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 My Element

嘎嘎,昨天说了,香港行虽然intensive, appalling,但也很exhilirating呀!

先说个让自己小有得意的事呗:当然,能被邀请去发言已经让我小有得意了。一来是大Joy最近几年并不是完全做的基因技术方面治理的研究,二来(和几个发言人不同)俺的研究并非任何官方机构委派课题,而这个可以说自2015年以来全球基金编辑技术领域最high profile的会议组在世界各地搜索邀请人的过程中,会决定请我作为55个发言人之一(这55个发言人中还包括香港特首和三位组委会成员的开幕词),我觉得本身就证明至少在那个小圈里,他们觉得我要讲的很重要呀。

当然,首先还是要感谢英国皇家学会的推荐。好在我也没让皇家学会失望,哈哈。

IMG_0433

那天其实ppt出了点问题,有两张ppt没有完全按我预想的显示,当时还是有半秒钟的被分心了一下的——不过观众应该没看出来,哈哈。那天发言完,我好似听见有人喊“Bravo!”(那个舞台回音其实很重,所以听不太清),后来“知识分子”那个公众号对我发言的翻译确认了这一点,哈哈哈哈,学术会议又不是演唱会,所以获得这种反应还真是第一次碰到。

我回到座位上的时候,同panel的发言人口型示意我一个“WOW”,哈哈,特别开心。我跟朋友开玩笑说,那我今后的努力目标就是要把学术摇滚到底,争取哪天发完言台下喊‘Encore’!哈哈!

20181129_115041

(我特喜欢这张,哈哈)

那天晚上美国医学会主席特意跟我说,他也非常喜欢我的发言,我当时第一想法就是特想(猩猩般)拍着胸脯跟微信北医同学群里发个信息:“啊啊啊啊~!同学们,你们听,你们行业的美国领导都肯定我了,你们赶紧向我学习呀!”——哈哈哈哈,可见作为出身医学世家但放弃医学的前医科生,终身都带个小纠结,啊哈哈哈哈。

我个人比较喜欢发言完之后的Q&A——晚上那场也是,其实每次发言都是——因为现场问答完全无预兆,所以总会有兴奋点。

GROO2125

VKZD3667

那天后来CNN两个记者在咖啡馆认出我来,跟我说他们觉得我Q&A收放得当掌控全场,哈哈哈哈,其中一个说她马上就跟同事说:这家伙太适合出境了,“以后”有相关议题要采访这家伙。

哈哈,话锋无缝隙转到我下一个槽点,就是“以后”这两个字——你知道如果你请社会科学学者参加活动的问题是,我们是24/7地对任何境遇都会做社会学分析的——会议第一天晚宴上,历史学家Ben就问我,对这个会议有哪些观察,我转了转眼珠:same old story. 我所谓这个story从媒体采访上就能看出——我一个荷兰同事总结说,这次峰会的中外记者选择采访目标都是同一个原则:white,male,and preferably with a beard.

真的就是这么简单粗暴。

我能明白在大众和媒体的想象中,具备这三条才具备“专家相”,不管你觉得‘look like an expert’这个标准多么肤浅,但这个世界依然就是这样。

种族歧视、年龄歧视本身就有一点,但性别歧视可能更为严重。比如我那个五十多岁满头金发的朋友说,她居然碰到这样的情况:那天有个记者从过道上走过来,明显是在找人做采访,但一看是她(女性)竟然立刻掉头就走(尽管她的脖子上戴着标志“发言人”的红色证件带),但是因为会场人多,她在出会场的时候,又两次撞见那个还在寻觅采访人的记者。这个时候我这个朋友就忍不住“淘气”一下了,她干脆直接问对方:“你是在找人做采访嘛?” 记者说:“呃,是,我是在找会议发言人做采访。” 朋友说:“我就是发言人之一,你为什么不采访我呢?” 记者略显尴尬地说:“呃……好吧,那我就采访一下你吧……”

后来采访蛮好的,那个记者也从我朋友身上找到了他要的料。嗯,但是如果不是被“逼”,他原本是觉得没什么可采访一个女性发言人的。

嗯。真的很遗憾,这个世界就是这样,即便是在按理说满屋都是聪明人的峰会上。

当然除了种族、年龄、性别,还有各种既有的hierarchy在暗中较量。这可不是什么新鲜事,是每天我/我们面对的现实,让你觉得indignant,frustrating,甚至amusing。社会科学的作用就是让这些hierarchy至少不那么心安理得,偶尔还能看到自己的荒谬之处。

IMG_0233

哇,现在来说说我住的酒店吧——会议安排发言人住在“数码港”一个五星级酒店——从来没有听说过的地方,到了地方之后发现果然是前不着村儿后不着地儿。而且我从来没有感受过香港如此hilly!每天坐车去香港大学的会场都超级晕车。但是,妈呀,这酒店的海景房真不是盖的!而且确切的说,坐在右边的沙发上,尽收眼底的是海景,坐在左边的沙发上,尽收眼底的是山景。特滋润。真可以每天除了洗澡睡觉,完全没有时间享受这个房间。

不过有个特好玩的事,就是这个酒店有个中餐厅,其“素菜”的菜单上被我发现了这么一条:

IMG_0246

啊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我在想,那得是一只怎样的鸡呀?一生都没有吃过一条小虫子,只吃谷物。哈哈哈哈哈哈……

这个酒店的餐馆不是很好吃——准确的讲,比我在英国吃的任何中餐馆都好吃,但是Ada上次带我们吃了无比美味的餐馆呀,所以我知道香港中餐完全可以更好的嘛(写到这里,吧唧吧唧嘴,一脸“深表失望”和口水,哈哈)——临走前Ada请我在这里又吃了一次:因为她要将就我去机场的时间,外加这里真的是前不着村儿后不着地儿。

那天见到Ada猴嗨森呀猴嗨森——有些人吧,天各一方但你就是觉得很投缘,说不上来为啥。

Ada又带来了一盒Godiva Truffles –哈哈,我感觉我已经被惯坏了,因为“圣诞节=Ada的巧克力”好像都好几年啦!而且是G家的Truffles okay? 不是一般的销魂!!!yum yum yum.

我也给Ada准备了礼物哦——我想我能给她带来最有趣的礼物无异于“a piece of Kent”,所以我给她买了一个肯特当地艺术家用自然凋谢的木头打磨的一棵圣诞树——

有没有觉得大Joy这个礼物点子很用心,很浪漫呀?

嗯,最逗的是,当我自鸣得意地跟麻麻汇报的时候(因为麻麻也惦记着Ada的近况呀),贪吃的麻麻看了实物照片的第一个反应是:“哇,这个圣诞树是巧克力做的哇?!”

鼻血和泪水迸出……哎,大家现在理解为啥大Joy遇事都很淡定了吧。咳咳,从小被外太空麻麻锻炼出来的……(小巴听说这个桥段后跟我说:“我之前也觉得如果这个圣诞树是巧克力做的就好了。”我翻了个大白眼:喂,你觉得当我面拍麻麻马屁我会帮你传达哇?)

嘎嘎

最后,这次在香港才知道美国的Priscilla(右一)搬到香港了,放一张我们在她新办公室拿着各自的书的合影,《我们仨》,哈哈。我们不是male,也不全是white,更不可能长出beard,但是论中国生命科学治理,我们仨最酷,okay?哈哈。

IMG_0416

终于又得空八卦了!

IMG_1389

矮马,过去这几周都在忙叨完上课就忙叨课题的结题会了。会议结束之后也是各种事情,结束后的第四天,今天终于有时间写博客了。

矮马!说起来,对于一个十二半年前连社会学和人类学是俩学科都搞不清楚的家伙来说,十二年半之后能在英国最高社会和人文学科的殿堂British Academy把这个领域的大牛们召集在一起庆祝与分享自己的科研,没有点沾沾自喜的小得意和小满足那是不可能滴! 嘎嘎

IMG_1323

除了觉得自己有点小牛之外,真心真心为大家的支持感动。和之前武汉会议一样,每次召开这样的会议,基本就是一次山南海北的朋友大聚首,包括很多在英国的同事朋友,平时也没时间见(最夸张的是我有个同事,同在一个楼里工作,我俩还共同指导一个博士生,但其实我俩都快仨月没见着了),其实能聚在一起真的很难得。

换句话说,我所能做的只是保证不“耽误”大家的时间,但是能不能挤出时间来,那真的依靠大家的goodwill了,所以每次组办会议都是一个humbling experience。(比如去年YQ同学能“携老小”赴会,让我现在想起来都特别感激。)

更不要提,这次还吸引来辣么多令人相背,在我读博士时就觉得神奇无比的前辈——

IMG_1453

这些前辈的启发性与号召力微信朋友圈里啰嗦过了,就不重复了。这次我还特意邀请了老马丁和大Joy做博士时的名义“二导”(实则带领我吃吃喝喝,谈人生谈理想就是不谈我做的研究的)著名经济学者老A。老A后来说,这好像是他第一次听我说我的科研,他感觉很赞。如我以前说过的,其实不管你多senior,有时候得到自己以前老师的肯定是最有满足感的事情。

从各个角度说,会议都很成功。会议结束时收到很多赞扬,最暖心的是有个很牛朋友——其实一般会议能请到她已经就算成功了,不过这回会议她还算主要发言人里“腕儿”相对小的一个——跑过来紧紧地拥抱了一下,并在我耳边轻轻地说:“你魅力爆棚啦!”

大Joy辣么厚脸皮,半开玩笑地说了一句:“矮油,那要记得也跟你老公(也是我的好朋友)夸我哦!”

朋友说:“绝对哒!”

她从会场回家大概需要一个半小时,但散场之后大概15分钟,我收到了她老公的邮件,他说:“哇靠大Joy你今天搞了些什么鬼?貌似成功得不得了,我老婆很少这么语无伦次的夸赞别人哦!我猜你现在满脑子都是怎么撒欢庆祝吧?”

哈哈哈哈哈哈……嗯嗯,特别开心。不过呢,再开心,再拉风,我也不想再重复那几天了。哎呀妈呀,真的精神特别紧张。——一个侧面表现是,会后如释重负,拉着小巴去餐厅饕餮了一个巨大无比汇一切不健康原料为大成的无比过瘾的汉堡!!!——在高度紧张之后,真的没有什么比超级垃圾食品更让人感觉人生美好了,啊哈哈哈哈哈哈

这次结题会让我也(再次)明白了很多道理。

关于英国学术界的平权微信朋友圈已经嘚啵了,这里就不重复了,唯一要补充的是,除了超级大咖Baroness O’Neill之外,另三位受了勋的女性发言人都是没有背景的,其中一位确切的说不是在“敞篷车”里长大的——后来朋友指出我翻译错误,更确切的翻译是,她是在“大篷车”里长大的,嘎嘎嘎嘎。

这次会议除了学术内容,有几个感慨。

一个是大师之所以为大师,真的是有原因的。而很重要的原因是“善良与勤勉”。

真的。

比如其实所有发言人里,最有理由迟到或者干脆在最后时刻改主意的就是哲学家O‘Neill——作为全世界毫无争议的康德派哲学第一学者,她绝对有资本无视一个年轻学人的邀请,尤其77岁的她那天中午还要赶飞机去贝尔法斯特参加另一个和她兴趣更相关的会议——但是她却是那天第一个到会场的,因为她能想象到会议的组办者(即大Joy)会有多焦虑。而且她毫无架子,当我提出我深知她时间紧迫但可否在她演讲完拍一个集体合影的时候,她很大方的说:“Joy,我时间是很紧,但我既然答应你来,我就一定会尽可能配合你呆到我日程能允许的最后一分钟啦!”

而作为一代康德派巨儒(真的是巨儒),她能在演讲中几次刻意而具体地提到她研究和本小女子科研的关联,真的是莫大的鼓励,而且让我看到大师对任何一个答应下来的演讲(无论多么“不重要”)都那么认真而用心的对待。妈呀,还有比这更沁入骨髓的“言传身教”吗?

另一个例子是玫瑰教授,他是早上见完医生中午匆匆赶过来参会的——对于国际福科学派领军人物的他来说,一个年轻学者的结题会议又算什么呢?——但是玫瑰教授非常诚恳地对他错过的讨论表示抱歉,甚至于当他邀请我参加他之后组办的会议的时候,还明确表示鉴于他未能完全参与大Joy结题会的“心虚”(其实晚辈和“前下属”,大Joy当然很高兴能参与他的项目啦!)。

所谓的学者的谦虚认真,真的没有这些前辈更言传身教的了。

IMG_1391

而“勤勉”的重要性也是我想感慨的一个地方。

以前博客屡次提到了,其实学术界就是一个“人精”汇集的地方。论智商,真的都是绝顶聪明的人,唯一的区别就是高智商之外的努力了。

我不知道怎么表达“勤勉”对于学术界的重要性,举两个例子——

  1. HW作为一名华裔科学家,他的的发言出乎我意料的精彩,但是当他吐槽很多中国科研工作者每周都要工作至少50多个小时的时候,我不禁觉得他有点谦虚了(我确信在场的自然科学学者工作时间要超过50小时),因为当时在座的英国的社会科学工作者,(虽然每周法定工作时长是37小时,但)哪个不是每周至少工作60-70个小时以上的?
  2. 好几个参会者侧面问我和那些邀请来的大腕是什么关系——我明白这些问题是为了探测我的“深浅”——但是从另一角度来说,我觉得这些问题都毫无意义,因为至少在英国学术界,我和这些发言人曾经是什么关系一点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经过这次会议之后,这些大牛“以后”会不会继续参加我组织的活动。

而这第二点上我觉得这才是结题会议的成功所在——除了大Joy马上接到的皇家学会的几个邀请之外,至少有两个大牛在会议结束之后电邮表示以后大Joy科研只要有需要,他们“随叫随到”——妈呀,你能体会大Joy当时的荣幸与感激吗?当然,这也是我们对每一个细节的“勤勉”的最好回报,因为会议别看貌似“直接了当”,但其实是每个环节,包括连每个发言人介绍都是经过精心措辞的。

当你以“懒惰”的心情去面对生活的时候,你的生活自然不可避免地落入“俗套”,而当你用认真生活的时候,你的生活自然会与众不同。而英国学术界的魅力在于,这个体制能让你感受到你家那一点点额外的努力能带来不同。

当然,最值得一提的是这次会议的研助,Tom ——和热情奔放的Ausma不同,Tom是个严谨羞涩的英国大男孩,也是大Joy的博士生。

我想说,雇佣一个比自己还OCD的家伙真的是一种福气,把会议组织交给比我心思还缜密的他真是莫大的解放,而我的乐趣变成寻觅他的任何一个失误,然后享受他每一个涨红脸下不来台的瞬间,哈哈哈哈。

心思缜密如Tom也免不了有失手的地方,比如下面这个集体照,他颤颤巍巍地居然把自己的手指也拍进去了(右侧模糊处),啊哈哈哈哈……

IMG_1208

心细如Tom,他原本就对这张照片各种挠墙,可惜他导师我各种啊哈哈哈哈地不依不饶,更是让他汗呀汗——啊哈哈哈

最后我想说,这是Tom帮助组织的第一个国际会议,Tom是我们学院当之无愧的明星博士生,他将在6月份答辩,他不仅学术杠杠的,而且也是少数可以显得他导师我脸小的博士生,啊哈哈哈哈——

IMG_1409

减压大法

IMG_0454

我麻麻不明白为什么大Joy喜欢拼乐高,做模型什么的,我说因为这是最好的减压方式啊,有啥能和喝着小酒,放着podcast里的故事集,然后大脑放空按部就班地做模型聂?而且完事还好像自己成就了什么似的。哈哈哈哈~

所以我是个无脑乐高爱好者。模型也是一样的。不过偶尔会遇到一个模型让你不由得另辟蹊径自由发挥一下。

对啦,上面这个是大Joy做的模型啦!放在达利鼠标垫上,我跟小巴吹嘘说这是俺的超现实主义雕塑,啊哈哈哈哈——

IMG_0450

它的实际大小是——

IMG_0438

其实,我把这个小模型放上来,就是想跟大家说:谁说我处女座哒?我的OCD治好啦!哈哈哈哈哈哈……

IMG_0452

明儿去开会。哼哼哈嘿!

新书热卖

看标题就知道,这就是一条广告呀!——绝对的赤裸裸,你没看大Joy为此还在博客上新设了一个category叫“老张卖瓜”嘛!啊哈哈哈哈~

-3D

嗯,一上架,就发现了一个问题:原来“小世界”这个书名重名好严重啊!所以好几个人跟俺说,搜索好像除非是用“小世界+三联”等组合拳,很难搜到。矮马,那不很影响销售嘛,所以麻溜在这里综合一下销售渠道:

京东网:https://item.jd.com/12174816.html

亚马逊:https://www.amazon.cn/gp/product/B06ZZFNG8J/ref=oh_aui_detailpage_o00_s00?ie=UTF8&psc=1

当当网:http://product.dangdang.com/25063152.html

最后再来个淘宝网三联旗舰店,N长的url浓缩成四个字:点击这里

另外,如果各位看完之后觉得好,请在网上给予公开表扬——大Joy从小就喜欢听夸,嘎嘎。哎~有些肤浅真是遮掩不了滴!

最后放一个大家可能觉得有点大脑断闸的音乐DJ Ötzi唱的Sweet Caroline——8月底去波士顿Fenway Park看“小红袜”和“奥利奥”的比赛,自从订了票就满脑子遐想着在棒球场上挥舞着热狗啤酒高嚎Sweet Caroline~so good so good——下周去奥地利开会,今天搜索到类似于奥地利人民的筷子兄弟的歌手DJ Ötzi居然也唱过Sweet Caroline,一下午的循环已经把胡椒盐儿听傻了,哈哈。

这两天小熊队正在和小袜子对垒,昨天输了=(。说起来小袜子算是American League版的小熊队(National League),所以哪个队赢俺都……不,还是希望小熊队赢。嗯。

不管怎么说,这都是一首适合阔步走入夏天的歌曲(连英国都达到15度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