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回国除了好吃的好玩的好看的必然有一篇吐槽,这篇就是吐槽,为还原当时在各个场景下奔涌倾泻的汗水,将采取行云流水帐笔法,嘎嘎。
当然其实都不太好笑。这篇叫“闻话”差异,因为有些时候社会和社会之间的不同心态其实可以听出来。
比如你有没有发现国内(尤其是北方)人现在说话都挺横的?——尤其是什么保安啊,收发室啊车库大爷啊等等。其实呢,都是热心肠的人,但就是不好好说话,妈呀,张口就是吼,你听意思呢,都是帮助你的,但偏要把好心横着拽你脸上。我不明白,这是“打是亲骂是爱”的逻辑?嘎嘎
后来我发现其实这个“范儿”是很重要的,因为很多人都要端着架子,端着架子才显得自己重要,不端架子你就输了。比如和三联做活动,三联的编辑和书店店长什么的当然是非常客气,大家合作愉快。我谢谢三联编辑牺牲周末时间组织活动,三联编辑也谢谢我,说感谢我这么配合。我开始还觉得这客气得有点奇怪了。后来那天跟一个朋友说起周末要抽空去做三联的活动,争取多卖几本书呗,那位朋友不无探测性地评论了一句:“咳,那卖出多少也不关你的事,你管呢?”
我忽然明白原来国内人眼里是这么看的:如果我积极配合,很有我自己掏钱出书继而有卖书压力之嫌;反而我摆着谱儿一副能卖多少那是你的问题的架势,才有范儿。这让我觉得非常颠倒三观,比如,卖出多少确实不太关我的事,反正又不指着版税吃饭,但既然出了书当然希望有更多的人看啦,在英国配合出版社宣传算是互利互惠吧,这么简单的事在国内咋就出了那么多潜台词了聂?
在国内“显得很重要”是件很重要的事情,这是一个任何社会分层尚未定型的社会的特点。我以前有个“名牌理论”,就是为啥中国人喜欢穿名牌,崇洋外加拜金什么的还都是从次的,我跟学生说那穿的都不是名牌,在一个职业、地域甚至邮编都很难确定一个人几斤几两的社会里,那满身穿的都不仅仅是商标,而是用最直观方式告诉你他的社会地位,节约社交成本。
只不过天朝社会分层动荡的时间太长了,两三代人还没尘埃落定,所以“显得很重要”这件事成了文化习惯了。这回买了一个过期的三联生活周刊,几个月前有个关于手游的专题,我发现这逻辑敢情放在“王者荣耀”里也适用:
行走天朝江湖,即便你不喜欢端着架子满脸横肉上写着“我很重要”,但至少要显得你很厉害或者很矫情,不然时不时会遇到得寸进尺的狗血事。比如这次某著名高校(留个面子,就不点名了)的老师中途联系我说邀我去学校讲座,我告诉他我这次已经在几所附近高校安排了讲座,而且行程实在太满,没精力再讲了。往复了几次,对方说那有时间见个面吗。我看了看第二天满满的安排,虽然心里一百个不愿意——因为实在很累啊,但觉得不好驳对方面子,那就在原有安排的前面,一大早一起喝个咖啡吧,1小时——对于我来说,这意味着要再缩减2个小时的睡眠。对方说好。晚上为了确保我之后能顺利打上车,不耽误后面的行程,我特意发了一个校园附近咖啡厅的地址,约好一早那里见。对方也答应着。
狗血的是,当我第二天打车马上到校园外约定地点的时候,对方打电话说,其实他上午是有研究生的课的,并且让我给他的学生随便讲讲,“漫谈式的”就好,主要跟学生见见面。
——嗯,还有20分钟上课,你要是我,你救场还是不救场?不救场的话,对方要上课,我打车绕了大半个北京城也算白来一趟,自己看着办吧。既然都来了,我也就只好去了教室。那是新学期那门课的第一课。那个老师开始也跟同学说明了,即我是被他“诓”来的,言语间不无小得意。他也跟学生说,这节课主要就是“漫谈式的”。
他说是漫谈,跟学生东拉西扯半个小时就行,可本Joy老师还丢不起这个人呢。幸好我书包里有头一天在中科院讲座的备用U盘,拿出来,很仓促的把一个小时的内容压缩在半个小时讲完。学生好像听得还行,反正要比半个小时的“漫谈”对得起他们的时间吧!
或许是因为那两天正是缺觉缺的厉害,所以钻进奔赴下一个约的出租车时,云里雾里的我觉得这事简直狗血得超乎想象。对于我的不尊重也就罢了,一个知名学府的老师居然对于研究生的课程这么随便,我觉得根本就是不负责任啊!
国内学术圈里的老师大多都特实在的,居然遇到这么一位,只能说,既然我没有您那小聪明,人生苦短,那我下回就绕着您走呗!
这次在几个高校讲座自我感觉最好的是在北医,嘎嘎嘎嘎,最主要的是那天我穿着下面这个我们毕业十周年的班服去的——
这衣服是俺们同学设计的,004代表的是00级4班,大家都是7年制,所以从2007年毕业到2017年,可不是十年了哇。(当然大Joy这样的半途而废的医科生是05年毕业的。虽然在北医读书时天天琢磨着怎么翘课,但是毕业了吧,觉得北医还是很亲切的——望眼放去,这个那个路口充满了生动的回忆啊——白菜在这个路口跟我分析说“哎,你是高兴了会翘课,不高兴也要翘课啊”,然后在那个路口跟我唱张艾嘉的“走吧~走吧~”。啊哈哈哈哈)
上面这个班服吸引了很多学弟学妹旁观。俺讲座时一转过身,只听身后噼里啪啦手机拍照声不绝于耳。然后等俺转回正脸,大家都把手机收起来了——啧啧,北医人咋还那么实在聂!讲座后,学弟学妹们那是排队找俺签名呀——因为他们需要在学时记录本上签字……啊哈哈哈哈……当然,还是有小哥儿找我合影大头像的,虽然我不知道为啥,但我很欣慰。嗯嗯。
哈哈。虽然以前好几次回北医小规模交流,但正经八百给师生一起的讲座还是第一次。而且之所以说感觉虽好,因为我的研究主要针对生物医学领域,所以北医那次讲座后的讨论我觉得最有意思,学生和老师提的问题每一个都特有“技术”含量,超酷哒!
这回还和北医的同学小聚了一下,嬉笑怒骂大家真的一点没变哎——
最逗的是照片最右边的那位MM,嗯,她说,没变吗?你才没有变好哇,记得刚上大一的时候你显得比我们都老嘛,不过还好后来你就没变……
我靠,北医以实诚著名但也不带这么扎刀子的好哇!——人家现在在英国买小酒还经常被查ID的好哇(或者是因为潜意识里要寻求心理平衡才转站西方世界?),啊哈哈哈哈哈哈……
-------------
这回回北京两周,把在英国2个多月的话都给说了,也听了好多奇言妙语,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两个“的哥”的话:一个是北京的出租司机,另一个是希思罗机场接我回家的肯特出租司机。
这两个说的内容其实也没什么可比性,但是都出乎我的预料。
那天北京的哥是在去高校的路上,司机以为我是在高校教书的老师,还挺友好的,有一大无一搭的聊着北京的交通,忽然收音机里播报新闻,提到是那个北美遇害的中国女留学生失踪100天纪念日,其家人举办仪式以希望能获得更多的破案线索。那个出租司机很干脆的对着收音机说了一句:“要我说都是活该!没事你在中国读书不好,非跑到人家国家读书去?死了吧?活该!您说是不是啊?”
……我能说什么呢?我只想一声叹息。
第二个要说的的哥是我预定的接机的车,那个小哥见到我莫名的手舞足道,后来我知道是因为他从订单上看见我是从北京飞来的,得知咱地道北京人更是兴奋得不得了。他英语不好,自报家门是几年前通过难民签证从阿富汗投奔这里的弟弟才移民到英国的,他用结结巴巴的英语问我有没有去过新疆。
我第一反应是这会牵扯到宗教,所以自嘲说,“没有,而且以我这张典型的汉人脸,估计到新疆也不会那么受欢迎吧。”
小哥呵呵一笑,好像也没太听明白,他继续跟我说,他是长在阿富汗的乌兹别克斯坦人,但是,但是,他兴奋的挥舞着手臂说,他的祖父母是新疆人啊,要不是当年祖父母逃离战乱,他现在就是个中国人啊!
他说新疆很富饶啊,我没去过没关系,北京也富饶,他就梦想着有一天他也能去一次北京,去一次中国。因为他觉得全世界最棒的领导人都在中国,一带一路,要比美国在阿富汗的所谓扶贫政策好多了(这倒真是!)。不仅中国会发展经济,而且他最喜欢中国的一点是,中国对各种文化是很开放的,尤其最近的领导班子,你没看最近的讲话吗?他们提到各种信仰和文化和平共处了,开放的心态最重要了。
我不知如何作答,只好岔开话题,问他对英国怎么看——我猜测这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因为英国最近对移民本来态度就不好,外加他还是阿富汗难民。谁想这个小哥很坦荡的回答说:“我挺喜欢英国的,因为我觉得如果没有来到英国,我自己的心态也不会那么开放,我不会意识到包容差异是怎么一回事。”
我又问:但你对英国对移民的歧视怎么看呢?
小哥说:歧视啊?那是没文化的人干的呀,“真正的”英国人都是很友好的,比如我的车行老板,地地道道英国人,很绅士的,对我一点没有歧视,过生日还给我买蛋糕庆祝,很好的人。
小哥儿说他下个月要回乌兹别克斯坦和一个网上认识的姑娘结婚,然后把新娘也带到英国,然后他要好好在英国开车,挣钱养家,要让自己的孩子上学,知识才能改变命运。但移民到英国只是一个偶然,如果不是命运弄人要他自己选择的话,他现在完全有可能正在中国打造一片天下。有一天他要拜访崇敬已久的中国,在他的印象里,那是最为包容又充满机遇的国度……
我坐在后座上听着这位的哥的畅谈,比起之前两周面对各高校90后学生执着于阴谋论的提问,我更情愿旁听驾驶座上第一代移民的乐观与美好,尽管同样是出于一厢情愿的想象。
最后放一张在火车上翻看的东野圭吾的书的图片,红线部分的处理很有特色——
这篇里提到的很多现象都特别引人深思啊!不过必须表白一下,想当年白菜还是很盼着大Joy为数不多来上课的日子的,因为跟大Joy玩多有意思啊!
第二句话连读5遍,哎呀开心
哈哈 听白菜的话很开森,可是当时要是上课就很不开森了吧 嘎嘎
嗯……要看上什么课,解剖和病理还是挺好玩哒!嘎嘎嘎嘎
乐观总比阴暗好~~
是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