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的两篇都挺和谐的,这篇要吐槽了。
不知道是不是和这次回国正好赶上两会有关(每次大Joy会很“自觉”地等两会结束再回国),还是和国内的电子化程度远高于欧洲有关,总之,这回很明显的一个感触是,新闻类纸质期刊变得很难买。在国内晃悠了一周,每次买报刊杂志的报摊不是关了就是完全没有以前我买的那些杂志了。第一次看到贩售新闻类杂志的,还是在长沙火车站,不仅这一期有,还有上一期的,上上一期的,上上上一期的,让人惊喜、惊讶,不由得又多想“新闻”期刊是不是已经沦为到跟《故事会》一样卖的。尤其我遇到的很多人都说他们早已不看新闻了。
当然作为一个社会科学学者,我知道这只是我个人偶遇,毫无代表性。但有的时候我会(杞人忧天地)担忧,一个不再面对新-闻地社会,还会看到自己的位置嘛?
回国看到了很多有趣的事情,但是也看到了很多似乎国内的人睁着眼却看不到的事情。
这是第一个这回回国让我感到滑稽得超现实的场景:这是在长沙火宫殿,一个庙宇改造的小吃城里的一景。反封建反资本主义的毛主席就被金灿灿地矗立在这个庙宇院子里的“小吃王国”前,作为当地的臭豆腐的最用说服力的“代言人”。——只有我看到这个情景的讽刺吗?你们也都看见了吧?怎么当地就没觉得别扭呢?
第二天去据说引发毛泽东感慨“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著名的橘子洲头,我拿手机环拍了一下当年毛泽东大概看到的视角——
我不知道毛泽东如果现在再站在橘子洲头会有怎样的想法。
尤其是,我们在他的巨型头像前,看到一家公司正在拍摄这样的广告——
我猜测这应该是长沙或者至少是湖南本地的一家公司,刻意跑到毛主席像前录制,估计选择这个有特殊意义的地点,也是为了给自己的广告寻求一些特殊的质量,或许他们是让观众/老板看到他们“向毛主席保证”的决心?或许是他们希望业绩获得毛泽东的保佑,沾点主席的仙气?……
难道他们没有看到这件事情的讽刺吗?
两会期间在北京有一次撞到东方卫视的一个节目的尾巴,节目叫《这就是中国》,是由一位镜头感特别好的复旦大学大牌教授讲的,很儒雅,很清晰,很职业,简直就是教科书版本中睿智深邃的“教授”形象。虽然只看了一个尾巴,但是下巴都要掉下来了。简单复述一下,这位教授说中国模式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不可能复制的,因为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靠打仗打出独立的国家,还有就是中国的工业体系和科技体系都是独立于世界的,所以世界上只有中国能跟美国说no。
嗯……首先我不太明白中国怎么就是唯一一个靠打仗打出独立的国家,我怎么觉得好像应该还有其他国家如此?还有工业体系我不敢说,中国的科技体系独立于世界吗?能独立于世界吗?
一脑袋问号之后,节目进入下一个环节,主讲人讲完是后面的几位特邀评论员的评论,当然都是男性。第一个评论员说,“日本几年前出过一本书叫《日本可以说no》……”我以为这是要对主讲人的观点做一个修正,但评论员的真正要说的是,啊,可是日本有那么多美国的驻军,这个国家根本完整的主权都没有,哪里有什么说no的能力?第二个评论员嘲笑了一下台湾曾被誉为亚洲的“民主灯塔”,驳斥了马英九之前说的民主民权民生这三民主义中,大陆只有民生做的好,而其实按照孙中山先生当年的标准,三民主义早在大陆实现了。这些年台湾政客打着人民福祉的旗号,哪个不是看着选票,而真正关心台湾未来的只有党……(呃,谁实现了什么先不争,这位先森,三民主义不是“民族”民权民生吗?我就看了5分钟,好像找出两三个事实错误来。)
电视上对台湾的分析还有一个很有意思——
就是好像国内的视频网络要在台湾落地被拒绝,然后台湾人民其实很喜欢看大陆的视频,台政府这种对连续剧等视频文化自然流入台湾的阻挠其实是源于深刻的恐慌等等……
嗯,这个分析有道理。只是让我联想到了其他一些连续剧和视频平台在其他地区深受民众欢迎但被官方封锁的情况。
后来我把上面两个段子讲给在国内见形形色色的朋友的时候,对方(70或80后)有的小有惊讶但几乎大家都会一笑了之,外加跟我说,哎呀这些东西也就你看,平时没有人看啦。
真的么?即便大家都在抖音和快手,这些主流媒体还是会有人看或被要求看的吧。你说一个电视节目或者一次新闻把某些事实和某些观点屏蔽在观众视野之外,确实也没啥,只是时间长了,看不见的便成了不存在的了,“宣传”与“新知”也就没有区别了,看不到的就不止是信息而是生活里的那些讽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