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周五开始,我就站在二楼书房窗户前看着邻居的儿子在他家和我家前院之间跑来跑起忙着往车里装回学校的行李——他家没停车位的时候,我们就让他们停在我家门口。妈呀,这大包小裹的,整整装了两天呀!
今天出门忍不住八卦地瞥了一眼,吓!后座和后备箱都塞满啦!我跟小巴说:就差把他家新买的巴掌大的小猫一起塞进去啦!哈哈!这不是已经毕业年了嘛,怎么还带辣么多东西回学校呀?!以前习惯性逃学的大Joy表示百思不得其解。嘎嘎
嗯,对啦,虽然对于大多数欧洲人来说,8月底最后那个周末即宣布了夏天的结束吧,可是对于英国大多数大学生和象牙塔里的家伙们来说,下周一才算是夏天“真正”的结束了——因为下周一大多数大学都开始陆续迎新(比如俺们肯大)或者老师就位开始迎新准备(比如小巴他们纽大)。
过着这个周末,该返校的返校,该收心的收心了阿!虽然今天21度的大太阳让人觉得完全和满心长草的5月6月没什么区别……
所以在周日的下午五点,倒了一杯小葡萄酒儿的大Joy觉得应该纪念一下大势已去的夏天,应该说说最近看的闲书和玩过的玩意儿。
嗯。
当然,国内的看客也不必心里不平衡地想,“你们居然才开学?!切,我们俩礼拜之前就集体上完开学第一(节广告)课了”。因为你想啊,你们都开学俩礼拜了,那里十一长假还会远嘛?!
嘿嘿,所以我觉得国内和欧洲的各位都需要安抚一下心里长的小草儿(北美的就比较惨了,有的北美同事8月中就返校了,真没天理,难怪你们每年都对感恩节小题大做,因为确实等不及圣诞节了)
前一阵比较有意的看了几本小说——主要是现在越来越没有耐心看小说了,这貌似是一种学术通病,但我害怕我会变成一个“没有文化”的叫兽,所以就像小时候(被)逼自己吃蔬菜一样,时不时要挑几本小说当作任务来看。
有些真的看不“懂”,比如Han Kang的The Vegetarian,看完真虐心,特别想吐槽,可是隐隐感觉作者这就要虐读者一下的——跟Patrick Melrose一样,满心地吐槽完全就是中了作者的“计”了,完全就是对作者写作的最大认可啊,作者看了肯定很“舒心”呀!但是你说作者这么虐我,我干嘛让他舒心啊,所以我憋着,我就是不吐槽,我就是很想挠墙……哎!!
但最近看的两个小说都还蛮好看的——
尤其这个The Sellout,大力推荐!!!
真的特别好看!我从来没觉得一个写美国黑人心理状态的小说会让我有这么大共鸣,而且对种族歧视讽刺得太好玩了,这本书是在Delft的时候有一天闹书荒拿起来看的——作者获得Man Booker奖那晚我俩难得看的直播,然后被其完全前言不搭后语的致谢词说得直喷鼻血,所以要不是闹书荒,我才不看咧!但看了十来页我就觉得,哎呦,难怪这本书得奖了哎!行文轻松但深刻,好几处让我在酒馆里啊哈哈哈哈忍不住笑得嚣张。
晚饭时现炒现卖给小巴讲了一个书里一个人物给一帮孩子讲的笑话:
一个黑人小男孩调皮,看见妈妈在厨房里忙活,就跑进去把面粉涂抹到脸上,说:“妈妈妈妈你看呀,I’m white!” 然后他妈妈 pia~一个大耳光扇过去,然后跟他说去告诉他爸爸他刚才说了什么。小男孩很委屈,哇哇大哭跑去找他爸。他粑粑看见他问:“咋了儿za?”小男孩说:“麻麻打我~~”“为啥打你?”“B-Because I said I was white.” 然后,pia,他爸是一个更狠地耳光扇过去,然后怒气冲冲地跟小男孩说,去,去找你奶奶去!小男孩泪如瀑布地跑去找他奶奶,他奶奶问:“哎呀宝贝这是咋啦?” 小男孩说:“爸妈都扇了我一耳光”“他们怎么这么对你呀”“因因为我说I’m white” 然后 PIA!奶奶这一耳光打得小男孩一趔趄,然后奶奶问小男孩:“你说,通过这件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小男孩揉着自己的脸蛋说:“I’ve been white for only 10 minutes and I hate you niggers already!”
哈哈,大概是这个意思。很简单一个故事,留给人可思索的很多。这本小说也不很长,真的极力推荐。后面关于黑人和其他种族之间的相互歧视更让人唏嘘。
与此相关的推,给做学术的看客推荐一下这本书——
这本书几年前翻过,周末又重新看了一遍。这本书主要是反思社会学(或更为广义的社会科学)理论是怎么以西方话语为中心的,以及处于“主流文化”边缘的社会研究应该做什么——这是我大半年以来一直在琢磨的一个问题。虽然一直在做世界主义/跨境方面的研究,每天基本就是跟“主流/边缘”“北国/南国”“发达/发展中”这些划分打交道,但做学术时间越长,对学术界一些虚伪性感触越深——并不是说哪个学术人虚伪,而是体制和话语体制造成的大趋势上的“虚伪”——学术和其他行业一样,都有自己的游戏规则,这个“规则”其实包含很多层面,比如发表文章时,有某种腔调,某种格式,某种理论加某种数据加某种分析的recipe(尤其对于用“主流”理论研究“边缘”社会的研究来说),这种文章呢,不愠不火,然后同行评议回来,说不出来什么有什么特别突出的优点,但是也说出不出来拒稿的太多缺点。然后观点平庸行文规矩的文章往往就最容易被糊里糊涂地被发表了。然后这些拥有“老好人”般的学者就看似有很多成果了。其实呢,其实没什么营养呀。
前一阵有个Q1类期刊的编辑干了一件特不可思议的事情——他电邮我说,他们有个稿子,已经经过两个peer-review,也修改好了,可是他看来看去觉得这篇文章就是有点别扭,因为是关于边缘政治的文章,所以他问我可否再给出第三方意见。我看完说,写得四平八稳,但除了例子新鲜毫无原创性,这种文章别说五年了,一年之后估计都没什么参考价值,然后列出具体原因。几个编辑看完我翔实的回复都很赞同,后来这篇稿子被拒了。编辑说他们也是在抵制一种风气,就是有些“学术”文章其实和报纸上发表的政治时评没什么区别。
总之,其实报纸“时评”类的所谓学术文章的盛行,尤其那些来自边缘社会的,其实是有一定原因的,这本Southern Theory里有答案哦!我很喜欢这本书,因为反正我是很看不上业内某些“游戏规则”的,这本老书分析得很中肯。
还有一本闲书很震撼,就是这本“史上最牛逼黑客自传”——
跳着看的,但是还是蛮有意思的,尤其作者反复强调其实他的很多“黑客”手段跟编程没什么关系,而跟social engineering,攻击人性的软肋有关。
这几本书都好好看。尤其The Sellout,嘎嘎,重要的事情强调至少两遍。
除了闲书,这个夏天因为出游好多次,因为有生日,所以还有好多玩意儿!
我就不让各位挠墙了,就很低调地显摆两个吧!哈哈,我多善良呀!
一个是喜洋洋送俺的一个乐高assembly square,真的好多细节创意好赞呀!比如牙科椅子、照相机、架子鼓、咖啡机,不是一般的好玩——
还有一个是大概一个月以前小巴买来的惊喜——你造Lego出品咱(LSE)校友007的经典座驾Aston Martin DB5了哇???!!!
我太清楚这款车啦!因为我给研究生讲课还讲这款车呢——
照片太不给力了,放个Lego关于这款的官方视频吧
最后,一篇闲扯的博客怎么可能没有胡椒盐儿呢,放一张小胡近照,我跟楚楚说,啧啧啧,当年达利那张Dali Atomicus要是有小胡这戏精出场肯定更传世啦!你jiao着呢?
哈哈我最近也在看
Southern Theory那本呢
啊哈哈!Great minds think alike呀!
你们开学真的太晚了, 我们是8月20号。好在9月初有劳动节,然后就是漫长的两个半月对感恩节的翘首以盼。但是暑假太长对大部分家长来说都是一部恐怖片啊哈哈哈哈。。。
也是哈,暑假就相当于是家长和老师倒班啊!嘎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