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东游记-5 包纸包纸

喜洋洋经常笑话说我没追求,满脑子就想着吃包子啥啥的。

然后这张在出了北京机场我妈抓拍的照片被喜洋洋p成了这样——

IMG_1016

两只饿死鬼进城啦!嘎嘎嘎嘎~

不过说得没错呀,尤其前两个:包子和烧饼。烧饼多难做呐!回国前一朋友在朋友圈发了一段后海某烧饼铺的视频,矮嘛,口水哗哗的。而且烧饼这东东吧,跟新疆的馕一样,得有恰当的硬件设备做出来才地道~这回发现方庄有个手工烧饼好好吃呀~可是那家店谱还挺大,每天下午四点以后才开门,一点都不方便想拿烧饼当早饭的人民群众,嘎嘎嘎嘎~

但最好吃的还是包纸。正如我家这个纸模型上说的——“民以食为天,食以包为先”

IMG_2528

嘎嘎,这是前年在北京三元桥那边的一个书店里买的纸模型,这回再去,书店已不再了——没有改成包子铺(嗯,我也很遗憾),改成了面包店。

嗯,平时俺在英国就是对着这么个包子铺模型咽口水的,啊哈哈哈哈……主要做馅多麻烦啊——那些说做馅简单的,简直匪夷所思,又得和面,又得剁菜,又得和馅,还得杆皮啊,包啊,蒸啊……多麻烦啊!所以回国我觉得吃包子最“赚”了!

尤其,俺俩喜欢吃灌汤包——小巴对灌汤包有个很恰切的翻译:“exploding baozi”。灌汤包更不好做了,而且虽然英国中国超市里有速冻的灌汤包,一般加热的时候都会破。所以这回回国把灌汤包吃得好满足呀!

一个是喜洋洋发掘的“石库门”——这家似乎还做别的,但印象里好像只做包子,嘎嘎嘎嘎,因为点的好像都是包子。吃了一次不过瘾,后来有一天下午约人见完面,回家路上拐个弯再去这里“下午茶”一下。啊哈哈哈哈

除了北京的包子,香港行更是每天早上在附近的茶餐厅扫荡灌汤包,好吃,好吃。如果一定要我有个比较的话,石库门的上海灌汤包比香港的好吃。主要原因是石库门一屉给8个,香港一屉就3个。嘻嘻。

但你绝想不到吧,武汉的灌汤包也是超级无敌好吃滴!!!——

P1030478

这是在June的带领下在户部巷吃的“四季美”汤包。左边那个是西红柿皮的!看着怪怪的,我觉得巨好吃,比普通皮的好吃,果然有淡淡的西红柿味。

哇,户部巷这个地方好多老武汉人都推荐来吃过,但是以前我自己来过看了一圈完全没敢吃——选择太多了,而且有些东西看着我也不知道是什么,你说从何下嘴呀!这回爽了,有June这个老武汉带我们穿街走巷大吃特吃

下面这张照片是我和松木木木的合影,就是为了向当时已飞回北京赶场下一个会的一只猫显摆哒!嘎嘎嘎嘎~

IMG_1003

在去户部巷的路上,一只猫这个100%吃货在武汉机场还欣喜地跟我俩微信分享了一通挑选鸭脖的心得……咳咳,所以你说她落空没有去成户部巷是不是很挠墙聂?哈哈哈哈……

那天晚上吃到了大Joy目前为止吃到过的最好的臭豆腐——真的是“外焦里嫩”啊!脆皮哒!让人欲罢不能!——这点松木木木也可以证明哈!

最有特色的是徐嫂糊汤粉——那绝对是没有人带着,我肯定不会吃的美味之一。因为看起来混混沌沌完全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但是入口绝对是惊喜呀。让我很有一种对胡椒粉刮目相看的感觉。

最好玩的是蔡林记的热干面。首先吧,确实巨好吃,那么黑的芝麻酱果然很给力。但后来回家发现,咦?蔡林记居然是上海的公司!

回到北京,这回在北京呆的日子不多,但还是“加班加点”吃了不少好吃的,嘿嘿,尤其终于吃了一次久闻大名的潮汕牛肉火锅。好吃好吃。

这次发现了一个好玩的餐馆,即之前提到过的局气——

IMG_1561

啧啧,瞧着筷子包里的东西,就够高大上了吧——这个餐馆是个打着北京菜的旗号卖创意中餐的餐馆,里面的菜吧基本上都跟老北京没什么关系,但是都特好吃,比如

左边这个北京燕子风筝的,是炸日本豆腐,味道很是不错,右边这个兔爷其实是个土豆泥,哈哈,味道一般般——土豆泥也就只能那样了,但是创意不错哈。还有最惊人的是下面这个“蜂窝煤”,必须上视频——

这个“蜂窝煤”其实是挺好吃的腊肉粘米饭,味道和创意成正比,不错。

在说两个从吃吃喝喝衍生的八卦——

回北京的时候,我俩照例在上飞机前要在机场的Wagamama撮一顿,这回在店门口,哇!小巴眼尖,猛然发现了独自一人点餐的Skyhook Kareem Abdul Jabbar!(右侧是网图)——

他周围也没啥经纪人,保镖,粉丝什么的,除了个头出众之外,一点不像NBA巨星呀。迅速查了一下Twitter,他14小时之前刚好结束在罗马的一个什么活动,看来这是在伦敦转机回米国呀!不过Skyhook点的是外卖,拿了一包吃的就匆匆走了。

小巴看着Skyhook的背影一直星星眼,而大Joy望着他高大的背影则在思索:原来Skyhook也喜欢吃拉面呀,啊哈哈哈哈……

后来在香港酒店里,晚上在楼下喝小酒的时候,小巴还看见了演员Tracy Letts(网络照片)——

1

事实证明,跟小巴这种眼尖的人出游,会有额外“景点”的哦!哈哈哈哈

当然,小巴可能最认的还是吃啦!——

IMG_1879

(上面是香港商店里做的复活节“包子蒸饺”巧克力雕塑)

八卦扯远了,最后回归一下本文主题:

IMG_2530

IMG_1898

2017东游记-2 武汉会议

哎,是不是觉得“武汉会议”猛一看,好似中学历史书上的什么知识点之类的?哈哈哈哈~

我觉得武汉就是个很有意思的城市,纵观中国古代现代当代史,武汉这地方都不高调不低调的霸占着一些绕不过去的典故。武汉是个我去过好几次但至今没太搞明白的城市——这里除了武汉本身的神秘之外,也包括武汉话实在是我听过最难懂的方言之一——你们不觉得么?!虽然我自知在语言方面没什么天赋,但一般给我个三五天让耳朵“调下台”,绝大部分方言大致还是能听个大概其,但怎么觉得湖北一点规律都没有,耳朵根本解读!而且,插播一句,武汉的出租司机还是全中国数一数二的暴脾气,特别容易激动,一激动那毫无规律的发音就呯哩乓啷地朝你脑袋上砸过来。搞得我好几次瞠目结舌地只能特没面子地跟师傅说:“您您您您稍微慢点发脾气,您发快了我真听不懂。”>.<!

不过我很喜欢武汉,因为(我之前说过好几次了)它有点像2000年左右的北京(而2000年左右是我记忆中北京整体社会心态最好的一个时期了)——但后来有一次我跟一个武汉老师说起这话的时候,对方的表情让我忽然觉得我这原本真心的赞美让本地人听起来有点像骂人……嗯,事后我很想撞墙。

总之,我主持的项目要在国内举办一个会议,会议地点想来想去,决定在武汉。除了自我感觉和武汉有点“熟”(虽然武汉司机经常白楞我这个外地人),主要原因是我觉得武汉这个刚从二线上升到一线的城市比东海岸的城市更能代表国内的心态。

IMG_1280

(上面这个是武汉华科校园里的菜市场中的一个肉铺,一个小肉铺,表达了太多当代中国社会的想法了,让人不禁莞尔,必须拍下来!)

这次是大Joy第一次以大东家(因为20万人民币的会议费用都是我的项目支付)的身份在国内办会。既然是大东家,从去年年底会议筹备伊始就各种“着急上火”。几乎所有发言人都是我过去几年中遇到的有趣的人,能把他们汇聚一堂,看着都养眼好吧!

这次最大的收获是和很多好朋友又见面了。比如杨青——不太喜欢说杨青是我“学生”,因为那纯属偶然,而且我总觉得杨青做的事情比我有勇气多得多了,所以还是朋友相称比较恰当——其实细想起来,一般毕业离开之后,哪里还会再见?——所以这次想出了个理由,邀杨青在武汉再见,我对自己的tong明智慧还很得意哒!嘎嘎——而且还看见了杨青家的小朋友,超级小美女的有木有?!

再比如这次是我和一只猫与松木木木我们仨“三只猫”的第一次北京外“出游”。

IMG_1455

我不得不说,三只猫的组合还是很有喜感的。只举一个例子:我们三个人分别住旅店的6,8,10层。话说开会前一天的下午,武汉不知有啥邪,忽然有个飞机低空从华科校园上空掠过,那无征兆的轰隆隆的声音让人立马从座位上弹起来了。

大Joy马上凑到房间窗口,八卦地向外张望(可惜视力不佳,除了纱窗上的土腥味,其实啥也没观察到)。

过了半分钟,一只猫的微信传来说,“刚刚飞机的声音好可怕……就像低空轰炸机”

大Joy回复说:脑补画面,一只猫嗖地躲进了被窝里。

一只猫:本来就在被窝里……

然后大概过了十分钟,松木木木同学微信问:啥?什么飞机?你们在说啥?

啊哈哈哈哈哈哈……

三只猫也是一台戏啊。

因为见到好多好友,有那么一瞬间,我几乎觉得以后应该在国内多办几次会,经常把大家聚在一起多好!不过这个想法真的只有那么一瞬间而已,用佛教术语说,就是0.018秒(一刹那),我马上又恢复了理性,因为在国内办个会议真是太困难了。这次要不是因为有Ausma这个全世界第一神奇助理,不知要咋团团转呢,哈哈。

因为其实国内现在环境对跨国学术交流的控制还是很严的,手续繁多,比如俺们一天半的小会,去年年底就申报了教育部批准——说实话,拿到教育部抄送什么湖北省外办、教育厅、公安厅,国家安全厅的批文,我们都忽然觉得自己前所未有的高大上啊!而赶巧运气不好,新年后又赶上政策各种变化,我们光英国发言人的邀请信就改了四五遍(遍遍都要盖章的呀!),多数都是靠Ausma的“调研”,我玩笑说她都可以“申请签证邀请信”学的博士学位了。

然后就是面对各种潜在的敏感,外加赶上中央工作组武汉调研,以至于华科和我们一样紧张,直到会议一周前,我们都被告知不许广而告之,因为云里雾里实在不知道会不会无意踩到哪根敏感线,包括很多字眼被临时替了换,换了替,搞得我们也没摸不着头脑——不过后来很运气,或许是因为我们一开始就老老实实走程序,奉行各种paperwork奉陪到底原则,结果会议开始之前,我们反而成为华科在同期举办的各类会议中最不敏感,(政治)最靠谱的会议了——稍显讽刺,但是长舒了一口气!

后来预设为50人的会议,居然在没太多前期宣传的情况下参加人数还超额了,以至于Ausma还得盯着会议welcome pack的发放,以免第二天来报道的发言人都拿不到了。

IMG_1293

IMG_1297

后来《科技日报》也报道了,可见其实也没那么敏感,只是手续实在繁琐,外加每个手续的管理条例语焉不详,让人一直提心吊胆。最得意的是会议虽然有个让大家都巨汗的“小插曲”,但结尾原科技部某司长说这次会议显得社会科学工作者比科技工作者更“理性”。我觉得从某种角度来说,这是对社科类会议的最高评价了。无比开心。当时即忍不住眉飞色舞,嘎嘎。

当然,这位前司长也让我很是佩服。参加中欧会议很多次,能从头到尾一点没落地认真听下来的“领导”,他还真是我遇到的第一个。此前曾在不同情景下听几个人提到过他年轻时在学术圈口碑就很好,这次见识了果然眼界和风度都很赞。好学者。

不过最重要的是得让与会人各自觉得不虚此行。这次似乎是做到了。有个老师转发的学生的微信为证——

IMG_1459

啊哈哈哈哈~这么直白的学生,我稀饭。

会后几个朋友老师说会议很棒,感觉“干货”很多,沾沾自喜之余,我很想说——其实俺是有秘诀滴!嘎嘎!

最主要两点:

1.国内会议常常觉得理论才是高大上,其实未必,这次在选择发言人的时候,我选的都是做实证研究的,就算是偏理论的发言也事先明确要求对方给出实例。

2. 所谓“高逼格”的会议不仅仅是靠有料的发言人,而且要靠有料的与会人,所以我们还特意从全国各地选择邀请了几个相关领域专家级“听众”,这样会场内外的对话才精彩嘛。

不过最重要的呢,是会议筹备再怎么“算计”都抵不过大家的捧场与给力。因为正是国内大学的学期中,我从Ausma那里知道有好几个受邀人都是飞红眼飞机的来武汉参会的,有一个部委的老师因为临时有事,第一天会议错过了,连夜的火车,第二天也没有她发言,就是来旁听了半天会议又再赶火车返回北京,我都不知道咋表示感谢,她只说了一句,“因为我答应你会来的呀!” 感动得稀里哗啦。

会后和松木木木在新朋友June的带领下出去庆祝,吃个肚歪回来。晚上回到旅馆,发现大厅里的会标还没被撤,动手拆下来,卷个卷儿,带回英国。嘿嘿,好歹第一次办会,也头疼了,也热闹了,也开心了,留个念想。

IMG_1295

幽你一默-1

幽你一默,幽到沉默。

中文有个表达法挺好玩的,你看绝大部分人说自己“哭笑不得”的时候,其实基本都是在笑的,只是被娱乐得很无语而已。

回国发现和谐社会就是各种自相矛盾的事情都能和谐相处。比如这是我在武汉住的第一家宾馆拍的——

IMG_9361

看到笑点了吧?禁止吸烟的牌子和请君来一口的烟灰缸色调很和谐。

还有一个更好玩的,我开始都没发现,是坐在出租车后座上,忽然听见前面的女司机抱怨——“哎呀,你说这让我怎么开车?”顺着她的手势,我看见窗外的交通标示是这样的:

IMG_9784

转还是不转,这是个交通大队扣不扣分的问题呀!

出租车是够难的,比如后来在厦门,司机说武大附近有条路,外地人不熟悉的话,从路这头到那头,12分都不够扣的。

(但其实我也想说,坐出租车也真是不容易,北京的师傅真的最稳当,上海的出租车一半开得像疯狂老鼠,但这也算还可以忍受的(就是胃里难受点)。武汉的出租车十之八九是在玩飘移啊!不是一般的惊险,要不是武汉地铁还不完善,我就宁可冒着被传染麻疹的风险也去坐地铁啦!)

这回回国发现我是唯一还看新闻联播和早间新闻的。去高校跟老师聊天,说到哎你看那天央视新闻里说……对方一般都会很奇怪地问:呦?你还看哪个呐?

我说,当然啦!调研基本功课呀,得跟上国内形势呀。

比如我是俺们家最早一个知道“媒体要姓党,要以正面报道为主”这个新精神的,一边拿勺挖着半个西瓜一边看大江南北有点影响的媒体负责人轮流在镜头前表白,忽然让人很怀念90年代末记忆中的《北京青年报》编辑部。

表白和表白其实也有区别,有的直接背诵新精神,有的还进一步阐释了精神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有的用一些擦边的概念说了一些媒体人的职责。最后这种人让我想起来那时北青报有个老师在离职的时候,嘱咐我的她对国内记者的职业伦理的概括:“在你不能说真话的时候,你可以不说,但记住你永远不能说假话。”

我知道原来国内3000多块钱就能住上类似三甲医院级别的养老院,如果你像电视里的普通老人一样把自己原有的房子出租的话(租金只有1000多,退休金1000多),支付着3000块钱住宿费完全不在话下,每个月还有两三百的盈余呢!报道里没说有排队这码事啊。而且如果你想过得舒服一点,还有类似星级宾馆的养老院,有健身房游泳池之类的,一个月要9000多块钱,采访的那对夫妇,老婆算了一下说他俩的养老金“勉强够,勉强够,勉强够”,可就算你重复三遍我依然不会相信你,因为镜头马上转到了她老公身上,老头说他是“高级知识分子”,退休金支付这个星级养老金“足够了!”

我当时淘气地想起正在辛苦做国内养老政策论文的一博士生,很想幽她一默,只可惜我没把这个视频录下来,估计youtube上也没有,不然肯定让她好好学习学习。

我还是俺家唯一一个一边啃着早饭的包子,一边全程观看了丰台区停止暖气供暖的直播的——按一个扭,拧1/3圈转盘,这件事足足占了3分钟的报道。

一个社会要有多和谐无事,才会有3分钟的奢侈去观看这样一场直播呀!

最逗的是,元宵晚会,我也是看的央视的——倒时差的乐趣是,你有充足的时间看电视——分会场的一个主持人在为了引出下一个节目的时候,说给大家出个灯谜,铿锵有力地念出谜面“盛世鼓~舞~”,让“打一个拟声词”。

我直接反应的是一个单音节拟声词,顿时哭笑不得了。

好在北京主会场的主持人也立刻反应过来,这样措辞不太合适,马上纠正了一句,是打一个拟声词词组,重点是词组,不是一个字,是好几个字。

谜底最后是:叮咯咙咚呛!

真够叮咯咙咚呛的!

IMG_0031

那天去三联书店,在旁边的胡同里贴着上面这个春节期间劝诫烟花爆竹的广告。可爱。下次再有这样的机会打算带着AC回国试镜!嘿嘿嘿嘿

幽默待续。

 

武汉印象-3

八卦武汉之前先说一下,傻Joy一直以为今年年底要去美国开会的,回到英国才发现日子记错了!——如同在国内的时候,我跟所有人都说的是我5号回英国,然后猛然发现机票是3号的==||——然后各种日期不对口,总之,今年秋天就没啥长途旅行的借口了。然后俺就很郁闷,因为俺的cheese dip已经断粮了,小巴的jujyfruits软糖也缺货了——确切的说,早没了。原本指望入秋的时候去北美上货的,结果糊里糊涂的,没戏了T.T

看着棒球赛季又开始了,小熊队今年的人员配置非常之牛,前两场都打得特爽,然后忽然有了灵感——今天猴海森,订了6月底去纽约休假的机票,为啥6月底去纽约?因为那个周末是小熊队和纽约大都会队有四场球哦!第一场的票已经买了,矮马,兴昏!据说酒店是Martini这款酒的诞生地,嗯,不错,以后可以跟人说Martini和Gin的诞生地我都睡过了,啊哈哈哈哈

下面闪回武汉。

IMG_9231

武汉是个挺有闷骚潜质的城市,比如你看路口警示路人不要闯红灯的标牌

IMG_9230

除了小黄人,加菲猫也有一个系列,虽然我不知道这其中的知识产权“洪山区文明办”是咋搞定的,但是还是挺逗的。

武汉遍地是景点。有黄鹤楼,古德寺这些历史景点,也有武昌起义、毛泽东故居这些革命景点,还有光谷、楚河汉街这类血拼点。当然武汉那些大学本来就是值得逛的景点呀!

我最喜欢的校园是华师,因为那个校园可操作性比较强,说得更明白一点,那是大Joy唯一没有走丢的校园>.<!!

这回好好地欣赏了一下武大——主要是因为在武大里走丢了==||,所以基本横贯武大,在武大里面走了有一个小时,终于摸到门了!之所以走丢,是为了寻找一家名叫豆瓣的书店,然后我发现地图和现实还是很有距离的(确切的说是百度地图没有更新哦!),所以原本预计5分钟的路程,走了50多分钟,然后惊喜的发现——哇!书店关门啦!

T.T!

当时的心情是——怎是一个“靠”字了得!

挥手上了出租车,去另一个名叫“物外”的书店。上车我看着手机屏幕上显示的地址,跟出租司机说:咱去“汉阳人-信汇”。

出租司机愣了一下,然后回复我说,去“汉阳-人信汇”是吧?

==||不会说湖北话也就罢了,我这断句,太老冒了。

这里要说,湖北话真是天下第一难懂的方言,而且武汉的出租司机(除了开车十之八九是让你手心出汗的飘移范之外)都特爱聊天,但不是每一位司机都习惯用普通话聊天,所以好几次坐在车里,司机一直在用湖北话慷慨激昂地说些什么,而我不停地用普通话糊里糊涂地接茬儿,其实完全没听懂对方在说什么@£@*%&@£@£%,那感觉,完全跟在纽卡斯尔听出租司机跟我说Geordies一样一样的。

但要说明为啥大Joy如此“饥渴”地要打的去物外书店——

因为那几天真是闹书荒呀!原本计划在武汉期间,调研之余可以在房间里干点活的,但是武汉的二手烟太严重了(松木木木教育我说那实际是三手烟),住的两个旅馆的房间烟味都太重,所以只好出来看书,然后带的书很快就看完了。出门溜达,居然报摊的杂志少的可怜,还都是八卦杂志为主,而附近知名的“德芭与彩虹书店”分店,在俺抵达的前一周关门大吉了,那个豆瓣书店也不开门。

之前去了据说是湖北最大的“文华书店”,但也不是很景气的样子,虽然有好几层楼,但好大的店面都是给红酒体验这种酒商啦

IMG_9270

实体书店真是不太景气。而卖书的地方,书如图书馆一样排列,但和图书馆不一样的是,这里没有index,所以非常不consumer friendly

IMG_9272

你必须得有十二分的耐心和毅力,才能找到自己可能感兴趣的书。

而且文华书城好不“政治正确”:二层单辟出来是“女性读物”,都是一些作为女性我很想挠墙地胡同大妈书籍好哇?三层单辟出来是“男性读物”,都是一些传说中没头脑的肌肉男才会读的书好哇?

所以一直收获不大。

当打上车,去“汉阳-人信汇”的物外书店的时候,大Joy正在穷极无聊严重闹书荒呀!

IMG_9461

但是物外书店好好呀!终于找到一家看书的书店了,买了一袋子书。矮马太爽了。

后来又去了德芭与彩虹的总店,和穿堂风十足的卓尔书店

IMG_9769

但还是觉得物外书店是最好的。尤其在物外书店付款的时候,店员,一个人大社会心理系的毕业生,还跟俺探讨了好久关于书店布置的问题,很有意思。

后来还去了著名的“德芭与彩虹”的主店,好多武汉人跟我推荐这个书店,但是真的好小啊!而且在好小的书店里居然还有1/3的位置供给了咖啡馆,溜达了一圈,贵而畅销的文艺和美学书籍为主,有些失望,倒是书店旁边的上海餐馆很不赖,光盘行动,矮马幸福——

总之,在武汉两周,武汉的书店基本都逛了。

但别说我没有去“看”过黄鹤楼!我在武汉的最后一个晚上,从卓尔书店回来的路上,在出租车里很好的欣赏了一番呢,有图为证——

IMG_9777

(未完待续)

武汉印象-2

IMG_9294

虽然吐槽了一下武汉的空气,但并非针对武汉,只是连武汉有这么好自愈条件的城市污染都这么严重,可见全国污染告急。抛开霾,说实话我还是挺喜欢武汉的。这也是为啥这次调研选择去武汉。

武汉高校多。大学多的城市,自然就显着年轻,更何况武汉因为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最近几年明显成为很多机会的枢纽,所以整个城市给人感觉相当有朝气——真的很像15年前的北京。而且很多老房子、自由市场、(无照经营的)小商小贩都还在,一到傍晚,烤鱿鱼串的,卖臭豆腐的,拌热干面的,连着卖兔子小鸡小鸭子的,烟熏火燎一通吆喝,热闹又生动,特亲切。

而且武汉好吃的特别多,随便一个小馆子都给你做的有模有样,怪有情调的,不过吃货大Joy一动筷子,情调就没啦!哈哈哈哈

武汉有个户部巷,小吃一条街,前年跟科技部调研的时候,有个老家是武汉的老师对酒店提供的我觉得已经十分好吃的豆皮非常鄙视,他说,“真”豆皮必须去户部巷吃。

我这回也去了一次户部巷,拍了还多照片和视频,主要是给课题留底用的,还看见一个店,名字叫“来自星星的鸡爪”,笑死了。虽然每个摊位都看起来物美价廉,但不知安全性如何,大Joy咽咽口水,一个也没敢吃!哈哈,后来证明这种小心还是很必要D,因为后来在厦门一大意,吃了旅馆门口的小餐馆,大Joy真的体会了一把食物中毒,但这是后话。

武汉特别好玩,他们的中山路——地理位置上也相当于是王府井吧!超级市中心呢——没有商场咖啡馆,一码的种子商店,为方便从火车站下来买种子的农民的!

因为课题跟吃有点关系,大Joy的科研动力十足呀!除了拜访科研工作者和社会科学学者之外,这回还拜访了一家食品厂,这也许是全国最有良心的食品厂了,专营面包糕点,一点添加剂和膨松剂都不用。手艺还是70-80年代那会儿的“笨”方法,所以面包都保质超不过24小时,但是真真好吃哎!——其实现在绝大部分糕点房的师傅已经不会不用添加剂做糕点了!最不可思议的是,因为是低技术含量的笨方法做的,面包包装又很简单,所以不仅其貌不扬,而且很便宜。和同类产品放在一起,我相信绝大部分人一定会误以为它们是“差品”。

这是进场参观的时候,大Joy再次披上“白大褂”,哈哈,看我绝对有大师傅的范儿吧!照片经喜洋洋同学处理,小巴说这是本年度最佳肖像……

IMG_9748

我觉得武汉人都好实在,唐突地去拜访那个厂子,厂长很干脆地跟我聊了俩钟头,又很干脆地带我去参观了厂房——真是“突袭”检查哈!临走的时候,厂长给一个师傅吆喝了一句,说给我带点面包回去。

我说,贵厂的面包我早有耳闻,所以我绝对不客气,一定要尝样品的。

后来等了好半天,师傅才拎着面包跑出来——难怪拖了那么长时间,真是一大兜子呀!各式各样的面包点心,差不多能装半个手提行李箱!!!——用时髦话说,吓死宝宝我了!

我连忙说,吃不了吃不了,我就拿一个就行。

我顺手拿了一个很类似小时候小学校办厂出品的那种有点微甜的大白面包,还热乎着呢。面包师傅坚持让我都拿着,我哭笑不得地说,这么多面包,我就是使劲吃一天也吃不完啊!面包师傅对于我没决心品尝他们的杰作似乎很失落,一副妥协的样子掏出一个拳头大小的麦芬,跟我说,“这个是南瓜的,特好吃,刚出锅,你真得尝尝。”

我就只好拿了一个,举着两个面包跟师傅投降道,我的午饭全在这里了。

面包师傅只好放过我了。

后来回到酒店,尝了一下那个麦芬,果然是无敌好吃,有淡淡的南瓜的香甜。我忽然特别能理解面包师傅对于我“拒绝”品尝她其他杰作的那种失望了。

回国看到很多赞扬日本手艺人的出版物,其实在武汉还有一小撮做面包的手艺人。

体会到那面包的美味之后,我也挺失落的,因为要不是它们的保质期不过24小时,俺一定把那一兜子都拿上,回北京带给俺爸妈和俺姥姥尝尝!哈哈。不过这回调研还是有彩蛋带回的——一个帅蜀黍送了我一块“手工”(?)红糖,不知道手工是啥意思,也没准是湖北话被我听叉了,回来贿赂我姥姥了,哈哈。

上面那个年度最佳肖像还有一点需要说明,那就是你发现大Joy的白大褂穿得鼓鼓囊囊的嘛?那是因为白大褂是套在我大衣的外面。

这点真是南北差距——作为一个北方人,大Joy习惯于进门第一件事就是脱外衣,因为北方屋里都有暖气呀,外面也许凉但屋里一定暖和和的。到武汉调研的第一周我发现,进屋就张牙舞抓脱衣服的就大Joy一个人,随行的老师从来不脱外衣,室外穿着皮夹克,室内还穿着皮夹克。

开始我觉得他们真不怕热,后来有一天去某地调研,我进门就把外衣脱了,挂得好远,接下来的8个小时,大Joy就逐渐体会到室内的阴冷,又不好意思打断人家去穿衣服,矮马,那天真是冻死我啦!!!尤其下午的四点来钟的时候,俺是努力说话时不要哆嗦呀!——现在想起来好好笑,不过那时候面部肌肉已经冻的笑不起来啦!

自从那天,我就长记性了——别进门就脱衣服!注意素质!——所以去参观食品厂那天,我就很tong明地一直穿着外套,矮马,明智!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