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堡?为啥要去汉堡啊?
本来一直很想去华沙或者是布达佩斯的,但是因为乌克兰战争,在地图上看了看,很讽刺的是,柏林几乎真的是欧洲能去度假又不给当地人添麻烦的最东边的城市了。所以改为在德国境内找,还想是个没有去过的城市。结果大Joy第一个兴奋地找到的目标是——去纽伦堡哇?哇,对于咱搞和国际伦理治理的,多少历史啊。但是连小巴都觉得,咳咳,生日去纽伦堡有没有口味过重?我说有吗?小巴瞪圆了眼睛说,有!所以又想了想,那就去汉堡吧!很少有机会去德国北部城市,而且这个城市不仅在二战被英国轰炸得几乎啥也不剩,而且在19世纪末经历了霍乱爆发,更不要提再在此之前还经历了一场类似伦敦大火的毁灭性火灾…… 小巴表示,我不跟你聊。
嘎嘎,当然,另一种说法/另一个理由是,出门就是想看各种美术馆,而在家里蹲两年之后,面对这个匪夷所思的世界,你说去看啥画作最恰切?我能想到的就是Caspar David Friedrich的Wanderer above the Sea of Fog,所以就去汉堡吧。
其实还有一个选择汉堡的很重要的原因是,我觉得书上看到的这个城市的曾经一度的思维和天朝曾经一度的思维莫名其妙的相似——历史上经历了各种导致一无所有的挫折,都是靠贸易/经济的崛起而屡次爬起来。鼓起来的腰包明明开始对文化有影响,但又偏偏是个极其推崇务实主义/现实主义的文化,乐得被视为“没文化”,少讲什么品味多讲讲实在的。所以我对这个城市非常好奇——外加这段时间持续性巨忙,懒得去做太多的功课和安排,在一个交通方面有吃有喝的城市“不负责任地”厮混几天最爽了!——就好比在国内忽然决定那就去深圳度假吧!哈哈。
总之,综合以上各种原因。当然,很多人,尤其很多英国人会说,汉堡,那最重要的你还没有说啊——汉堡是披头士的出名地啊!但是,作为一枚tone deaf,大Joy我是披头散发士,披头士不足以吸引我哒(虽然悄悄把披头士在汉堡的书给学习了)!
顺便记录一下,其实原本我是想去披头士当年曾经演出的地点呀什么的去拍照刷卡一下的,但是我和小吧两枚家里蹲久了的nerds那天正午去酒吧夜店汇集的St Pauli溜达了一圈,立马觉得那地方,人气太旺,年轻人的阵营~装酷都觉得很无力,麻溜夹着尾巴回到了相对平缓(又好吃的)葡萄牙区。哈哈,嗯嗯,我都觉得特别丢人,但是,与其说当年的披头散发青年不再青年,是不是可以勉强归罪于新冠后遗症?嘻嘻。
或许不再青年,但是依然儿童呀!我们在汉堡去的第一个景点就是当地的缩微博物馆——两层楼的各种缩微城市。其中不乏幽默哦(如右二,车子坏在半山腰)——
我们还看到了“未完成”的汉堡2024年奥运会开幕式的体育馆模型(左下二)——实际上2024年奥运会将在巴黎举行,因为汉堡人在2015年投票选择撤出奥运会申办!想来这种细节丰富的模型是超级耗时间的(比如看右下这个完成的一个拉丁美州的赛事模型,每个平方厘米都很有看头哈),所以很为模型师们忧桑——他们一定是N年前就开始做这个开幕式模型,结果咧,撤申了。这个还缺1/4尚未闭合的场馆模型目前摆在这个博物馆的楼上。
这个展馆有几个设计挺有趣的地方,比如每个展室都有白天和黑夜的循环,大概几分钟循环一次的样子,有些细节是“白天”看的,有些细节的妙处是“夜晚”才能看到的。而且几乎每个模型都有动作装置,比如模拟个演唱会,机场起飞啥的
而这个缩微世界的运行都是在这个“城管中心”的操控之下啦!虽然公开我觉得工作人员还是蛮可怜的,
不过我觉得最好的一组模型是对汉堡同一个街道从中世纪到现今(包括两次世界大战等等)的变化。这个在展馆的二楼(大部分展品都在一楼),不留意找楼梯的话,还真的很可能错过
我这么喜欢玩乐高,跑去看缩微博物馆肯定不稀奇,但缩微博物馆让我最为赞叹的是——他们平时都是怎么给模型掸土的?!这真的是整个参观期间我最好奇的事情。啊哈哈哈哈,家里小玩意儿多的都会理解我哈!——恩,没有找到确切的答案,但是我发现每个展室的屋顶上都有类似于解剖教学楼的那种通风设备,感觉应该也有手术室那种层流空气净化系统……(真没想到医学院那点知识在这里用上,嘎嘎)
看模型看多了,出门看见实物都觉得有点恍惚,工具都看起来像是玩具。
作为一个商业城市,汉堡的博物馆真挺多的,我们一个一个的逛,我就不一一细数,只拣两个说吧,一个是海事博物馆——10层楼!!!其中一层专门是各国各年代的关于海的油画。天呐,港口城市就是霸气。
但总体感觉一般。一来虽然关于海的油画很多,但布展太机械了——英国画,法国画,德国画……5分钟就没兴趣了;二来德国出了柏林慕尼黑这些学术重镇之外,英语和英语标识的普及率真的不怎么高,所以大部分展品虽然我猜都大有来头全是故事,但即便是小巴同学三脚猫的德语,也啥看不懂。
结果对于我们来说,这个海事博物馆里的亮点就成了印在墙上的爱因斯坦的这句话(下图左)
有没有觉得我的表情非常配合?我认为这应该是“撞见miracle”的标准表情。哈哈
最惊艳的一个“博物馆”或者说景点是圣尼古拉教堂——这是个被大火烧,被挪作集中营,又被轰炸,基本剩不下什么的教堂。
看,基本除了钟楼啥都不剩了。我们去的时候这个教堂的遗址上正在做反乌克兰战争的图片展。其实在德国那一周的最明显感觉就是乌克兰战争这件事在德国社会层面上的可见度远远比英国高,从这里那里看到的民宅上乌克兰国旗和过期的游行告示来看,普通德国人也远远比普通英国人更关注战事。
我觉得这倒并不是因为德国地理上离着更近的原因,而真的是和德国自默克以来接纳难民的移民政策有关(我上课的时候跟英国学生说,20年以后德国社会会比英国的社会幸福指数高,为啥?因为德国接纳的难民不仅会为其老龄化的经济机构做出贡献,而且随着难民潮长大的这一代人会自然变得更有同理心)。而这次到了汉堡,我忽然意识到德国人对乌克兰的同情还和德国很多地方(包括汉堡)本身对战争的记忆有关。旅行期间正好我每天听的新闻博客里有对乌克兰城市遭受的各种轰炸的报道,对市民的采访之类的,然后在圣尼古拉教堂看其地下关于二战的常年展,包括当时的录音以及对幸存者的采访,虽然是两种语言,但感觉根本就是和新闻无缝接轨。记忆里,我现在很难分清脑海里对于轰炸城市的信息哪些是关于乌克兰的,哪些是从二战资料里看的。
后来回到英国之后看到教皇在采访里说,哪里还需要担心未来会有第三次世界大战,第三次世界大战明明早已经开始了——很感慨。
如果你有机会去汉堡,强烈推荐你去参观一下这各省尼古拉教堂的二战展——目前为止我看到的几乎所有的二战展都是战胜国的展览,或者是从战胜国角度的展览。但其实德国普通民众本身也遭受了很多重创,汉堡就是最为典型的“战败国受害者”,所以其二战展览大概是最有冲击力也是对反战最有说服力的展览。
当然不得不提的是,时间上我们在汉堡的时候,北京,上海及其他城市好像还都在各种封城,各种一人阳性全楼方舱。汉堡的展览里有关于汉堡当地如何征用犹太人的住宅,以及如何拒绝犹太及其他少数民族进防空洞等等的记录。如此明显的社会不平等,当时怎么就没多几个Aryan德国人有良心和气魄讨个说法呢?——你想啊,连盘轰炸,不让一类人进防空洞那不就是眼睁睁让人家自生自灭吗?但我大概理解为啥当时没啥人站出来主持公平——灾难当头不如自保。别说脑袋上飞轰炸机了和面对宗教不同的群体了,就是小区门口多停几辆警车防疫车,不少人还不是会心安理得地给以前的邻居贴上“阳人儿”的标签?当然,这个和Brexit投票之后英国排外氛围飙升是类似的。
这个世界经过二战后小80年的经济发展,我们已经成功进化到已经不再需要战争来暴露人性的脆弱了。
这个教堂虽然所剩无几,但其建筑本身居然意外地有让人敬畏的魔力。原因在于,唯一剩下的那个钟楼,因为只剩下一个外壳,所以里面可以安装电梯供游客登高望远——好么,教堂登高好多次,但这是我第一次在透明电梯里在一个圆筒状石头建筑里上下,很直观地体会到当年搭建这个教堂的石木工匠的视角——而他们还是在摇摇晃晃的手脚架上工作。哇~~想想都寒毛乍起。
不是以前没有想到过,而是即便想到,绝大部分可以参观的高塔类建筑立面都是”实心“的,即有完好的地板呀,窗户呀什么的,总归还是站在屋里往外望,从没有体会类似门窗全无,地板全空(除了最上面搭建的游客平台),你说当年悬空造楼还要做各种石雕或把各种精致石雕搬上去……很让人敬畏哦!
(八卦未完,下篇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