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图是从荷兰回来之前去俄国heritage museum在阿姆斯特丹分部的荷兰大师画展。上上周在荷兰(肿么感觉已经好遥远的样子)基本就是冲着5个博物馆去的。刚过去的这周五是世界博物馆日。从荷兰回来判论文赶章节审书稿改标书,中途还助人为乐地给海外版写了个博物馆的小稿子,虽然写的跟去荷兰一点关系都没有。然后以前囤积海外版文章的博客大巴貌似彻底上不去了,就把连接放在这里吧: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html/2018-05/19/content_1855609.htm
恩,中心思想基本就是人类共同文化遗产还是要服务于公众,这点英国确实有点让人佩服的帝王气。
说回荷兰行。那天下了飞机放了行李,赶在闭馆前来到这里——
这是伦勃朗故居。那天 @Yihong 看见我办公室的照片,然后微信问我为啥喜欢伦勃朗,我说说来话长。确实说来话长,比如因为伦勃朗这个人的画很“奇怪”,和他同时代争相周游列国的画家不一样,伦勃朗一辈子没有出过国但却融汇了南方意大利画派和北方荷兰画派的大成,他的笔触精准又洒脱,相当有看头;比如,一般提起伦勃朗都是说他著名(油)画家,但其实他是人类历史上最棒的蚀刻家(etching)——蚀刻说白了就是黑白两色全靠线条,大Joy不论是小时候的写生训练还是学国画的麻麻的耳提面命,基本所有的美术教育都是线条,所以伦勃朗的蚀刻画我看着特过瘾(如果你也喜欢看这类画,伦勃朗故居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全年展出伦勃朗蚀刻画的地方哦)。——这也是为啥这次心血来潮酒馆喝小酒的时候顺便划拉了两笔,当然,荷兰黄金时代的大师对透视研究最来劲,所以虽然小本很小,觉得应该到此一游式的挤俩建筑物,哈哈。这是关于伦勃朗的画,再仔细琢磨一下伦勃朗这个人。他的画又大俗又大雅,大雅在于他的画其实相当的历史和宗教为中心,但是又往往寄托于市井人物去表现这些中心思想——你都能想象得出来他当年依在窗台上看楼下犹太人各种鸡毛蒜皮,同时代的很多评论家都觉得他简直low得不能再low了——对于一个抠吃小世界的主儿你不难理解大Joy为啥喜欢伦勃朗吧;再比如他是个我行我素的人,比如他后半生荷兰开始流行精美笔触了,他还是坚持自己大泼墨大写意的风格;再比如,他是个兴趣广泛见到喜欢的东西都会囤回家的人;再再比如,还有一个原因是伦勃朗还是个好老师,别看他死后200多年间基本被遗忘了,但是Bol,Flinck,Dou, Fabritius, Hoogstraten, Koninck这些黄金时代的大家居然都是伦勃朗的学生!
所以要考虑到这一点的话,小巴那天说伦勃朗家的四层小楼忒奢侈了,难怪后来破产,但是我说要是琢磨一下他当年家里有多少学生,相当于住宅、门市和研究生院(外加食堂)加一块的话,其实也蛮挤的哎!
另外,我肿么觉得瓶瓶罐罐放大师家厨房台面上都显得那叫一阳春白雪咧?哈哈哈哈——
房间内置当然是后来布置的啦,不过还是比较尊崇原貌的,为啥咧?因为伦勃朗后来破产了,然后法院就一个物件一个物件地把他的财产登录在案以便拍卖抵债,要不是因为他那次破产,现在的人就不会那么门清大师家里当年都放着些啥啦!所以说,塞翁失马,焉知非(后人之)福。嘎嘎。
但是其实这回去荷兰主要还不是冲着伦勃朗或者阿姆斯特丹去的,而是冲着荷兰的港口城市Haarlem,以及Haarlem的Frans Hals和Molenaer去的。
Frans Hals是伦勃朗上一代的荷兰画家,但是他的画简直太牛了,前一阵提过他对手的表现力,不信再给你看个例子,你看下面这个局部,基本上从手就能推测出那些人物的表情和心理——
而且Hals的肖像都辣么生动,妈呀,感觉他画的人物脸上自然带风,啊哈哈!我觉得他才是世界第一位“印象派”画家。
比较不能忍受的是,这个美术馆“服务意识”也有点忒浓厚了,因为Hals的作品大多是群体画像,为了满足观众八卦的需求,这个美术馆做了“画上哪一位当年是谁”等等说明,然后还怕说不明白,居然在画上加了相应的数字,简直暴殄天物呀!!!——
看见最上面一排,左数第二个19号了吗?
这幅画是Hals比较有名的给当地‘宪兵队’(哈哈,我也不知道怎么翻译,就叫宪兵队吧)画的最后一幅肖像,然后Hals大概是感觉到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了,所以在这组群像里面加入了自己的自画像。Hals老先生要是知道自己被现代人标注为“第19号”会是怎样一种心情?
在Frans Hals美术馆看到很多久仰大名的作品,绝大部分时间的反应基本都是“哇~”“喔~”“哇靠!”,但最开心的是Molenaer的这幅画——
久仰久仰。比我想象中的小——其实也没有真的想过有多大,只是我潜意识里觉得这么多内容应该是放在更大的画布上。
上面这个画其实没啥特别的“创意”,但是立意“俗”到了极致,把一件很简单的道理特别尽善尽美地表达出来了——
上面这幅画就是一个意思:追忆似水年华。
这个主题也是被Molenaer画透了——他的画以前我也说过,就是特别善于画玩乐器的场景,然后我说这个逻辑bug是啥时间易逝啊被M凝固在画面上的都成了永恒。
Haarlem的这幅画真的是Molenaer构思最巧妙的了——这是个家族肖像,画的是在世的一家老老小小一起合奏,唱歌的唱歌,弹琴的弹琴——但前提是啥呀?肯定得是一家人配合呀!和谐才是音乐呀!所以这显得这家人多和睦呀!然后音乐还靠啥啊?靠节奏呀,音乐的点儿就是时间流逝的节奏呀~啧啧啧,人生无常,所以有了背景中大大小小的祖先肖像,一个和谐又必然会归属于历史的大家族……
这构思是不是特巧妙?把这么俗的立意表现得这么不一般,啧啧啧,服了。
从荷兰回来之前,顺道去看了荷兰东印度公司(VOC)创始人之一的豪宅。房子一般经验。但屋里有一副Molenaer的画让我觉得门票花的值了——
一组家庭肖像,儿从左往右又是一生的四个阶段,200年之后,高更从右往左地画了个“我们是谁打哪来向哪去”。
参观完美术馆意犹未尽,从一个展品的说明上无意中看到城里有一条街是Hals经常去喝酒的地方,嘎嘎,现在自然没有什么酒馆了,但是酒鬼大Joy也要象征性的考察一下——
(未完待续)
哈哈,谢谢大JOY为我详细解读伦勃朗。我有一个梦想,啥时候带我逛博物馆呗?
每次都膜拜你的新博客,不懂的地方就查资料,比看自己的专业材料还认真呢:)
一代社会组织学者被我八卦拖了后腿,哈哈
看完我只有一个疑问,为啥你放学假小巴也可以跟着你到处游玩?
嘎嘎嘎,因为这学期是考试,小巴除了当他的教学主任之外不需要定时定点去上课呀!
假期很少的人泪奔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