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西蒙-威呀

Simone Weil (Weil发音类似于Way-i)是个20世纪上半叶的法国女哲学家。最近几年她是学术界特别火的一个法国人,她的名字频繁出现在我和小巴各自看到书籍和文献上(而且众所周知俺俩学术品位是非~常不同的,咳咳,社会学万睡~),简直有女版福柯的架势。戴高乐当年说她就是个神经病,但张嘴闭嘴还老引用人家,完全欲罢不能。

这个人的哲学呢,我还属于半懂不懂状态,她应该属于她那个时代的理想主义吧,而我属于咱这个时代的精神过敏,所以感觉她的好多观点不能多想,想太多了稍不留神就容易有极权加民族主义了……。但不管怎么说吧,别看这个西蒙只活到了34岁,她现在是堪比另一个西蒙(波伏娃)的时尚女学者。因为有作品不说,她还有好多特别神奇的八卦——

你记得小时候咱都管学习好的同学叫外星人哇?恩,西蒙同学就是威呀,不仅学习好还很奇怪,所以从小学校里的绰号叫Martian(火星人),时髦吧?

她六岁的时候开始拒绝吃糖,因为她看新闻说一战前线的战士断糖了,她决定和战士们同舟共济。——6岁呀!!!妈呀!这是怎样的政治觉悟呀!我记得我8岁的时候,某事件让大家慌忙囤粮的时候,我最开心的就是爸妈批准我买了超大一堆糖(啧啧,说起来难怪至今俺还是个无党派人士。。。)。

她一辈子献身正义事业,为了了解工人疾苦自己跑到工厂打工,八个月换了三个工厂;27岁的时候跑去入伍支持左派在西班牙内战的工作。无奈从小体育不及格,外加极度近视,训练靶场归来,领导们紧急做了一个决定,就是保存革命队伍实力的首要工作就是想尽办法让西蒙女士远离枪支武器,一定要确保在敌人的子弹飞过来之前,大家不要先被西蒙女士的子弹打到……果然西蒙-威呀

但更为威猛的是,她和大Joy家还蛮有缘的——几年前刚搬来的时候我就发现俺家门口有一条路就是以她命名的,但后来才知道原来不仅是因为她在俺们村儿生活过,而且因为她的墓就在离俺家庭医生诊所步行1分钟的墓地里——嗯,大Joy的医生的诊所在“墓地巷”( cemetery lane),很牛吧。然后她身患肺结核,所以去世前住在俺们村儿的传染病院里(其实是疗养院啦,不过里面基本都是结核病人),然后那个传染病院的遗址吧基本就是俺俩现在每天买菜的超市……

嗯,什么话都不要说了,大Joy已经无语了。猿 粪 呐!

别看离这么近(或者说正因为离这么近),所以我们还真没去过她的墓。

周日下午,感觉长达一个世纪的清尾招生终于基本宣告结束了,小巴探头说,走啊,我带你“春游”,咱去给西蒙同学扫墓去呀?

我说好呀。

然后我俩就蹦跶蹦跶出门了。一般我们的行程就在医生诊所结束,那天又往前走了几百米,果然,树丛后就是一个墓地园区。

一进墓区——西蒙~我们来啦。。。。。啊?

怎么这个小社区墓地居然这么大!

而且因为不是什么知名墓地,完全没有指示牌的说!

哇靠,西蒙,你在哪里哇?

我们在墓地里转悠了一下,新老墓碑交杂在一起,有的老墓碑歪着斜着,神不知鬼不觉的已经沉到地下的石栏还冒出个犄角绊你一跤,而也许正是因为有老墓下沉的原因,地下密度并不是很均一,所以远远看去都是平平的草地,走在上面感觉深一脚浅一脚的,偶尔还有点“弹性”,完全不知道这是踩到古人的哪个部分了,矮马,劳驾劳驾,啊不好意思,借过借过……

好不容易从第一块墓碑群跳回到柏油路上,向左看,一望无际的坟头儿

向右看,一望无际的坟头

墓碑上的字还都特小或特花哨,完全不好认,这得找哪辈子去啊?

所有网站都只说她在俺们村儿这个墓地,但没有任何一个网站给出任何寻找提示。当时俺们手上只有这个墓碑的截图—

居然还是平躺在地上的,更难找了……

等等!大Joy名侦探柯南附身,看到图片右上角她旁边的那个墓似乎墓碑是个打开的图书的形状——哎呦,文化人哎?——马上告诉小巴:缩小范围,在碑林里聚焦书状墓碑!小巴说哇你太天才啦!

大Joy毛利小五郎附身——哇哈哈哈哈~。。。。。哈?

我俩抬头四望,发现——墓地里恨不得1/3的墓碑都是打开的图书!!!——哇噻,不好这么虚荣吧,你们英国人阅读量欧洲倒数的好不好?

(当然那个书状墓碑不是爱学习的意思,是圣经的意思哈哈哈)

啊!!!!!

然后原本挺小文艺后续小酒的一个春游,秒变排雷一样的对墓地地毯式搜查(伴随着诡异脚感引发的内心独白:“阿呀骚瑞,哎呀打扰了,矮油不好意思哈”)

最终我们在园区几乎最里面,找到啦:

不知道是不是和近视有一些关系,我感觉西蒙的大部分照片都显得好调皮!迷之微笑。嗯,她的人生太超乎想象,所以后世也来调皮她,所以就用这个存在主义漫画做结尾吧。

花开时节

感谢右翼政府的毫无原则缺少大脑出尔反尔,高教界得三天一调整五天一变化,所以整个暑假即便没有了学术会议依然干不了一件正事,前一阵是忙教学安排,最近一段时间忙的是招生。嗯,所以上周英国开始eat out help ou餐饮t打折计划之后,俺和小巴就去wagamama“报复性”大吃特吃去了,一顿饭政府付一半,所以总共才花了17块钱,好爽!——哎其实也不是什么报复啦!羊毛出在羊身上,那些政府拨款都是从俺们那40%的税收剥削来的啦,所有更多的是一种自己请客不吃白不吃的架势,啊哈哈。最重要的是,出门遛达就是遛我们的MLB新口罩去了。嘎嘎,一个是所向无敌小熊队的,一个是那个废啊不费城人队的(中文水平2级阅读理解:请问大Joy和小巴分别喜欢哪个球队?啊哈哈哈哈——这道题答错的绝对都是故意的!嗯。)

今天这篇博客题为《花开季节》再合适不过,因为今天是英国A level也就相当于高考发榜的日子。

对于很多“年轻人”——这是政治正确的说法,其实更确切的是很多“大孩子”——梦想成真或改变人生的一天。

本Director of Admission——虽然是“strategic”那个分派的,即原本应该属于“运筹帷幄幕后操作深思熟虑”那个角色的,妈呀,今天也披挂上阵一年一度的英国“本科学生抢夺战”,官方名称Clearing,即各高校队那些没有被自己心仪志愿录取重新回到招生市场的学生进行系统“捡漏”的程序。大Joy我这个更喜欢躲在网页后面安静的“暗箱操作”的家伙从今天开始也要抛头露面了,不仅在网上迅速搜索合适的学生,而且一个一个地给学生打电话敦促/吸引其赶紧确认offer。因为“清仓期”(clearing)大部分专业的所剩席位都不多了。

对于我来说,是为了达到招生指标而已,他们越早确认,我和同事可以越早转过头来做下学期网上教学的“正经事”;对于他们来说,是人生一大选择。

……

在此特意强调这一点,因为打了一天的电话,尽管尽我所能帮助我能经手的年轻人做出我觉得至少对得起我良心的建议,在一天结束以后,我还是忍不住给我在西半球的表姐表弟们群发了一条信息:如果你已经有小孩,或者决定要小孩的话,请努力工作让你的孩子住在精英区!

虽然我西半球的的表姐表弟都在北美吧,但我觉得世间的“不公平”真是一样的。

之所以有这种吐槽,是我们的右翼政府在取消A level(即高考)考试之后,要各学校的老师用其对学生评估的成绩作为高考成绩——但右翼政府又不是那么相信平民,所以要对各学校上报的学生成绩按照学校以往的历史技术进行“合理”翻译——这些说起来都没什么错,但实际操作起来其实就是好的依旧好,坏的更糟糕。所谓的“邮政编码歧视”,真TM厉害。

今天我看到有老师对三门高考成绩估分AAA,学生模拟考AAB的,结果政府(按照那个地区历史平均考分)给出的最终得分居然是CCD的!!!!!

我靠!!!

虽然这意味着更多的学生“只能”来肯特这个名气拼不过咱母校LSE这种金牌老校的大学,但你能想象大Joy当时特别操蛋外加“政府你TMD是外星际的嘛”的心情嘛?

(请脑补“猴挠墙”的场景)

尤其俺们肯特虽然不过50来年的建校史,但咱社会学系全科研水平英国第一,全世界排名150强,但我还得“安慰”一部分因为成绩被政府调低而被我们录取的学生:我理解你被老牌但实际很烂的学校拒绝的失望,但是好消息是我们这种英国第一、世界一流的社会学系录取了。我感觉这是一种双重歧视——我们学院和我们的学生都需要为我们的“非名贵出身”而” 妥协”。

double-what’s-the-‘f**king-f**k-times-three!嗯。

对世事不公的终极(啊不,中年)不满之余,我还是对于能改变至少几个青年的命运而特别开心的。有一个被法学院拒绝,本意要去做social work的孩纸在听我说社会学的妙处之后,今天一天居然给我写了三封邮件的考生,哈哈哈哈哈哈,虽然至少在阅读其中两封邮件的时候我都在应付心里暗骂“去你妈右翼政府”的电话的时候,但我真的特别开心。

你若问我今年clearing的心得, 我只能说,感谢爸妈辛苦一生让我闯荡天涯无歧视之忧,如果你为人父母,真的,为你的子女好好加油,因为这个世界的“系统性不公平”(systematic inequality)超乎你想象。

……

Alevel发榜日原本是诸多青年理想照进现实的日子,但和这个冷酷世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英格兰长达一周的炎热带来的花卉的盛开,比如大Joy家的万寿菊——

比如俺家起初看起来特别handmaids tale或者特别“容嬷嬷”(下左图),但后来还挺好看的snapdragon

还有俺家“只要拍摄角度好,辣椒也可以充当小茉莉”的小辣椒——

IMG_3688

还有那天伴随着小酒的阅读所受到的启发,小酒变花瓶,嘎嘎,这算学以致用吧——

更重要的是我家的“路易五世”小向日葵。

嗯,之所以命名为路易五世是因为路易十四是历史上的sun king呀! 向日葵,sunflower自然还属于“路易系”的。因为冒出了五个花头,自然是路易五世。哪天他们能冒出个路易六世或者七世什么的,大Joy自然高兴还来不及—

IMG_3801

总之,花开时节,只能祝福各位各得其所。

STAYCATION-4

哇,这样的eggs benedict还是可以的吧?

四天的家里蹲度假要争分夺秒好好自在。想了想,还有什么传统度假项目没有完成呢?你们觉得呢?——当然是书啦!几乎每次出游回来俺都会写一篇“说书”吧,哈哈哈。而且我和小巴琢磨了一下,一般我们度假最后一天因为怕误飞机误火车等等,所以一般都不安排啥项目,基本就是找个舒服的地方看书咖灰吃蛋糕,然后午饭后早早打车去机场,托运了行李过了安检就安心了,贼不走空地再在异地机场买点零食什么的,然后再找个机场里看起来比较舒服的餐馆,点上好吃的好喝的,把书掏出来,一直看到登机门出现……

嗯,所以最后一天的任务经常就是把一路上没有看完的书消灭掉(机场里保不齐再顺两本封面颜值好高但自己也知道不太可能会看的书),然后在飞机上感叹时间飞逝,追忆似水年华——别说,这回Staycation看的书还真的都跟追忆似水年华有关。

首先是这本日本裔北美小说家Ruth Ozeki的疑似半自传体小说,A Tale for the Time Being

41cAjMjvOCL._SX324_BO1,204,203,200_

这本书一开始就很抓人。主线是一个叫Ruth的女作家在海边捡到了一个塑料袋,里面包着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这本书,打开一看,里面的内容却是一个叫长在加州十几岁时却因父亲被游戏公司炒鱿鱼而搬回日本的青春期女孩Nao写的日记。日记里记录了Nao搬回日本的各种不适应,她的禅学奶奶,还有她和父亲两个人因为自杀念头而对时间和存在的各种感触;而创作卡壳期的Ruth则借助这个女孩的日记梳理了自己的生活。一本书,至少四个人的似水年华,但也正因为年华如水,所以即便没有亲缘关系,个人经历似乎也有各种交汇共鸣——嗯,好像被我说的有点枯燥,其实这本书内容上也是天文地理哲学历史都交融在一起的,所以有时候像读故事有的时候像读散文。

跟这本书几乎相反却可以说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下面这本Footprints: In Search of Future Fossils

81DzlG7XKfL

这是用那天录像的银子买哒!报销时间仓促所以看着差不多的赶紧下单,到手的时候我只知道这是一本“从未来的人类考古的时候,会怎么看20世纪和21世纪的我们”这个角度讲环境的书。角度挺新颖吧?换句话说,我们的那些似水年华啊,大部分也就挥发到空气里了,如果我们运气的话,有些生活点滴日常习惯(比如垃圾填埋场封存的生活垃圾)凝固成化石,在几千几万年后在博物馆里告诉未来的人类我们存在过——而我们留下的那些“印记”,会让那些未来的人们怎样看待我们呢?

看了三五页有点失望,因为作者居然是搞文学的!本以为是一本开卷有益non-fiction,莫非要当beach read来看?迅速地浏览了接下来的三四十页,越读速度越慢,因为越看越有意思:作者是搞文学的没错,但书里讲的一些科学知识(比如微生物足迹)很准确,而且因为是文学出身,同样是讲环境政治的书,行文张弛有度引经据典,有的时候像在读故事,有的时候像在听分析,而不得不说,在环境关注上,那些作者散文式记录的“故事”其实比道理更让人动容。

Staycation期间顺便还鼓捣了一下著名的Her Story这个碎片式叙事的游戏,细思极恐的游戏,但为了理解现在年轻人“断片儿”式叙事方式以便以后更好的判作业(哈哈哈哈)我也就咬咬牙玩了。Silva的新书还可以,完美嵌入covid疫情,有点鸡贼哎!

啊,总之,愉快的几天就这样度过了。这回没有飞机,坐在自家比飞机座位舒服多了的沙发上盘算着这几天的过往,然后我就想,为什么一定要“追忆”似水年华呢,普鲁斯特写的最后一卷叫Time Regained,或许欢乐年华可以永驻咧?

很政治不正确地篡改了le carre和naomi klein的书封,哈哈(蓝色书底口号灵感源自爱宠大机密里的兔za!),给staycation游记压轴的照片必须是这张:

Stacation-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