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政治博弈

IMG_3995

上周四晚上,公投结束前3个小时,我和楚楚坐在某侃村小酒馆狭小的吧台上天马行空地吐槽着留与去两阵营的宣传策略,看着三个东欧酒保背对着我们忙着做小食。

别看咱不提倡迷信,但有时候迷信就跟花生米似的,是酒桌上聊政治八卦最好的佐料:你看,周三晚上哗哗下了那么一场不算太惊人的雨,结果周四早上居然伦敦被淹了,给这个除了苏格兰和北爱之外,英国最大的“留欧”中心的公投造成了很多麻烦。

投票结果未知,不过好像每个人,不论你投的是哪派,都有一种“不祥”的预感。第二天起床,晴空万里透着喜庆,居然公投脱欧派胜了!——这都什么事呀!太滑稽了吧!

我觉得这事儿吧,来得突然,大部分也是刚刚醒过味儿来。我跟小巴说,俺们在英国这十年太值啦!英国政治史上各种难得一见的事情俺们都经历啦,比如啥hung parliament,比如啥脱欧,再比如现在两大政党都群龙无首状。

虽然前景有点荒凉的美丽新世界(brave new world),但对于有稳定工作的中产来说,短期内并没有太大影响,日子照旧。唯一有点让人挠头的是,如何面对那投了相反票的邻居?

周日又是好天气,去海边(见上图),难得要了一个sunday roast,我跟小巴说,还真是讽刺哈哈哈,因为俺俩好几年没有吃这么敦实的英国餐了,在脱欧之后,两个留欧派着实地英国了一把

IMG_3978

IMG_3980

总之,在这个休闲的海边,大口喝酒大块吃肉的,还挺惬意的。

而且英国的一次公投,让中国国内也好热闹,各路评论丛生。按理说一个恨不得99%的人一辈子都没有投过票的国家忽然冒出那么多关于民主与公投的探讨是件特别好的事,但也正因为如此,对国内那些因此嘲笑民主政治,以为英国人的公投好傻好天真的帖子,我都无比鄙视,因为这些言论才是好傻好天真,真是把国内社会往沟里带。

你说有时候英国人傻傻的,但有时候真不含糊,你看地平线上那一排排的发电风车——

IMG_3994

所以我就想说,其实英国这次公投你咋开涮都可以,但是它偏偏不是很傻很天真。

当然,要事先说明,咱和绝大多数学术圈的人一样,都是“留欧”派。而且还要说明的事,各位估计也看最后的统计了,这回投票越是教育程度高的地方,选择留欧的越多,平均教育程度低(即很难直接受到国际化好处的)区域,“无可厚非”地选择脱欧的越多——也恰恰是这些人可能会受到的脱欧冲击最大,而且这些人里可能目前已经后悔的也相对多吧。所以虽然在私下聚会里,俺也玩笑说“所以说没文化真可怕”,但玩笑归玩笑。

有几点很多非欧洲人经常搞不明白——

1.脱欧派胜利,绝对不仅仅是靠“煽动”底层民众——我家的高知邻居居然也坚定脱欧就是很好的例子。虽然每个人投脱欧的动机不同,但“脱欧”这个主意其实打动了很多很多英国人,包括很有辨析能力的英国人。

2.我觉得有的时候大概需要一个欧洲人或者在欧洲住过一段时间的人才能理解,为什么“脱欧”这么看似反国际化的理念会那么“得人心”——主要是因为欧盟作为一个非民主官僚机构效率已经被人诟病很久了,而且英国政府屡屡保证要去从内部改变布鲁塞尔的作风,但是貌似没有拿得出手的成绩来。好像保守党前几年有个高官上台不久就吐槽说,他的部门每天只有1/3的精力来做英国政府答应给选民做的事情,而另2/3的精力则全耗在应付布鲁塞尔扔过来的各式官僚上了。有这样的历史,在加上公民意识的习惯(“凭什么我交的税不用来改善我的生活?”“凭什么我要受我没有权选举的人的话?”),当某个政治路线无法对公民抱有的疑问给出很好的答案的时候,公民去选择尝试别的路径——这其实也算合情合理吧!而且在这种情况下,支持“留欧”很容易被选民理解成是政治上不思变革的既得利益者。

当然,留欧派其实完全可以对上述问题以更令人接受的方式,给出更令人信服的答案;而且脱欧派其实真的不应该说大话,以及玩数据游戏,误导了很多人对脱欧风险的估算,以及误导了很多人对于在脱欧后社会里有多少事情其实是不为英国所能操控的认识。

这就关系到我要说的第三点,也是为什么这真的不是一次很傻很天真的公投。

3.“很傻很天真”的政治大概只存在集权政治里,在一个至少名义上算是公开民主的政治体里,每一个政治行动其实都是有算计的。精英在算计,选民在算计,包括底层选民也在算计。

这次公投后很多国人评论集中于“精英 vs 大众(民粹)”政治,觉得英国人好傻,这么大的事情怎么就交到大众手里了呢?——这让我想起在知乎看见的一个关于这种民主真的好吗的回答,大致意思是“公民投票公民负责,人民就别瞎操心了”。这个黑幽默虽然有点残酷,但多少是戳到点子上了。

之所以把这事推到公投上,是因为精英无法做出一致的决定并对其负责(当然,在集权社会里就无需考虑这点了)。公投,其实是一次政治精英的博弈。

所以,你看到了公投前,工党“傀宾”(Corbyn)只蜻蜓点水地呼吁了一下留欧,中间还潇洒地度了一次假;你看到了脱欧胜利后,脱欧支持者“强胖胖”(Boris Johnson)那一脸沉重;你看到了“包纸兄弟”(Cameron&Osborne)那一脸的“不着急”;你看到了支持留欧却没有高调露面的“梅婆”(May)居然是现在是保守党新领袖的强有力的候选人;你看到各个脱欧派纷纷收回或重述之前的承诺;你看到了工党高层集体要求傀宾下课。

这些都是因为,其实没有人真的认为脱欧派会赢!忽悠脱欧的目的更在于为以后打败竞选对手,为以后政治上“装酷”而捞点资本而已。(BBC的)“坊间传闻”是,强胖胖其实是希望能够以小比分输掉,这样才最好,因为他也知道脱欧的各种麻烦呀!(其实这点几个月前英国媒体就有对强胖胖这种机会主义的批评了,只不过强胖胖打肿脸充胖子说,谁说我是机会主义呀)好了,现在被他搅和的,生米煮成熟饭,咋办?包纸脸周五早上的声明里就表明态度了,那意思基本就是说,“你个强胖子,让你跟我搅和,我才不管怎么办,烂摊子由你来收拾。”——所以包纸脸才不着急去启动什么议案呢,烫手山芋留给你们唯恐天下不乱的吧。而对于“不可能发生的未来”,做出各种承诺是件很过瘾的事情;而当那个不可能的未来成为现实的时候,强胖胖一脸沉重。而傀宾同学也是,我咋那么不相信他的潇洒是出于“新政治”呢,我咋觉得他也是不想落下支持欧盟的口实,明哲保身,以方便日后大选拉拢人心吧!而梅婆的意外“复活”也似乎证实了傀宾的小算盘是有道理的——支持继续留在腐朽的老欧盟机制里,对于政客们多少是个雷,还好梅婆“浸”毒不深。但对于傀宾这么没担当的领导,不叫他下课还等啥呢。

所以说,民主政治,没有很傻很天真。只能说,政治博弈难免有失算的时候,公民选举也有被误导的时候。政治博弈,玩出了个谁也没料到的结局,后博弈时代就是怎么收拾烂摊子了。当然长远来看,留欧和脱欧,到底什么才是“正确”的选择,真的不好说。比如,有人会说,世界第五大经济体退出欧盟或许是能推动欧盟变革的唯一方式。

别说选民被误导了,读者也会被误导。这里更正个被很多媒体引用的例子,好像是华盛顿邮报最先报道的,就是说在脱欧之后,谷歌发现英国搜“欧盟是什么”的频率猛增,这个例子被很多美国和中国媒体用来戏谑英国人好傻,都是“瞎投”的票——华盛顿邮报的标题好像就是这个意思。但你如果看华盛顿邮报原文是说google访问量成倍增加的问题是“what happens if we leave the EU”——也就是说,搜索的是“离开欧盟会怎样”。其实搜索这个很正常啊,而且就是在英国工作生活的欧洲人也会奋力搜索吧,因为他们要知道自己会不会被遣返,自己的饭碗会不会被取消等等。

之所以我会鄙视国内那些简单地认为英国公投很傻很天真的评论,多少有点恨铁不成钢的情绪在里面,因为那类评论往往没看到点上。如果这次公投说明了什么的话,离说明民主是个坏主意还真的很远,相反,恰恰是再糟糕的主意政府也要执行民意说明了民主的意义和实质。另外,同样的“运筹帷幄”,政治博弈和宫廷戏可是两码事,一个是在约定俗成的规则里,公开押注游说,达到大部分人眼中的“公平”,而一个是用潜规则达到的部分人的“效率”。还有,也许是更重要的,很多人都知道,这回年轻人主要投的都是留欧,这点被国内很多评论抓到了,说这次公投显示出的阶级分化、年龄分化呀等等,但是我看到这个数据后第一个反应是,至少英国年轻一代还没有陷入民族主义的漩涡里,但愿中国的年轻一代也如此。

聊聊天气聊聊天啦~

这两天气氛比较微妙,因为明天是英国脱欧公投的截止日。其实我想每个(做社会科学)的学者都在瞪大眼睛大吞吐量地消费各类公投八卦,各自的脑子里进行着各种语义分析,抛光着各式模型,不亦乐乎,但敏感又多变的学术圈里弥漫着一种“勿谈国事”的微妙气氛。

因为这件事牵扯到太多近30年的学术争论了,而且这件事又太政治,在这个等级分明的英国太容易显得被“揭老底”了。比如前两天某学术社团发了一封邮件,公开支持投留,然后就有会员暴跳出来愤怒的指责说凭什么默认会员都是支持留的,他就要大声宣传脱脱脱!——呵呵,大Joy心说,所以俺对你们保持距离是正确滴!

这场公投争论的复杂性大概只有欧洲人才能理解,其实所谓的“正确的选择”远没有国内和美国媒体描述的那么“显而易见”。但从风险社会学角度讲,有一点是显而易见的,就是像现在留欧派那样只会咋呼各种脱欧的风险,每天碎碎念地跟一个国家的成年人讲述“狼外婆的故事”是一点没有用滴~“风险”这个工具很好用,但不能这么用的,好哇?

嘻嘻,既然不好聊国事,就聊聊天气吧——出了两天太阳又开始下雨了,真忧桑。下面是前一阵给专栏写的:

“记得以前在国内学英语的时候,很多教材的情景对话里都会提到英国人见面打招呼时特别喜欢聊天气。搬到英国之后,我发现果不其然,在岛国的寒暄中,变化多端的天气是个永恒的话题。但我也注意到一个英语教材里几乎都没有提到的文化差异:同是说天气,英国人和外国人大有不同。

”真正的英国人聊起天气来,词汇丰富,表达方式繁多,仅从各种感叹词来说就透着“英范儿”。比如,晴天的时候,他们会欣悦地赞叹“Oh lovely!”;乌云翻滚的时候,他们会一脸严峻地惊叹“Oh dear!”;而如果他们不幸在快到家门口的时候淋了一身落汤鸡,就会忍不住如我的邻居一样低声咒骂一句:“Oh crumbs!”。而对于在英国的老外来说,不管是来自亚洲、非洲、澳洲还是南北美洲,也不管在英国居住了有多久,我们则只会有一个话题:“这愁人的天气什么时候才能暖和一点呀!”

“在英国人的眼中,英伦三岛的天气温润随和、四季如春……但在英国的老外看来,英伦三岛的天气晦暗潮湿、四季如秋……”

——哈哈哈哈,自己觉得应该写出了很多人的心声吧!聊完天气,继续聊天,纪录一些最近吃喝玩乐的发现。

吃——

IMG_3913

最近发现“羊酪(goat’s cheese)+甜菜头+橙子(orange)”是沙拉的巨无霸组合。尤其羊酪和甜菜头,天造地设的一对呀!这是在飞机上学的,偶尔英航还是有惊喜的。

喝——

vivino_cover

用过几个关于葡萄酒的app,上面这个最好,因为最省事,直接拍下瓶标就能搜到关于这瓶酒的大致信息,简单明了不很啰嗦,辅助知情又不会打断血拼的节奏(哈哈),而且还可以直接把餐馆的酒单拍下来,自动搜索上面的酒品。字小的酒单识别率不是很高,但是一般情况下还比较管用

玩——

cljrohgveaah0a_

最近半年玩的最好玩的游戏就是上面这个“Late Shift”了。是个全真人表演电影模式的的RPG游戏。1个2小时左右的故事7个结局。远没有日本RPG情节发达,但是意思到了,视频真不错,里面还穿插了各种BMW的软性广告,要不是BMW自己在twitter上咋呼我还真没注意,嘻嘻。这类游戏会不会是电影的未来啊,BMW有眼光啊。

乐——

前两天@songmu 在微信上推荐了一本关于伦敦的书,忽然让我想到手头上正看的Edward Rutherfurd写的这本《纽约》

51nljsjq2b4l-_sx324_bo1204203200_

用800多页的小说形式,通过几个家庭比较完整和准确地讲述了纽约的历史。

同样是史诗类小说,情节上肯定没有Ken Follett的“世纪三部曲”精彩,因为Follett用3个800页描述了一个世纪,Rutherfurd用1个800页讲述了4个世纪的故事。但可读性依然非常强。

尤其是Rutherfurd简直太牛了,不仅写了关于纽约的小说,还写了伦敦、巴黎,他另外两本更为著名的一本是关于英格兰历史的,一本是关于俄国历史的

听说Sarum最好看,因为毕竟Rutherfurd是英国人。《纽约》已经很好看了,尤其是看一个英国作家怎么写英国人从荷兰人手里抢来纽约的。

下周飞纽约,一本Rutherfurd下肚,感觉心里已经有底啦!

爱丁堡看风景-2

IMG_3654

阴天的好处就是色彩特别饱和,长期阴天的好处就是色彩总是那么饱和。如果你不往天上看也不那么在意色温的话,即便是身处都市,你仍然会感觉苏格兰真好看。这点其实在坐火车北上及卡尔顿小山上远眺的时候最有感触,但是iphone的内置相机太不给力了,眼睛看到的那么多层次的色彩到iphone上就是一坨绿,一坨绿,以及另外一坨绿……

这回去爱丁堡其实不是时候,因为苏格兰国家美术馆的新展和苏格兰皇家博物馆新开辟的馆翼都还没开呢,有点扫兴,大概花了两个小时左右又去美术馆的常展中溜达了一圈。

在去之前我就在想,常展里的很多作品以前看过了,不少在不同展览还看过好几次,咱又不是搞美术的,再看也是理解能力有限,那么怎么能把这“老调重弹”的两个小时搞得好玩一点呢?

后来我决定这回重点看细节——

(Lady in Grey, by Sir D Macnee)

(A Guardroom Interior, by G. van den Eeckhout)

细节藏性格,比如塞尚画了大树,梵高也画了大树

比如委拉斯开兹的“蛋蛋”

比如鲁本斯的动态——

好的作品每个局部依然是好的作品 (莫奈和马奈最知道了,大作就算大卸八块依然卖得出好价钱,依然被美术馆供着)——

(View of Zwolle with Bathers, by H. ten Oever)

van Ruysdael, Salomon, c.1602-1670; Alkmaar in Winter
Alkmaar in Winter, by S. van Ruysdael

 

不仔细看你不知道画面中央还有人回望着你

(Frozen River Landscape, by A. van der Neer)

割裂的看,一幅卡纳莱托……

2803917_orig

也能看出马格利特的味道来——

img_3810

哈哈,好玩吧,所以有的时候真是需要以偷窥地眼神仔细打量边边角角

不然你咋知道出彩的地方不在角落里呢

 

爱丁堡看风景-1

11

上周爱丁堡百年不遇的有三个社会科学的会,你说这种热闹大Joy和小巴咋会落空呢!所以收拾书包,北上的说!那天和小巴掰着手指头数了数,上次去爱丁堡还是五年前呐!

作为已经在侃村生活了三年多的“英国南方佬”(侃村的纬度比哈尔滨还高好哇!所以俺们南方佬理论上也是相当抗冻的),大Joy似乎已经不再适应(或记得)北方那曾经熟悉的“瑟瑟夏天”了——虽然俺展开想象,带上一件夹层短风衣,背上一条棉围巾,从爱丁堡威弗利火车站出来依然是被小风鞭笞得一激灵一激灵的,一边缩手缩脚地往旅店走一边心里暗自后悔咋出门就不知道带那条毛围巾聂!!!——那时候我觉得身着皮夹克,戴着毛线帽子的小巴浑身都散发着智慧的光芒啊!

除了天气有点“凉”,不得不说,苏格兰依然魅力无穷。早起吃完饭,和小巴沿着“休谟大道”爬上卡尔顿山顶,看看左边的亚瑟王座,瞧瞧右边火山岩上的城堡,俯视向亚当斯密的墓碑致个敬——

IMG_3686

这个墓地俺们上次是在山下从背面的正门进入的,小巴惊诧于俺怎么在山头上一下就能确定斯密墓碑的位置(在树后挡着),俺说,当然了,狗仔队都要有良好的方向感呀!哈哈。

总之,看看表还不到早上9点,就觉得这一天过得智商满满好充实呀!

上次把爱丁堡几乎都玩遍了,这次没有啥游览项目,但就是走在爱丁堡的大街上都觉得无比舒服,而且依然有新发现。

比如在苏格兰发现了一直Louis Wain这位英格兰“猫科漫画家”

1

好有态度的一只猫!但我更喜欢下面这组单身汉——

Louis_Wain_The_bachelor_party

爱丁堡“本地”的猫要数Blackwells的猫店长了——

Scan

哈哈,其实不能算是Blackwells的猫店长,因为爱丁堡的Blackwells在2002年以前是当地出版人James Thin的书店,后经营不下去才卖给BW的,而BW也真会挖掘“独立书店”的噱头,全店上下都在兜售James Thin书店的纪念品,好似这样BW就可以假装自己不是无鸟的连锁店了。

但这个BW最让我开眼的还是下面这群绒毛玩具——

很奇形怪状的吧?这个玩具架放在生物医学那部分,起先我还以为Nici又出啥新款了呢,走近一看,哇靠居然这些都是微生物哎!好重口味……设想再热爱医学,什么人会抱着“大肠杆君”睡觉啊?

爱丁堡还有各种“古玩”(古旧玩具)店——

IMG_3732

所以有时候你说大英帝国的底气体现在哪里呀,其实就体现在连这个这一屋子的玩意儿也满满全是征服世界的霸气。

在一屋子英国气十足的玩具中,忽然看见下面这个蝴蝶夫人的摇摆,还挺穿越的。

IMG_3734

不过真正“穿越”的是苏格兰国家美术馆啦,图太多,放在下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