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气氛比较微妙,因为明天是英国脱欧公投的截止日。其实我想每个(做社会科学)的学者都在瞪大眼睛大吞吐量地消费各类公投八卦,各自的脑子里进行着各种语义分析,抛光着各式模型,不亦乐乎,但敏感又多变的学术圈里弥漫着一种“勿谈国事”的微妙气氛。
因为这件事牵扯到太多近30年的学术争论了,而且这件事又太政治,在这个等级分明的英国太容易显得被“揭老底”了。比如前两天某学术社团发了一封邮件,公开支持投留,然后就有会员暴跳出来愤怒的指责说凭什么默认会员都是支持留的,他就要大声宣传脱脱脱!——呵呵,大Joy心说,所以俺对你们保持距离是正确滴!
这场公投争论的复杂性大概只有欧洲人才能理解,其实所谓的“正确的选择”远没有国内和美国媒体描述的那么“显而易见”。但从风险社会学角度讲,有一点是显而易见的,就是像现在留欧派那样只会咋呼各种脱欧的风险,每天碎碎念地跟一个国家的成年人讲述“狼外婆的故事”是一点没有用滴~“风险”这个工具很好用,但不能这么用的,好哇?
嘻嘻,既然不好聊国事,就聊聊天气吧——出了两天太阳又开始下雨了,真忧桑。下面是前一阵给专栏写的:
“记得以前在国内学英语的时候,很多教材的情景对话里都会提到英国人见面打招呼时特别喜欢聊天气。搬到英国之后,我发现果不其然,在岛国的寒暄中,变化多端的天气是个永恒的话题。但我也注意到一个英语教材里几乎都没有提到的文化差异:同是说天气,英国人和外国人大有不同。
”真正的英国人聊起天气来,词汇丰富,表达方式繁多,仅从各种感叹词来说就透着“英范儿”。比如,晴天的时候,他们会欣悦地赞叹“Oh lovely!”;乌云翻滚的时候,他们会一脸严峻地惊叹“Oh dear!”;而如果他们不幸在快到家门口的时候淋了一身落汤鸡,就会忍不住如我的邻居一样低声咒骂一句:“Oh crumbs!”。而对于在英国的老外来说,不管是来自亚洲、非洲、澳洲还是南北美洲,也不管在英国居住了有多久,我们则只会有一个话题:“这愁人的天气什么时候才能暖和一点呀!”
“在英国人的眼中,英伦三岛的天气温润随和、四季如春……但在英国的老外看来,英伦三岛的天气晦暗潮湿、四季如秋……”
——哈哈哈哈,自己觉得应该写出了很多人的心声吧!聊完天气,继续聊天,纪录一些最近吃喝玩乐的发现。
吃——
最近发现“羊酪(goat’s cheese)+甜菜头+橙子(orange)”是沙拉的巨无霸组合。尤其羊酪和甜菜头,天造地设的一对呀!这是在飞机上学的,偶尔英航还是有惊喜的。
喝——
用过几个关于葡萄酒的app,上面这个最好,因为最省事,直接拍下瓶标就能搜到关于这瓶酒的大致信息,简单明了不很啰嗦,辅助知情又不会打断血拼的节奏(哈哈),而且还可以直接把餐馆的酒单拍下来,自动搜索上面的酒品。字小的酒单识别率不是很高,但是一般情况下还比较管用
玩——
最近半年玩的最好玩的游戏就是上面这个“Late Shift”了。是个全真人表演电影模式的的RPG游戏。1个2小时左右的故事7个结局。远没有日本RPG情节发达,但是意思到了,视频真不错,里面还穿插了各种BMW的软性广告,要不是BMW自己在twitter上咋呼我还真没注意,嘻嘻。这类游戏会不会是电影的未来啊,BMW有眼光啊。
乐——
前两天@songmu 在微信上推荐了一本关于伦敦的书,忽然让我想到手头上正看的Edward Rutherfurd写的这本《纽约》
用800多页的小说形式,通过几个家庭比较完整和准确地讲述了纽约的历史。
同样是史诗类小说,情节上肯定没有Ken Follett的“世纪三部曲”精彩,因为Follett用3个800页描述了一个世纪,Rutherfurd用1个800页讲述了4个世纪的故事。但可读性依然非常强。
尤其是Rutherfurd简直太牛了,不仅写了关于纽约的小说,还写了伦敦、巴黎,他另外两本更为著名的一本是关于英格兰历史的,一本是关于俄国历史的
听说Sarum最好看,因为毕竟Rutherfurd是英国人。《纽约》已经很好看了,尤其是看一个英国作家怎么写英国人从荷兰人手里抢来纽约的。
下周飞纽约,一本Rutherfurd下肚,感觉心里已经有底啦!
实习那几个月,发现办公室的同事们经常以抱怨公共交通做为问好对话的。。。
我第一个反应是:你们办公室不会是在地铁黑线上吧……啊哈哈哈哈~后来想起来你们好像在piccadilly circus那块?交通不错哇,抱怨啥?
办公室在hartton garden那边,钻石大盗隔壁。但员工都住比较远。所以来办公室就抱怨哪个铁路又坏了,哪天又罢工了,哪天公车又抛半道了。。
据说开始投票啦?英镑跌啦?感觉正在经历世界巨变。。。
英镑跌的好不是时候,偏偏在俺去米国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