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好玩的

IMG_3038

最近又去了一趟荷兰的莱顿。喜洋洋N天前嫌弃+鄙视(仿佛嫌弃还不足够,哈)+怨念+闹心地表示俺忒没想象力,一天到晚往荷兰跑(啊哈哈哈哈,亲姐才会有这么复杂的心情)。嗯,因为大Joy做科技社会学嘛,长话短说就是干这行越久,越觉得荷兰历史上有很多让俺感兴趣的事情嘛,尤其是黄金时代那会儿。以前是读了很多关于荷兰历史的东东,做了好多笔记,学假这一年才有时间自己去慢慢亲眼亲脚以及亲“爪”(哈哈,下面有例子)去勘察嘛。

尤其是满满浸入荷兰文化,才越来越感叹——你说都是经常下雨的北欧国家,怎么荷兰就那么干净那么有品质,大不了颠儿就那么幽暗那么捉襟见肘咧?(真的,虽然小时候麻麻带俺去过荷兰,但是真正让我“耐”上荷兰的是在英国住了几年之后,再次去荷兰,猛然发现:哇靠,为什么荷兰住宅的窗户都辣么干净,为神马英国人不会定期雇人擦窗户?!靠,如果Green Party下次把这个列入他们的竞选誓言,我肯定选他们!)——最近又去了一趟莱顿,虽然大部分想干的事情,因为各种狗血与狗屎而没有干成吧,但是大Joy还是习惯性地在“课余”有点收获滴!

(有看官可能会和我有同样的问题:“狗血”的事情和“狗屎”的事情有什么区别?我的区分标准是,“狗血”指那些可以以后在和朋友小酒时哈哈大笑的事情,而“狗屎”指那些让你觉得匪夷所思唯有小酒让你可以假装短暂理解的外太空事件~哎,很可惜的是,不管你是一只多么韦伯视野里的理性的“现代人”,狗血和狗屎偶尔还是会贱兮兮地撩哧你的生活,要么大狮子说这是风险社会呢。)

在说俺在莱顿的课余收获之前,先说另一个“好玩的”——大家注意到美国喜剧人Hasan Minhaj在Netflix上有个Pariot Act的节目嘛?真的好好看。我觉得已经比Seth Meyer和Trevor Noah都更好看了(虽然我最经常看的是Stephen Colbert)。尤其上个月从北京回到英国之后,补看到他的关于华裔起诉哈佛大学种族歧视的那一集(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m5QVcTI2I8),太赞了!值得看到最后两句话。

现在回到莱顿。猜猜这里是哪里——

IMG_4461

嗯呐,这里就是离莱顿不远的Rijnsburg哲学家斯宾诺莎的故居,而背景那个书柜里的书,都真的是斯宾诺莎的书!!!

斯宾诺莎在这里只住了3年,其余的时间要么在阿姆斯特丹(和伦勃朗住的不远,虽然目前以我读到的史料,没有史料证实这俩真的会过面,但是我想象他俩和我们和附近的“smoker guy”一样:虽然不知对方姓名但在遛弯的时候不止一次打过照面,至少是陌生的熟人,路上碰到会相互点头致意)要么在海牙,但是唯独这个斯宾诺莎故居被做成了博物馆。

IMG_4452

两层很小的房子:楼下是两间屋子和一个厨房,一个狭窄而陡的楼梯,楼上一左一右又两个屋子的空间——有点让我想起在侃村租住的房子——尤其采光和侃村的房子一样,远不如大多数荷兰住家。

从斯宾诺莎故居的阁楼上向外望去,一来羡慕嫉妒恨他现在的邻居,二来不由很多感慨

IMG_4484

其实我并不懂斯宾诺莎哲学,确切的说我都未曾试图读过斯宾诺莎的原文——学过哲学的都会告诉你,斯宾诺莎是哲学家里最难搞懂的,而对于那些少数有灵性又肯花耐心去琢磨的哲学家来说,读懂斯宾诺莎确实是个“沁人心脾”的经历——我对于斯宾诺莎的了解,仅限于大众哲学的皮毛。

记得2014年初大Joy养了一盆仙人掌叫斯宾诺莎哇?嗯,我对于斯宾诺莎的追捧也就是大众粉丝水平的,或者说是很朴素的——即我很佩服他在17世纪荷兰社会在寻求重返中央集权的时候,站出来大声歌颂言论自由和思想自由的重要性,以及呼喊“自主选择无知”的愚昧,这使得他被犹太教会驱逐,成为人人避之不及的异类,但也使他成为后世的一类楷模。

Hirszenberg,_Spinoza_wyklêty_(Excommunicated_Spinoza),_1907

(Samuel Hirszenberg的Spinoza

记得在哪里看过,斯宾诺莎一生大概过着相当于现在每年5000英镑的生活(真的很简朴好哇!)。除了哲学家这个副业之外,他在世时的“正经”职业是个磨镜片的——没错,就是维米尔那个发现显微镜、望远镜、针孔成像的时代中磨镜片的——我觉得当时对凸/凹透镜的痴迷“这和”到现在来说,斯宾诺莎基本上就是当时的app developer,嗯。

所以你能猜出来下面这个怪物这个是什么吗?

IMG_4474

据博物馆介绍(除非博物馆英语不太好)——这就是斯宾诺莎曾经用的磨镜片的机器!!!!!!

斯宾诺莎曾经亲手用过的!而大Joy也上了爪子——

IMG_4479

你说这算不算跨越时空(和几万个游客带着各种细菌的手纹)的和斯宾诺莎的一个high five?!

其实斯宾诺莎故居还真没什么人参观,我们去的那天除了我俩,一共还有两拨三位游客,而且居然都是50岁+的男性!!!完全让我觉得很想挠墙。

除了斯宾诺莎,这次去莱顿朝圣的另一个大师是被誉为“欧洲导师”的Boerhaave

IMG_2972

哎,即便你对其啥也不知道,看这个博物馆的海报你也大概猜出个八九不离十了——Boerhaave是一代名医,还是个鼎鼎大名的化学家。以前好像是莱顿大学三重教授(三个学科的教授),因其直白明了(/深入浅出)的讲课风格,吸引了很多外国(医科)学生来莱顿听他讲课,然后这些学生分别成了他们各自国家的“海归”,担任各自国家相对应的863,973计划,以及相对应的985,211工程,由此造就了其“欧洲导师”的名望。

所以大Joy一定要拜访哦!

IMG_4400

上面这个是仿照当年莱顿大学“解剖剧场”建造的模型,现在是Boerhaave国家博物馆播放科普片的剧场,因为楼下的坐席都是荷兰语,而英语版解说只有楼上的“站位”,大Joy自然就跑到楼上去啦!这个解剖剧场原版是这个——

IMG_4449

作为一枚前医科生,我想说,把解剖教室打扮成这样还真的是由衷闷骚的,pfpf!

每次和小巴这类没有一点医学背景的“麻瓜”一起看这种展览的乐趣就是,不管什么他都觉得哇~原来是这样哇(比如看显微镜下的红细胞),各种大惊小怪,让你觉得门票花的巨值,哈哈。

IMG_4434

我比较惊讶的是,这个纪念17世纪医学大儒的博物馆展品还是很新的,比如还有下面这个——荷兰科技小城Delft研发出来的智能手,有点西部世界的样子哦!

IMG_4440

另外,记得以前做学生的时候,房间里贴过一张爱因斯坦吐舌头的那个海报?我觉得吧,要是当年有点文化,我就贴下面这个吐舌头的图像了,嘎嘎嘎嘎——

IMG_4425

后来从莱顿又去了海牙——比从俺家去侃村上班还要近啊,去年9月去了画家Mesdag的全景图,Mesdag是个早年就经济自由了的生意人,然后转向美术,除了他让梵高惊叹的全景图外,他的画都还蛮不错的哈这回直接去他故居博物馆,看他收藏的画。但这回参观,发现藏品还不是最让人震撼的,最让人震撼的是——哇,他们家好牛啊,果然资产阶级画家就是不一样,你看著名的和平宫就在窗外哎!

IMG_3099

不过后来看简介说,好像和平宫就是Mesdag住在这里的时候开始建的——也就是说,当年这里是大工地?嗯嗯,原来资本家也会被工地干扰,心里立马就平衡了

另一个不到现场还真发现不了的细节是,原来Mesdag也有一个小癖好,就是他特别喜欢下面这幅羊头,喜欢到把它和他父亲的画像一起挂在工作室,喜欢到每天早上去工作室绘画的时候,进屋都先跟这只羊头打声招呼。矮马,原来还有比大Joy与AC更为精神/神经的组合哎!赶紧拍一张,顺便想到,回头要发给绰号Prof Sheep的老大!

IMG_3153

总之,最近玩的也就这么多了。

作为一个搞科技社会学的家伙来说,最近新出的下面这本书也很不错哦,适合周日下午窝在沙发上看!

9781786076007_10_1_1

五月份踏踏实实做人,老老实实干活,争取月底再high吧!

IMG_3022

(妈呀,为什么荷兰白天的月亮都显得比英国黑天的有格调?)

复活节满血复活

从国内回来发骚发的比预想得长好久,然后英国天气又忽然如夏天般炎热(22度完全T恤短裤的节奏!)让我继而又得了热伤风,所以最近很打蔫儿,但这并不妨碍孝顺的大Joy(嗯哼)鼻子堵塞着打请安电话给爸妈,结果被粑粑嫌弃说“跪安吧跪安吧,听你喘我都累得慌”——我吐槽过几个月前麻麻感冒还赖我是电话里传染的哇?哎,世界上果然亲爹亲妈最难对付!啊哈哈哈哈。好歹复活节都结束了,虽然鼻子还是红的,我坚决认为怎么着也应该满血复活了吧?!

周末去伦敦看戏。而对于小巴来说,这个复活节最大的收获无外乎这个——

IMG_3204 copy

小巴最爱之经典好吃无比低档无底且曾经折腾大白菜大概寻觅了半个盐湖城才找到的垃圾软糖Jujyfruits——此软糖巨草根,以至于在米国不是便宜店还真是不好买呢!在英国和欧洲我们找遍了所有糖果店,从来没有发现进口过。

结果居然这周末在前几个月伦敦市中心新开的一家北美糖果店里找到啦!!!——虽然(小巴怨念说)一盒要5胖子(6个半刀)吧,但是(大Joy分析说)总比机票便宜呀!小巴立刻觉得生活真丰富多彩。哈哈。

这回去伦敦主要是去看Maggie Smith的新戏,A German Life

C2A9F079-E444-42D9-A377-F9382509BB38

 

(右图来自The New York Times)

妈呀,80多了,不仅重返舞台,而且这部戏是个不折不扣的“独角戏”——即全戏100分钟,没有中场休息,一气呵成由Maggie Smith扮演的主人公坐在椅子上向你婉婉道来一个纳粹时期宣传部女秘书的一生。

布景、音效、灯光都很简单却很精致,随着Maggie独白的深入,夕阳西下,整个剧院最后只剩下落在Maggie身上的一束暖光,而舞台也在你不知不觉中慢慢伸向你的面前。

二战的故事大部分人都读的太多了,所以故事本身没什么特别让人新奇的地方,但也许恰恰是这种“熟悉”的脉络能让你聚精会神地听100分钟才更显Maggie的功力吧!

Maggie的表演当然很牛逼啦,不过呢,说实话,至少我们看的那场有几个地方我觉得她说的有点赶,要是能再多停顿一两秒,效果会更好,不然我感觉我还来不及消化她就已经跳到下面一个桥段了。但是看戏那天是复活节周末哎,而且已经演了很多场了,是整个演出的中后部了(一直演到5月11日),我想老太太估计也想赶紧说完赶紧回家吧,哈哈哈哈。

和很多关于二战时期的作品的一样,这个戏主题当然不是简单的反纳粹,而是在反思当年的暴行之上体现人的复杂性,以及个人和体制之间的矛盾等等。所以很多“中心思想”也是预料之中的,不赘述。只是有一段预料之中的台词给了我一点预料之外的振动。即Maggie说到当时德国人对二战的责任的时候,她(/剧本)说她认为绝大部分德国公民,包括如她这样的宣传部职工,都没什么可负责的,因为对于那个情景下的他们并没有选择,甚至战后她在苏维埃的监狱里她认为苏维埃对待她这个普通工作者是很不公平的,尽管这并不意味着她认为纳粹没有错……然后她说,如果有什么可以指责的话,那么当年的德国人犯的错误就是无知。对,就是有意识/下意识地主动选择无知与无视——主观上拒绝了解那些坏消息或者负面讨论。

剧本继而说,但是那和今天的那些主动跳过类似叙利亚新闻的人有什么不同啊?

对啊,时过境迁,可是还是有那么多人用我的话讲就是“自主选择愚昧”——跨文化跨地域——而且丝毫不认为这种鸵鸟政策有什么危险性或者是怎样的不负责。

这部戏很刻意地避开了英国脱欧这件事,可是我却很难不联想到每次回国都会被揶揄“谁还会看主流媒体的新闻啊?”

……

……

除了Maggie Smith,我们还去了大英博物馆最近的Munch特展

IMG_3251 copy

虽然绝大多数展品是Munch的版刻画,但真的比我想象中还要好,非常值得一看。

尤其还有Scream的版刻,右下是小巴拍的到此一游留念照,小巴事后说,如果你把它当成一幅艺术品来看的话,你就不会觉得是他手潮。。。咳咳咳。

最后,如果@Yueming在看这篇博客的话——你知道孟非的小面已经开到伦敦了哇?!

回国篇-那些看不见的

之前的两篇都挺和谐的,这篇要吐槽了。

不知道是不是和这次回国正好赶上两会有关(每次大Joy会很“自觉”地等两会结束再回国),还是和国内的电子化程度远高于欧洲有关,总之,这回很明显的一个感触是,新闻类纸质期刊变得很难买。在国内晃悠了一周,每次买报刊杂志的报摊不是关了就是完全没有以前我买的那些杂志了。第一次看到贩售新闻类杂志的,还是在长沙火车站,不仅这一期有,还有上一期的,上上一期的,上上上一期的,让人惊喜、惊讶,不由得又多想“新闻”期刊是不是已经沦为到跟《故事会》一样卖的。尤其我遇到的很多人都说他们早已不看新闻了。

当然作为一个社会科学学者,我知道这只是我个人偶遇,毫无代表性。但有的时候我会(杞人忧天地)担忧,一个不再面对新-闻地社会,还会看到自己的位置嘛?

回国看到了很多有趣的事情,但是也看到了很多似乎国内的人睁着眼却看不到的事情。

IMG_2964

这是第一个这回回国让我感到滑稽得超现实的场景:这是在长沙火宫殿,一个庙宇改造的小吃城里的一景。反封建反资本主义的毛主席就被金灿灿地矗立在这个庙宇院子里的“小吃王国”前,作为当地的臭豆腐的最用说服力的“代言人”。——只有我看到这个情景的讽刺吗?你们也都看见了吧?怎么当地就没觉得别扭呢?

第二天去据说引发毛泽东感慨“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著名的橘子洲头,我拿手机环拍了一下当年毛泽东大概看到的视角——

 

 

我不知道毛泽东如果现在再站在橘子洲头会有怎样的想法。

尤其是,我们在他的巨型头像前,看到一家公司正在拍摄这样的广告——

 

 

我猜测这应该是长沙或者至少是湖南本地的一家公司,刻意跑到毛主席像前录制,估计选择这个有特殊意义的地点,也是为了给自己的广告寻求一些特殊的质量,或许他们是让观众/老板看到他们“向毛主席保证”的决心?或许是他们希望业绩获得毛泽东的保佑,沾点主席的仙气?……

难道他们没有看到这件事情的讽刺吗?

两会期间在北京有一次撞到东方卫视的一个节目的尾巴,节目叫《这就是中国》,是由一位镜头感特别好的复旦大学大牌教授讲的,很儒雅,很清晰,很职业,简直就是教科书版本中睿智深邃的“教授”形象。虽然只看了一个尾巴,但是下巴都要掉下来了。简单复述一下,这位教授说中国模式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不可能复制的,因为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靠打仗打出独立的国家,还有就是中国的工业体系和科技体系都是独立于世界的,所以世界上只有中国能跟美国说no。

嗯……首先我不太明白中国怎么就是唯一一个靠打仗打出独立的国家,我怎么觉得好像应该还有其他国家如此?还有工业体系我不敢说,中国的科技体系独立于世界吗?能独立于世界吗?

一脑袋问号之后,节目进入下一个环节,主讲人讲完是后面的几位特邀评论员的评论,当然都是男性。第一个评论员说,“日本几年前出过一本书叫《日本可以说no》……”我以为这是要对主讲人的观点做一个修正,但评论员的真正要说的是,啊,可是日本有那么多美国的驻军,这个国家根本完整的主权都没有,哪里有什么说no的能力?第二个评论员嘲笑了一下台湾曾被誉为亚洲的“民主灯塔”,驳斥了马英九之前说的民主民权民生这三民主义中,大陆只有民生做的好,而其实按照孙中山先生当年的标准,三民主义早在大陆实现了。这些年台湾政客打着人民福祉的旗号,哪个不是看着选票,而真正关心台湾未来的只有党……(呃,谁实现了什么先不争,这位先森,三民主义不是“民族”民权民生吗?我就看了5分钟,好像找出两三个事实错误来。)

电视上对台湾的分析还有一个很有意思——IMG_2643

就是好像国内的视频网络要在台湾落地被拒绝,然后台湾人民其实很喜欢看大陆的视频,台政府这种对连续剧等视频文化自然流入台湾的阻挠其实是源于深刻的恐慌等等……

嗯,这个分析有道理。只是让我联想到了其他一些连续剧和视频平台在其他地区深受民众欢迎但被官方封锁的情况。

后来我把上面两个段子讲给在国内见形形色色的朋友的时候,对方(70或80后)有的小有惊讶但几乎大家都会一笑了之,外加跟我说,哎呀这些东西也就你看,平时没有人看啦。

真的么?即便大家都在抖音和快手,这些主流媒体还是会有人看或被要求看的吧。你说一个电视节目或者一次新闻把某些事实和某些观点屏蔽在观众视野之外,确实也没啥,只是时间长了,看不见的便成了不存在的了,“宣传”与“新知”也就没有区别了,看不到的就不止是信息而是生活里的那些讽刺了。

回国篇-那些好看的

话说自从胡椒盐儿搬走之后,大Joy家后院院墙上的海鸥和松鼠明显增多。尤其那个小松鼠,妈呀,天天在以前被我们称为“Salt n Pepper highway”的木头院墙上,蹦呀,跳呀,冲刺呀,折返跑呀。妈呀,这些松鼠是嗑药了哇?俗话说“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我们这里是“村儿中无小胡,松鼠称霸王”。

自从3月中旬也一直没看见的是性格跟胡椒盐儿完全相反,每次见到人类都一副“矮马你怎么也在这里!”至今没有搞清楚自己是怎么从喵星掉到地球上的佐罗。

我以前一直猜测佐罗和胡椒盐儿来自同一家,因为佐罗经常跟着胡椒盐儿屁股后面亦步亦趋很葱白的样子,所以好久没见佐罗,更让我们认为这多半是真的,也就是说胡椒盐儿不是一只猫搬走的,还带上了自己的sidekick!啧啧啧,不论这俩搬到哪里,哪里可热闹啦!

回到正题,说说回国见闻,这篇先拣着好看的说——那当然得先放张关于自己的呀!哈哈

这回Honglin邀请我去班门弄斧,而我意外的收获是下面这个(左侧)海报哎!有没有特别Star Trek??我觉得很有那么点意思哎!所以忍不住给自己P了一个Star Trek的胸章(右图),自己对着手机呵呵欣赏了一晚上,特美。

哈哈。现在说点“真正”好看的——

20190228125112_8326

北京民生美术馆的这个庞茂琨的回顾展真的很好很好看。

IMG_2755

IMG_2725

我一直认为我很难喜欢那种把古典画拿过来加上现代元素再炒一遍的画作,这种例子很多,最近比较网红的例子是哆啦A梦穿越到宋代山水之类的(没看过真品,或许看了我会改变对这以个系列的看法)。什么流俗曲解之类的这些暂且不说,用现代元素像药引子一样将人引入特别容易画蛇添足。但庞茂琨这个展览真的不是这样的,不论是“舞台”、“浮世游观”、“迷宫景象”还是“折叠肖像”这几个系列都特别有看头。因为经典画面即便布满画面,也只是背景,真正“耐看”的都在庞茂琨的笔下。尤其最近在琢磨伦勃朗的自画像,这个展览作品里有大量作者的自画像,很有意思。

带了一本展览画册回英国,明年上课不讲徐冰了,讲庞茂琨的“此在”(there-being)。这个词很有意思,虽然我觉得不论是从字面上还是从含义上,翻译成“彼在”都更合适。‘There-being’,最直接的意思是there is,即,你和曾经的“那些”(e.g. 过往、经历、历史或经典)的观察、互动。因为展览里大多数是经典与现代的碰撞,大师与作者的碰撞,所谓“相遇此在”,正是跨越时空和境况的一次偶遇。但从另一个方面讲,(这里不拽一下专业说不明白)在rooted cosmopolitanism的信奉者大Joy看来,我们经常说的“being”(比如human being,人类),都是指一种存在,而且是一个“此时此刻”的存在,有自身逻辑和自身尊严的存在。但我们是here-being嘛?因“此”而“在”嘛?其实什么being啊,becoming啊,那个存在的状态,有多少是需要根据已经在“彼时”“彼地”,在那个外在于我们的“there”已经既成的事实构造的呀。如果没有和那些过往的观察和互动,我们能形成我们自我意识中的being嘛?这样说来,being其实本质上不是here-being,而原本就是there-being啊。而我们一直对于“他/她/它者”的好奇,对“彼”岸的向往,不正是出自于我们寻求理解自身存在(being)的本能嘛?相遇彼在,不是穿越,是求“生”本能。

总之很好看的展览,居然还是免费的!!!!!立刻让我对民生银行的好感增生1000点,哈哈。在北京的都要去啊都要去,这种便宜真的很少见!

最近很火的片子是王小帅的这部《地久天长》。

p2549356750

周六下午带俺爸妈一起去看了。先说个深沉的/正经的,我比较突出的一个感叹是文革题材之后,最近几年触动人心的影视作品好像都和失独有关,比如《亲爱的》(小孩),比如《一家两口》。

影片本身挺圆通平稳的,没什么可指摘的,也没什么“个性”,对于一个中国观众来说,基本上看到开头就知道结尾了,但我想或许正因为“平淡无奇”才会跨越文化地引起共鸣,才会获得国际大奖吧。

总体来讲,是个稍有沉重的影片,所以观后感说两个轻松点的。一个是看完之后,张总(AKA我爹)背着手一边往外走,一边感叹说:“年轻人都不会看得懂啊!”我跟在屁股后面接话说:“我看得懂啊。”张总呗儿都没打回了一句:“你又不年轻!”

>.<!! 哇!这刀扎的!这是因为那天没有给他买冰棍的秋后算账嘛?嗯,年轻的大Joy坚决这么认为!

另外一个是,看完电影,我觉得“邓英华同志”是全剧最郁闷的。不管你看还是没有看过这部电影,我估计你们当中大部分都不知道我说的是谁吧?因为一只猫事先教育我不许剧透,所以我就不告诉你们为什么了,但是如果你们没有看过这部电影,如果你们带着“邓英华是谁?大Joy为什么TA郁闷?”这两个问题仔细观看电影,一定会提高你们的观看体验。啊哈哈。

蹦四儿,跳起来!

每次回国其实大部分平时看的内容(包括国内的综艺节目)都被打乱了,但要是有一个人呆着的时候,不管是熨衣服、写PPT、回邮件还是瞪大眼睛望天花板倒时差,我总会把电视打开随便翻台,虽然收不着什么台,总觉得还是接点地气儿(尽管我知道大家都不看电视了……)。这次撞到一个非常好看的纪录片,是北京电视台的《医者》:

0

随机在电视上撞见的那集居然是讲人民医院的,觉得真的很好看。后来一口气在腾讯视频上全看完了。虽然在北医的时候我是个绞尽脑汁翘课的坏学生吧,但是上过医学院的真的会让你对人生和社会有不一样的看法,这部《医者》拍的真的很好。

与此同时,名气更大的一部医学类纪录片似乎是《人间世》——看了简介和片花,具体我还没看呢,估计会不错。但先扯个闲篇儿——“人间世”,“相遇此在”,感觉现在“有深度的中文”就是要把普通语言调过来说。所以我很兴奋地联想到,如果我把自己的名字“大Joy”也倒过来翻译,那是不是也会平增几分深刻聂?

转变中:“大欢喜”———————–>“大喜欢”——what!?

靠,还是摆脱不了庸俗啊!算了,认命吧。

最后,你不觉得这个农夫山泉的矿泉水瓶也很好看嘛?这就是AC的梦想啊——

IMG_3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