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国篇-那些看不见的

之前的两篇都挺和谐的,这篇要吐槽了。

不知道是不是和这次回国正好赶上两会有关(每次大Joy会很“自觉”地等两会结束再回国),还是和国内的电子化程度远高于欧洲有关,总之,这回很明显的一个感触是,新闻类纸质期刊变得很难买。在国内晃悠了一周,每次买报刊杂志的报摊不是关了就是完全没有以前我买的那些杂志了。第一次看到贩售新闻类杂志的,还是在长沙火车站,不仅这一期有,还有上一期的,上上一期的,上上上一期的,让人惊喜、惊讶,不由得又多想“新闻”期刊是不是已经沦为到跟《故事会》一样卖的。尤其我遇到的很多人都说他们早已不看新闻了。

当然作为一个社会科学学者,我知道这只是我个人偶遇,毫无代表性。但有的时候我会(杞人忧天地)担忧,一个不再面对新-闻地社会,还会看到自己的位置嘛?

回国看到了很多有趣的事情,但是也看到了很多似乎国内的人睁着眼却看不到的事情。

IMG_2964

这是第一个这回回国让我感到滑稽得超现实的场景:这是在长沙火宫殿,一个庙宇改造的小吃城里的一景。反封建反资本主义的毛主席就被金灿灿地矗立在这个庙宇院子里的“小吃王国”前,作为当地的臭豆腐的最用说服力的“代言人”。——只有我看到这个情景的讽刺吗?你们也都看见了吧?怎么当地就没觉得别扭呢?

第二天去据说引发毛泽东感慨“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著名的橘子洲头,我拿手机环拍了一下当年毛泽东大概看到的视角——

 

 

我不知道毛泽东如果现在再站在橘子洲头会有怎样的想法。

尤其是,我们在他的巨型头像前,看到一家公司正在拍摄这样的广告——

 

 

我猜测这应该是长沙或者至少是湖南本地的一家公司,刻意跑到毛主席像前录制,估计选择这个有特殊意义的地点,也是为了给自己的广告寻求一些特殊的质量,或许他们是让观众/老板看到他们“向毛主席保证”的决心?或许是他们希望业绩获得毛泽东的保佑,沾点主席的仙气?……

难道他们没有看到这件事情的讽刺吗?

两会期间在北京有一次撞到东方卫视的一个节目的尾巴,节目叫《这就是中国》,是由一位镜头感特别好的复旦大学大牌教授讲的,很儒雅,很清晰,很职业,简直就是教科书版本中睿智深邃的“教授”形象。虽然只看了一个尾巴,但是下巴都要掉下来了。简单复述一下,这位教授说中国模式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不可能复制的,因为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靠打仗打出独立的国家,还有就是中国的工业体系和科技体系都是独立于世界的,所以世界上只有中国能跟美国说no。

嗯……首先我不太明白中国怎么就是唯一一个靠打仗打出独立的国家,我怎么觉得好像应该还有其他国家如此?还有工业体系我不敢说,中国的科技体系独立于世界吗?能独立于世界吗?

一脑袋问号之后,节目进入下一个环节,主讲人讲完是后面的几位特邀评论员的评论,当然都是男性。第一个评论员说,“日本几年前出过一本书叫《日本可以说no》……”我以为这是要对主讲人的观点做一个修正,但评论员的真正要说的是,啊,可是日本有那么多美国的驻军,这个国家根本完整的主权都没有,哪里有什么说no的能力?第二个评论员嘲笑了一下台湾曾被誉为亚洲的“民主灯塔”,驳斥了马英九之前说的民主民权民生这三民主义中,大陆只有民生做的好,而其实按照孙中山先生当年的标准,三民主义早在大陆实现了。这些年台湾政客打着人民福祉的旗号,哪个不是看着选票,而真正关心台湾未来的只有党……(呃,谁实现了什么先不争,这位先森,三民主义不是“民族”民权民生吗?我就看了5分钟,好像找出两三个事实错误来。)

电视上对台湾的分析还有一个很有意思——IMG_2643

就是好像国内的视频网络要在台湾落地被拒绝,然后台湾人民其实很喜欢看大陆的视频,台政府这种对连续剧等视频文化自然流入台湾的阻挠其实是源于深刻的恐慌等等……

嗯,这个分析有道理。只是让我联想到了其他一些连续剧和视频平台在其他地区深受民众欢迎但被官方封锁的情况。

后来我把上面两个段子讲给在国内见形形色色的朋友的时候,对方(70或80后)有的小有惊讶但几乎大家都会一笑了之,外加跟我说,哎呀这些东西也就你看,平时没有人看啦。

真的么?即便大家都在抖音和快手,这些主流媒体还是会有人看或被要求看的吧。你说一个电视节目或者一次新闻把某些事实和某些观点屏蔽在观众视野之外,确实也没啥,只是时间长了,看不见的便成了不存在的了,“宣传”与“新知”也就没有区别了,看不到的就不止是信息而是生活里的那些讽刺了。

东游记:贵国真贵

先插述一下,倒时差的福利之一就是可以第一时间看到“小红袜”打进了今年的棒球联盟决赛。

下图这哥们儿Price好牛啊,到昨天为止这家伙在季后赛好像就没赢过,所以昨天大多认为休斯敦会扳回一局,结果人家居然破天荒地愣是把小袜子投掷进了决赛!

gettyimages-1052482588-e1539917250844.jpg

噢耶!小袜子万岁~小熊队在季后赛里早早出局了,俺就巴望着小袜子能打到最后了,套用小熊队的口号就是 Go Sox Go~——主要因为下周冠军赛开始的第一天也是俺们抵达波士顿的第一天哎!哇~能赶上在World Series期间在米国本来就挺难得,而且还赶上是在主场城市,那得是什么气氛呀!!!

所以立马开始查球赛票价,然后发现,我咔!居然最便宜的天台站票还要570+刀一张(平时很好的座位也就200多刀,天台票十块二十块的就搞定了)!太疯狂啦!嗯,我们决定在酒店房间里看大屏幕啦!到时候即便是要酒店room service送两人份的“啤酒+各式垃圾食品”上来都用不了570刀吧!嘎嘎

嗯。球票很受刺激,但这两周在天朝也很受刺激,因为“贵国真贵”,哈哈。

比如那天在星巴克买了一杯咖灰和一块蛋糕,还用会员卡打折了,居然收了我60多块钱!

然后我向工作人员抗议道:你为嘛收我60多块钱呀?!

然后工作人员说:您不是要了一杯咖啡和一块蛋糕嘛?

然后我……定睛看了看价目表……我靠!居然在贵国,一块蛋糕——“一块”蛋糕哎!——居然要30多块钱!!!

妈~呀~!

我这惊讶的大嘴巴还没有合上,只听麻麻在旁边挤兑我说:公共场合老叫我干嘛?

>.<!

不过我也很快适应了高消费,前天临走时在首都机场特别得意地用微信扫码支付的方式,在自动贩售机上买了一瓶矿泉水,5块钱,俺觉得好惊喜哎!因为高铁上一瓶矿泉水是10块,火车站里还8块呢!你说谁能想到首都国际机场比高铁还便宜呀,是吧!

这回回北京开得眼界不少。

比如俺第一时间看到了下面这个节目——

IMG_8588

想不到还有这么一档电视节目吧?每天晚上都有哦!

而且很多的原音重现,基本上是播放一段习大大的讲话,然后从这个讲话里抽出一个成语或者一个典故来,然后有两个老师给讲,一个讲现实指导意义,另一个讲典故出处。

说实话,可看性比你(/我)想象中要大,因为很大一部分听起来像百家讲坛,特别适合家里有小升初的,里面还穿插着时髦的俏皮话,比如从习主席关于学习的一段讲话中延展出一个道理,即“联机游戏不如集思广益”等等——第二天听央视新闻中提到,好像这个节目还真是百家讲坛做的。

节目还会放大一些讲话视频的画面,跟你分析主席身后书架上都是什么书,证明主席平时都看哪些著作等等……

不管怎么说,内容和形式都还算看得下去,每一个讲话都有那么多的知识点,但一家之言变成普世榜样,多少让人看着发毛。

另一个让我特惊讶的是,那天看到焦点访谈居然做了一个关于新疆“再教育中心”的专题:

IMG_8776

IMG_8779

IMG_8782

嗯,如果你的电视上没有安有线的话,你也就会像大Joy一样天天看中央新闻了,哈哈。

但新闻里也有好玩的,比如那天我听某地方台新闻报说,早高峰期间大马路中央停着一辆车,阻碍交通,然后交警走近发现驾驶座上歪脖昏迷着个人,后来发现是这哥们醉酒早上五点多醉驾开到半路,然后在大马路中央睡着了……

更神奇的一个新闻是,有一对夫妇驾车和火车抢道,然后火车及时刹车,虽然人没有受伤,但是车还是被撞了,然后这对夫妇跳下车跑到火车驾驶室前指着火车司机大骂:你是怎么开火车的呀你?!

啊哈哈哈哈哈哈……常看新闻,不需要莫言,估计人人都能写出本魔幻现实主义作品。

还有个新闻是说有个肇事司机被交警拦下后拒不配合,还直接踩油门把交警顶在前盖上开出去好几百米,后来发现也是醉驾。——啧啧,现在交警也真是高危职业,尤其当所有开上车的人都觉得自己才是爷。

最近还有一个新闻是北大医院妇产科医生挨打的事,我看了这新闻觉得特奇怪,因为患者家属怎么会认为打医生会换来更好的医疗呢?这个逻辑不通啊。后来听人说,因为很多人有“花钱就是爷”的心理,所以觉得我在医院花了钱,所以我想怎么着你医院就应该按我的旨意办。嗯,好像确实是这个逻辑哎。

而且你说这些事看着气人吧,其实社会也是在助长这种风气呢。比如我这次回北京坐的是国航,好多年没坐过国航了,这次特别突出的一个感受就是国航空乘的态度可真好!比如坐在过道对面的一个大婶儿要给水瓶添水,一会儿说水热了一会儿说水凉了,空乘都态度特别好的给她换,飞机滑行期间(尚未起飞)空乘居然都给她添了水——要是英航阿姨们,八成是一脸严肃地告诉她,No~按规矩要起飞之后才给她倒。反正我看飞行过程当中,坐在那一块的三五个乘客的各种要求啊提问啊,几个空姐都特耐心的回应了,而且每次都笑脸相迎。我在旁边看着,很佩服空姐的耐心,我第一个想到的是:“哇这是国航怕投诉吧”。当然,也可能是那几位客人来路非凡,是特殊照顾。

但不管怎么说吧,以前咱中国有句话叫“人活一口气”,这话放在当今的中国应该是“人活一口贵气”。因为感觉现今国内默认的丛林法则是:“贵国珍贵”(珍是动词哈)。行走江湖,你摆不出点“贵”气(不管是名贵,金贵还是昂贵),不披上一层虎皮,那还不路边随便一个猴子都能骑到你脖子上称大王呀?反过来,越有趾高气昂的贵气你的利益就越被照顾——比如我就特别反感在讨论科研伦理治理的时候,国内总会有一类人说,‘那是发达国家琢磨的事儿,咱大多数地区还没到那程度呢’。这暗含的逻辑就是,一个人富有之前必然是苟且活着,或者说,就“应该”苟且活着;富人自然是对生活有期待的,穷人自然是不应该有那些期待的。所以说人微言轻,贵国珍贵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