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腰 – 放空之旅

IMG_E7164

其实这次8月底9月初的米国之旅是去年年底就计划好的,原本是为了休假的,但后来各种杂七杂八以及各种临时起意(比如答应发个言呀和爸妈旅游去个爬梯啊等等),这个休假就变成一来没那么重要了二来也没时间提前计划了——俺博客的长期看客们(首先都是真爱,嗯,其次)都知道俺每次计划去啥地方之前都一定看一堆相关的书、下载一堆当地最近或流行或经典的音乐——不然回来在博客上怎么假装文艺假装拽啊!哈哈。——因为上述种种,这次去纽约前毫无时间武装大脑(除了之前提到的那几个文学点儿),外加之前几天刚从台北回来时差刚倒得找得找北,在纽约这些天就基本“放空”了——往好了说叫“随心所欲”了,现实的说法叫“走哪算哪儿”,啊哈哈哈哈

当然,纽约和伦敦一样,即便没有计划,也能收获满满。

比如,此行做的“最不靠谱”的事儿就是那天去完Amazon在纽约开的第一家实体店之后,发现地铁上看到广告N多的间谍博物馆SpyScape就在附近,跟迷恋冷战小说的小巴说:走啊?小巴说:走起!

IMG_6638

哈哈。很有趣的一次经验。虽然对于一个搞社会学的家伙来说,展览稍微有一点点虎头蛇尾,但是总体上讲,真心很好玩——整个展览都是互动式的,并且以评估你的间谍潜能为主线,让你在看各种展板展品之余,参与很多简化版的技能评估项目,最后给你一个“能力鉴定”,看如果你受雇于情报机关的话,在漫长的间谍链上比较适合做哪类工作——进入展厅的第一分钟俺就对这个博物馆很感兴趣了,因为其对我们生活在一个全方位被监控的社会这个事说得很符合俺们社会学的口味哎!后面的展览娱乐大于深度,但总体还是很不错哒!尤其有几个“测试”,让我和小巴都投入得大汗淋漓气喘吁吁嘎嘎大笑~哈哈。

而且博物馆还是有点真东西,比如近代历史上各种著名的加密器——

 

还有著名双面间谍案例什么的,以及,大Joy讲课经常讲到的,Anonymous movement——

IMG_6659

天, 几乎让我很想念每年在教室里不知不觉让戏剧性的气氛弥漫教室,然后盯着学生的眼睛包含威胁地念那句独白‘We will never forgive and we will never forget’时他们眼中那种bewilderment——每年这都是学生对我课堂评价的几个“质变”时刻之一。哈哈。

最后大Joy想说:Hi~监控社会,我真的不在乎哎,因为我的人生(和每个人一样)是那么的messy,充满了各种自我矛盾和小纠结,所以屏幕后那个有心关注我生活的你能make sense of any of the mess的话那就再好不过啦!嘎嘎嘎嘎~

IMG_6698

这回去扭腰,再去拜访了一下Frick美术馆里的那幅伦勃朗自画像——毫不矫情的说,那真是极少数几幅让大Joy(对人生)醍醐灌顶的几幅画,其明信片至今依然贴在办公室电脑屏幕上,再次路过扭腰当然要再去一趟。另一个是的美术馆是whitney museum of amercian art。这个美术馆早在几年前在杂志上读到其获得当年美国年度最佳美术馆的奖项,但是2016年来纽约没有机会去,只在旅游巴士上远远观望了一下,这回终于tick the box到此一游了一下

IMG_6564

正好赶上年度展,很现代,很美国,AKA除了“常展”部分,总体感觉有点奇怪

 

上述是“经典”部分,上左图是Hopper记录其拍卖画作的笔记。

然后我还发现,小巴这大秃头……原来特别的Edward Hopper!你说这是江湖上传说的“情人眼里出西施”(啊哈哈),还是you think so too呢?嘎嘎嘎嘎

IMG_4808 copy

而对于“当代艺术”,俺(即便在诸多类似“何谓当代艺术”“我家五岁孩子也能画那个:如何欣赏当代艺术”等被我称为‘self-help’的一类书籍里寻求自我扫盲以及自我提升)有时依然特别好奇——这TMD怎么就是艺术了?

 

比如右上角那四个旅行包裹……北京站一堆一堆的,出了北京,地方火车站更多,哦凯?有时候对于“自己看不懂又想让门票觉得花的值”的展览,我就特别倾向于让小巴去作品前扭捏个姿势啥的……我觉得是勤劳勇敢的农民都有我这么朴实的想法。嗯。

当然当代艺术也有让人感叹的,比如下面这个作品——

IMG_4969

一进去以为不过是一屋子的机械钟表,仔细看才发现这些机械表都(如同社会中每一个个体一样)是受控于同一个电子钟的指令按部就班的,而且分针上都被安上了矬纸,每一个表盘上关于时刻的个体印记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地被磨掉……

 

道理很简单,我就不多说了哈,留给各位想象。

IMG_4849 copy

说了这么多,压轴的是此行最欢乐的部分——Coney Island!

经常看说纽约人喜欢夏天去Coney Island消暑啦,纽约书店里看到有“适合Coney Island的小说”的展柜啦~所以对这个海滩充满无限想象。

今年恰好美国劳动节之前,说早不早说晚也还算不晚地赶上Coney Island夏天的尾巴,在8月份的最后一天坐了好长时间的地铁从曼哈顿跑到布鲁克林这个边边上,哇!——

IMG_2960

果然名不虚传哎~好欢乐的一个地方

IMG_7113

尤其各种室内室外的娱乐项目~玩到肩膀疼!哈哈

 

而且我觉得纽约人好聪明——同样是付钱通过各种竞技项目赚积分换奖品,Coney Island这些独立经营的小商贩普遍都对“奖品”比中国和英国的商贩慷慨很多——只要你玩个差不多,哪怕差一点,能“四舍五入”的都把奖品给你好啦!——所谓奖品,不过是些亚洲制造的绒毛玩具,其实和你付的钱也差不多,但是他们薄利一点你就愿意多销一点玩得更上瘾更过瘾,大家都很开心。

所以如同大Joy这种从小到大玩游艺项目(除了小时候凭”我比你小呀“欺压表哥表姐)从来没得过奖品的家伙,居然这次就一举获得两只熊熊哎——

IMG_7180

(AC表示:切~!)

嘎嘎嘎,阳光、海滩、小酒(你以为大Joy手里拿的是什么呀?)、游艺、玩具……这才是假期嘛!

 

(纽约已完,新奥尔良待续)

 

扭腰 – “威武”之旅

IMG_7860

瞧AC这身海军陆战队的行头,很威武吧?!嘎嘎~

这篇所谓的“威武”还不完全是指AC,首当其冲自然是指在纽约的各种吃啦!我是不是应该废话少说,简单粗暴地拉仇恨?哈哈哈

先说一个上一篇忘了提的,就是这次“文学之旅”还包括时代广场不远的Algonquin Hotel。

这里在20世纪20年代的时候,是Dorothy Parker等纽约文人几乎每天都聚在这家酒店大堂的一张圆桌一起吃午饭的地方——每天啊!(大Joy第一个想法是哇纽约的文人好有钱,好能吃!而且起得还不算太晚,哈哈)——后来这个每日聚餐活动在江湖上就获得‘Vicious Circle’的美名~现在那个以前吃饭的圆桌已经不在了,但是在酒店大堂在圆桌附近的位置放了一副描绘当年聚会的油画以示纪念。

610_algonquin_about

如果感兴趣,可以参见Wiki关于这个聚会和酒店的介绍,还有好多似乎应该如雷贯耳的文化名人,可惜大Joy不够有文化,只知道Parker(前排左一)!哈哈!但我爱学习呀!即便只知道Parker,我还是拽着小巴很追星地跑去了。

俺当时点的是据说Parker他们当年聚会“御用”的gin做的鸡尾酒——我就想说,英国人对于3点还是4点和啤酒都那么扭捏,真没见识,你瞧人家20世纪的米国文人,中午就直接上gin!当然据说海明威也常来这里,但走遍天下之后,我发现海明威才是真正的吃货,他“经常光顾”的馆子太多太多了,已经不足为奇了。

这件事情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虽然没有海明威的文笔,但是可以继承海明威的胃口啊!嗯。所以大Joy在扭腰最快ne~的事情就是每天吃吃吃~然后在北京清晨人最脆弱的时候,给被乐仔吵醒“饥急交迫”的喜洋洋发各种“猫宁~”请安微信。啊哈哈哈哈~

——原本也给我爸发的,但是我老爸多聪明啊,我不知道事实上他是怎样的流口水(尤其对于自己需要控制的煎炸类食品),但是仗着自己的厨艺经验,反正我爸的回应常常是特别理性的:这个看着不怎么新鲜,那个看着做过火候了……这个时候还是很显示粑粑情商的,因为有时我爸会委婉地评论一句“看着不怎么样,但是或许很好吃”,偶尔还很关心的来一句更让人崩溃的“你俩怎么不去好一点的馆子呀?” 亲爹也不带说话这么直接的,我觉得不论是对我的品味还是对我的摄影技术都是巨大打击啊!

 >.<!! 后来我就不给我粑粑发了。还是喜洋洋比较好玩,次次抓狂挠墙,隔空看着都特别下饭!啊哈哈哈哈~

好了,来汇报一下这次扭腰饕餮的感想:

首先是这个乌冬面馆——这个是那天下飞机在Strand书店刷刷刷刷到破产之后,饥肠辘辘地用google map一搜,在附近找的。完全随机,然后真的特别好吃~在纽约短暂几次,忍不住去了两次!

不是俺们“大不了颠儿”国民没见识,而是真的很好吃!——即便一个月前刚在东京吃了那么多拉面。这个小馆还很有意思,门口永远排着队,里面永远空着位。我开始还以为是经销手段,但后来发现可能跟后厨火力跟不上有关系,所以总要等个30-40分钟的样子,但是最后的结果还是很令人满意滴!

面条就不用说了,第一天晚上年轻的服务生还特别实在地跟我们提示说,餐馆“大份”和“小份”的价格是一样的,因为只是多加一份面条而已,而两个人分一个大份就该够了——哇!当即就给俺们省了十好几美金哎!这是怎样的服务生啊,完全要big tip的呀!

我们很开心的就要了一个大份,分。还点了两盘sushi,其中这个炸虾与蓝壳蟹的,真的非同凡响——

IMG_6532

话说我觉得作为一个长期生活于“炸软壳蟹”盛行的英国的家伙,我俩对这类sushi还有点发言权,口感和味道都真的很好!

第二次去的时候,我很立场分明地跟小巴说:“这次你点你的面,我点我的面哈!而且我要大份!!!”——嗯,吃上不要谈感情!

不是第一次没有吃饱,而是意犹未尽,所以离开纽约之前一定要吃到“青春无悔”!你说对吧?(才发现我就是这么抓住青春的尾巴的。。。哎,海明威在天有灵,他一定觉得大Joy好文艺。。。)

话说旅行的目的就是艳遇。而此行我们的另一个惊艳的偶遇是那天专门扫荡了一下纽约的两家Amazon实体书店——嗯,就是愤愤不平地去抗议一下网络寡头怎么挤兑传统书店的,顺便忍不住享受一下书店内跨国Prime折扣的……学术人的出息啊~节气啊~都瞬间被欢乐地discount掉了,哎——从两个书店出来,怀揣着各种背叛与自责的罪恶感,以及7折收获满满的欣喜的丝毫都不复杂的心情,已经是下午四点,还没有吃午饭的大Joy和小巴琢磨,应该去哪里吃lundinner咧?

有几类馆子是我们到北美每次必吃的:越南菜、韩国菜和墨西哥菜。因为这些都是英国做得特别匪夷所思,但北美特别诱人的。同理有几类馆子是我们到北美每次必不吃的:印度菜、英国菜。因为这些都是北美做得特别让人质疑人生,但英国做的特别”返璞归真”的。

那天google map到一个韩国烤肉馆Baekjeong,看评论还不错,去呗。

一进门,哇,满墙的名人照片——

IMG_7200

大Joy扫了一眼……一个也不认识。一水儿韩国人/亚裔,我猜大概是很多当今流行的韩国歌手和影视演员吧!总之很有名气的样子。下午4点这么尴尬的点,店里还是80%客满,也真够生意兴隆的!然后我又仔细看了一下网上介绍,貌似自称是纽约最好的韩国烤肉。

真不是盖的,是不是纽约最好的烤肉我不知道,但我和小巴都认为这是我俩自2012年在巴黎巴士底狱区巷子里吃的韩国烤肉以来最好吃的烤肉。

除了餐馆,Chelsea market好多好吃的——

上次没有机会去,这次去了好几次,哈哈,并且怨念地嘚啵说下次再来纽约不如定Chelsea market附近的。别的不说,至少有这样lobster roll+clam chowder的affordable breakfast人生也算很完整了吧?

(体重也非常完整,嗯哼~)

但其实在Chelsea market附近我们最惊喜的发现还不是market本身,而是旁边的这个星巴克烘培中心——

IMG_4759 copy

 

超大的大厅堂,除了一侧的咖啡豆烘培工厂,上下两层的咖啡厅,天顶上则是几根蜿蜒盘旋的输送咖啡豆的管道,虽然厅堂里挺热闹的,但还是能时不时听见脑袋顶上哗啦啦哗啦啦~本能反应地抬头,看见那些管道上闪烁着几个字“豆豆的交响曲”(a symphony of the beans),哇,没见过星巴克这么小文艺外加高精尖过。

这里还有很多特殊的咖啡饮品,比如Whiskey Barrel-Aged咖啡,就是用在曾经酿过威士忌的木桶里熏陶过的咖啡豆做出的咖啡,没有酒精,但是还真有那么点威士忌的味道哎~欲罢不能

在这里很舒坦地呆了三个早上,还写了俩conference talks,特有成就感。

当然,不论是说到“威武”还是说到吃,都不能不提棒球。

这回俺俩很奢侈地连着去了两场棒球赛哎!过瘾。一场是穿着全纽约找鄙视的小熊队队服和顶着小熊队的帽子去Mets的主场看小熊!

然后发现门口的Mets狗狗…好像已经不是那条浅黄色的狗狗了哎!——

IMG_6765

不过幸好,Mets27号Jeurys Familia也不再是当年那个煞神般的存在,然后——小熊队居然赢了哎!!!

看完小熊队大获全胜,第二天毫无压力地去看Yankees的主场。可能以前写过,棒球队里吧,我天然无条件不喜欢两类球队,一类是所有加州的棒球队,因为他们都好有钱,另一类是Yankees,因为他们太有钱。总赢就不好玩了,是吧。

这次虽然赶上Yankees vs A’s,两个不太感冒的球队,但觉得还是去开开眼界吧!——因为Yankee stadium太有名了!

我不知道为什么会这么有名,你要问我,我觉得yankee stadium根本就是我想象中奥威尔1984笔下的那个Ministry of Truth啊!

NYYMLBP_0171_Esto.jpg

组织性纪律性的庄严恐怖代表……

虽然站在外面一万个撇嘴,不过到了球场里面,大Joy完全就和里面买的冰激凌一样,很快就化了啊——因为Yankee Stadium根本就是个庞大的小吃一条街!!!

一般球场也就是提供个热狗啊,tacos啊,汉堡啊这些快餐食品,Yankees则是从坐下来的餐厅到快餐,从西餐到亚洲面条包子都提供一条龙服务的啊!而且餐厅上面还有各种以前Yankees队员与其代表性食物的巨照——

忘了那天吃什么了,反正还啜了一大杯margarita,做得不错哎!

吃人家的嘴短之上,更让我这个游客心虚说yankees坏话的是,我俩那天居然还得到了限量版的Yankees队员的bubble head人偶。是谁完全不认识,因为完全不追Yankees的表现——下图小巴更嚣张,拿人家的一点不觉得手短,是要弹一下人偶脑袋——但是我俩财迷决议把这个模型存着,静等N年后此人进入Hall of Fame,然后再去ebay一下!哈哈

IMG_6899

那天的ceremonial first pitch居然是犯罪小说家James Patterson(下右上图)

啧啧啧,对于一个游客来说,又喝了小酒,吃了过瘾的垃圾食品,得到赠品玩具,看到著名作家,还看到Yankees难得在主场输给A’s,你说我还有什么可吐槽的呢?完美!

IMG_7320

(未完待续)

扭腰 – 文学之旅

IMG_6632

世界上最美妙的事情之一就是,在英国家里起个大早,然后下午手握一杯冰茶,转个街角就出现在纽约的Strand书店啦!

IMG_4726 copy

啊~~~四层小楼,18英里长的书架~~~幸糊!!!

我那天想了一下,这种跨洲际的小幸糊只能出现在英国-北美这条航线上,比如如果这话是从“在北京家里起个大早”说起,接下来则是,穿越过北京机场弥漫的包子和炒面的香气,然后再见天日,已是天黑黑冷飕飕的浪荡(英国冬季4点就全黑)……这画风,天壤之别啊!哎~

上次去Strand还是2016年的事儿,那次其实并没有在Strand买太多的书,主要感觉找到对自己胃口的书有点困难,而且书全是满满的原价。但后来一直在Instagram上跟踪其账户,每天晚上睡前躺在床上看看那些好看又没时间看的书,特自虐又特满足。话说Strand一直是纽约民间的一个地标性的存在,前一阵纽约政府打算把它列为文化保护单位,然后掀起了以Strand书店为首的强烈的抗议~~

——啊?保护你还不好啊?

Strand书店说:不好,不好,一百个不好!

原来每一个“保护单位”都有义务保持自己的门面,也就是说要定期做粉刷维修等各种事情,而只给名份,不给财务支持,Strand书店说:你这是哪家子的“保护”?你要让独立书店怎么活?

所以前几个月Strand社交媒体账户上就一直在呼吁大家一定要全心全力,力争不要让Strand书店承受官方认证载入史册的荣耀~

很有意思。我是很高兴Strand书店还在!而且这次发现其更善经营了,不仅图书归类更为合理,而且不少图书都有打折,和网上购买差别不很大,想想还能支持独立书店——唰唰唰~!没想到到美国不到4小时,我的银行账户已经缩水300+美金,哈哈!

降落到JFK首先去Strand报到,而离开纽约之前也一样又去了一次Strand,而且又是贼不走空,反正——

IMG_E7302

是吧?!

这回再去纽约主要是希望能完成一些上次没有时间做,但随着岁月流逝心智成熟眼界开阔而变得越来越闹心的那些事~比如?

比如看了一下那个在布鲁克林的写《在蒂芬妮的早餐》的Capote故居——

故居并不对外开放,而且地处一个对于游客来说前不着村儿后不着店儿的普通居民区——另外那天还下雨,所以点了个卯就仓皇逃走避雨去也,不过我还是执意要去喽嘻一眼。之所以对Capote又重新燃起兴趣一来是因为最近为了了解新奥尔良(此次北美行真正目的)而看了他的早期作品Other Voices Other Rooms,那个一边寻找(父)爱一边寻找自己的少年很勾起好奇心,二来这个家伙在纽约的社交能量实在太强大了——你知道Warhol第一个个展就是根据他的文字启发创作的嘛???

虽然没能看到Capote故居内部的真面目,但是倒是改变了我对Brooklyn的印象:这个地方gentrify的还真不错哎!听说Lady Gaga以前也在Brooklyn蹉跎过?不知道,但是我也不会奇怪,因为这里真是个到处出格不出轨的地方——

IMG_7287

走在大街上,我觉得如果你告诉我这里是哪个大学城我也大概会信!Greenlight独立书店值得一去哦,里面有小众出版物!

当然,大Joy对Brooklyn的好印象还来自于Coney Island的各种疯,这是后话。反正虽然没有见识过Gaga所说的‘Brooklyn Night happy’,大Joy和小巴这次是绝对经历了Brooklyn Day happy,哈哈。

除了Capote故居,这次主要是想参观纽约北部Bronx的爱伦坡的故居。话说美国一共有三处爱伦坡的故居,算上去年去过的费城故居,我们已经完成2/3啦!

IMG_6982

爱伦坡在费城故居写的“黑猫”,在纽约写的“黑鸟”(The Raven),具体是不是在上图这个Fordham的“农舍”里写的不清楚。话说Bronx这个故居是爱伦坡最后一个居所。当年他一家从纽约百老汇附近的居所搬到这个当年的“远郊”来,是因为又可以节省开支又可以帮助他肺痨的老婆获得新鲜空气的治疗。

至少对于我去过的两个爱伦坡的故居,我可以负责任的说,以前爱伦坡曾经住过的“远郊”,现在依然是有色人种聚集的欠发展地区。尤其纽约这个,当我们从华尔街附近的酒店坐地铁嘎呦嘎呦到Bronx北端的Fordham,一出地铁,那么多的中东、印巴及其他有色人种,让我仿佛回到伦敦的东北部~

这让我不由感慨,什么阶级啊,社会分层啊,果然是要300年才能换一次血的顽固!

这次我们不远千里跑到这个纽约故居,发现——哇!大门紧闭,且外周拉着警戒线,居然正在施工整修!——

IMG_4988

小巴同学可怜巴巴的情绪有图为证——

IMG_4992

=(

但是架不住大Joy厚脸皮啊,拽着小巴说,不管咋说也得在故居前廊来个到此一游啊——

也不能只一个人美啊,你拍完了,拍我拍我——

IMG_5019

然后就在大Joy呲牙面对镜头的时候,背景的大门打开了,一名男子探头说:喂你们两个呆子,我注意你俩好久了,到底要不要进来参观?!

我和小巴惊讶的手舞足蹈:啥?进进进屋参观?你们开门?????

男子一副“你们好啰嗦”的样子说:我们开张,但是我才不要让大门一直打开啦。所以你们要不要来参观啊?

——开张却不开门,这是哪个星球的逻辑???不过管他呢!我和小巴失而复得笑逐颜开屁颠屁颠儿的就跑进去了~~~

这个故居大小和费城的那个差不多。但和费城故居内的“一贫如洗”不同,这里至少有三件家具是确凿属于爱伦坡的:一个是左上图的床,那是爱伦坡老婆去世的床,一个是右图背景中的金框镜子(几乎已经不能用了),还有一个是右图前景中的那个摇椅。

仔细看看,哎,你有没有觉得爱伦坡的那个摇椅和烛台和大Joy家“骷髅君”的有点像?

整个参观过程笼罩在那个管理员男子还算有品味但说不出来别扭的爵士乐中~

男子说他原本是一名“程序猿”(soga!),但是几年前忽然觉得人生不就是要快乐嘛?为什么要做资本主义大机器里的螺丝钉?所以就放弃高薪跑来做爱伦坡故居的售票、纪念品推销兼导游。话说这位导游关于坡的知识还真是挺渊博的,上下五千年完全刹不出车的架势~让你从好奇听到有趣听到疑问听到偷偷看表“再不敢问”,哈哈。我想一个善于以异于常人思维写作的爱伦坡有一位异于平常的导游来打点其故居,也算一种般配?

一草坪相隔的爱伦坡故居/社区中心里的“黑鸟”Raven则是一脑门子的——

IMG_6980

其实如果你喜欢诗歌,纽约真的是个适合文学之旅的地方,可惜大Joy和小巴对于诗歌的了解都属于“锄禾日当午”级别,所以除了爱伦坡这位一辈子想写小说却写不出来只好当诗人的作家之外,俺们还真没去那些个诗歌景点。

我们倒是去了Minetta酒馆,这个《读者文摘》编辑部的旧址——

IMG_6706

然后去看了Patricia Highsmith(父母)在grove street上的故居

她就是写《盐的代价》,即最近的电影Carol的作者。

然后还看了《老友记》中的那个公寓大楼

IMG_6723

还有Bob Dylon拍摄Freewheelin封面的那个大街——

有没有觉得即便插入我俩这肥硕的脑袋画面依然很cozy呀?嘎嘎嘎嘎!

说起来好像游览了很多景点似的,其实因为都在格林威治村儿啦,所以上述四个“景点”不过是“拐个弯再拐个弯”的事情,嘎嘎。

最后要说的是,那天确实是绕路特地去了一趟海明威及James Baldwin等文学大家经常光顾的小酒馆(其其他常客类似Dylan Thomas, Jim Morrison等俺统统不晓得,总之很有名很有名就是了)White Horse

IMG_6602

本来提前定了位,是计划在里面风雅一把,吃个晚饭的。不过坐下来看了看菜单,汉堡啦,三明治啦……哇,“以前他们也是这么对付海明威的?”亦或“原来这才是文人汇聚于此的原因?”

总之,两个吃货大于文艺的家伙一巡小酒过后,还是坚决地跑到别的馆子去了——是喽是喽,附庸风雅很重要,可是物质食粮也很重要呀,既然Strand都可以为生存而拒斥“保护”美名,俺们为啥不去为卡路里而去享受更为丰盛的墨西哥餐咧?哈哈

(未完待续)

扭腰扭腰-5

P1000491
格林威治

压轴的一篇博客来说说到纽约最大的两个目的吧——一个是看芝加哥小熊队客场对纽约Mets的比赛,一个是看美术馆,尤其MOMA。

今年小熊队表现超级好,虽然最近运气有点不济吧(过去10场居然输了7场!哇靠!),但依然领先8场球哟!在纽约我和小巴就冒着被扔西红柿的危险,穿着小熊队的队服招摇过市去看球啦——

IMG_4068

临走前我一英国同事还跟我说,他无论如何不明白为什么有人会喜欢棒球赛,因为好boring的好吧?我反驳说,你们板球才boring的好吧?他说,棒球更boring的好吧?……总之就着一杯可乐,我俩很痛快地互相鄙视了一番,呵呵。同事说或许因为棒球是个“数据”游戏(比如每个选手都有很多stats),崇尚“技术”的人群(比如美国人和亚洲人)才会喜欢。我觉得这有点道理,但最主要的是技术和战略。

技术上,以前说过投球的变化了,但我觉得要感受到击球和掷球的技术震撼,真的需要一个好座位——电视转播看不出来,一定要现场,而且一定要好座位。这回俺俩花重金买了在本垒和一垒之间的座位,哇,真的是无可比拟的爽。

IMG_4123

虽然小熊队输了,但是比赛真的好精彩——尤其Mets的那个收官投球手Jeurys Familia牛逼得太可怕了,那97mph的slider球真不是盖的,只见Cubs队员一个接一个地,抡抡抡就是抡不着!!

488586810-jeurys-familia-of-the-new-york-mets-pitches-gettyimages

我觉得Familia简直就是个Darth Vader好哇?!看到最后,大Joy这么淡定的人都从座位上跳起来好几次,因为最后一局上半场,Cubs落后就一分,而且两人在垒上了,这时Cubs最牛逼的击球手Rizzo闪亮登场——这个时候只要Cubs打出一个擦地球,基本上就能得分了。而为了避免Rizzo能击到球,Familia居然刻意扔出几个过家家一样的球,决定“免费”送他到一垒——因为站在一垒的Rizzo没有威胁性,而站在本垒击球的Rizzo才有可能成为威胁——你看棒球是充满战略的吧。

就这样,没有Rizzo的小熊队就没有啥Familia所担心的了,在三垒都站满了Cubs的队员的情况下,Familia居然能淡定地继续扔出N个“打不着,打不着,你就是打不着”之气死活人不偿命的变幻球型,居然把三垒站满的Cubs给扔出局了!!!

恐怖的实力派啊!后来在电视上看了几次直播,每次第九局的时候,Darth Vader就带着杀气上来了,回回把对手扔出局,矮马,太NB了。

虽然小熊队表现欠佳(因此让我很讨厌Mets,哼!而且Mets场馆里居然只有Mets的服饰,没有其他球队的东东,太小心眼啦!),但Mets的粉丝狗还是够吊的——

说起棒球还有个事情我觉得特好玩,就是为啥纽约最有名的球队是Yankees呢,按理说Yankees是重商的纽约人以前对波士顿人、Connecticut人等那些“酸儒”的北方人的统称,啥时候成了纽约的一大招牌了呢?嘿嘿嘿嘿(E.Rutherfurd在他的历史小说里对纽约和波士顿的各种互不服气有详尽的描述)

说完下里巴人的棒球赛,再说说阳春白雪的美术馆

P1000271

全纽约最好看的美术馆是 The Frick Collection

P1010085

这是一个私人藏家的美术馆,很可惜里面不能照相。有点像伦敦的Wallace Collection,不知道哪个更大,但the Frick Collection绝对更对我胃口,震撼得让人倒吸凉气——别的不说,挂出来的van Eyck和Titian就好几幅啊!还有好几幅Velazquez,好几幅Goya,伦勃朗就不要说了,这里有我看过最棒的一幅伦勃朗的自画像

Self-Portrait, 1658

嚣张而坚定的画王。原画非常大,乍舌的华丽,据说有一部分颜料是掺和着磨碎的珠宝画上去的,这幅画太符合伦勃朗的性格了。本来想买一幅印刷品放办公室里的,不过Frick美术馆里只有明信片,这个画缩小了,气势就没了。

最让人失望的美术馆是guggenheim

大概是去的不是时候,赶上的临时展一般。

不过在里面新了解到了一个画派,Rayism,结合未来画派,以光线反射为思路的俄罗斯抽象主义,别说,还挺有表现力的,比如下面这个,画的是桌子上的红酒杯和酒瓶

P1000626

在比如下面这张,我第一反应是“一地鸡毛”——

P1000621

后来发现,人家标题是“猫”……哈哈哈哈哈哈……一定是一只被鸡吓得炸毛的猫。嗯。

有点让人失望的美术馆是大都会美术馆

P1000682

最大的问题是,期待值太高了。而且MET的美国展部太爱国主义了有没有,无比的美国中宣部。欧洲画的藏品有很多草稿和复稿,所以有点理解芝加哥美术学院为啥那么牛气了,确实芝加哥的藏品显得“正点”一点,但MET也有很多不错的东东,比如我第一次看到了毕沙罗的静物

P1000725

欧洲作品展里有个很好看的风景画,你猜咋滴,画的是俺们肯特郡耶!

P1000708

而且我也没有耽误耍宝,有一幅题为“专家”的法国作品,画的是几只猴子假模假式的对艺术品头论足,本“砖家”也决定加入它们的行列,嘻嘻——

嗯,最后要说这次旅行最最期待的,就是MOMA了——

P1000244

其实说来纽约玩已经说了五六七八年了,主要就是为了看MOMA,但是中间因为纽约酒店的臭虫灾等等,所以一直没敢来,哈哈——终于,MOMA我来啦我来啦

MOMA好给力呀,没失望有惊喜。每次看完展览,我和小巴都习惯各自挑出一个最喜欢的作品,但MOMA真的好难啊。我喜欢下面这个giacometti 的“凌晨四点的宫殿”

我也喜欢Basquiat(Warhol是谁呀,谁来MOMA看他呀,Basquiat才是天才)

P1000289

这次认识的一个“新欢”是画家Chirico,下面这个画叫“the double dream of spring”,你说我该梦点什么好呢?

P1000335

当然毕加索创世纪般的《亚维农少女》也理应成为最喜欢的

P1000386

还有美国画家Oldenburg的“striding figure”,是对一个舞蹈的速写,新藏品,好看。

P1000407

最后俺想用两张在MET抓拍的照片说明——世界上有很多人都带着他们的小熊旅游哦!

P1000771

P1000772

好啦,耍完了,暑假也正式开始了,回家打开书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啦!

P1010252
The Gutenberg Bible, NY Public Lib

扭腰扭腰-4

IMG_4324

对于一个久居伦敦后院的家伙来说,逛纽约可以有一种“蜻蜓点水”的洒脱,因为纽约和伦敦在很多地方很像:华尔街vs the city,格林威治 vs Soho,9th avenue vs goodge street,百老汇 vs West End,意思都差不多。包括纽约的中央公园,出发之前刚好写完一篇关于公共空间的专栏(8月底9月初发吧),顺带手研究了一下英国“公园”传统对纽约中央公园的影响,所以这回还特意去了中央公园两次,崇拜了一下这个扭腰的英式园林。——总之,纽约的很多名胜给人感觉很熟悉。

但纽约和伦敦还有几个很大不同——当然,一下飞机最直观的感觉就是美国的海关要比英国海关冷酷很多很多。那天我和同事还吐槽呢,我们每次出差去美国都会惊诧于海关人员“大惊小怪”的“吼来吼去”——真的,比如在美国过安检的时候,对方要查你的包,你如果有上手帮他们拉开拉锁的动作都会被200分贝的紧急喝住——不过反过来想想,英国没人有枪,美国遍地是枪,所以在这个国家当警察也难怪需要神经过敏一点!

言归正传,我感觉纽约和伦敦的主要差别有三:

IMG_4146

1.纽约是个比伦敦资本主义得更纯粹的社会。这点在第三点里还会讲到。别看都是老牌资本主义,但是伦敦/英国,多少还有点贵族封建气的遮掩,资本主义得比较含蓄,或者更确切的说,英国人眼里看来,赤裸裸的“挣钱”依然是个市井中人的事情,心里再急功近利也不好摆在桌面上——不管你觉得这个思维有多虚伪,至少在大环境下整个社会就“显得”略为平和。而别说纽约了,每次去美国都会感到坦荡荡的资本主义,“投资收益比”浸润在这个社会每一个纤维里,这包括上上篇说的连矿泉水也要有功能。

当然,这没啥好或不好,只是表达方式不一样而已,每次看着都挺好玩的。而且每次来美国就是为了享受一下他们赤裸裸的资本主义sale呀!这回正赶上国庆节降价,本来想大大血拼一把的,结果没有得逞——因为现在都是夏装,80%英国都穿不上啊!岛国人民巨崩溃T.T…….哼,以后专门赶感恩节sale来!啊哈哈哈哈

2. 第二点不同的是——岛国人民咬着后槽牙掐着大腿根也不得不承认——伦敦虽然是一大文化中心,但纽约才是真正的世界的文化中心——真的是啊,啧啧啧。

我们每次不远千里地去美国逛书店有个很重要的原因,即很多英文出版物在美国之外要么很难买到(或者贵个30%,尤其学术书籍),要么要等到好久之后才有。这回在纽约逛书店更是强烈的感觉到——哇靠,这每年有多少好作品是纽约出版的呀,而《纽约时报》和《纽约书评》的评价简直铺天盖地……不到纽约还真难意识到,原来这两个媒体的评论在自己的生活中几乎是“圣旨”一样的存在。《伦敦书评》或许在文艺小圈子里有点号召力,但绝对没有这么大的学术、商业双管齐下的影响力。

纽约有个很好的书店,叫Strand,超有个性。买了个他家的杯子,说得多对呀!嘿嘿——

IMG_4524

我最喜欢的书店是Union Square的Barnes & Noble,即the New School的附带书店。(另外,第五大道那个B&N很烂超级烂。)Union Square的这个特别好,到纽约第三天才发现,去了两次。第二次去是7月4日下午,那天曼哈顿到处是人,所以本来是想下午去那里看书躲清静的,结果买咖啡结账的时候,后面有个长得酷似Woody Allen的华裔大爷(大概是个台湾裔ABC)以我真的找不到笑点的笑话搭讪——岛国人民的直觉是一脸惶恐:你怎么能和我这个陌生人说话?oh my lady gaga!(哈哈哈哈)但伍迪大爷很友善,又感觉好孤独(手上拿着一本全球退休人员掌中宝:数独),就只好耐着性子听——他一边咬着苹果派一边很伍迪地嘚嘚嘚嘚,说他是08年被迫退休的,之前给lehman brothers做,小时候还在英国上过一段公学,梦想是要在皇家莎士比亚剧团当演员,结果稀里糊涂被他麻麻说服成了一financial geek…..我想我当时如果好好听的话,没准能整理出个《曼哈顿II》来,只不过这回男主人公纠结的不是那本一直没有出版的书,而是一直没有登上的舞台,不过我一边听一边走神,满脑子都在怨念我那被打破的清凉阅读计划,直到小巴逛完书店来救我~phew!

还好第一次去这家书店的时候很有收获,淘换了一堆杂志,还买了两本书,都非常好看,虽然有伍迪大爷的干扰,居然还是在回伦敦之前就全看完了,哎呀妈呀,我都觉得自己看书好快的呀!——

左边的这个是原南卡州长的御用写手写的“回忆录”,这个南卡原州长以前好几次被姜司徒在节目里耍,但这本书倒不是拿这个州长当噱头的,确实是作者本人对于政治写手这个职业的一些反思,写的相当有趣,内容既是关于政治写手的写作内幕/技巧,也是关于美国政治的一些无言规则。

右边这本书更是要说了,这是一个在NYU拿过文化学博士学位的女性(咳咳,文化学是包含在社会学里的哈),作者从一枚生活在下曼哈顿(downtown)的知性女到在结婚生子在曼哈顿绝对的上流社会住宅区(the upper east side,东上区)安家,在做全职妈妈并且观察其他纽约上流妈妈的生活的基础上,写的一部“非专业”的关于纽约上流社会的“人种学志”(ethnography).

非常无比极其好看!是个加了流行元素的很好的人种学志。我推荐所有女孩、女性、女纸,都看看。一来行文非常逗,很引人入胜;二来,对美国上流社会的描写很入骨——和Dominick Dunne的文章有异曲同工之妙。另外,这个记录上流成功女性的经历的书,和女诗人Sylvia Plath以自己在纽约底层打工经历写的半自传体小说The Bell Jar对比着看也很有意思,尤其在读到Bell Jar开头部分,Plath对50年代曼哈顿女性“待嫁上流”的群体形象的描写,让人感叹有些事情真是一直没变。书中涉及的“社会地位”以及“女性角色”的问题,我觉得会引起很多人(尤其是中国人)共鸣的。

这就引来俺要说的伦敦和纽约的第三点区别。

3. 纽约是个比伦敦还要“等级社会”的城市。美国本身是个相对攻击性比较强的社会,不过美国的攻击性(aggressiveness)其实是结果不是原因,原因在于它是个竞争社会,而且是个对等级看得很重的竞争社会,纽约尤其如此——这点美国和中国真的非常像,即两个自称摒弃“阶级”却其实“势利”到骨子里的社会。每个人都要不停不停地冲锋,并要随时“检查”自己在社会金字塔里的位置。

英国的“好处”是,它是个阶级性太根深蒂固的社会,等级如此清晰与鲜明,而且如此地与出身与天赋相关,大家反而有一种“坦然”(或者说懈怠,看你怎么看了)——或者说,因为很难超越,“阶级”反而在某种程度上成了一种“身外之物”。这种赤裸裸的社会不平等还能保持稳定的一个秘密在于,英国文化传统上要人对自己的优越感抱有“不安”与“惭愧”——贵族对中产阶级如此,中产阶级对底层也如此。所以诡异的是,在一个宣扬各守本分的阶级社会,反而比较容易做一个“骄傲的”砖瓦匠,或者“受人尊敬的”清洁工。

但对于半遮半掩地阶级社会,很难安心做个砖瓦匠吧,往往少了格调,但多了一种“腔调”(——纽约书店里很多拿纽约和巴黎做对比的书,但是相比之下,我真的觉得芝加哥更为巴黎,而纽约的气质更像香港)。什么腔调呢?比如上面Primates of Park Avenue所说的,东上区的妈妈们几乎都是名牌大学高学历但无需工作并且雇着各式帮工的女超人,但她们的一举一动,每个装束(包括接送孩子的服装)都需要精确的算和计,谁和谁搭了话都有可能为下一次聚会的座上宾洗牌——所以他们会直接问你一些关于收入和工作等隐私问题,因为没人愿意“耽误功夫”,这是最快判断你的社会关系和利用价值的办法。在这个关系社会,自己孩子是自己在社交金字塔的地位标示也是未来投资,所以这些富家小孩和中国富家子弟一样,恨不得2岁就开始上为考幼儿园而上各种补习班,然后一堆教育学家煞有介事地“分析”这些儿童的潜力——有个很生动的例子,作者记录了自己带大儿子屡次去幼儿园面试屡次失败,有一次来到幼儿园门口,她四五岁的儿子抬头看着她说:“mom, I can’t do this anymore.”作者说,东上区的孩子不会玩耍,因为他们没有时间玩耍,他们的童年被各种“enrichment”课程占据了……是不是和天朝那个没有阶级却一样势利的社会有点像?

还和天朝很像的是这些嫁入豪门甘愿放弃工作在家的女超人们——看完这本书之后,我简直都不敢再批评国内现在时兴的女性婚后不工作是一种“退步”了,莫非这是“advance”资本主义的表现嘛?呵呵——她们虽然看起来很爽,但经济依赖意味着这些女性其实牺牲掉很大的人格独立,因此她们不仅是曼哈顿酒精消费量最高的群体之一,大概也是曼哈顿吃抗焦虑药最高的一个群体。

所以挺让人惊讶的是,原来在美国这个平等自由的国度,原来其传统上流社会的标准依然是“男主女从”,让我不得不想到,这大概算是纽约从旧世界(the Old World)继承来的毒害吧:最早荷兰人占领曼哈顿,曼哈顿还叫“New Amsterdam”的时候,荷兰的传统是男女财政平等,偏偏是后来英国人从荷兰人手里抢过来曼哈顿,改名“New York”之后,这个小岛才依附英国的传统,即女性没有财产权。所以英国接手这块殖民地别看对奴隶制有好处,但在女权上倒是退后了好多啊!有趣的是,几百年过去了,新世界仍然尊崇着“老规矩”。

天马星空地啰嗦了这么多,我也够伍迪大爷的了,估计各位已经看困了,放只酣睡的萌猫——

IMG_4397

哈哈,看来这只猫经常喜欢在橱窗里睡觉,后面那个请勿打扰的标牌太逗了

IMG_4398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