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去剑桥老大那里开了个会,不仅又见到几个以前的同事,见到俩白发苍苍的学术传奇,还终于见到了仰慕已久的NC真尊,无比羞涩与尴尬地感谢她3年前给我的第一本书写了推荐词,总之,开心。尤其开心的当然是见到老大啦!
其实我的研究内容,理论专长和兴趣方向跟老大虽然搭点边,但很不一样,不过或许也正因如此,我们每次即便是漫无边际的嘚啵,都能碰撞出小火花来。所以虽然这次会议跟我现在的项目没啥大关系,老大请我参加,也没要求我写个paper啥的,告诉我说来打个酱油就行,或许我又能即兴嘚啵出点啥幺蛾子来。
当然,尤其在年初那次“阿伦特”小宇宙爆发之后,再来老大这里肯定是又兴奋又有压力呀,嘿嘿。不过在各位有料有有趣的文章挑逗下,虽然头天因为熬夜看Cubs最后一场比赛(惨败给NY Mets)没睡好觉的大Joy肾上腺素那是噌噌地上升呀,从compressed modernity到Atwood的反乌托邦小说——本来缺觉脑子就短个弦儿,外加又是个给点阳光就灿烂地人来疯,思维根本就奔逸了,完全就是一部法拉利F40(典故见下篇)~
回想起来,那几年大狮子真是无形中把俺训练的不错。会议进行中,老大隔着长桌子就频频向俺放电,真是好开心呀!NC说在我读博士的时候,老大每次去米国会经常跟她夸俺这个学生(有吗有吗,嘿嘿嘿嘿),这回第一次见面,发现老大说得没错哎。
矮马,我觉得吧,当时如果有人递给我红斗篷,俺只有立马撕开衬衣内裤反穿到外面才足以表达当时的兴混!啊哈哈哈哈~
总之,挺开心也挺有收获的一次会议。会议请来的人都挺有料的。
不过也有让人巨汗的地方。类似的事情好几次了,所以综合以前的经历,爬上来吐个槽——
话说闲聊时,难免会提到家人嘛,而且全世界的学者都很八卦嘛,而且你看俺一亚裔女纸在英国,难免会被问“你先生是哪国人”这个问题。这挺正常的,在欧洲,更尤其在伦敦、剑桥这种国际化比较高的地方,芬兰人找个丹麦老婆,英国人嫁给德国人什么的,有时候搞清对方文化背景对愉快交谈挺重要的(尤其在拿法国人开涮之前,最好先确认一下对方及直系亲属不是法国人,哈哈)。再八卦一点的呢,偶尔还会像咱在国内一样,问问:他/她做什么工作的呀?也是搞学术的嘛?
这都比较正常。从社会学角度简单分析一下,这类对话是在社交过程中,挖掘潜在共同话题,开拓交谈层面的必要过程。
但我发现至少对很一部分国内学者来说,这类开场白对他们来说,其“本源意义”不是互相了解,而是对你进行“交谈资格/等级”的一个估算。
因为他们一般第一个问题是:你先生是哪国人/是不是外国人。
不管这个问题怎么提出的,我还都能接受,但让我顿时没了继续交谈兴趣的是,在得知小巴是歪果仁后,大约60-70%的情况下,国内学者会——或委婉或直白地——跟进一个问题:他是哪个人种?
你也说不清问这种问题是出于种族歧视,还是种族自卑,但每次遇到说着外语也挺国际范的国内教授问这么粗鲁的问题,体面顿时落地。
总之,我觉得问这种问题的人,其实并不是想了解我的生活,而是想计算一下我属于什么“层级”的。
我也不知道他们的小算盘都是些什么标准,给不同的肤色又分别赋予怎样的权重。所以每次我都想胡说一个,比如说小巴是黑人,棕色人种,或者干脆是美国印第安人(哈哈)!好奇某些肤色会不会直接是end of the conversation,还是会引来更多让人头皮发麻的好奇。
总之,中国有一种学者,跟他们一开始的交流,我都觉得我无时不刻不在“被评分”,虽然我不确定评判我的标准是什么,但我要努力地“晒”,每句话恨不得都走在“不能让对方小看你,也不能让对方心理不舒服”的刀刃上——直到忽然对方结束对你的“身份调查”,话锋转到正题上,我才能长舒一口气——当然,偶尔不知道哪句话给出了让人误读的信息,人家仍会觉得,你就是个给歪国老板干活的小催把。
——这是另一个我想小小吐槽一下的,即国内很多学者(80-90%)即便在国外拿的学位,也似乎不知道/没意识上网查你的学术实力——其实一个人处在什么水平/阶段,上学校网页看发表文章和项目主持情况不马上就搞清楚了嘛。在狼狈地讲清楚我博士已经毕业,已经工作,senior lecturer不是国内的“高级讲师”而更类似美国体制的“associate professor”之后,这些人仍会认为,你不过是(和他们一样)依仗在某个歪国大教授旗下的棋子。说实话,有时我觉得这特“撮火”。
还有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如果你的言谈似乎水平不低,他们会来祝贺,夸赞你“英语真好”——我觉得这种评语其实挺侮辱他们自己也很不错的英语水平的。
国内的话语和等级体系就是一个谜,我搞不清楚在/能计算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