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到了西安,咱从服饰上就很快“入乡随俗”了——去西安之前天气预报都说那周将达到35度高温什么的,然后到了西安哗哗开始下雨,结果一周都在23度左右。临时添件衣服,这是在西安大清真寺门口买的“兵马俑版”超级英雄的帽衫,是不是很酷很酷呀?嘎嘎嘎嘎
无意浪漫化西安,所以这篇是“遍地是宝”,下篇叫“遍地是汗”,哈哈哈哈
我多角度地思考了一下,嗯呐,变化了好多姿势,就像俺新购置的“思想者”action figure一样,哈哈哈哈
思考的结果是,让我超级喜欢西安的原因大概可以归纳为三方面:
第一个,也是我觉得最重要的一个,就是我觉得西安人/陕西人“离土地特别近”——那天在车上随意说起来,老西安毛道立刻大赞我这句话说的好,说俺说到了点子上,让俺顿时对自己这表达法特得意,哈哈。
“离土地近”不是说西安/陕西人“土”,也不是说西安人离农村近——虽然从西安市中心开车15-20分钟就是生物多样性的大宝库秦岭(下图)这件事着实让人艳羡;而且作为一个二线城市,西安确实比北京上海接纳了更多父母辈依然在农村的年轻人——这里说的“离土地近”是说,西安人的生活还是以接地气的常识为主导的。
或许是因为西安的生活压力还没有那么大(好像西安最贵的地产也不过2万一平方米),所以西安人生活还不需“机关算尽”,调研中我发现整个这个城市的气氛就是一种坦然、自在,而且对于很多社会现象虽然有警惕性却没有危机四伏地神经过敏。——这话看起来有点可笑,但是我觉得在国内能按“常识”生活,除了大富大贵之人,真心已经变成稀有动物了。
而且西安人真的有一种大地般的直率。比如市场砍价这件事吧,毛道之前跟我说过陕西人不喜欢虚报价格,碰上一个喜欢矫情的顾客,陕西买卖人宁可挥手“匿揍!匿揍!”(你走你走)地轰你走开。虽然我不想浪漫化西安,但不论是从买卖交易还是调研访谈中,我确实觉得和西安人交往要相对“省事”,没有艺术的废话也没有精明的试探。在这点上,西安人要比北京、上海人更像欧洲人。
喜欢西安的第二点是因为我觉得西安真的是个大熔炉,在这点上,真的要比北京更有“帝都”风范。举个最简单的例子,道教、佛教、伊斯兰教、藏传佛教、基督教等等就这样安心而活跃地同处一个城市,反正在国内我想不出来第二个城市。下图摄于城隍庙
这是世界唯一一个中式清真寺,隔过一个院墙就是左上角Internet Cafe Tea Wifi的招牌,好穿越!
不好说现在的西安到底有多开放(因为它确实有二线城市的局限性,调研中也不是没有“挠墙”的冲动),但是至少历史上的中国那曾经一度的海纳百川在现在的西安仍然能寻到踪影,而且从某种程度上仍然让这个城市受益。举个最浅显的例子,一个回民坊(即回民社区)对西安西南城不论从建筑、文化上的无形庇护起了多大的作用呐!而且当地汉人对回民也好尊重,好几个西安人都跟我说,回民坊的饭可以放心吃,因为信仰,回民老板绝不会偷工减料。不信教的汉人也相信回民信仰的力量。你说这是不是很有趣?
第三个原因嘛,估计但凡是在中国长大的人就会对西安有天然的亲切感,因为从小学的东西,诗书典故啥啥的恨不得都在西安呀!
比如说哈,你知道这个“唱对台戏”其实是从发明汉字的仓颉的仓颉庙里来的,因为仓颉庙里是左右两个戏台,观者要左顾右盼地看戏(对颈椎好有挑战啊!)。而且听说这西北人吧,不仅秦腔那是唱的玩命,而且看戏的也是敢跟你死磕哒!据说这仓颉庙里的对台戏动辄就是三天三夜,观众也是不带散场哒!(这得吃多少羊肉泡馍呀!)矮马,说时髦点,瓦格纳那点小歌剧算啥呀!估计也就韩剧马拉松有点可比性,但韩剧有本事搞不断电直播嘛?
再比如哈,据说“买东西”这个说法也是从西安来的,因为以前西安主要有两个市集,一个是东市,一个是西市,所以买完东市再去西市血拼一下,因此叫“买东西”。好玩吧?
所以说白了,大家的根都在这块。说到这里,白菜你看,大Joy不仅是在上一篇美食里向你拉仇恨,而且咱平时也想着你啦,比如这个是在半坡博物馆里找到的你们蔡家的图腾啦——
——不客气哈,因为不然俺也是没事干,因为俺家旗人“张”也不是真姓,估计各位祖上在创作各自图腾的时候,俺家祖上还在大草原上扔石子呐,哈哈哈哈……
大概十五年前,俺第一本书的责编有一次出差来了西安,回北京跟我兴混地嘚嘚了好久,说西安遍地是宝,恨不得路上拌你一跟头的石子都可能是文物。这回来到西安觉得这话似乎有点道理。比如陕博,如白菜所说,免费又给力。陶俑精美无比,我觉得王公贵族真会玩,他们的手伴公仔比俺家书柜上的美国队长精致多了
在秦始皇兵马俑也是细节至上,那什么千人千面形态各异呀,什么鞋底的防滑花纹(下图,上中)呀,什么钢丝拉成的马鬃呀(包括你看秦代连战马都留着中分好不好哇!)……
这些还都是“技术”活,整个看下来,其实最牛逼的是秦俑和汉俑的表现力。粗线条有粗线条的简约张扬
细腻打磨的,另含韵味。比如这个秦朝将军的手,随意的一个姿势,无尽的故事。我觉得要是1400年之后,当年马可波罗带了份临摹回“椅搭利”,还是有可能在又过了200年后启发了达芬奇如何摆放蒙娜丽莎的手臂的吧,哈哈哈哈……
所以,贴着展柜玻璃看时间长了,你有时候真会感叹,啧啧,那么早之前技艺就达到这个水平,唐汉以来咱是不是长进得有点慢了?
但真正让人觉得西安遍地是宝的还不是陕博的展品,也不是西安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名不见经传的西北大学的校博物馆。
这个博物馆也是免费的,就在西北大学老校区的北门内。那天两个访谈之间,也没啥事干,俺就去这个博物馆溜达了一圈。原本是为了贪图里面的空调,进去之后才发现,哇塞,真了不得!
只看了里面考古、生物、校史三个专题。好么,生物展厅里对于中草药和秦岭动植物的标本数量之多透着霸气,而更让人诧异的是,就下面这个6000年前的罐子,居然一个校博物馆里好几个哎!!!!!
“手伴公仔”更是不用说,这里没有陕博的热闹,所以反而能更仔细的欣赏。
但西北大学博物馆里最大的亮点还不是这些考古藏品,而是其佛教美术馆,缘起是西北大学老校区原本是“实际寺”的原址,而这个美术馆里面则是自诩西安“实际寺老衲长安癫痴坊主”岳钰的作品。
有点和想象中的佛教美术不同的是,整个展览处处透露着“长安癫痴坊主”十分入世的态度,这点在两组猴子与癞蛤蟆的小品画最突出——
很有趣的一点是,这个癫痴坊主在前言里说,毛泽东给中国带来了政治尊严,邓小平是经济尊严,希望习大大重塑丝绸路的决心能带来文化尊严。前言里还提到,寺院其实就是最早的国际化学校,而曾名盛一时的实际寺也曾是国际学术碰撞的中心,而现如今这个佛教美术馆又活跃在西北大学里,继续传承着佛教哲思,好似隔空接过了当年汉唐盛世的接力棒,这一切显得那么一脉相承……
Hmmm,倒是读到这里大Joy要质疑演绎一下了。倒不是针对这个展览和作者——展览真挺好的——而只是这些作品的呈现给我的一些联想
岔开话题,不针对这个佛教展览,我只是觉得有的时候类似上述“文化尊严”这样的“解说词”,既是拔高升华,又是“解释辩说词”,即发声者要自证政治正确,这背后的思维模式就是:要做某些事情的时候得先找个借口和理由。至于为什么或者凭什么发声前还要去“找理由”,谁还有闲心去琢磨它!而且做什么事讲“传承”是最保险的,因为好似没做什么新鲜事,不新鲜就不会被视为威胁的吧,借着老祖宗的壳偷偷摸摸说些自己想说的话,算不算一种有良心的智慧?
有时候我怀疑是不是恰恰这种要发声之前先要“抱歉式地找个理由”的思维模式,才让咱今天只能觊觎玻璃展柜里的创新与活力了?
另外呢,西安是国内少有的特别容易让人沉醉于以往的美好的城市,以至于陷入固步自封的小漩涡里还美呢。每天晚上都有各种梦回大唐之类的演出——说白了就是价格不菲的一堆成人演给另一堆成人看的cosplay。你以为端着广播腔,我就看不出来它是cosplay嘛?旅游看个热闹也就罢了,我对“汉唐盛世”的各种想象多少有点怀疑。
这点上易中天的《两汉两罗马》倒是颇有启发性——两汉打造了帝国模版,而两罗马则打造了现代国家的模版;后来中华文明虽未中断却逐渐丧失了其世界性,而罗马文明浴火重生却成了现代文化的源头。所以国人都爱讲传承,多少有点自欺欺人,因为啥可以传承,啥应该传承,啥最好不要传承还是一笔刻意搅混的糊涂账。
西安遍地是宝,也遍地是汗。且听下回分解。
看完这篇就突然想把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重新看一遍。
哦?我也下来看看。
咦,为啥之前评论没留上?
我想说,你的兵马俑帽衫跟手机壳特别搭,典型的动漫宅男!
还有我们姓氏的图腾太复杂啦是一个人和一只鸡吗?哈哈哈哈
被你这么一说,你家姓氏更像是一只鸡搭着一个人的肩膀,眉飞色舞地说“我跟你说呀……” 看来远古时期,蔡氏就喜欢和属鸡的八卦,哈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