周啊!用我给同事Chris邮件里的说法,真是我经历过最为intensive, appalling as well as exhilirating的一周。仅仅是不过五天嘛?这一周到底都发生了些什么呀!天,真的要容我好好想一想。

今天凌晨四点半回到伦敦了,从早上穿着短袖(因为迷路而)穿越其漫长的干鱼市场的阳光灿烂的香港一下子回到那熟悉湿冷黑暗的伦敦,感觉是另一种不真实——明明16小时之前,还在和Ada吃晚饭,13个小时之前还在机场和老友Ayo分享早上我和David Baltimore一起吃早饭时得到的信息,说到一半,在Joy的怂恿下买了凤梨酥MRC的Andy也跑过来加入讨论,Andy之前跟我说他那天中午本来找到一家很好的粤菜馆打算好好放松一下,但坐下来还是忍不住掏出笔记本电脑,一口气打了满满两页纸的note……说着说着Andy忽然提醒我说:“你再不去登机该晚了吧?!”——哇!可不是么。然后我俩匆匆和Ayo告别,奔赴各自的英航航班登机口,Ayo在身后还意犹未尽地冲我喊着说:Joy,记得没说完的要找时间电话我哈!……这大概就是被邀请参与峰会的六七十位学者的一个共同感触:每天我们都在亲历亲睹亲为正在发生的“历史”,可是一直到临走,每个人心里都在唏嘘:到底都发生了什么呀!

所以当终于冲出海关,又和湿冷的英国晨风迎面相逢,那么熟悉,真的是另一种不真实,我还是忍不住和素昧平生的出租司机说了一句:“啊!我真是很高兴终于回家了!”

因为再在香港待下去,体力和智力上,我可都不知道还是否应付得了——而你知道大Joy这么闹腾的主,绝少有这种感觉的——这周到底都发生了什么啊,真的需要容我想想。

原本作为圣诞节前的最后一个国际会议,我以为这周是去“享受”去了——这种高规格又完全开放的会议其实不会现场做出太多太大的决策的,准备其实在会前,比如每个受邀发言人大概会讲什么也是大家事先通气的——不是出于“和谐”论调,而是出于让主持人心中有数,提高讨论效率,所以我就是打算去好好坐在哪里享受这些科学和社会科学界的高精尖们的大脑的。

谁想周一下午两点刚降落到香港机场,手机就被JK He的事撑爆了,然后接下来几天会场内外跟进事情进展本身就让人目不暇接(那天晚上第一时间和Z老师吃晚饭时讨论了这件事应该有的是回应,她提议为何不去JK房间直接问他呢——但那时他已经切断和外面的联系了。但是与会者当中也有跟他曾经有密切联系的老师呀,各自看法不同)。外加不论是自然科学学者还是社会科学学者,大家更关心的是下一步各自的领域要做什么……

这次JK He事件的唯一好处是,峰会关注度一下爆表,然后大Joy因为恰巧在这个会议发言,所以在粑粑麻麻的朋友圈里蹭了一下热度,这些蜀黍阿姨(生物医科为主)终于明白我是干嘛的了,啊哈哈哈哈哈哈哈哈……——然后很多朋友和爸妈的朋友哪两天就一直在问我有啥进展,有啥进展,我也少有回复,确切的说,那两天我特安静。

IMG_0344

(从第三排speaker席拍JK He的演讲。)

为啥啊?因为信息真的是超多。而且议程真的好满,每天6点半吃早饭,7点多shuttle出发把我们从酒店拉到会场,然后每天都是9点半左右才完事,就算没有时差,听那么长时间的跨学科报告也真的很累。所以如果还剩点脑力,就不打微信八卦了,全集中在消化那么多人到底都说了些什么。周四峰会官方是下午1点结束,但是下午还有breakout session和私约的meeting,晚上我还有一场Royal Society组织的面对香港公众讨论,直到晚上十点半才结束——跟高璐吐槽了,其实8点多我发言的时候,我就已经困得不行了,完全处于说下一句时已经忘记前一句说的是什么的状态,嘎嘎。等活动结束,shuttle把我们拉回酒店时,已经晚上十一点半了。那天早上讲的很好,晚上讲得我觉得“应该”不太好,但据听众说蛮好的,估计是观众客气了,不过我已经顾及不了那么多了,啊哈哈。组织者Robin坐在车上很诚恳地说谢谢我这么配合,我眼皮打架地说,我也确实很荣幸,但看大家都已经累得不行了。

嘎嘎。所以这两天自己消化信息的时间本来就很短,没有精神头跟各位打小报道也是遗憾,这次峰会到底为今后定下了怎样的调调还得容我想想。虽然这几天接触的信息很多,但是除今天这个博客之外,我不会再在博客上说太多关于JK He的事,因为对有些事情“八卦”是无助于解决问题的,但我来表明这么几个观点吧:

1.我很赞赏峰会委员会没有让JK事件动撼峰会主要议程——虽然很明显很多相关发言都直接对JK事件做了回应,但峰会整体还是按部就班的进行的,尤其第一天,除了开幕式上对JK事件大致定性之外,第一天会议基本没有被这件事干扰。——周四在面对香港公众那个活动里,发言前我也向听众说明了:如果感兴趣,问答阶段我很愿意分享我对JK He事件的看法,但我最终决定不对我原有的发言做修改,因为我认为在有限的时间内,我若能让大家对“常态”有更清楚的理解要比对“个案”的理解有意义的多。

避免“劣币驱逐良币”很重要但很容易被遗忘的一点就是,对出格的个案要回应,而且要有准确实在的回应,但不能让这些outlier牵着鼻子走。

2. JK He的那个演讲在很多层面上很让人失望,因为并没有比媒体已报道部分提供更多的信息,并且印证了我很多对这个事件最糟的设想:比如他对何为有效的“知情同意”毫无概念,比如他确实只是凭借简单粗暴的家长对其感激涕零的救世主心态行事,完全没有考虑过两个小女孩的福祉,再比如,他回答里完全隐含着他认为科学家的任务止于创造出这些desirable babies,剩下的事情(包括经济负担)原本就应该有社会承担。

3. JK He如果真的亲历其为完成了他试验里的所有步骤,技术层面上可以借用他老爸的采访说的“他这个人还是有一点天才的”, 但倒也不让我太惊讶,因为生物医学界的deskilling是总体趋势,但是同时这也印证了高璐(或者是春晖,或者是你俩都说了)那天话赶话地吐槽了一句“没文化真可怕”。哈哈,我不想老生常谈啥with great power comes great responsibility,但好心真的可以办坏事,deskilling时代尤其如此,一厢情愿的英雄主义会显得尤为自私。

4. 目前(2018年12月1日晚8点)为止,我认为中国政府的回应尺度很得当。虽然这件事让我觉得不可思议,而且让我对于干细胞试验治疗等等方面的审批程序又重新有了担忧,但我个人认为在过去20年国内科技闹出世界争议性新闻中,这次回应(到目前为止)分寸把握得最好。

5. 因为那天春晖问我,所以这里顺带说一下吧:我认为国内媒体最大范围内的报道这件事就太好了——国外媒体也一样。因为其实透明是最好的监督机制,社会上知道的人多了,会保护自己权益的人也就多了。但有类似的新闻报道,我看着还是很闹心的——

IMG_0511

这件事之所以闹心不是因为哈佛开始(也)编辑精子了,而是这类对人类生殖细胞的实验室研究早就有了,并不触及伦理底线,这类研究本身和(贺的)人类胚胎研究不同,和(贺的)对人类胚胎超过14天的试验更不同,和(贺的)把已编辑的胚胎植入人体更更不同,和(贺的)编辑胚胎植入并诞生个体就更更更不同。

简单的说,实验室试验和临床人体试验中差着好多呢。这个报道文中也明确指出了,哈佛这个研究连胚胎都不涉及。上述报道完全就是拙劣的标题党。而且居然是MIT Tech Review在这么敏感的时期做的标题党,very dissapointing.

我只希望国内媒体能分清这两类试验的区别,且不要玩标题党。

6.我的一些学界的朋友对峰会组委会最后的statement有些失望,比如里面把2015年第一次峰会里提到的social consensus拿掉了,而开始倡议研究这个科技的发展路程(pathway)了。就此我个人的看法是,我觉得这么写没什么不好,因为我更愿意看到科学界的“现实”的诉求。Realpolitik自古至今就是一个让人不舒服的领域,但至少get real才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吧!

7. 重申周四晚上那场我的一个主要观点,公众,哪怕是auhoritarian countries的公众,远比你想象的要复杂和精明,而且公众对科技态度的成熟程度的发展有时候是可以独立于科技界话语体系的发展的。所以,科技界也需要get real。

8. 峰会结束了,各家也纷纷发表声明了,关于基因编辑技术管理的讨论不是结束了,而是还需要一段时间才会真正开始,什么时候开始,要容学术人们想想,大家各自都还有很多信息需要消化。

IMG_0275

2017东游记-5 包纸包纸

喜洋洋经常笑话说我没追求,满脑子就想着吃包子啥啥的。

然后这张在出了北京机场我妈抓拍的照片被喜洋洋p成了这样——

IMG_1016

两只饿死鬼进城啦!嘎嘎嘎嘎~

不过说得没错呀,尤其前两个:包子和烧饼。烧饼多难做呐!回国前一朋友在朋友圈发了一段后海某烧饼铺的视频,矮嘛,口水哗哗的。而且烧饼这东东吧,跟新疆的馕一样,得有恰当的硬件设备做出来才地道~这回发现方庄有个手工烧饼好好吃呀~可是那家店谱还挺大,每天下午四点以后才开门,一点都不方便想拿烧饼当早饭的人民群众,嘎嘎嘎嘎~

但最好吃的还是包纸。正如我家这个纸模型上说的——“民以食为天,食以包为先”

IMG_2528

嘎嘎,这是前年在北京三元桥那边的一个书店里买的纸模型,这回再去,书店已不再了——没有改成包子铺(嗯,我也很遗憾),改成了面包店。

嗯,平时俺在英国就是对着这么个包子铺模型咽口水的,啊哈哈哈哈……主要做馅多麻烦啊——那些说做馅简单的,简直匪夷所思,又得和面,又得剁菜,又得和馅,还得杆皮啊,包啊,蒸啊……多麻烦啊!所以回国我觉得吃包子最“赚”了!

尤其,俺俩喜欢吃灌汤包——小巴对灌汤包有个很恰切的翻译:“exploding baozi”。灌汤包更不好做了,而且虽然英国中国超市里有速冻的灌汤包,一般加热的时候都会破。所以这回回国把灌汤包吃得好满足呀!

一个是喜洋洋发掘的“石库门”——这家似乎还做别的,但印象里好像只做包子,嘎嘎嘎嘎,因为点的好像都是包子。吃了一次不过瘾,后来有一天下午约人见完面,回家路上拐个弯再去这里“下午茶”一下。啊哈哈哈哈

除了北京的包子,香港行更是每天早上在附近的茶餐厅扫荡灌汤包,好吃,好吃。如果一定要我有个比较的话,石库门的上海灌汤包比香港的好吃。主要原因是石库门一屉给8个,香港一屉就3个。嘻嘻。

但你绝想不到吧,武汉的灌汤包也是超级无敌好吃滴!!!——

P1030478

这是在June的带领下在户部巷吃的“四季美”汤包。左边那个是西红柿皮的!看着怪怪的,我觉得巨好吃,比普通皮的好吃,果然有淡淡的西红柿味。

哇,户部巷这个地方好多老武汉人都推荐来吃过,但是以前我自己来过看了一圈完全没敢吃——选择太多了,而且有些东西看着我也不知道是什么,你说从何下嘴呀!这回爽了,有June这个老武汉带我们穿街走巷大吃特吃

下面这张照片是我和松木木木的合影,就是为了向当时已飞回北京赶场下一个会的一只猫显摆哒!嘎嘎嘎嘎~

IMG_1003

在去户部巷的路上,一只猫这个100%吃货在武汉机场还欣喜地跟我俩微信分享了一通挑选鸭脖的心得……咳咳,所以你说她落空没有去成户部巷是不是很挠墙聂?哈哈哈哈……

那天晚上吃到了大Joy目前为止吃到过的最好的臭豆腐——真的是“外焦里嫩”啊!脆皮哒!让人欲罢不能!——这点松木木木也可以证明哈!

最有特色的是徐嫂糊汤粉——那绝对是没有人带着,我肯定不会吃的美味之一。因为看起来混混沌沌完全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但是入口绝对是惊喜呀。让我很有一种对胡椒粉刮目相看的感觉。

最好玩的是蔡林记的热干面。首先吧,确实巨好吃,那么黑的芝麻酱果然很给力。但后来回家发现,咦?蔡林记居然是上海的公司!

回到北京,这回在北京呆的日子不多,但还是“加班加点”吃了不少好吃的,嘿嘿,尤其终于吃了一次久闻大名的潮汕牛肉火锅。好吃好吃。

这次发现了一个好玩的餐馆,即之前提到过的局气——

IMG_1561

啧啧,瞧着筷子包里的东西,就够高大上了吧——这个餐馆是个打着北京菜的旗号卖创意中餐的餐馆,里面的菜吧基本上都跟老北京没什么关系,但是都特好吃,比如

左边这个北京燕子风筝的,是炸日本豆腐,味道很是不错,右边这个兔爷其实是个土豆泥,哈哈,味道一般般——土豆泥也就只能那样了,但是创意不错哈。还有最惊人的是下面这个“蜂窝煤”,必须上视频——

这个“蜂窝煤”其实是挺好吃的腊肉粘米饭,味道和创意成正比,不错。

在说两个从吃吃喝喝衍生的八卦——

回北京的时候,我俩照例在上飞机前要在机场的Wagamama撮一顿,这回在店门口,哇!小巴眼尖,猛然发现了独自一人点餐的Skyhook Kareem Abdul Jabbar!(右侧是网图)——

他周围也没啥经纪人,保镖,粉丝什么的,除了个头出众之外,一点不像NBA巨星呀。迅速查了一下Twitter,他14小时之前刚好结束在罗马的一个什么活动,看来这是在伦敦转机回米国呀!不过Skyhook点的是外卖,拿了一包吃的就匆匆走了。

小巴看着Skyhook的背影一直星星眼,而大Joy望着他高大的背影则在思索:原来Skyhook也喜欢吃拉面呀,啊哈哈哈哈……

后来在香港酒店里,晚上在楼下喝小酒的时候,小巴还看见了演员Tracy Letts(网络照片)——

1

事实证明,跟小巴这种眼尖的人出游,会有额外“景点”的哦!哈哈哈哈

当然,小巴可能最认的还是吃啦!——

IMG_1879

(上面是香港商店里做的复活节“包子蒸饺”巧克力雕塑)

八卦扯远了,最后回归一下本文主题:

IMG_2530

IMG_1898

2017东游记-4 发现香港

P1030742

再忙也要跟爸妈过长周末滴!所以从武汉回来,呆了一天就折去了一趟香港。

这次是第三次来香港,印象中的香港是上图的样子。虽然之前在kindle上下载了好多关于香港的书,但是一直没有时间看,为了不在爸妈面前露怯,在飞机上迅速恶补了一下旅游书,不过太抽象,帮助不大。旅游书上有这么一段,哈哈哈哈,一看就是英国卖的香港旅游书——

IMG_1610

后来把这个截图发给Ada,她回复说其实要不是跟经济挂钩,香港人才没有那么着迷于“民主”这东东的。

其实这话搁哪个国家都有点道理。但关于Ada对港人与政治关系的这个评论和中国国家地理出版的这个久居北京的香港人写的本书上的言论如出一辙——

817cba0db0f3554

这也是飞机上紧急“补课”看的书,出乎意料的好看!真的。或许是因为作者是从一个“老北京”的角度写的香港,我觉得看完之后不仅填补了我对香港想象的一些空白,而且最主要的是经作者个地道香港仔一分析,让香港和香港文化在我眼里更“合乎情理”了。也斯(Leung Ping-kwan)的作品也有同样效果,可是谁能飞机上速读也斯啊!反正我不能——回程的路上翻了两页也斯,然后马上转换成《老夫子》了!嘎嘎嘎嘎!

《老夫子》让我笑了一路,最喜欢这幅《龙马精神》

IMG_2080

因为之前没有做功课,所以额外显示出求助于Ada张博士的重要性!

IMG_1612

之前我跟我爸妈说,这是两个“张博士”在香港碰头——因为Ada一直用的是粤语的拼写,所以直到去香港之前我才恍然大悟:矮油,好像我俩还是“本家”呢!嘎嘎嘎嘎~(当然,俺家原本满人,所以“张”也不是真姓啦)

上图明明就是我貌似淡定地用英语飞快跟Ada求救:快快快,趁我爸妈没反应过来,快给我点香港旅游的tip呀!

而Ada的表情完全就是:介个嘛……待我喝口茶跟你慢慢道来~~

嘎嘎嘎嘎,好高兴又见到Ada。她给了我好多好多礼物,最让我感动的是微信朋友圈里晒过的这些Kit Kats

IMG_1596

典故是凡是讲课学期,大Joy办公室长期都会备kit kat,嘎嘎嘎嘎。今后绝对又有了一个喜欢Kit Kat的新原因。

吃了一圈,果然如喜洋洋所料,我觉得日本酒的“醉”~好吃啦!yum yum yum

在Ada的指点下,这次重新发现香港IMG_1609

ops,在“重新发现香港”之前,请先让酒鬼大Joy和小巴对香港酒店里的酒吧表示一下敬意,真不错呀!咳咳,言归正传。

这回是个不一样的香港游。主题是太平山和南丫岛

从来没想过香港这么绿啊!P1030651

以上是南丫岛,岛上还有以前日本人挖的军事基地,猛一看,很像龙猫(Totorro)住的地方嘛

P1030675

南丫岛还是麻麻第一次学用自拍杆的地方,一个岛真不够他俩折腾的——

P1030634

下面是太平山

IMG_1984

真的好多好多绿啊

P1030753

这么绿的城市,看着就让人哈皮呀!

P1030757

这回在香港有几个新发现。

第一个是《明报》真好看

在香港时正好赶上拍卖会,到处都是曾梵志的mask series。《明报》也不免俗,头版就是巨大的一广告,不过除却这广告,《明报》真是了解香港社会最好的途径了,从幼教到养老,从明宅到阴宅,真是无所不包,连劲爆的超市的广告都让人莞尔。在香港的那几天天天看。离港的那天本来想在香港机场买一份当天的报纸的,居然就没有!不知道是不是被和谐的缘故。

但其实《明报》挺中立的,喜欢的原因之一是因为它(至少阅读起来)挺客观,那腔调让我想起90年代的《 北京青年报》——另外,这回发现北青报居然已经下社区了!!!方庄每家每户都发了一份方庄报,主办人就是北青报!!!很好奇,一直留到回英前一天,但其实一直没“敢”看,主要潜意识里很担心看完这份北青主办的方庄报,以后再无底气跟学生吹嘘说我曾供职于全中国最酷最激进之一的报社了。

从《明报》上得知,原来香港的阴宅都已经贵的不得了了不得的,这让我不由想到,莫非是寸土寸金,才让香港有如此密集的街头广告——至少在我们大陆,小广告是有的是电线杆子贴的——

IMG_1674

第二个发现是香港语的“起立”是“企立”?

P1030704

这不是一个错字,而是遍布于香港很多地方的告示。

企立,就是像企鹅一样立嘛?嘿嘿嘿嘿……

不过“企立”应该更接近古汉语吧!

相比之下,这回我倒是发现武汉市交通局的一个大错字——武汉的交通牌上对“U turn”的标注是“掉头”——明明应该是“调头”好嘛?!调转车头的意思。“掉”头,多吓人!

第三个发现是——你有没有发现,香港的手脚架居然是竹子的!!!我看到这一幕的第一感想是:哼,你们南方就是显”阔”!

IMG_1698

IMG_1699

第四个发现是——啧啧啧,香港果然是个自由港,这种保险业务没有伦理审查的哇?——IMG_1917

明年科技社会学的课程有多了一味料。

第五个发现不得了——嚯!中央政府的地址不要和我们家那么像好不好!!!

IMG_1871

这回去香港,除了Nathan Road上的商务印书馆(6年前去香港也是这家书店!),就是诚品书店啦!

IMG_1634

最好的就是买完书,还可以盖个“到此一游”的诚品章——

这回发现最好的一本书就是上面王柯的消失的国民。

不知道会不会被和谐,反正目前大陆没有卖的,但是是本真真好看的书,很多实证调研,而且至少对于一个不太懂民族学的家伙来说,很是开卷有益的,一口气看完。

总之这次感受到了一个不一样的香港——

猴海森!

IMG_2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