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维根斯坦带着玩“语言游戏”

周五五点半,我坚决决定关闭电邮,打开Spotify“10s Rock Anthems”(必须是一零后,俺多潮啊!哈哈),开始写博客。今天一天我感觉就是在玩“语言游戏”:维根斯坦所谓的language-game,即语言和行为密不可分,通过语言辨别行为,通过调整语言调整行为。当然俺的经历比较肤浅,不过和维根斯坦要表达的核心意思还是很有关联哒!

先开始是早上和美联社的记者聊新冠疫苗的事,这事儿太复杂就不提了。挂了电话,看见BBC屏闪大新闻说英国自昨天提升东北部疫情限制措施之后,西北和中部也加了新措施——现实很明显,为了经济,英国没法全国封锁,只好采取“轮转”制拖延下一波流行,降低死亡率,这样只要政府部采取全国封锁,要不要上班个人就要“自负盈亏”,直到有疫苗出现。那么在这中间,会不会被感染,感染后会是什么健康状况,自求多福呗——政府模棱两可政策背后这么明显的逻辑,真不知道为啥辣么多人会不明白,包括一部分我的同事,居然还天真的认为政府加强的措施是“没事找事”,如果政府允许餐馆10点到5点开门,那就要挤破脑袋在餐馆关门前去吃一顿。既然政府的政策都没什么科学性(因为轮转确实没什么科学道理),那就不用遵守啦!要维根斯坦说,这就是典型的语言的欺骗性。你咋不会跳出政府文书的逻辑,自己动动脑汁咧?

对于我来说,当务之急是扭转学生对于在线教学的看法,所以今天写了“宣传提纲”哈哈,让所有同事开学向学生强调四点在线教学的优势。主要英国大部分媒体报道还是在纠结于没有当面教学是不是没发学习了,然后搞得各个大学也被牵着鼻子走,一个个都对在线教学无尽抱歉的样子(靠,可是准备在线教学老师几乎都是双倍的时间投入好不?!)——我觉得这是个特别愚蠢的事,话赶话的,大学老师就被集体带到坑里去了。这周大学天天骚扰俺们学院的教学主管,让我们增加面对面教学,俺就天天为教学主管提供新鲜的拒绝理由,啊哈哈。(我真的很惊讶为什么平时挺现实的英国人会在对抗疫情上这么愚蠢,一副比拼谁更“无所畏惧”的样子,和病毒较劲,不是蠢是啥?我开始深深怨念以前我很欣赏的“Keep Calm & Carry On”这句话——当时是人祸,此时是天灾,carry on和climate denier有啥本质区别?)

所以今天我跟大家说,we must be pragmatic rather than apologetic about online teaching。提出在线教学的四点优势并不是说当线比当面授课好,也并非否认在线教学需要学生和老师都做出调整。但话怎么说就是很重要,因为语言背后就是一种行为逻辑,而且语言的意义也来自于其背后的行为基础。现在还比较当面教学和在线教学的优劣的话,那就太愚蠢了(我们真的有选择吗?)。这事跟早上说疫苗差不多,就是其实掰吃紧急征用这件事是否符合伦理根本就是被带到坑里,现实是不少国家(包括发达国家)迫于经济或公共健康压力将“不得不”采取紧急征用,那我们就不要为纸面上的语言逻辑(先决定是否,再论怎么做)带到沟里,而直接跳跃到怎么能让紧急征用这件事做的更妥帖吧!总之,我要扭转学生的看法,即在线教学好似是他们人生唯一的巨大的绊脚石似的,其实我们上传了那么多新资源,增加了那么多辅导内容,加开了好几个师生联系通道(比如我圣诞节前就额外安排了6个半天的师生对话,妈呀),最大的绊脚石真不是他们能否看到我和同事的肉身(靠,本老师亲身经历,大学天天翘课也是可以学到很多东西的好不好,哈哈),最大的”绊脚石”还是他们自己有没有意愿去利用我们给他们提供的资源和机会。

要求发出去,大部分同事还是蛮认同的,我隐隐感觉我们院长(力挺面对面教学)在暗自撇嘴,哈哈。他前两天因为看到我给某个大课老师写的“如果取消当面教学,跟学生解释清楚并有在线补偿即可”而大发牢骚,写信说我居然“纵容”老师翘课,他very concerned。我心说,那你就自己深刻地concern一下吧,反正I can sleep at night =P 其实有时候我也觉得像我这种“非暴力不合作的”,是挺让院长闹心的。嘎嘎嘎嘎,不过院长也是个社会学者,闹心就闹心吧,自己人自己人

This image has an empty alt attribute; its file name is img_0355-1.jpg

这周irresponsible reading还有两本书没说呢,两本都跟维根斯坦有关。一本叫《维根斯坦的情妇》,一本叫《维根斯坦的侄子》,前者是1988年出版的,后者是1989年出版的。

《维根斯坦的侄子》是欧洲著名作家Thomas Bernhard写的他和维根斯坦的侄子之间的友谊,尤其是他俩一个因为肺病一个因为精神病长期和医院打交道的病友情。

This image has an empty alt attribute; its file name is img_4136.jpg

作者说,维根斯坦和他侄子两个人都疯癫却又疯癫的不一样,一个是把思想付诸于印刷,一个是把思想付诸于行动。如果没有对比的话,这本书挺有意思,我觉得和维根斯坦没太大关系,但是对于了解Bernhard倒是挺不错的,比如他是个“生活在别处”的家伙,他自己写说他’happy only when I’m travelling; when I arrive, no matter where, I am suddenly the unhappiest person imaginable’.

俺是又有同感又不敢苟同,因为我每次奔赴机场啥的就很兴奋,前两年有那么一年没怎么出差我记得再次去机场时,俺博客里还写了俺在机场光滑地面上兴奋地“旱冰”滑来滑去让小巴看得眼晕;但有两年集中出差吧,又觉得甭管在哪儿,还是在家舒服;但今年年初去巴黎和阿姆斯特丹吧,又特别爽;但这两周在家晒太阳irresponsible reading吧,又说不出来的滋润……嘎嘎嘎,所以我觉得核心在于为啥travel和到地方了干啥。

我要大力推荐的是下面这本《维根斯坦的情妇》

This image has an empty alt attribute; its file name is wittgensteins_mistress_cover_1.jpeg

这是我看过的没有情节却有让人欲罢不能的一本奇书。这不是啥情爱小说,因为维根斯坦是同性恋啦,哪里都什么情妇。这里所谓“情妇”,是指小说仿照维根斯坦《逻辑哲学论》的笔法,都是一小段一小段的独白式文字,且表达了维根斯坦对语言、意义、文化包袱的哲学看法。整个小说的背景是地球上最后一枚人类,女画家Kate在纽约长岛海边的打字机上敲下的(近似人类历史最后总结的)回忆录。

这本书在发表之前曾经被拒稿54次!因为有三分之一的编辑说完全看不懂作者在写什么,三分之一的编辑看完说完全太伟大了但不可能卖得出去。出版之后,畅销至今。

我觉得这本小说真的特别好看。虽然没有情节,好似还有点意识流——并且Kate一直在疯与没疯,想象与现实之间挣扎,但Markson恨不得贯穿西方文化上下五千年的这本完全没有线索但却通篇连贯的“遐想”,让人觉得又是佩服他的文艺功底又是佩服他的文学功力。虽然全书的一个主旨是体现Kate作为最后一枚人类的孤独吧,我倒是暗自很羡慕,我觉得要是我是最后一个人类,能做像Kate那样的文化随想,太奢华了。嗯,或许lockdown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这么做。

Markson的魅力不在于串通文史知识,而是他几乎每一页都让人很有想头。比如书中提到伦勃朗的徒弟们曾经在地板上画金币,骗(贪财的)伦勃朗弯腰去捡——这个故事很多美术史书籍都提过。有趣的是Kate说:

The coins having only been coins until Rembrandt bent over.

这句话很有琢磨头。然后Kate接着又说,如果伦勃朗有只猫的话,那只猫估计会走过地板上画的这枚硬币都不会瞧第二眼:

Which does not imply that Rembrandt’s cat was more intelligent than Rembrandt.

Even if it so happens that Rembrandt kept on doing that, incidentally, no matter how many times they tricked him.

The world being full of stories about pupils playing tricks on their teachers, of course.

Leonardo once played a trick on Verrocchio by filling in part of a canvas so beautifully that Verrocchio decided to go into another line of work.

One finds it difficult to think of Aristotle playing tricks on Plato, on the other hand.

Or even to think of Aristotle doing lessons.

……

呵呵,总之全书贯穿着这类思维小品,用语言游戏着语言游戏。超绝的一本书。

《由维根斯坦带着玩“语言游戏”》有6个想法

  1. 我们online learning都已经四个星期了,一个班9个孩子,5个华裔4个印度裔,美国孩子呢?都回学校啦~~~
    btw,你简直就是海魂衫的形象代言人!

    1. 果然民族记忆还是很有差异哈! 麻麻说我穿横格衫会显得比较不那么气人,啊哈哈哈哈

  2. omg 我真希望你是我的系主任,Manchester从学校到Faculty都在强调”aim for an average of minimum 2 hours of face-to-face on campus teaching per student per week”,然后我们系竟然还搞个spreadsheet让大家填自己教得课每周有多少on campus!我反正已经把我教得这门课全弄线上了,等着要是被系主任找谈话了再说lol(为啥感觉我叛逆期还没过??)简直太同意你这篇里讲得了,我也是搞不懂我们系怎么还有人上赶着要面对面课堂教学,英国人是都被这个政府给搞傻了么【翻白眼

    1. 曼城作为重灾区居然如此鼓励师生频繁亲密接触,这岂不是明目张胆的拉全国后腿哇?听说纽卡斯尔已经收回面对面教学要求了,只有理科实验室部分是面对面的

  3. 平时都是邮件订阅,很少发评论。
    挺喜欢看Joy的博文的。

发表评论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徽标

您正在使用您的 WordPress.com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Twitter picture

您正在使用您的 Twitter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Facebook photo

您正在使用您的 Facebook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Connecting to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