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归来

IMG_8237

有个许久没联系的老朋友前一阵忽然给我发了一封邮件,说她特喜欢我最近在Sociology上发表的文章,邀我去她在柏林组织的一个会上发言,确切的说,她把我安排在第一个发言——组织过会议的都知道,选择谁第一个发言很重要,大型会议是为了定级别(比如keynote),小型会议是为了定调。我看之前的安排是她自己先发言,我接受邀请后,她把我安排在第一个,矮油,我还蛮开心的,因为能感受到对方的信任呀。当然也有点小得意,因为几年前在她组织的另一个会议上大Joy小宇宙爆,看来是给她留下了比较长久的印象,嘎嘎。

矮麻,人家既然信任,当然要好好准备啦。给人家的好印象也要保持哦!No pressure….才怪!

这回开会挺乐趣。首先是第一天去会场——我比注册时间还提前四十多分钟到的校区,本来想先在附近的open museum还是啥的转悠转悠,结果柏林那几天比伦敦还冷,出了地铁站直接一个大寒战!立马就把俺的玩心都寒没了,俺缩着脖子急步走进了会议大楼,心说幸好带了本书,要么接下来的半小时要望天花板干等着了。

之前学秘发来了会议教室的详细文字路线,我就“按字索骥”……结果七拐八拐,居然在大楼里走丢了!后来发现一来是因为两栋大楼连着,并且有不同的入口,外加大楼建在斜坡上,所以一个楼的1楼对接的是另一栋的楼的二楼,而且不是我说,德国人怎么辣么geeky,教室的门牌号好长一段数字还带顿点,跟IP地址似的>.<!

总之特别晕菜,幸亏那天我玩心重到早了,因为找教室找了20多分钟呀。而且我还是第一个到的,因为其他的参会者也走丢了!

后来会议本身倒是进行的很顺利,讨论也挺有料的。有个早上找会场找的满头大汗的参会者说,讨论能没深度嘛,因为能在这大楼里摸到这会场的都得是高智商啊。哈哈哈哈。大Joy当然胜利完成任务啦,更美的是,后来俺那朋友,也是俺前辈说,虽然很久没有联系,但是这两年她偶尔会看大Joy写的文章(俺俩除了在全球化研究之外没有交集),她说:“然后我发现你怎么总是把我要说的话说了!” 嘎嘎!你能想象当时大Joy好不谦虚两眼发光的臭美状哇?!临回英国前,她又说:“我真的很喜欢你的文章——而且你知道我平时不太瞧得上别人的作品的。” 哈哈哈哈,咧嘴笑到露出第八颗门牙,高兴哎高兴,这次柏林行完全就是一个打鸡血之旅呀!

会上还有一个特乐趣的发现,就是跟移民研究领域一大咖又见面了,晚上吃饭的时候闲聊家长里短,然后我惊讶的发现,原来他也有一只“邻居家的猫”,那只猫也每天蹲他们家门口打望,他还很奴性地给这只猫在大门口放了一把椅子,这样猫就可以坐在椅子上对过往人类颐指气使啦!说着他打开手机立马翻出那只猫的照片。我问他:那你给这只猫起名字了嘛?大咖一愣,然后很羞涩地说,这只猫特别喜欢跑到他们家阁楼(attic)上窝着,所以他管它叫Attie。

啊哈哈哈哈哈哈……所以不是只有俺们家哈着别人的猫哈

学术完就可以撒欢儿玩啦!以前来过柏林,不过都很仓促,这回第一次有空闲,赶紧去了俩美术馆。一个是经典美术(old masters)的Gemäldegalerie,另一个是画商Berggruen私人藏品的Berggruen Museum

这次去Gemäldegalerie运气不好,恰好赶上镇馆之宝,两幅Vermeer被运到东京展出!不过即便没有Vermeer这个展览馆也是很值得一看哦!即便没有Vermeer,这里仍然有很多的黄金时代名作。看展馆是个很开眼界的事情,第一次一口气看了辣么多丢勒,第一次注意到Canetello的夜景,第一次注意到Rubens的儿童肖像画,发现这个气势磅礴的家伙也可以很柔和,还有第一次注意到伦勃朗早期居然也有梦幻细腻的一面——

1600px-Rembrandt_-_The_Parable_of_the_Rich_Fool

第一次发现云彩可是这样画——(意大利画家Piero della Francesca,15世纪中期作品)

1450_Francesca_Landschaft_mit_büßendem_hl._Hieronymus_anagoria

第一次发现拉斐尔6年内画风变化这么大——

上面两幅画相隔仅6年,我觉得就是从大师到天才,啧啧。

Berggruen Museum相反,主要卖点是毕加索、Giacometti等现代美术家。

IMG_8505

当时要赶飞机,比较仓促,也就看了个热闹而已,而且现代艺术吧……有些真是搞不懂。这个展览馆里有好多的Paul Klee,其中有一幅我觉得特逗——

IMG_8479

这幅画叫“早餐的反思” (breakfast reflection)。矮马,你看人家艺术家吃个早饭琢磨这些,顿时觉得自己早饭吃得太没内容了!嘎嘎

IMG_8481

我在想是不是赶明儿我也“照猫画瓢”来一张,我早饭吃cereal,我寻思着是不是应该画一个碗,牛奶桶,一根稻苗和一个问号?嘿嘿嘿嘿

说到吃,就用吃来结尾吧。这回在柏林街边小店儿吃到了目前吃过的最好吃的酸菜热狗!当然,除了sauerkraut和香肠之外,还有好多乱七八糟的其他东西,不过文盲大Joy就只认识这两字啦!哈哈。十一月还去柏林,回头再来一份!

IMG_8413

 

闲书和玩意儿

IMG_8124

从周五开始,我就站在二楼书房窗户前看着邻居的儿子在他家和我家前院之间跑来跑起忙着往车里装回学校的行李——他家没停车位的时候,我们就让他们停在我家门口。妈呀,这大包小裹的,整整装了两天呀!

今天出门忍不住八卦地瞥了一眼,吓!后座和后备箱都塞满啦!我跟小巴说:就差把他家新买的巴掌大的小猫一起塞进去啦!哈哈!这不是已经毕业年了嘛,怎么还带辣么多东西回学校呀?!以前习惯性逃学的大Joy表示百思不得其解。嘎嘎

嗯,对啦,虽然对于大多数欧洲人来说,8月底最后那个周末即宣布了夏天的结束吧,可是对于英国大多数大学生和象牙塔里的家伙们来说,下周一才算是夏天“真正”的结束了——因为下周一大多数大学都开始陆续迎新(比如俺们肯大)或者老师就位开始迎新准备(比如小巴他们纽大)。

过着这个周末,该返校的返校,该收心的收心了阿!虽然今天21度的大太阳让人觉得完全和满心长草的5月6月没什么区别……

所以在周日的下午五点,倒了一杯小葡萄酒儿的大Joy觉得应该纪念一下大势已去的夏天,应该说说最近看的闲书和玩过的玩意儿。

嗯。

当然,国内的看客也不必心里不平衡地想,“你们居然才开学?!切,我们俩礼拜之前就集体上完开学第一(节广告)课了”。因为你想啊,你们都开学俩礼拜了,那里十一长假还会远嘛?!

嘿嘿,所以我觉得国内和欧洲的各位都需要安抚一下心里长的小草儿(北美的就比较惨了,有的北美同事8月中就返校了,真没天理,难怪你们每年都对感恩节小题大做,因为确实等不及圣诞节了)

前一阵比较有意的看了几本小说——主要是现在越来越没有耐心看小说了,这貌似是一种学术通病,但我害怕我会变成一个“没有文化”的叫兽,所以就像小时候(被)逼自己吃蔬菜一样,时不时要挑几本小说当作任务来看。

有些真的看不“懂”,比如Han Kang的The Vegetarian,看完真虐心,特别想吐槽,可是隐隐感觉作者这就要虐读者一下的——跟Patrick Melrose一样,满心地吐槽完全就是中了作者的“计”了,完全就是对作者写作的最大认可啊,作者看了肯定很“舒心”呀!但是你说作者这么虐我,我干嘛让他舒心啊,所以我憋着,我就是不吐槽,我就是很想挠墙……哎!!

但最近看的两个小说都还蛮好看的——

Less-andrew-sean-greer-cover     Sellout_by_Paul_Beatty

尤其这个The Sellout,大力推荐!!!

真的特别好看!我从来没觉得一个写美国黑人心理状态的小说会让我有这么大共鸣,而且对种族歧视讽刺得太好玩了,这本书是在Delft的时候有一天闹书荒拿起来看的——作者获得Man Booker奖那晚我俩难得看的直播,然后被其完全前言不搭后语的致谢词说得直喷鼻血,所以要不是闹书荒,我才不看咧!但看了十来页我就觉得,哎呦,难怪这本书得奖了哎!行文轻松但深刻,好几处让我在酒馆里啊哈哈哈哈忍不住笑得嚣张。

晚饭时现炒现卖给小巴讲了一个书里一个人物给一帮孩子讲的笑话:

一个黑人小男孩调皮,看见妈妈在厨房里忙活,就跑进去把面粉涂抹到脸上,说:“妈妈妈妈你看呀,I’m white!” 然后他妈妈 pia~一个大耳光扇过去,然后跟他说去告诉他爸爸他刚才说了什么。小男孩很委屈,哇哇大哭跑去找他爸。他粑粑看见他问:“咋了儿za?”小男孩说:“麻麻打我~~”“为啥打你?”“B-Because I said I was white.” 然后,pia,他爸是一个更狠地耳光扇过去,然后怒气冲冲地跟小男孩说,去,去找你奶奶去!小男孩泪如瀑布地跑去找他奶奶,他奶奶问:“哎呀宝贝这是咋啦?” 小男孩说:“爸妈都扇了我一耳光”“他们怎么这么对你呀”“因因为我说I’m white” 然后 PIA!奶奶这一耳光打得小男孩一趔趄,然后奶奶问小男孩:“你说,通过这件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小男孩揉着自己的脸蛋说:“I’ve been white for only 10 minutes and I hate you niggers already!”

哈哈,大概是这个意思。很简单一个故事,留给人可思索的很多。这本小说也不很长,真的极力推荐。后面关于黑人和其他种族之间的相互歧视更让人唏嘘。

与此相关的推,给做学术的看客推荐一下这本书——

9781741753578

这本书几年前翻过,周末又重新看了一遍。这本书主要是反思社会学(或更为广义的社会科学)理论是怎么以西方话语为中心的,以及处于“主流文化”边缘的社会研究应该做什么——这是我大半年以来一直在琢磨的一个问题。虽然一直在做世界主义/跨境方面的研究,每天基本就是跟“主流/边缘”“北国/南国”“发达/发展中”这些划分打交道,但做学术时间越长,对学术界一些虚伪性感触越深——并不是说哪个学术人虚伪,而是体制和话语体制造成的大趋势上的“虚伪”——学术和其他行业一样,都有自己的游戏规则,这个“规则”其实包含很多层面,比如发表文章时,有某种腔调,某种格式,某种理论加某种数据加某种分析的recipe(尤其对于用“主流”理论研究“边缘”社会的研究来说),这种文章呢,不愠不火,然后同行评议回来,说不出来什么有什么特别突出的优点,但是也说出不出来拒稿的太多缺点。然后观点平庸行文规矩的文章往往就最容易被糊里糊涂地被发表了。然后这些拥有“老好人”般的学者就看似有很多成果了。其实呢,其实没什么营养呀。

前一阵有个Q1类期刊的编辑干了一件特不可思议的事情——他电邮我说,他们有个稿子,已经经过两个peer-review,也修改好了,可是他看来看去觉得这篇文章就是有点别扭,因为是关于边缘政治的文章,所以他问我可否再给出第三方意见。我看完说,写得四平八稳,但除了例子新鲜毫无原创性,这种文章别说五年了,一年之后估计都没什么参考价值,然后列出具体原因。几个编辑看完我翔实的回复都很赞同,后来这篇稿子被拒了。编辑说他们也是在抵制一种风气,就是有些“学术”文章其实和报纸上发表的政治时评没什么区别。

总之,其实报纸“时评”类的所谓学术文章的盛行,尤其那些来自边缘社会的,其实是有一定原因的,这本Southern Theory里有答案哦!我很喜欢这本书,因为反正我是很看不上业内某些“游戏规则”的,这本老书分析得很中肯。

还有一本闲书很震撼,就是这本“史上最牛逼黑客自传”——

51Ba+hrxObL._SX328_BO1,204,203,200_

跳着看的,但是还是蛮有意思的,尤其作者反复强调其实他的很多“黑客”手段跟编程没什么关系,而跟social engineering,攻击人性的软肋有关。

这几本书都好好看。尤其The Sellout,嘎嘎,重要的事情强调至少两遍。

除了闲书,这个夏天因为出游好多次,因为有生日,所以还有好多玩意儿!

我就不让各位挠墙了,就很低调地显摆两个吧!哈哈,我多善良呀!

一个是喜洋洋送俺的一个乐高assembly square,真的好多细节创意好赞呀!比如牙科椅子、照相机、架子鼓、咖啡机,不是一般的好玩——

此幻灯片需要JavaScript支持。

还有一个是大概一个月以前小巴买来的惊喜——你造Lego出品咱(LSE)校友007的经典座驾Aston Martin DB5了哇???!!!

我太清楚这款车啦!因为我给研究生讲课还讲这款车呢——

此幻灯片需要JavaScript支持。

照片太不给力了,放个Lego关于这款的官方视频吧

最后,一篇闲扯的博客怎么可能没有胡椒盐儿呢,放一张小胡近照,我跟楚楚说,啧啧啧,当年达利那张Dali Atomicus要是有小胡这戏精出场肯定更传世啦!你jiao着呢?

IMG_8082

The Good Place -3 大丰搜!

IMG_4199

忘八卦了,Delft还是国际法宗师 Hugo de Grotius故乡——然后他故居离我俩酒店还巨近(虽然Delft小城基本哪里都不远,但几乎就100米距离),但俺肿么会知道!我都从来没听说过这个人。唯独小巴兴奋得手舞足蹈——小巴以前本来被法学院录取了,没去,改学的哲学,后来在海牙学过国际法短期课程。

所以那两天去海牙,路边看个啥雕塑啥的,小巴就碎碎念这是谁谁谁,这个干了嘛嘛嘛,我就哦哦哦,呦呦呦,但其实一个也没有记住……😂

我对海牙国际法界唯一的一点了解是——可能以前提到过——有个国际刑法法官被人问及经常接触那些惨绝人寰的卷宗,那是种什么生活,他说他每次开完庭他都会步行去Mauritshuis美术馆看看Vermeer,然后就又相信世界美好了。——差不多是这个意思,哈哈,很经典的例子。

这次凑巧我们赶上周末在Delft,然后见识了Delft的周六旧货市场——以前没把旧货市场当回事,但是哇~~~Delft的旧货市场好大,而且东西好多,从老冰鞋到旧瓷器,啥玩意儿都有哎!小巴这种不爱逛街的都逛的津津有味,俺这个进博物馆躲着什么银器磁器等“物件”展示的家伙觉得逛这个旧货市场比逛博物馆对当地文化了解还直接哎!

后来才知道敢情Delft的这个周六市场是远近闻名的景观哎。逛来逛去,好像除了买了个50年代的旧托盘儿也没买啥,但感觉就是特别过眼瘾——我忽然觉得老外看咱潘家园旧货市场大概就是这个心气儿吧,哈哈

第二天周日又去了海牙,赶上海牙正在办什么文化节,特别热闹,也有类似的二手市场

IMG_7697

还有以前埃舍尔设计的未开封的包装盒之类的——

IMG_7763

海牙的这个文化节除了旧货还有恨不得荷兰所有大小文化组织都出来摆摊儿做活动——比如跳舞啦,根据黄金时代画作拍画妆照啦,更多的是免费发放各种夹着文艺团体演出或培训信息的布袋子——俺们随便一溜达,就被递过来好几个袋子,但是每个都好沉啊,哈哈,拿了两个有点纪念意义的我们就逃跑啦!

这回荷兰游真的是购物大丰收。光今年去弗拉芒地区已经三次了,所以本已经没啥旅游纪念品可买的了,但每次去荷兰本英国饿死鬼都会扎在HEMA里买叫不出名字的小饼干呀日式米果呀等等(比英国的新鲜还便宜!!)但这回在Delft发现了好多好看的玩意儿哎!

比如你看下面这两个东东如何——

IMG_4205

右侧是在博物馆买的17世纪的老瓷砖(感觉后面还连着点17世纪的墙皮!),1660年左右的样子,那就是Vermeer那个时代的哦。但你不觉得前面这个玻璃瓶子很好看嘛?你看17世纪的画上不很多这种绿色的玻璃器皿嘛。哈哈,这个绿瓶子是我在当地厨房用品店里2欧元拎出来滴!嘎嘎嘎,我觉得蛮般配的嘛!

另外,对于一个乐高迷来说,还有啥比下面这个玩意儿是更好的纪念品咧?

IMG_4231

超喜欢那几个假装是Delft瓷砖的几颗积木。

当然,最神奇的发现是下面这组画片——

IMG_4232

这些是从70年代旧挂历上裁下来的,是荷兰近代插画大师Anton Pieck的画。超级好看。这个人的插画有点Bosch的小玄虚,有点Avercamp和Jan Steen的小幽默,还有荷兰画派一贯的细致写实,每个画里都有无数细节可以慢慢欣赏。我是在一个旅游纪念品店的角落里发现的三本这些旧挂历剪裁的大画册。哇噻,从没看过辣么多Pieck的插画哎!特别过瘾。尤其当得知是以前旧挂历更觉得好看,因为荷兰画当年的兴起就是把艺术用在家长里短上呀!——如上一篇提到的,“荷兰的蒙娜丽莎”那个戴珍珠耳环的女孩不就是当年集市上出售的美女海报嘛。而且现在虽然还能买到Pieck的明信片之类的,一来很少见大挂历了,二来时下的日历多是方形的,要把原画裁掉很大一部分。所以这个杂货店里的画册看着特过瘾。

尤其Delft真的没啥画可看,我觉得那个杂货店比Delft的美术馆要好看多啦!哈哈。看着哪个都觉得好看,我就翻来翻去翻来翻去,大概在角落里站了有半个多小时,直到店主大叔都有点发毛,跑过来看我是不是在打什么坏主意。哈哈。店主大叔也是Pieck迷,所以后来还聊了好一阵。

自己看完觉得还不过瘾,过了两天路过那家店,又把小巴拉进去看,大叔听见有人进店慌忙从地下室跑出来,抬头看见我抱着那个画册,惊讶地说:哇!又是你!

最后在几本夹子里,搜出来了上面四幅风格稍有差异的,大叔跑到地下室翻出硬纸壳和精美的包装纸,毫不含糊地给稳妥地包装好了。啊,心满意足。

后来俺们就带着沉甸甸的行李回家啦!

回到侃村儿发现,哎,你看Delft(左)很漂亮,但是俺们侃村儿(右)风景也不逊色呀!

 

 

 

The Good Place -2 寻光记

IMG_4048

啊哈哈哈哈~你是不是觉得我在一个题为“寻光记”的博客里先放一张小巴大秃头高反光的照片特别不地道?啊哈哈哈哈哈哈~阿弥陀佛反正他看不懂中文,哈哈哈哈哈哈……

咳咳,好吧,言归正传,这回去荷兰确实是个寻光记,因为这次主要是为了Vermeer去的,而Vermeer一直就被称作是表现光的大师嘛。不过要我说,Vermeer是时间大师,因为他的画确实能让一刻成为永恒,而且并不是通过通感一类的让你产生跨越时空的共鸣那种永恒,而是那种能吸引你回到他所描述的那一刻的永恒——比如Vermeer最近几年被吹得很有名的那个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IMG_4063

妈呀,这幅画已经被尊为荷兰的蒙娜丽莎了,其实就是当年市场上卖的装饰性画而已,有点像现在的美女海报。

不过这幅目前在海牙的画已经铺天盖地了,说实话真是有点审美疲劳。即便没有那个戴耳环的女孩,好像周围总能看见衍生的各种版本——

IMG_7582

我偶尔觉得天堂里的Vermeer(虽然上篇提到The Good Place电视剧里说画家都没升天堂,哈哈)看着自己这幅画作被追捧如此,大概会觉得有点讽刺,好像这是一件历史上就多么备受世界人民喜爱的世界文化遗产似的——其实Vermeer生前一幅画都没有卖出过老家Delft,死后二百年也无人闻之,直到19世纪被一个画评家挖掘出来,才一炮而红,仅存的画作被收入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和私藏,现在他老家一幅他的画作都没有,老家当年V还当过副会长的“文艺行会”(St Luke’s Guild)搞他的展览,展出的一水是印刷品!他死后破产拍卖他的画抵债时,基本抹去他的名字或假称说是别的荷兰画家画的卖出去的可能性和价钱才会高一点……(伦勃朗也有类似经历)所以呀,造诣看功力,出名看运气。

最近这半年在荷兰、比利时‘北美集中又重新看了那些黄金时代的画作之后,我觉得Vermeer的秘密还不仅仅是他画得特别细腻入微,而更重要的是在于他是“点到为止”大师。这话说起来简单,但是画过画的都知道,画画特别容易画蛇添足画过了,所以知道什么时候停笔可能是个比知道什么时候下笔更重要。

比如戴耳环的女孩那张,仔细看原画,你会发现其实那颗著名的珍珠他并没有完全画出来,只是点了一笔而已,剩下珍珠的形状,其实都是观众自动脑补的,还有就是女孩鼻子高光侧和脸的界限也是完全没有画,其实是虚焦哇,但他对于什么需要点清楚,什么最好留给观众自己去补非常清楚。

925px-view_of_delft2c_by_johannes_vermeer

比如上面这幅“老家风景”(A View of Delft),其实除了前景的6个大人和小孩之外,仔细看,这个画里描述了差不多20来口子人呢!都是点到为止。但你看他对人物都寥寥几笔吧,但居然前景面对我们的那个妇女的脸上,居然被很清楚地勾了一个喋喋不休正在八卦的嘴巴!啧啧啧。

这回去Delft就是想去看看到底什么样的地方能使Vermeer创作出那些作品。那天一大早走到城边,跨到对岸走来走去找了半天,大概这就是当年的角度吧,除了老教堂之外都不见喽,包括疑似Vermeer的模特和好友的Delft科学家Antonie van Leeuwenhoek的家,但碰巧右侧还停着一只船

IMG_4191

总之这次是铆足了劲在Vermeer老家各种耍——

 

(谁说只有比萨有斜塔?人家Delft的老教堂钟楼从17世纪开始歪脖到现在哎,亲眼见证,果然名不虚传,哈哈哈哈 右侧是Vermeer出生地,他老爸经营的‘飞狐客栈'[the flying fox,为啥翻译过来有一种金庸味?])

 

他受洗的地方啊,出生的地方啊,长大的地方啊,泡妞的地方啊,成家的地方啊,画过的街道啊,纪念碑所在的地方啊等等等等——这些都是在树上看了很多很多遍的,在地图上看,都好小,那天虽然早上有赶火车的历险记,下午到了Delft之后似乎只用了几分钟的时间,脑子里那些对纸面描述的记忆一下子就自动生成了3D导航地图了,哈哈哈哈哈哈——虽然街道有些变化,但是大致方向和位置是找不错滴!

这次是我第一次发觉旅行“准备过度”也不好哎——一来旅行中少了很多新知或者惊喜,二来因为确实看了很多很多关于Vermeer的学术材料,所以这次是第一次大Joy出行一路都在碎碎念的跟小巴吐嘈,指摘Delft旅游说明的各种不准确——

比如Vermeer妈妈开的旅馆旧址的那个牌子应该放在现在两个背靠背的房子中间,而不是一头,因为当时应该是两侧的房子都归她妈妈管,而且Vermeer新婚后有一段时间还在这个旅馆租了一间房住;再比如Vermeer中心(即老行会)里写“音乐会”(The Concert)那幅画藏于 Isabella Stewart Gardner Museum,其实不准确,因为那幅画虽然是Gardner博物馆所有,但是被偷了至今下落不明呀!还有V受洗的新教堂里有个英文解说提到他要为养家糊口经营生意,其实也不确切,因为他实际上娶了个特别有钱的老婆(所以他才不需要以卖画为生,有资本“慢慢画”),他自己有画廊的生意,而且他生前虽然产出不多,但每年靠卖画的收入也能算一个小中产吧,最后破产一个是因为荷兰郁金香经济危机老婆家族财源垮了,还有一个原因是他家生的孩子真的是太多啦!!再比如画现在被官方确认为画little street的那个街道(上组图左下),其实是几个疑似作画地点之一啦。再再再比如,现在老教堂里的Vermeer“墓碑”应该注明是后人加上去的啦,Vermeer死后在这个小城里一点痕迹都没有留下,包括连一块墓碑都没有钱支付——我知道得太多了,非常破坏心情,哈哈。

Delft不仅是Vermeer,还有他英年早逝的前辈Fabritius(就是画普利斯特奖获奖小说The Goldfinch那个同名画的),还有他同事Pieter de Hooch,你看大Joy跑到了de Hooch故居,看到了他当年画中记载的那块匾(的复制品,正品在博物馆)——

 

此行真正的惊喜在海牙。

IMG_7479

Mauritshuis博物馆如想象中一样好——就是要在大一点就好啦!!!——想来十八年前麻麻第一次带大Joy来海牙,不过那次没有看成这个美术馆,因为同行人里有个蜀黍把护照丢了,所以原本应该在美术馆的时间就被搭在了中国使馆……今年终于看到了,我那小心情儿和伦勃朗笔下的这个人物一样一样滴——

IMG_4061

那天还去看了埃舍尔美术馆——你察觉出来了哇,Joy那天特意从箱子里拣了一身最“埃舍尔”的行头出来,哈哈

 

不过最大的惊喜是海牙的Mesdag全景图,早听闻这是个让梵高赞叹不绝的全景图。可是吧,全景图能咋样呢?还能高过莫奈在橘园里的睡莲嘛?

哇,结果真的是很赞。和莫奈的睡莲组图不一样,这个全景图的绘画和前景的沙滩装置、光线布局等等放在19世纪末都太超前了。照片反应不出来,看其网站吧:http://www.panorama-mesdag.nl/english/

当然,最好还是亲自去一下,全景图本身不很巨大,但现场效果是很让人惊叹的,尤其 Mesdag这个画家本人的风景画也非常好看。

海牙的Bredius私人博物馆也很值得一看,这个收藏家很有意思,他把很多收藏都捐给皇家博物馆了,留在手里的大多数是画家当年入行会时的入会资格作品(即使行会承认其为绘画行业可以执业的master的那张“masterpiece”)。这个博物馆的瓷器收藏也值得仔细看哦

IMG_3971

海牙还在史宾诺莎故居(之一)到此一游了一下——

IMG_7779

回到Delft,最好玩的是Paul Tétar van Elven这个小美术馆/故居。特小,特好玩。因为我俩是下午开门时第一个到的,两个护馆的老奶奶都特别兴奋,引我们进屋,然后我一下子就看见墙上的那幅Chocolate Girl,然后兴混地说:“哇噻,Liotard这幅作品在这里呀?!”赶紧赶紧,和名画合影留念——

IMG_3962

大Joy虽然没学过艺术史,可是吃货我知道这是幅名画呀!因为米国老牌糖果店的名片就用的这幅画呀,Chocolate Girl,这作品名字太朗朗上口馋涎欲滴了,一下子我就记住了,哈哈哈哈

荷兰老奶奶英文反应比较慢,等我一阵兴奋过后,她说,介个就是我们村儿著名画家Paul Tétar van Elven当年仿制的……

鼻血。。。。

确切的说,这就是个山寨博物馆,房间里挂满了van Elven这个画家当年仿制的伦勃朗啊,拉斐尔啊等等——

IMG_3978

老奶奶解释说,这不算盗版,那会儿海报啊喷涂啊等传播技术还没有,所以好多人就会买仿画……

我心说:是这个理儿哇?那俺们深圳大芬村的男女青年儿们,人人都能开个比这更牛逼的高仿博物馆好哇!嗯呐。

哈哈。

不过Delft即便没有真品看,在小城本身就很好看

IMG_7564

IMG_7568

IMG_3992

IMG_3895

最逗的是,Delft还是摩拜单车盛行的地方,在这个尊崇橘色的国家,摩拜还挺搭调——

IMG_3894

还有让人不可思议的一点是,这个老东门,现在居然一部分是私人住所——

IMG_7590

 

总之,Delft是个好地方,其周六的杂货市场更惊艳哦!下次唠叨。

The Good Place -1 粗发!

IMG_7688

最近去了趟荷兰的Delft,好地方。哈哈,不过“The Good Place”其实是一部电视剧的名字,中文翻译为“善地”,25分钟的喜剧短片,里面就是讲一个不该进天堂的女屌丝被糊里糊涂地收入了只有凤毛菱角一辈子攒爆了人品的善人才能入的天堂(即the Good Place),然后为了不被善地踢出来去“恶地”(据说所有的艺术家和除了林肯以外的美国总统都在恶地,哈哈),努力跟一个伦理学家学习怎么过得更为有“道德”。里面涉及了很多伦理学的典故,情节抖满了小机灵,很好看哦!

不过Delft也是个蛮好的地方,这个小城就是17世纪靠模仿景德镇瓷器而在欧洲出名的出产蓝白瓷器的地方,所以比如英国人未必知道Delft是荷兰的城市,但是你说delftware倒是更多的人听说过——以前买不起景德镇瓷器的欧洲人就买Delft出产的仿制品装门面,不过现在Delft的瓷器要比进口的景德镇瓷器贵多了哦!之前在书上看到这些,我还不信,到了Delft发现还真的是!矮麻,真正的delftware(而非旅游纪念品那种印上去的花色)让人倒吸凉气的贵!

也难怪很多人不知道Delft,因为Delft至今也还是个村儿,我感觉其实比侃村儿也大不了多少。但这回去Delft还有海牙——海牙和Delft就相距十分钟!——主要是为了一个人——

IMG_3858

画家维米尔(以及他同时代的朋友们!),Delft是Vermeer的老家,而海牙的mauritshuis museum里有很多黄金时代的绘画珍品——这个下篇再详细说。

现在先说个我们粗发去Delft的奇特经历:

这次我俩是订的欧洲之星火车——来过大Joy家的都知道,俺们村儿是欧洲之星的一站而且有得天独厚的人少优势,一般伦敦之类的大城市需要提前45-60分钟抵达排队出入关、安检啊什么的,俺们村儿基本提前5分钟到就成了,啊哈哈。不过小巴是多么的神经病啊不守规矩呀,就怕迟到,明明七点半的火车,愣是六点半愣就把眼皮还没睁开的大Joy和行李一起拖到了火车站。。。

然后我们被告知当天从我们村儿去布鲁塞尔的所有火车都被取消了!——原本是每个乘客都通知了,但是偏偏我们没有收到通知,而且头24小时我还收到欧洲之星的贴心提示说俺们村儿停车场在施工,“如有停车需要要注意早点到哦!”

哇靠!那怎么办呀?!惨了!

值班大姐听说是我们没有被通知到之后,很淡定地说,我们这站虽然不停了,但是幸好我们去的早(咳咳,小巴同学习惯性怕迟到的神经病万岁!),这趟火车改在我们的前一站停,所以我们可以坐火车去前一站赶这辆火车……

那么数学题来了:在值班大姐说这番话的时候,距离赶去我们之前那个经停站的火车还有3分钟开车,距离开往比利时的欧洲之星火车从那个经停站出发还有25分钟,而从我们村儿到前一站的车程是20分钟。

你觉得我们能赶得上嘛?(尚且不提英国不是申根国,所以欧洲之星和国内火车站台不在一起,中间还需要过海关和安检……)

我十分怀疑。以我对小巴凡事就怕迟到的了解,他应该是十二分的怀疑。

英国大姐稳稳地说:赶得到。

看我俩还一脸睡眼惺忪大脑没有完全启动的样子,她说完就从机器上撕了两张纸条下来,然后干脆走到电梯前按电梯——第一步要先去国内站台转乘去前一站的火车啊——等电梯的空,她把两张纸条递给我们说:“这是你们可以免费乘火车去前一站的凭证,记住要坐这趟火车的第二个车厢,下车后,通向欧洲之星的电梯在你们右手边。”

电梯来了,她把我俩连箱子推入电梯,关门前只听她说:“我会给前一站打电话让他们等你们。”

然后电梯门就关了。

电梯里,尚未喝咖啡的我和小巴都瞬时醒了——哇咔!!!这回真的是要“赶”火车了呀!追赶得上嘛?!

我俩风风火火跑到国内部,挥舞着乘车凭证——凭证不是票,所以我俩还没法过票检,唤来工作人员打开门,奔到站台,有幸的或是不幸的,国内的火车晚点2分钟,所以我们居然提前30秒爬上了火车,按英国大姐提示的,我们爬进了第二个车厢。

接下来就是能不能赶上国际段的火车了。

我不是很抱希望,因为国际列车为等两个客人而拖延这个事虽然可能,但我估计顶多几分钟,而我俩到前一站还要出国内部,跑到国际部、排队过安检、入申根海关……——即便我们对那个车站很熟,我都觉得几分钟之内做完这一系列的事情都是很有挑战性的,更何况我俩基本没有去过前一个车站……不过既然是因为我们没有被通知到而误的火车,所以即便赶不上这辆,至少车票不会全部作废,可以免费或用少量的手续费换乘下一辆去布鲁塞尔的班车吧!——对英国服务的这点信心我还是有滴。

盘算着盘算着,我们的火车就到了前一站,进站的时候,我瞟见站台上显示,欧洲之星火车7:04分出发,而我们是7:02分抵达的。

下了火车果然如那个大姐所述,电梯就在我们车门的右手边(好精准!!!)。我俩赶紧登上滚梯,往国内站台出口奔,远远的,出口就有一个穿着制服的年轻的女孩冲我们喊:你们是侃村儿来的那两位吧?这边,这边。

还没有等我们跑到票检门,门就提前刷开方便我们通行。顺着这个女孩的手指,我们自然跑到了欧洲之星的入口。

门口又有个大妈举着换好的票(因为需要换成从前一站出发的票)老远就向我们吆喝:侃村儿的那两位乘客吧?直接到我这里来!

我的天呀!

然后我们到了安检,也是不到30秒的优先服务,申根海关递还我们护照之后,海关出口又有一位男士问:侃村儿的两位乘客吧?这边,这边,第四站台……

我的天~~~呀!感觉我俩好像特别有名!这一条龙服务!

然后我们顺利地登上了去布鲁塞尔的火车,继而顺利转乘了我们从比利时去荷兰的火车。

事后我们得知,当家门口的大姐打电话通知他们我们在路上的时候,欧洲之星火车就决定可以最长等15分钟(我们其实是准点到的布鲁塞尔,所以我想失去的时间在路上被补回来了)。但是其实这件事让人感动的真不是他们可以让跨境火车等两个(没有被通知到的)普通乘客,而是整个过程,居然就被素不相识的工作人员一路配合引领着顺利登上了火车,我俩都没有来得及迷茫或者求助!

——英国大姐对车厢门和站台电梯位置的准确描述,一来她居然知道这么仔细简直就非常敬业,而且她完全可以不告诉我们这个貌似可以忽略不计的细节啊!

——国内出站口的小女孩完全可以等我俩跑到跟前再“即时”打开门呀!

——欧洲之星柜台的大姐即便事先为我们换好票,也可以耗到看到我们俩使用旧票刷不进来,被动确认是我俩之后才递给我们票啊

——同样,过了海关,就是申根国他们的事儿了,一共就那么几个站台,我们四只啊不对八只眼睛不会自己看是哪个站台呀?完全不需要安插一个工作人员等着接迎我们啊。

而且我们是谁啊?谁也不是啊。

真的有点不可思议!不是么?

坐进预定的座位里,我们两个依然睡眠不足且没有机会买咖啡喝的家伙八目互视,觉得过去的半个小时真是不可思议!

啊,谢谢这些工作人员,让我们荷兰行如约进行,我俩在座位上都长长地舒了一口气,长长地……麦田在窗外飞驰而过,我俩则在座位上舒展开来,长长地……开始打起了呼噜……aaah, we were in a good place.

IMG_7554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