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及其他-1

嘿嘿,你以为上一篇我就包纸完了嘛?咳咳,我还没有显摆这回在香港还买了一个小笼包的冰箱贴呢!外加一碗热汤面,嘎嘎嘎嘎……

IMG_2651

回到英国第二天就发现传说中的新12边型一英镑的硬币真的开始流通了嘿!

离开仨礼拜,感觉好多八卦要补的样子,最重要的八卦是把展览扫荡一下——这回回国依然没什么可看的,一年是碰巧,两年是倒霉,连续两三年如此,我这脑子慢的终于有点琢磨明白:是不是因为两会的原因所以3月份是美术展的淡季呀?嗯,自己觉得有点道理。只有美术馆有个俄罗斯油画展我还挺想看的,不过走之前才开展的,也没来得及去——算了,北京没看成的,就伦敦看吧!

回来已经看了三个半画展了。因为在没看成俄罗斯嘛,回来先去皇家艺术学院(RA)看的苏联画展。

哇,推门一进,万里江山一片红,那红得扑面而来,我打着趔趄,扯着胳膊立求在空中勾回手机,咔嚓咔嚓碰撞出了两张影像。等站稳,回过身,发现暧昧的角落里(你不觉得当一个屋子主要都是红色调的时候,就天然显得很暧昧嘛?)看见有个禁止拍照的图像。

不过好像也没人在意到底有没有人在拍照。不过,或许只是我的偏见而已——要我说,RA也真够闹腾的:同期举办两个特展,一个是楼上的美国30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的展览,一个是楼下这个更隆重的苏维埃大革命的画展,基本同一个时期地球两头的画,挤在了同一座帝国主义大楼里。

两个展览我们都看了,不过感觉是我陪小巴看的那个苏联展,小巴陪我看的那个美国展。不是很喜欢这个苏联展,因为感觉挑的作品意识形态太浓了,太“苏维埃”太点题了——要么说是万里江山一片红呢——我感觉似乎没有让我看到那个时期“真正”的苏联美术。

当然,你要问我那个时期的苏联美术应该是什么样的,我也不知道。而且跟楼上的美国展一样,这两个展览表现的时期都是政府对美术有直接的资助和干预,所以或许,或许而已,那个时候的苏联艺术就是这样的。但我总觉得似乎不是。反正整个展览我看着觉得很没劲,很乏味,而且似乎各个展室上空都悬挂着一个无形又沉重的策展人要向我们讲的大道理似的——当然,或许当时的苏联艺术就是这么乏味和家长味十足,你可以说不是策展的失败而恰恰是策展的成功(?)

楼下的展览很无趣。楼上的展览看得就很爽啦!而且和大多数展览一样,可以随便拍照,哇,太“自由”了吧!

这回是左上角那个《美国哥特式》第一次离开美国。前年在芝加哥AIC看哒,今年又见面啦!

我喜欢看美国现代美术。最近有个朋友去美国逛美术馆,微信圈里晒的都是欧洲画家的画,看着我都挠墙——大把大把那么好看的美国油画不看多浪费机会呀!哈哈,最近两年越来越理解当年欧洲画家没什么总在往东方和非洲找灵感了,欧洲这个圈子真是小,作为观者看着也有点审美疲劳了,所以每次到北美看美术馆都眼前一亮,觉得好看得不得了。

这次的美国展更是让人大饱眼福,因为跟楼下那个苏联展相反,这个展览作品风格实在太丰富啦!这才是全面展示一个时代嘛!最喜欢的一幅画是上面右侧 Philip Guston的Guernica。纪念Guernica轰炸的最有名的画自然是毕加索的那幅,这幅圆形画听说也很有名,我是第一次见。我觉得比毕加索那幅好。因为毕加索的Guernica让人更多的看到了战争的惨烈,而Guston这幅画,你第一次看就不可能不被那要崩裂出画外的冲击力所震慑,而闭上眼睛,他们那些卷裹着宗教画中经典颜色衣裳的身躯似乎已轻盈腾空,而留给观者的感叹却更为深重。

两个同为30年代左右的画展有一个对比很有趣,那就是两个国家都对“科技”这件事非常着迷,但是有一点很不同,就是苏联的“科技”画作里“人”依然是重点,不论是矿山纺织厂还是锻钢炼铁食品加工,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一幅幅苏联油画里打赤脚的强壮身影,人定胜天。美国画展中有几幅是关于过度开发和对环境破坏反思的,我倒并不是说的这种对比。而是有几幅关于科学和技术的作品,更直切地关心科学和技术它们本身到底是什么,是怎样一种存在,这么明确的“物我”关系,你可以说是机械的二元对立,但也不妨说是另一个层次的谦谨。

先睡觉去了,还有一个半展览没说呢,明儿继续嘚啵。

web_guglielmi2c20phoenix2c20n-275_mini

《展览及其他-1》有4个想法

  1. 话说我前几天还给你麻麻推荐了那个俄罗斯油画展,嘿嘿~~~画如人啊,你看看脑洞大开的美国人和墨守成规的欧洲人自然就明了了啊~~达利这样的特例不多见,而梵高这样的不就直接属于绳井冰吗~~

发表评论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徽标

您正在使用您的 WordPress.com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Facebook photo

您正在使用您的 Facebook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Connecting to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