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嘎,你能感受到标题叹号中的种种怨念嘛?
印象里台湾是个特别美味的地方。这回“跋山涉水”地历经26个小时空降到台北开会,别看时间紧天气热,心里想着小算盘是至少可以吃个肚歪回来。结果呢,不知道是自己去错了地方还是自己去错了地方(我想我一定是去错了地方,嗯),总之这几天下来,不论是自己在台大附属宾馆及周边吃的东西,还是两个会议主办方们带我们去吃的各种中外馆子,我都只有一个感觉:不好吃!不好吃!真的。不。好。吃!
如此尴尬,好让胃口抓狂!尤其倒时差凌晨三点被饥饿唤醒两眼发光的瞬间……忽然想起来反正也没什么盼头,立刻绝望地再次晕死过去~唉!
这是不是一个特别得罪人的博客啊?不过真的很失望啊,我主要有两个不喜欢的地方,第一个是被有意无意带去的这些餐馆,炒菜好像特别喜欢炒过头,软塌塌的,没有口感;第二个是没有什么味道——不是说不咸,够咸,而是尝不到各种食材原本的味道——英国是因为东西都是蹲熟的,没什么味道也就罢了,宝岛台湾按理说物产丰富啊,味蕾没有得到满足。至于台湾的夜市小吃什么的,我估计会有好吃的吧,但是天气好热好热,即便夜里也觉得好热,所以看着那些小摊贩也望而却步没有尝。
当然,觉得台湾“不!好!吃!”和这次没有时间去鼎泰丰这样的地方也有一定关系,所以在机场很不甘心地买了纪念T恤,长这样——
买了块眼镜布,长这样——
一切尽在不言中吧……
今天到家第二天,英国又是一个难得的艳阳天,支起锅子开始烧烤,三文鱼、吐纳鱼、墨斗鱼和龙虾……麻麻隔空评论说,你这是被台湾饿的哇?——
嘎嘎嘎嘎,待我好好学习,回头找机会再去台湾给台湾“平反”哈哈哈哈哈~
虽然吃上差强人意,但华语界,台湾真的是不可小觑的文化中心,我觉得80后以及比我老的“中年人们”(这真的是一篇得罪人的博客,啊哈哈哈)小时候都受过各种台湾传来的各种文艺熏陶吧。不管你多么左,要是把台湾飘来的文艺从童年/少年去除,那年少时光将显得非常空洞啊!——从这个角度讲,台湾的文化软实力确实很厉害。这回去台北,发现台湾也因此确实是个很好看的地方。
这篇先说说书店里的风景——台北的书店太让人惊艳了,这回因为时间紧,其实我只有半天自由活动的时间,然后还四处乱转了一下(下一篇说),所以书店也只是在晚上蜻蜓点水般地去了趟诚品、金石堂、联经书房,还有茉莉二手书店。然后,哇,收获好大——
啊哈哈哈哈~乌龙院早有耳闻,不过还真是第一次看。各种无厘头和香港的老夫子还真是很不一样。
虽然没有吃到好东西,但是收获了很多关于吃的好书:第一个是两本一套的台湾画家张哲铭画的两个长卷:夜市和菜市
书封上的宣传是:台湾的清明上河图
回家打开一看,果然(上为夜市一书,下为菜市一书)——
好长好长,放几个局部上来——
长卷背面是讲解——
更为给人惊喜的是下面这一本《艺术家的一日厨房》:
这本书是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如数家珍般地梳理了台湾这个小岛上1895到1945年期间的26位画家,没介绍完一位,再附上一个符合这个画家性格或画风的一道美食的菜谱,比如这样——
你说这是不是个绝妙的主意?秀色可餐嘛,审美和胃口向来就是在一条神经反射弧上的。如果艺术家是一盘菜的话,你会把莫奈、梵高、伦勃朗什么的分别想象成什么呢?要我说,就是干煸四季豆、烤土豆和烧茄鲞~ yum yum yum
擦擦口水,说点跟吃没什么关系的。一个是下面这本关于台湾精神疾病患者生存现状的纪实作品
作者是个学精神医学并且入户帮助精神疾病患者及家属的社工。书里分几部分,分别展现了精神疾病患者、患者家属以及社工各自的困惑和难处。
很多细致的观察,但比较遗憾的是没有更为深入的讨论,是一部纪实文学。不过让我想到了另一个此行的感触,就是我觉得台湾的翻译要比大陆很多地方显得要体贴更有人情味。一个是对“精神障碍”或精神疾病(mental disorder),翻译的是精神失序——如作者所说, 对于很多患者来说,他们面对的并不是自己功能“障碍”而是世界的“失序”。另一个是那天在台大医学院看到关于老龄化社会的展览,我发现台湾把这个词翻译成“高龄化”。
我想国内如此之大,估计这些不同的翻译也都有用吧,但是展览、出版物等等这些公开渠道,是否会有意识且一贯地选用“政治正确”——或者说更为有利于弱势群体的词语,我想国内还稍微差一点点。
另一个很有趣的发现是这一对儿关于社会学和人类学的面向大众的通俗有趣介绍书籍——
翻了几页,挺酷的。都是从新闻热门话题谈起,介绍两个学科比较核心的议题。是个了解两个学科不错的中文读物,而且也是了解台湾社会热点的一个好数目哦!下次去台湾之前看看,是另一种Lonely Planet导游哦!
我也很喜欢《巷仔口社会学》书封那句“开了社会学之眼,就再也回不去了!” 嘎嘎!同意!
最后说说这本关于日本殖民时期漫画的书——
这又是一本关于了解台湾特别好的书哎!尤其是如果你和我一样,一直搞不懂台湾和日本那种剪不断理还乱地情结。比如原来清朝政府把台湾割让给日本的时候,台湾几乎没有什么基建,基本就是一个无政府主义之地,以至于日本人琢磨要不要干脆直接转手卖给法国人算了,后来还是没卖,投了很多钱,把现在台湾给搞起来了——这个不仅是这本书自己说,我觉得从国立台湾大学的起源以及台湾现代美术史可以看出来。
当然这本书是日本人写的,所以要是有点偏见也有情可原,不过整本书读下来,我还是小有点佩服日文讽刺漫画的勇气的哎。举两个例子,一个是(下左图)讽刺日本本土人封闭无知,一个日本老爷爷对老婆子炫耀从台湾寄来的“蜜饯香蕉”,其实是台湾特产乌鱼子。
另一个(上右图)是台湾想自治建立议会的时候,跟日本殖民政府的沟通基本就是鸡同鸭讲,日方和台方对这个议会的想象完全不是一回事,如同双方都谈起“牛”(议会的象征)这个词,但日方脑海里浮现的是日本的旱牛,而台湾人想的则是台湾的水牛~
说到power struggle这件事,要记录的一点是,上周末是对于香港挺关键的一个周末,在那个时间段在正在大选的台湾讲着“de colonising (science) governance”,隔岸关注香港事态,是个有点奇妙的经历。
(未完待续)
大陆自由行没了,对台湾的旅游业和餐饮业应该是很大的打击吧?所以餐饮水平下降了?
大陆取消的只是自由行啦,团体旅游没障碍,我看人还是蛮多的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