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本书

IMG_4497

我最怕看文科学术人写小说。当然,文学学者除外。真的。因为,不管是出于作者自身“深刻的”思想包袱还是出于读者我“深切地”被醍醐灌顶的希望,我时常觉得文科学者写出来的小说有种“聪明反被聪明误”的感觉——就是话也没(论文)说(得)清楚,结果还搅和了一个好故事。

所以我压根就不太喜欢《苏菲的故事》,连同事写的那些小说,我看着也觉得……嗯,怪怪的。因为这事真是术业有专攻,小说真的需要会讲故事的人来写。迄今为止,我看过的唯一突破这个界限的学者就是社会学家Richard Sennett——RS根本就是一个天才,嗯。

虽然每次看完都碎碎念的吐槽,但我还是贱兮兮地喜欢搜集学者写的小说,比如上面这个由国际关系学者写的寓言故事。作者之前写过一本关于把以道家思想为代表的非西方主流思维引入国际关系学的一本学术书,在圈里很有名。上面这本书基本也是这个意思,试图以寓言故事的方式让读者看到东方思想的智慧,我感觉更重要的是,作者隐喻了国际关系学里所需要的方法论上的变革。

但是绕这么多弯子,我觉得作者的苦心真不如用一篇8000字的论文来得明确又实在。而且作为读者,这是一本典型的让我莫名地有一种“你当我傻啊”的忿忿不平(我觉得学者写小说常掌握不好‘通俗’的火候,‘通俗易懂’经常就成了把读者假象成没什么思考能力的白痴),因为从某种角度讲,整本书其实就解释了这么一首诗:

IMG_4495

所以我说学者写小说真是费力不讨好,不像会讲故事的人,细想起来可能也没发生什么骇人的情结,也没讲出什么憾人的真谛,但是作为读者,津津有味地被牢牢吸引了一下午,合上书底,还好像有一种口有余味颇有心得的样子,比如下面这本书

IMG_4389

Matt Haig上一本The Humans就辛辣得让我笑翻了天。这本依然是一个就着老掉牙的戏路讲出不一样的道理的小说,说起来好像真没啥特别可圈可点的,但是想起来,还真是一个愉快又有点小深刻的下午。

另外,书旁边那个小黄人玩具是前一阵在荷兰我觉得买到的最好的“纪念品”,哈哈哈哈——是在机场吃麦当劳的儿童套餐来的,英国好像没有这个玩具,恰好荷兰又是自行车之国,在阿姆斯特丹获得这个两个轮子的小黄人是不是挺给力的呀!

说起来Haig的这本小说里也有一首诗(确切的说是两首),是不是要比上面那首学者写的“有意思”很多呢?

IMG_4513

所以你看有时候“有思考”和“有审美”真的就是右脑和左脑两回事,学者或许很有想法,但未必能用恰当的审美方式表达出来。反过来,我也常常怀疑论文看多了,自己这审美能力估计也退化了(所以也不要把大Joy的推荐太当真),因为我常常发现很多“经典”我完全不会欣赏,比如下面这本书——

IMG_4406

买来看是因为这是一本还算有名的低俗小说——妈呀,其实我觉得好像不该归类为低俗小说,但是翻了前100页,感觉怎么这么有名的“续集”好黄呀——总之,是作者“无名氏”接着此前Diary of an Oxygen Thief写的,然后伪文艺青年大Joy觉得好像“应该”看看,而且很薄的一个小册子,估计两三个小时就搞定了,就买了一本。

然后在咖灰馆里先开始是仰在沙发上看——“大家看呀,我也是有品味的小青年儿哦”,然后到坐起来看——“呃,大家看呀,我也是看流行小说的”,然后到有意识的把书压在桌子上这样没人会看到书名的——“呃,介个,我也没看什么啦……”——主要就是因为,我靠,怎么满篇都是黄黄黄啊……天,但愿咖灰馆里不会有学生走进来……

在我和畅销作者之间,我断定一定是我有问题,一定是我错过了什么。所以我只好战战兢兢地google了一下这本书的review,好知道应该怎么“欣赏”这本书。

让我大松一口气的是,好像网上大部分评论也是说:“怎么那么黄啊!”“好像除了黄没别的啦!”

phew!矮马,心虚的我当时那叫一个如释重负!

但我依然不知道为什么这个作者还挺红,后来一个评论提到书的最后五十页还是很值得看的。

然后我就怀揣着这个信念一直跳读到最后50页——其实大概最后40页的样子。嗯嗯,我可以负责任的告诉大家,最后40页还真是写的不错。这是一本很大胆很露骨很粗俗很让人反胃的作品,但同时最“坦诚”的叙述往往如此。所以如果你是个宰相肚里能乘艘小船的人的话,或许你和我一样,觉得这是一本文末有彩蛋的书。

沿着这个思路,再介绍一本“恼人”的书——借着海明威名著The Sun Also Rises的社会学研究:the son also rises surnames and the history of social mobility

j10181

这个作者也是醉了,继想当年引来口水战的A Farewell to Alms之后,又写了这本通过姓氏调查的全世界N个国家社会不同阶级上下流动性的书,基本结论是:好消息是,从各国数据看来,社会阶层在人类社会是流动的;坏消息是,流动速度不是30年,或者“富不过三代”,而是作为一个社会底层的“咸鱼”,不管你在世界哪个角落,比较实际的估算是你大概需要300年才能“翻身”。而且你知道嘛,工业革命神马的都是浮云,其实中世纪的封建英国的社会流动性比当代北美还要高咧!比如给俺们坎特伯雷写故事季的那个乔叟,他家祖上是修鞋的,但他的重重孙却曾短暂是英国皇位继承人。

嗯,总之这是一本充满了各种“政治不正确”的著作,而且其实作者的采样也很有局限性,但是呢,从某种角度来说,即便所述未必都是经得起推敲的“真”话,但倒也是难得的“实在话”了。

《四本书》有6个想法

  1. 咋没介绍第一张照片中的配角呢~~黄书?一下让我想到内谁谁的 什么上山下山的那个 嘿嘿

    1. 嘎嘎嘎,问题总问到点上!背景就是俺家新买的桌上足球啦啦啦。“黄书”第一想到的总是《挪威的森林》,以前同学的经典总结是,从那本书侧面看去,书页的不同折旧程度暴露了太多大学伪文艺小青年儿的喜好,哈哈哈哈……

  2. 这诗跟我炒的西红柿炒鸡蛋是世界上最好吃的西红柿炒鸡蛋那哥们儿的诗差不多。。。

      1. 记错了,是馅儿饼。。。 《一个人来到田纳西》  
              毫无疑问
              我做的馅饼
              是全天下
              最好吃的

      2. 大Joy捋着头发(因为没有胡须),摇头晃脑地说:嗯嗯,好诗,好诗呀!

发表评论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徽标

您正在使用您的 WordPress.com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Facebook photo

您正在使用您的 Facebook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Connecting to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