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风儿喽

打完疫苗就是有底气呀,上周去伦敦浪荡了一下。

最主要的当然还是去GowerStreet的Waterstones啦,顺便调研了一下周边,比如空荡荡的大英博物馆周边——

(上面是大英博物馆外面,其对面正对着的“胡同”,以及St Pancras旁边的那个“复兴”酒店)

话说发达国家里,就英国的博物馆和美术馆被新冠折磨的最惨,因为自食其力很多年,现在政府又没有钱,又不让全面开放,大英博物馆这类的展馆似乎未来一两年都只能是五六分之一的客流量哦!那天听说连女王美术馆都向女王私人银行贷款以维持营生,啧啧啧,惨。

不过整体来讲,作为一个没有游客,没有毕业季的伦敦来说,哇,街面上人类还是挺多的!对于在家蛰伏已久的家伙来说,还真有点不适应——

在Waterstones的咖灰馆吃了一个加热的肉桂卷,哇,以前挺嗤之以鼻的咖灰管,肿么今天的肉桂卷辣么好吃呢?被惊艳到了。但是我立刻意识到,上次“进城”还是去年十月的事,然后俺们村儿还真没有做肉桂卷的,所以……所以相当于我觉得要是给我一个糖三角我也会觉得很销魂哈哈哈!

当然,这种大惊小怪的反应我们早就意识到了,所以出发前我和小巴就互相叮嘱说一定要注意素质注意品味,比如好不容易进趟城,坚决不要吃在家里能自己做的,一定要去吃个比较新鲜的餐馆哈哈哈!——那天正好我爸生日,一起床就看见微信上他们中午吃的大餐。吃的就不说了,我就看着那照片上牛排的刀有八种可以选,盐好像也有十来种可以选。麻麻总结说牛排质量不错,下次我们回国可以一起去吃。我说,不行不行,带小巴这种选择困难症患者去这种餐馆,一个午饭还不得吃到后半夜去呀!

哈哈,真不是我邪乎,确切的说是两个选择困难症患者:话说我们两个特别笃定有素质的人下了火车,在伦敦街道上一溜达,经过那些熟悉的餐馆就忍不住纠结:中午是去吃中国面条呢?还是去吃日本面条呢?——之前说的素质呢,之前说的去新餐馆的雄心壮志呢,啊可是质量很好的拉面自家也不容易做的吧?

这件事最大的笑点在于,我俩一边逛书店一边纠结,墨迹了一上午——真的好久没去伦敦了,Waterstones和Foyles两个书店消耗了四个小时!——你猜最后我们午餐吃的啥?嗯,在中式面条和日式面条之间,我们最终选择去吃了韩国烤肉,啊哈哈哈哈哈哈哈……其实还是有一部分原因是被爸妈的大餐勾引的哈,yum yum yum,好吃好吃。

这也是我们大半年来第一次在餐馆里吃饭。特尴尬的是,喝了一口水把自己呛到了,按理说,咳嗽一下就好了嘛,但是现在在公共场合咳嗽是一件多么骇人听闻大逆不道的公共卫生事件呀!下意识忍了一下,结果反而更糟糕——咳咳咳,咳咳咳——机关枪般咳嗽完,啊,舒服多了。服务生惊恐地看了看我,又看了看我反人类的Ew PeopleT恤,迅速挪出了我的视野范围……

对于村儿里没有中国超市的孩纸来说,好久没有去伦敦也就是好久没有中国蔬菜哈,所以回家前,在中国城气吞山河地买了五袋空心菜,两包茼蒿,两包小白菜,两袋油麦菜,三包金针菇,一段藕,然后更有品味的是还买了三包老坛酸菜方便面以及一包恰恰香瓜子。我姨后来问我们为什么买了“五袋”空心菜,我说因为买六袋书包放不下了呀。啊哈哈哈。其实是因为小巴超喜欢吃空心菜哈。

囤完货还是回到家里比较自在,不论是喝水呛到还是花粉过敏,在自己地盘上想啥时候咳嗽就啥时候咳嗽~嘎嘎。尤其判完了卷子,开完了会,这周在家staycation,借着五月底的bank holiday长周末,狂欢从周六下午改完博士生的论文开始。尤其这个周末开始天气开始爆好,20来度的小太阳,哇,冰啤酒的季节终于来啦!假装在旅游——

上面这本书超好看哎!原本是冲着“巴格达”买的,但是实际上是一本关于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书,主要围绕克里斯蒂曾经乘坐以及写过的“东方快车”这条火车线沿线涉及的风土人情及对克里斯蒂的影响写的。

原来克里斯蒂后半生和中东还是有很多接触的,说起来都是因为跟她第一任老公离婚闹的,本来尘埃落定之后她是打算去加勒比海度假翻篇儿的,结果听一对刚从伊拉克度假回来的夫妇八卦听得入迷,第二天改道搭乘了东方快车直奔巴格达!——我在想在那个没有手机自拍和instagram的年代,这对夫妇的八卦得多引人入胜啊!而克里斯蒂随后遇到的第二任老公是个中东的考古学者,所以更是经常呆在“东方”,难怪大侦探波罗有那么多埃及遗迹里的故事!

而且你知道哇,克里斯蒂的麻麻有个怪理论,说小孩子八岁前不可以看书,不然不利于大脑和视力的发展,然后克里斯蒂5岁就自学学会看书了。。。啧啧啧,然后她还不是家里最tong明的,她姐姐比她发表侦探小说还要早,只是后来嫁人了才辍笔了。

这本书的作者是在轰炸伊拉克前夜去的巴格达,正好是西方大众文化对巴格达与中东印象的拐点上,从趋之若鹜的文化圣地到避之不及的恐袭之源,因为文字很朴实,所以倒不觉得有多讽刺,反而让人很有感慨。这本书也是最近几个月读的最让我挠墙想出游看世界的啦!

第二本书也挺有意思,是一本关于如何看待机器人的科普——

作者有个很有意思的观点,就是人机伦理应该参照人与动物伦理,这样可以避免对机器人的异化。机器取代不了人,如同动物取代不了人一样,只是建立了一种崭新的关系而已。

中心思想很简单哈,但是书里内容很丰富,尤其有两年没有更新我硕士生关于transhumanism那节课了,今天看完这本书感觉课件需要大大更新哈!那个2017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授予(沙特阿拉伯)公民资格的“香港裔”机器人Sophia太神奇了。挖到Jimmy Fallon对她的两次采访,第一个这个更好玩——

接下来三四天除了热烈庆祝生日基本没有什么特别的事儿,嘎嘎!生日周该做点啥呢?带着这个问题,我翻开了下面这本书——

哈哈,有没有觉得有点巧,也有点巧妙咧?家里有罐子啤酒叫American Dream,而上面这本书的作者是在加州Oakland的女艺术家,讲的是如何回避社交网络。听说国内现在兴起“躺平主义”Tangpingnism,欧美新一代又何尝不是咧?新一代的“美国梦”大概不是咸鱼翻身之梦,而是梦想着可以大胆“无为”吧!

另外,有没有觉得我的啤酒都有点拉风呢?嘻嘻。丹麦的Mikkeller。味道还不错哦。不过最近发现最好喝的是一款低度啤酒,Binary Botanical .为什么好呢?因为真的是很适合喜欢葡萄酒的人的一款啤酒(广告图片)——

20 x 250ml 4.0% abv - binary botanical | The wine-lovers' beer

写在接种之前

嘎嘎,大Joy终于约到疫苗注射啦!——看来印度变种威力不小。原本是大概6月中旬要到另一个小镇上才能打的疫苗,我前两天听了《经济学人》播客的分析,又上NHS网站上一查,呦,居然今天就可以在俺们小村儿里注射哎!约起!

听绝大部分人说,打完都有一两天反应,所以我觉得要写博客的话,还是得趁没有接种前“清醒”的时候写哈哈哈哈哈

上周过得很开心,周一和国内讲合成生物学和大国伦理,周二给某国际科研媒体策划Editorial,周四给32个欧洲大学的外事部讲国际合作,周五为俺们社会学系招生最后冲刺设计了一个申请人的明信片~

一件一件说起,首先是周一的讲课。80多个同学和老师听我“结结巴巴”地用中文讲完,我还是很感动的哈哈哈——当然我也是很卖力气的。其实讲课前反反复复了好几次到底是中文还是英文还是中文还是英文……呃,最后我决定还是用中文吧,因为听课的学科背景、地域、年龄都不一样,用英语讲我讲爽了,听众听不懂也是白搭。原本预计是讲一个半小时——用英语的话一个半小时绝对没问题,结果磕磕绊绊讲了快两个小时,所以还是比我自己预想的磕巴一点,当时的心灵是千疮百孔的(——这点没讲过课的可能觉得小题大做,讲过课的都知道,设计和执行之间的落差那完全就是让人牙根痒痒的挫败感,呃!)。好在总体效果还行。哈哈,尤其后来高璐上线鼓励了一下,反正她听明白了,我就化纠结为欢喜了。

然后那天我爸我妈也上线听了——幸好我是事后知道的哈,要不然更千疮百孔了哈哈哈。爸妈更逗,以前听现场的讲座吧,就是拍照;听在线的照相机没了用武之地吧,但是可以截屏呀!然后我就有了如下的“会议记录”——

嘻嘻。而且我第一次发现原来腾讯会议的虚化背景是自动带美颜功能的哇!!!嗯,腾讯会议根本就是世界上最好的在线会议软件,没有之一,绝对的!

这次讲课我认为的最大的噱头是我为了这次讲课特意在ipad上画的一个画,以囊括我认为合成生物学对生命伦理提出的所有问题——

就是这个小机器人啦!在微信朋友圈里还买了个关子(虽然也没几个人搭理我吧,嘎嘎),你猜里面有啥元素?

这事儿吧就是你不能让一个社会学者发放想象力,不然这可说的点多了去了——包括为啥整个画是选择重复叠加边界而不是干脆用一根粗实线勾画,但重点的有四个:1)机器人的“眼睛”其实是世界上第一对人造细胞的照片;2)头部和身体是几个著名画作的“镜像”影像,之所以是镜像是又有关系,又需要“旧作新读”。比如头是达达艺术家Hausmann 的“时代精神”,虽然当时这个作品因为警示自由意志又被外界束缚而引起相当大的震撼,现在看来,哪有怎样?本体论压根和知识论没有清晰边界,人类的意志压根就是随着对外界环境的认知和技术的可能性而”顺风飘扬“的,问题是,我们选择用什么来”决定“我们。3)机器人肚皮上的This is not a syn指合成生物(syn=synthetic),也是指代同音字sin,this is not a sin,即应用前沿科技本身并没有什么原则性的罪恶(至少我这么认为)。这句话的句式是刻意模仿马格列特的那幅《这不是一只烟斗》——或许那是烟斗,或许那不是;或许罪恶或许不是,差异不在画面,差异也不在技术本身,最主要的看我们赋予它的阐释和价值是什么。福科写的那本同名不是烟斗的书其实就是这个意思:庸人自扰和无知者无畏看似是两个极端,但其实犯的都是一个错误。4)机器人的两只手是雅典学派指天的柏拉图和画地的亚里士多德的著名两只手的镜像画面;科技就是要既有形而上的思考也有形而下的调研,就是两手都要用嘛!亚里士多德当年的伦理思考是Nicomachean Ethics,而当今的宝典还是Arendt的The Human Condition最恰切。

主要观点就是以上了,挺好玩的吧。我也自我欣赏了半天呢,嗯,哈哈哈。

所以你想这么好玩的事,我要不能行云流水地一口气给它“灌口”下来,是不是觉得很对不起在ipad上作画的我胖胖的手指?是不是很挠墙?

周四和32个欧洲大学联盟讲座,四十多个参会者——没有截屏照片,因为亲妈亲爹那天没有出席——本来是说讲20-25分钟的,然后我讲着讲着开始自由发挥,稍微有点超时,讲了快30分钟——主要我看他们也没人拦着我的意思,等我讲完了,三个主持打开麦克的第一句话都是:Wow!——啊哈哈哈,幸福感爆棚。

在网上、云端high了几天,周五回到学校里那点事——今年招生任务依然艰巨,所以学院说是不是给录取了还没有决定的学生发个明信片撩吃撩吃他们,然后各学科的主任这两天就开始琢磨明信片用啥图片写啥文字。我们被告知正面只能写30个左右的字,背面只能事70-80个字,图片只能用肯特大学有版权的图库——基本就是肯大风景呀或者教师上课啊这类图片。

我后来想了想,你说屈屈100个字怎么去勾引申请者呢?而且你说你要是个申请者然后家里收到个某大学的明信片是不是有点傻呢?——那风景不网上都有么?

所以最后我就把去年的一些系里的新闻报道有选择的做了个“剪报”,学生和老师获的奖啊,参与的新闻评论啊什么的,然后用社会学的“stranger”为主题,做了下面这个明信片(草稿)——

哈哈,虽然可选择的颜色和格式不多,但至少信息最大化了吧!

啊,好啦,出租车来了,我要和小巴一起去打疫苗喽!

楚楚今早问我们有没有做好准备,我说我俩屯了两天的饭,我昨天订了四本闲书,还有第11季的Modern Family,吃的玩的都有了,什么副作用呀,就尽情的来吧!——


写在接种之后

很快耶,完全没有等,从上出租车去防疫站到下出租车进家门前后不到一小时,中间还有15分钟是坐在疫苗站点等副反应出现。

目前俺最大的副反应就是晕车,因为年迈70的出租车老爷爷拐弯不带踩刹车的~嘎嘎。

从五一到五四

从五一到五四,那必须团结紧张、严肃活波啊!

嗯,记得五一前写的那篇博客我在琢磨怎么欢度五一吧?第二天是我那门课的deadline,所以五一长周末我就在读读读判判判,作业判的眼睛花啊,话说一篇3000字左右,看了60篇,好歹也是读完了小20万字呢!

严肃是要有滴,活波也是要有滴。这两天终于完成了计划了很久的乐高改造计划——乐高有一款博物馆的模型,好像是喜洋洋几年前送俺滴哈!那个模型原本是大正方形,很大的一个博物馆,如下图——

这个模型有几个问题,一个是比一般街景都宽,书架上不太好放,一个是“墙”太多,除非掀开一层层屋顶,基本看不到里面有什么,但问题是可能是因为跨度太大,所以上层地板拼的很厚,有点沉,外加转角按个圆形展台下面都是“灯”,所以打开看内容有点麻烦哈!

大Joy一直就打算给它改造一下,买了两块底板,然后吭哧了一天——

Tada~!有没有觉得我改造的博物馆也有点好看聂?尤其左上角那个门,哈哈。有没有觉得把那个翼龙从博物馆里面转到做外饰更霸气?

内部两层现在是这样滴——

开篇的照片就是屋顶哈——哪里有博物馆没有cafe的呀!这绝对是原设计的一个bug,所以把屋顶改造成花园咖灰吧,还有左上角的门,就算给Magritte做广告了哈哈哈

改造后的最大好处就是——宜家书架上正好能放下。

谁?谁又在说我又在玩?——上周五等学生递交作业的时候跟新结识的Essex的合作者们开了个网会——主要议题是看我愿不愿意和他们合作。领头的是个做健康政策的老先生,OBE。老先生在Zoom上一现身,背景全是大大小小的画——看得不是很清楚,但是他大脑袋后面探出1/3个画面我说,“呦,梵高的卧室啊?”老先生一下特别兴奋,唔哩哇啦手舞足蹈说了半天,完全停不下来,因为他迫不及待地跟我分享说他如何如何找到了一个梵高卧室的模型,然后五一小长假他打算如何如何终于把它给做出来。——说这个事就是要再次证明:重脑力劳动者都需要模型类玩具放松哈哈哈! 嗯,我当时心里就决定跟他们合作了。哈哈。

最近看了几本小说,都不错哦

一本是Kim Stanley Robinson去年的新书

不知道这本书会不会被翻译成中文,估计翻译也会有大幅度删改,因为里面有些天朝不友好内容哈。但看他的书特别打鸡血的地方就是,告诉你好的小说不仅需要想象力,也需要research research research!——不论是看学生论文还是给期刊审稿,二类以下的作文和拒稿的文章都有一个特点,真的不是语言问题,也真的不是您没idea,文章质量不行的原因95%以上是因为文章有太多的“想象力”,有太少的实证研究。

看这个小说让我想起来类似大侦探波罗对于英国文化一样的法国侦探Maigret——你知道Maigret这个人物形象第一次被搬上荧屏是雷诺阿的两个儿子一演一导的嘛?周末本来想找当年的这个雷诺阿兄弟的电影来看的,没找着。。。然后就只好将就英国憨豆先生的新版Maigret了!嗯嗯,从各种角度讲,这落差大得还真有点喜感。

不过总体来讲憨豆先生演的还是不错的,虽然前10分钟还是觉得有点别扭哈!

英国人上个周末都在热议Line of Duty -我静等尘埃落定,最近在给小巴同学扫盲Boston Legal——哇,我觉得BL就是伦理学神剧,即便是第一季好多内容放在当下依然超级相关哎!

这周翻完的第二本书这本Tim Ingold的Correspondences。这是人类学家Ingold在过去几年给自己写信的方式写的一个“有目的”的散文集。所谓的目的,就是探索以内省和对话的方式寻求获取新知的新方法。

翻完这本书的第一想法就是找时间再把它读一遍,别的不说,Ingold文字真的好好,行云流水,哎,有一天我也要写得这一手好文字。

更行云流水,完全摸不着头脑的是下面这本Jimmy Corrigan: The Smartest Kid on Earth,周一侃村儿刮大风——嗯,把大Joy辛苦种的rocket生菜又刮到地上了!😡——大风天就看这本关于windy city芝加哥的书吧

这是图像小说里的“神书”,看完觉得真的是神书。380页,有的人3分钟看完,有的人3年看完,我看了大概用了3个多小时吧。很多人把它称之为图像小说里的《追忆似水年华》, 我觉得情绪上特别像Edward Hopper的画

另外,有没有觉得我配的小车儿都很搭?啊哈哈哈哈

最后还有三本是最近断断续续看的——

没有小车儿配,因为电子书。左边这本是个以工党为主但和英国各个党派打过交道的幕僚写的书,对于我这个老外来说,读起英国各种政治内幕还是特别猎奇的。作用和我上次提到的记者写的那个关于政治八卦的书差不多——我那天忽然联想到你说我看这种书是不是特别像国内油腻大叔看类似于宫廷秘史或者文革回忆录之类?妈呀细思极恐,所以赶紧换风格——miss iceland是因为最近还在隔空环冰岛行哈——估计至少还需要一个月。这本小说挺好看的,因为看得我特别来气。讲得是60年代一个年轻女作家怎么在男性主导的冰岛工作生活谈恋爱以及最后“逃”到丹麦的故事,很短的一本小说,昨天晚上晚饭后翻完的。虽然是60年代的事,我觉得当下职业女性不论是在东方、西方,南方、北方,现在看这本书还是会很有共鸣的。

哦,另外那天“跑步”冰岛的过程中在线看了一个直播的冰岛介绍,挺好玩就是有点啰嗦——

但在这些在线旅游类项目中吧,我觉得New York Adventure Club的最好哎https://www.nyadventureclub.com/categories/virtual/,有料而且比较轻松,需要付费(好处是废话也比较少),但是不需要担心时差,之后一周都可以看。那天看了一个伦敦弗洛伊德博物馆关于弗洛伊德心理学的在线讲座——妈呀,别说我了,小巴听着都费劲。没点扎实的心理分析和语言批判学基础完全听得很想睡觉。。。

最后那本Gypsy Boy其实是受我一个本科生的影响看的。他上个月做了个关于吉普赛的小报告,让我这个东方人第一次意识到,哦,这个群体还真的不仅是当代传说/偏见,而且自己也很封闭的。这本书是一个吉普赛男同性恋讲自己长大的自传。基本就是被打大的,太暴力了,还有第二本,我觉得我已经能领会精神了,就不打算看了,呵呵。

最后这个是微信朋友圈里发过的广告哈:圣诞节前给阿斯彭研究所录制的Infodemic短片终于出炉了

如果你看到后面大Joy不停眨眼睛,那是因为Lee(左)当时在波士顿是中午,还有自然光,而我在英国是晚上,两个小时的人工灯光和屏幕眼睛受不了哈。这段视频我觉得彩蛋是最后面,录到末尾我俩的一段闲聊,当时是在说世界最想去的一个地方,导演看来也很喜欢那段,这集最后以我的彩蛋结束。当然,还要说的是,其实录的时候,这集并不是第一集,但现在发行的时候是第一集,我觉得侧面体现这集还是很精彩的哈。

那天给这系列短片预热的发布会因为是英国时间凌晨1点,我就没参加,发布那天判作业判得昏天黑地完全给忘了,所以发布了48小时后才看了剪辑,给导演写邮件表示感谢——她真的是做了好多功课,剪的我觉得很好。我的感谢信写了两行半,导演回复了半页纸。她说“That means a lot, especially coming from you, as I admire your work immensely.”,嘎嘎,和别人合作后让对方觉得你啧啧名副其实,我也很开心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