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度归档: 2017年12月
说书
嘎嘎嘎嘎,有到了一年一度盘点自己小书架的时候了。
本来今年的目标是只看50本书的(贪多嚼不烂哦!),但是后来还是超了,说明今年还是很多时间都花在了路途上。
今年看的最后一本书是CS Lewis的 Surprised by Joy,嘎嘎嘎嘎!主要是一年看书落脚到那本The Vegetarian是多么郁闷的一件事啊!。CS Lewis这本是讲述自己怎么“找到组织”(AKA上帝)的自传,圣诞假期读倒也挺合适哒!
每年进入12月份最自娱自乐的一件事都是琢磨今年度过最好的书是什么。
感觉这个问题的答案一年比一年难回答,所以开始是每年一本书,然后是两本,然后今年觉得得分三类:小说、非小说、学术——
虽然从惊喜角度,发现Daniel Silva小说是今年最大惊喜,Walden’s Shore让人大开眼界,Elinor Ostrom的小册子最有启发……然后其实undone science, what happened, born a crime, good immigrant…. 都好好看。
问小巴,小巴三类作品里选择的是——
嘎嘎,有没有发现我俩小说类里最喜欢的选择的是同一个作者Robert Seethaler?其实小巴本来第一个也是选The Tobacconist的,让我鄙视为copycat,然后他就只好选择了Seethaler的另外一本,哈哈哈哈——换句话说,The Tobacconist真的好好看!
同样的问题问楚楚。她说学术书籍她也选Haraway,至于另外两类嘛,她选择如下
==||妈呀,光看封面你就能多少感受到里面的内容了吧……
矮马,忒深沉了。。。
所以赶紧换个口味,所以问黄豆,听说黄豆今年最喜欢的图书是下面这个系列——
啊哈哈哈哈,看着好热闹。
说了半天都是英文图书,今年中文图书翻了大概20-30本。今年最好的中文图书,除了张某某写的那本《小世界》之外(咳咳咳),最好看的是下面这本——
灰常好看。
盘点完毕,去邻居家喝酒去了,只留AC和他的新“library”在家继续学习,哈哈哈哈
平安夜的挠墙
我明明感应到今年圣诞树下有一盒乐高,但是小巴坚持说今儿才仅仅是平安夜,礼物要明天早上才能拆。真!挠!墙!
胡椒盐儿在一旁冷眼旁观,抒情地打了个哈欠,然后回到一副“鄙视人类”的神情——切,要是它知道明天给他准备了“三文鱼鲜虾汤”,他也得挠墙!
为了合理发泄一下不满情绪,我和小巴今天上上下下把全家都收拾了一遍,扔了一大包半新不旧但就是永远想不起来用的东西,整理出两摞子半重要不重要但就是不会再看的书打算回头驼办公室去,又收拾出了一盒子20世纪的CD准备放到阁楼上(小巴说:要不也扔了吧?贪财的大Joy说:万一等咱老了这都是古董了咧?!)……
矮马,收拾屋子真治愈!哈哈哈
陆续进入过节状态,有惊喜也有“惊吓”。惊喜是那天收到Ada寄来的巧克力,哇!!!真是惊喜,感动得口水都快流出来了!好开心——
“惊吓”是那天邮递员送来的一沓子信里,居然有一张来自一个只有工作关系的英国机构的贺卡——哇靠,太吓人了,我就想知道:您是怎么知道我的家庭地址的?!幸好不欠对方啥稿子,不然这个年没法过了,哈哈哈哈。
这两天看了那个德语电影《年轻的马克思》——真不怎么样,像我门槛这么low的,都觉得太搞了,尤其,如同 ‘Melian’同学那天微信上说的,马恩见面那一场戏,真是让人鼻血都要喷出来了。
不过呢,好处是莫名其妙地就感觉很有圣诞氛围。如同你看很多狄更斯的作品跟圣诞节八杆子打不着,但是就是让你觉得很适合圣诞假期看——后来我琢磨了一下,原因大概是,大概一切在寒冷窘迫的环境中寻找希望的故事都比较有圣诞范儿(所以很多奇幻故事,比如哈利波特,Terry Prachett等等都特别适合圣诞节看),你觉得的呢?
另外翻看完韩国小说The Vegetarian和讲产科故事的中国纪录片《生门》——两个作品都够虐心的,后来翻看记录去年圣诞节我看的是俄罗斯那个纪实文学《Voices from Chernoby》,话说我每年圣诞节的还真是重口味……
但是《生门》这部纪录片还是推荐(除喜洋洋之外的)大家看看的。一来是医生的视角表达的真心很好,二来,虽然Han Kang的Vegetarian文学得太“深闹”,虐心又看不懂,但是两个作品恰好一起看也是一种运气,因为两者看完都给我一个感觉:有些暴力真的是无声无息的。
矮马,太沉重了,我打算换换口味赶紧读两本东野圭吾去……
平安夜在俺家还有个特殊的意义,因为俺姥姥是平安夜出生的。你们看今年我姥姥生日的照片,我一看,矮马,这老革命根本就是个红衣大主教嘛!
94啦!那个生日帽是我买的哦,听说是“范冰冰同款”,哈哈哈哈……
最后,别看扯了这么多,但大Joy(和小胡)仍然密切关注着树下各个礼物的动态(和形态……)
准备过节喽
最近两周一下子贼冷,伦敦等地下雪了,Instgram上立马贼好看贼好看各种伦敦雪景。你别说,我觉得欧洲这些老房子好像一有点雪吧,圣诞气氛一下子就出来了(就算房屋失修,没有漂亮的圣诞气氛也是天然的狄更斯范儿,让人一看就特别想围着炉火吃煮土豆,哈哈哈哈)。
侃村儿没有下雪,但是风景也不错。比如,上图是上周二讲完课回家火车上拍的。虽然没有下雪,但依然贼冷,所以早上不仅是结霜,而且好多地方都是暗藏杀机的一层“黑冰”(black ice)——这个词是我和小巴最近新学的,应该是英式鹦哥历史特有的吧——就是英国特有的柏油马路上薄薄结了一层冰,看着好像还是黑色柏油路,走上去跟北海滑冰场没啥区别……——这两天趴在窗户上观察胡椒盐儿来我家的路径,我发现连英国的猫好像都很有这方面的常识,它夏天的早上会以最短路线跑过来,但是冬天它就是看见我们在院子里,也会小心翼翼绕几个远儿尽量踩踏着不同人家后院工具房的平屋顶过来。看来黑冰是连有九条命的猫都不招惹的呀!
今天我爸听说我们这周放假了的第一反应是:怎么这么早就放假了?
>.<! 俺们又不过春节,可不是这会儿放假么。。。
然后我爸纠正说,我的意思是,怎么又放假了?
>.<! 暗示我们不爱学习哇?可是人家剑桥和牛津比我们还少3个星期的课,早放假了啊,嘎嘎嘎嘎
最后两周各种忙。小巴也是,外加上周还轮班轮到了参加本科生学生会组织的“电影+pizza”活动——简单来说就是政治系的学生会出资,定期组织一位老师和感兴趣的学生一起在教室里看一部电影,然后提供免费pizza。更简单的说,其实是因为晚上学校的门禁会自动上锁,没有老师的职工卡学生看电影时没法进出上洗手间……
然后这回的厕所门卡叫小巴。哈哈!事前学生会发给小巴一个他们感兴趣且能从图书馆借到的电影单,让小巴选一个电影。小巴居然选的是《玩具总动员2》!——这种“儿童剧”吧,一般在我们家也就有博采众长精神的大Joy看(咳咳),嗯嗯,所以我很惊喜,以为我终于成功把小巴的智商也拉低了。然后小巴跟我说,主要原因是那是名单上播放时间最短的一部电影==||哈哈哈哈哈哈……
不过后来小巴看完跟我说,mmmmm,其实这是一部很有内涵的电影,还是很有政治学意义滴。。。
然后blah blah blah(此处略去三千字)。。。
我觉得做这样的学术分析很不尊重巴斯光年。嗯。
说到看儿童电影吧,那天学院圣诞聚餐上,好几个老师都在感叹说圣诞节家里自己的亲戚的一大群小孩儿,大多是初高中小孩,各种青春期估计会把屋顶叫翻。我试图安慰他们说,“不过你们可以这么想呀,这些小孩是你们要很多幼稚事情的最好借口呀——比如你们看帕丁顿熊2完全就是‘陪’小孩看呀,你们的休闲都天然有一种‘利他主义’的高尚;可是你看我和小巴也去看帕丁顿熊2吧,那别人觉得就只有幼稚了”
一桌人听完哈哈大笑,纷纷觉得心里舒服多了,直到家有一个三岁小朋友的Tina说:“问题是他想看20遍帕丁顿熊,肿么办?” >.<!
忽然觉得白菜回避让黄豆看动画片还是很高明滴!嘎嘎嘎嘎
圣诞聚会完继续跟小巴庆祝八周年纪念日——哇塞,8年了哎,抗战都下来了。可不是得好好庆祝一下嘛!
在侃村儿逛圣诞市场,又看到每年都会来侃村儿摆摊儿的德国小女孩——这个小女孩的买的都是木质的摆设,胡桃夹子之类的,每年圣诞节都过来,不过呢,她这回也说,看着英国脱欧这节奏,明年能不能过来还够呛呢——妈呀,原来脱欧之后不仅俺们平时超市里断粮断草,来圣诞节市场估计都得缩水!悲惨世界呀!所以趁还能买到(欧洲)大陆货,赶紧下手!
本来是想挑个新胡桃夹子的,单发现还有下面这类“老爷子”,据说是“守夜人”(nightwatcher),你看放我家百年不开的二门前是不是很配呀——
最牛的是,这个守夜人还不仅仅是个摆设,其实是个熏香器,木头上身可以拔下来插入香块点燃,然后烟气就会从嘴巴里飘出来,吞云吐雾的,好似真的在啜烟袋一样——
哈哈,好玩吧?!
薰香这事吧,好像在欧洲挺波西米亚的,我一直不是很热衷,因为绝大部分香料点完的味道都让我想起天朝的厕所,啊哈哈哈哈。不过这回这个德国小女孩手上有松针味的香料,特好闻,回家点上,家里一股大森林的味儿!
除此之外,今年大Joy买的圣诞爆竹也有亮点哦——今年俺买的爆竹里有一盒是乐高类拼装玩具,嘎嘎,小火车、法拉利,不是一般的好玩呀!好吧,我承认,还有6天到圣诞,这盒爆竹基本都被我拉爆了——
我同事小艾更逗——他也是我们学院出名的乐高爱好者。上上周我们学院做六年一次的学位评估答辩时,下午本首席考官讲完课慌慌张张跑去参加下午的答辩,主管学生工作的小艾见到我就手舞足蹈地显摆说,你知道哇,我和我男友今年把厨房都做成Lego City……然后呜哩哇啦呜哩哇啦,中间穿插着我忽高忽低的唏嘘赞叹。旁边坐着社会学教学主任老义——老义是纯粹经典老范儿社会学理论家(别的社会学者是出口成章,老义基本就是出口就是哲学范儿天书,根本不用打腹稿),只见他坐在一旁听得眼睛瞪的溜圆,我打趣跟他说,“我和小艾的对话对于你来说一定是Felix(他8岁儿子)智力水平的吧”。老艾眼睛瞪的更大了,说:“我都听不懂你们在说什么!”啊哈哈哈哈哈哈……
小艾说今年圣诞节他妈妈问他要什么礼物,他记得去年我嘚啵嘚啵嘚不停的盛赞乐高的那款蓝色Beetle小车,所以毫不犹豫就点了那款(其实小艾也小三十了哈哈哈哈,幼稚!)。然后他说,不过他麻麻抱怨说每次圣诞节给他买礼物,回家的路上拎着个乐高玩具都觉得好羞呀!我跟小艾说:没事,告诉你麻麻还有小巴跟她互勉。啊哈哈哈哈
“哈”与“哈哈哈”的后续
昨天写到上面就吃饭去了,忘了记录另外一件事,跟Chinese Burn说起来也有点关联,主要都是推翻某些对女性传统印象的。话说英国大学界最近几年一直在推行对教学研机构的Athena SWAN认证,雅典娜“天鹅”行动 (SWAN=Scientific Women’s Academic Network) 即指力图增加在教科文领域女性的公平待遇,主要是看这些雇人机构是否男女比例合理(未必是对等,但要合理),同工同酬及劳务平等的程度,还有职工的调查问卷、学生调查问卷也是很大一部分——即光把数据搞上去没有用,男女员工要一样哈皮才好,分金银铜牌。
这个认证还是挺有效果滴,不仅因为评定本身并不是走程序(申请个铜牌都小有难度呀!)而且确实有个导向效应,会让雇人机构主动重视起男女平等这个问题。比如身处白得不能再白的肯特郡,毫不出乎意料地几年前我们学院名字为Chris的教授的数量比女教授的数量还要多,再比如身处传统重工业城市的小巴他们系以前好像就一个女老师,再比如以前我们学校法学院女老师每年的教务量永远很奇妙地比男老师高30-40%….——后来因为Athena SWAN评定,这些既定俗成地“习俗”才有机会搬上台面来被纠正。
肯大以前是铜牌,我们学院是银牌。但是这个认证每过几年要重新认证一次,结果去年肯大丢掉了铜牌,游戏规则是,如果大学整体被摘牌了,那不管大学下面的具体学院做得怎样,牌子也被自动取消,所以俺们学院最近也开始重新申请银牌。
然后就需要重新取证,比如做职工调查啊等等。上周学院院会就讨论这个事情来着。几个同事汇报了一下初步摸底调查的结果:先是主管申报材料的女老师做了个介绍,然后一个男同事汇报了一下学生调查结果,最近一个牛津毕业的年轻男老师开始讲职工调查的结果。话说这个牛津小伙特典型,一个十来个问题的调查结果他啰嗦了十来分钟,基本是按照这个节奏说的:“那么下面呢,我们有问了一个问题,就是‘你是否觉得工作分配机制透明’,这里男职工里X%回答了是,女职工里Y%回答了是,也就是说,有X%的男职工觉得学院工作分配机制透明,但只有Y%的女职工觉得透明……”
妈呀,如果他再多加几个啊~(二声)和啊~(四声),简直可以当披着黄袍马褂的官员啦!
而且真是罗嗦啊,貌似他觉得不用自己权威的男中音再“解释”一遍问卷问题大家会搞不懂调查结果哇?楚楚在旁边说:切,典型的Mansplaining。
更逗的是,全学院的老师好不容易熬到他说完,然后开始提问的时候,他忽然提了一句:啊,另外其实数据不是我做的,数据是XXX(另一个年轻女研究员)做的。
。。。。。。
翻个大白眼。
最近不管是中国还是美国关于女性权益的新闻都特多,在此统统翻个大白眼。
下周是六年一次的全院所有学位系统审查,即由校内外评审一起核查教学设置是否合理、学位质量体系健全等等等等,所有有行政职务的老师都被搅和得鸡犬不宁,妈呀,光分组答辩就是两天……
在狂风暴雨来临之前,先休息,休息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