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朋友-2

关于老朋友这个主题的第二件是自然就是那天意外地看到小学同学韩宁的留言啦!

韩宁问我记不记得“水小”,我太记得啦!那是一段特别有趣而美好的日子。

首先要说“水小”现在已经没有了,几年前就被撤销了。据说“水小”2000年前后有过教育学上短暂辉煌的日子,但大Joy是在80年代的时候上的水小,那个时候的水小放在现在,就是一个城乡结合部的小学:不仅几乎所有孩子都来自普通家庭,而且还有相当一部分孩子来自农村和底层背景。

一直到昨天为止,我一直以为绝对精英主义的麻麻把我扔在那所小学是因为懒——因为我可以在姑姑家蹭饭等等——那个时候还没有啥“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意识,即使有,估计以粑粑麻麻的松散气,也不会介意出于便利的考虑而在起跑线上拉一下我的后腿吧。

但是我忽然回忆起来其实我小时候确实是参加过小学的面试的,好像还是两所小学的面试(对,80年代小学就有面试了)——所以今天打电话问我麻麻,当时把我送去水小是不是因为我两所小学都没有考上。心宽的麻麻居然忘了,想了好久,然后很确定地跟我说:“嗯,没错,好像你真的两所小学都没有考上!”

==|| 谢谢麻麻哈……

总之,最后我就去了水小,我不记得进水小参加过什么考试,但是我被分在了3班。一年级第一次家长会的时候,班主任跟家长说,教育我们这群孩子任重道远,因为我们班的智力普遍比别的孩子低……(聪明的孩子一般都会分在1班)——嗯呐,那个时候也没啥教育心理学考虑啥啥的,好直白。

韩宁,这事你爸妈跟你说了嘛?我觉得咱们绝对证明了当年结论的荒谬。反正这事是我上大学的时候,我妈无意闲聊才提起来的。小时候我妈也没跟我提起过,我不知道是因为怕伤我自尊,还是觉得反正说了我也不懂。不过我估计多半她说了我也确实不会懂,因为小时候真的傻乎乎的,好多话我确实后知后觉——比如中学时老师总说我自由主义,我还挺美——自由,不是好词嘛,多好呀!直到研究生我才恍然大悟,我靠,原来Liberalism在国内是骂人的话!——哈哈哈哈,也许我智商确实有点问题。

不过我得自我辩解一下,当时我其实是法定年龄提前3个月入学的,所以我比大部分同年入学的孩子都小一岁,所以难怪考不上嘛!(白菜闭嘴!不是所有人都能16岁上大学的啦!)

虽然学业智力或许有点残缺,但咱生活智慧足足的呀!刚一入学我就发现了自己年龄小的劣势——比如虽然俺在同龄孩子里长得高,最开始只是班里的中不溜——而且有些孩子真的好猛,比如我记得老实的小个子陈旬曾经有半个铅笔头插在了她后背,好恐怖,家长老师好大的风波。总之,当时小Joy迅速就发现自己需要一个强有力的联盟……

然后我就和全班最壮的女生徐婷成了好朋友。徐婷在我记忆里,就是一个类似于机器猫一样的闺蜜,不仅因为她家真的有一只日本原版的机器猫模型(肚兜里还有各种缩微版的宝贝!!),而且她像机器猫一样仗义可靠,每次小Joy遇到麻烦,徐婷都会毫不犹豫出手相助。记得一二年级的时候,有个小男孩好像老找麻烦,徐婷在楼道里把对方从地上一把拎起来了,转了半圈,我和小伙伴们都看呆啦!但后来那个小男孩就真的再不敢找我麻烦了,哈哈哈哈

忘了那个可怜的男孩是谁了,但我觉得应该不是韩宁,因为这家伙确实从小就很善良。记得学了几个英文单词之后,我和朱思静没少拿他开涮,然后他就气呼呼的,满脸通红,然后,然后第二天他就忘了。哈哈。再别说残酷的青春了,童年也是充满了虽非恶意但未必善良的恶作剧。还好韩宁压根没跟我们这两个丫头片子一般见识。听他自己说,他现在在搞计算机,但我印象里明明他文科很好,好几次被语文韩老师表扬,更确切的说,是夺走了韩老师或许原本对我的表扬。(嗯呐,牙根现在都嫉妒得痒痒的,哈哈)

虽然或许我在水小没有受到最一流的基础教育,但我觉得我在水小接受了最好的启蒙。我不知道如果我从小学就是史家胡同这样的规规矩矩的小学,我将“情不自禁”地有多么的snobbish(当然,我面试的不是史家小学,而是一个比史家差很多的区重点而已)。因为当我后来的那些二中的同学们忙着学习给中外领导人鲜花的礼节时候,我和水小的朋友们正拎着杨树上掉下来的“毛毛虫”满操场的疯跑,嗞哇乱叫,我想老马丁如果看到当时的我,一定会惊恐而英国地说一句:“oh dear!” 我还记得在二中上学的时候,二中曾经让年级前几名的同学填写出身校,为了调查周边小学的实力,当时我好像不是年级第一就是第二,当我填上水小的时候,年级组长对着那名字很困惑地自言自语了一句:“水小?还有这么一所学校?”哈哈,当然别误会, 其实我非常享受且得益于二中的精英教育——远高于北大/北医的教育,但水小……水小是个让人受益的地方。

水小的日子就像小孩子间的玩笑,或许粗糙,但坦然而真诚。

如果你看过我在知乎上提到过的,小时候每天7点会到学校练素描,然后虚荣的小Joy会把自己的素描分成两沓,一沓喜欢的说是自己画的,一沓不喜欢的就嫁祸说是“别人”画的,“结果大家审美跟我不一样,每次评画都是‘别人’被夸奖==||所以从小俺就明白了一个道理,做人一定要诚实,不然少去很多被夸赞的机会⋯⋯ ”。这个故事的背后,是因为我小时最喜欢同学李明的素描风格,每天都力图模仿,常常露出马脚,但凡是像他的,都虚荣为自己画的,露出马脚的,都是别人画的,哈哈。尤其需要说明的是,李明的素描确实也很好。所以,除了我在知乎上说的,我想这个故事真正的道理在于,别人的长处永远学不来的,不如做最好的自己更容易。

我还记得胡明霞,魏然,荆磊,边江,徐芳,耿维维……而刘宇是我从美国回国后联系的第一个同学。确切的说,我在加州读中学期间我俩一直有通信往来。而我当我回国发现昔日好友陈捷中专即将毕业,正在食品店实习准备上班的时候,那是我第一次意识到生活有多真实。

韩宁还提到了张洋,哇塞,这家伙从幼儿园就是我同学。而且我清晰地记得,五年级的时候——五年级呀!那是幼儿园毕业五年之后哎!对于一个11岁的孩子来说,那基本就是“半辈子之前”的事情。张洋居然还记得并饶有兴趣地跟同学揭我短说,“她幼儿园时老想跟男生玩,我们都不带她玩。”

我记得我那时的表情是:我靠,你是认真的哇?!

张洋完全没有看见,因为说到此他已经笑晕过去了。

我最好奇那个乖巧的男孩陈肖肖现在在干嘛。陈肖肖是个《蜡笔小新》里风间徹一样的男孩,以前我俩总一起上下学,不论从哪个角度讲,他都是个聪明帅气的男孩,最可气的是,他还特别会说话,所以巨招大人喜欢,记得有一次我生病没上学,陈肖肖晚上来送作业,进门几句话让我爸妈就连连夸这孩纸真可爱真懂事真……,末了还送了他一大苹果——可是24年后,大Joy仍然要在这里说:人家生病的时候不想写作业,哦凯?你这样做一点都不可爱好哇!

我记得我俩最激烈而去唯一没有说服对方的一次争论是“鹌鹑和香椿的区别是什么”——汗,我想对于两个小学生来说,这简直是哥德巴赫猜想一样的难题吧!

最后,我想提出异议的是——韩宁说的那次班会我记得,是个小品,但是我当时真的说的是长大想当记者吗?我本以为我小时候的理想是当个像老舍一样伟大的作家呢,哎,无所谓啦,看来从小就胸无大志,哈哈。

老朋友-1

最近有两个关于老朋友的事。

第一件是那天去伦敦见了我的朋友老马丁。我很喜欢老爷子,或许因为我俩聊天的时候都会习惯性“断片儿”,然后又开心地跳到下一个完全没有什么联系的话题上,所以每次和老爷子聊天除了特别治愈系,而且总能有很多意外性发现,比如这回他让我迷上了熊式一。好像以前提过,老马丁是英国学界蛮有名的前辈,前一阵他的学生(现在已是某学院院长了)跟我闲聊地时候提起,老马丁其实是为了他更为NB的老婆牺牲了自己的事业,不然他肯定更有名。——记得听到这个说法的时候,我下巴都要掉下来了,因为如果他打了折扣的发挥尚且如此的话,老马丁要是当年小宇宙爆发的话,还不辐射到月球上去呀?不过这回和老马丁在伦敦市内溜达了一圈,一路上他对犄角旮旯里那些生僻文化点各种信手捏来的答疑解惑,让我觉得月球这件事还真有可能。

不管怎么说,我打定主意以后要像老马丁一样——退休之后,就和各路年轻学人聊聊天气聊聊天,多爽呀!当然,我得跟他一样博闻强识,这样,当我面对一个比我小10岁,20岁或30岁的年轻人的时候,我可以自信又谦逊地跟他/她说:“只因为我比你多读了10年/20年/30年的书。”如同当年大狮子跟我说的一样。

老马丁特别逗,跟我说自己前一阵和一堆政要被邀请到梵蒂冈,回来所有人都在关心他有没有被教皇接见这件事,他说他倒是没有被单独召见,但是他做到了和教皇“同吃同睡”——确切地说,是同睡在一栋楼里,然后一同吃自助早餐!我做出无限口水状,老马丁满足而开心地笑翻了。

提起最近他和美国某总统竞选人的亲密接触,我问他那家伙现实生活中是什么样子的,老马丁的第一反应是——“他说话声音好大哦!不过……我想对政客来说,说话声音大应该是长处吧?”——哈哈哈哈,我觉得对于英国人来说,绝大多数美国人说话都“声音好大”吧?

和老马丁聊天看展览,一个下午嗖地就没了,后来老马丁要去听讲座,我们就此道别。后来邮件里我问他讲座讲得嘛?老马丁回复说,“我觉得讲得大概还不错——我说‘大概’,是因为演讲人说话太快了,句尾还习惯性吞字,搞得我根本没听全他讲的。”

哈哈,是不是很可爱的老爷子?

 

继续哆嗦,啊不,得瑟-2

今天翻效率手册时,猛然发现上回回国的事情再不写完,我下下周就又回去了,哈哈。

对,这世界上还有一种叫效率手册的古董,而且大Joy每年都用,嗯,怎么滴吧!Moleskine就是比iphone好用!今天是个老、古、旧最为被欣赏与崇敬的日子,因为今天是英国女王90岁大寿呀!所以一下子“老”成了全世界最霸气最时髦的事情!

下午回到家,刷屏着铺天盖地的报道——我忽然想到,贺卡店里现在会不会90大寿的卡片特别多?记得前几年我姥姥过90岁生日的时候,我愣是在侃村和伦敦都没找到90的贺卡,最高一般就到80岁,当时着实为英国人民的平均寿命捏了一把汗,记得当时我只好买了一张60岁的,一张30岁的贺卡,加一块给我姥姥了,还美其名曰,那是因为她有60岁的智慧30岁的美貌之类的,我姥姥那叫一个受用!——矮马,高级马屁都是被逼出来的呀!

女王生日这天另一条抢眼的消息就是Prince去世了,歌手Prince去世了。

小巴在旁边一阵唏嘘感叹呀,大Joy悄悄地赶紧搜Prince的歌曲——这个歌手我听说过,不就是杰克逊那会儿的嘛,但是他的歌我还真的没听过。小巴觉得很不可思议,我说我小时候多乖呀!确切说我是上大学之后才发觉出杰克逊的好处来的,以前觉得那都是噪音呀!所以(广义上的)摇滚乐得有点智商才能欣赏,嘿嘿。比如俺小时候就喜欢boy band,比如Westlife呀,Boyz II Men呀,All-4-One呀,98度呀,Backstreet Boys呀,*NSYNC呀……矮马,掰着手指头数起来,小时候好丢人呀,以后我再不嘲笑本科生喜欢One Direction了。嘻嘻

言归正传,拜厦门食物中毒事件所赐,这回在北京有几天基本就在家窝着了,虽然打乱了调研计划,后来觉得真挺好的。因为每次回北京好像时间很长,但是其实自己在家消停会的时间很少,一般回家就直接闷头大睡了,第二天早上晃悠晃悠又出门了,这回正好有机会在家安安安静地待会儿

IMG_9014

翻书看报,看到打盹,醒了擦擦口水继续看,舒服死啦!

《视觉》杂志一如既往的好看。这是我现在最喜欢看的中文杂志了。

《新知》里面的中文都太后现代,写得太拗口,所以很早就不看了,但是这回因为第一次看东野圭吾(真的好看死了!看完将书合上才感觉背后隐隐丝丝凉气,太过瘾了!——吃货我能说,这就如同吃四川的燃面,直到你吸溜完最后一口,才真正感到舌尖上那强劲地烧灼感嘛!),买东野圭吾的时候看见新一期的《新知》是关于侦探小说的,也没看里面具体是什么,顺手就买了。后来发现主要分析的是英式侦探,尤其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小说,这期写的不错哎!

IMG_1176

为什么买书的时候都没有翻内容呢,因为国内的书十之八九是单个塑封包装的。

以前没太发现,但这回感觉特别明显,几乎所有的书,所有的杂志,不管是网上买的还是书店里买的,都是塑封包装。

开始我对此万分不解和反感,因为好麻烦啊,还要一个个的拆包装,而且凭空制造污染啊!后来把书堆在茶几上放了几天,我就明白单独塑封的用心良苦了——国内土大,买来的书放自己家里几天都落一层土,你想要是搁库房,这得什么效果呀。

我怎么不记得小时候北京这么多土啊?那时候书也不用单独包装啊。

调研常常需要等人候场,所以我现在到一个新地方首先在地形上搜索的,就是最近的咖啡馆在哪里,咖啡馆的椅子要被坐穿了,翻了几本正经或不正经的书——

蒋勋的两本书都挺让人失望的,干货太少。在家那几天翻的这本让•波德里亚的《艺术的共谋》还不错,法语翻译成中文,依然显得很高大上,呵呵。

所以我绝对iphone照片也要拍得玄一点——

IMG_0769

上周在伦敦买了一本John Tusa的“Pain In the Arts”(想想谐音),书名就透着下里巴人,其实论点满满正能量,很期待这本英式吐槽。

但其实在国内最让我意外的一本跟艺术有点相关的书,是小野洋子的——

IMG_9480

这是本让人脑洞大开的书——其实我至今不知“脑洞大开”是什么意思,不过感觉用在这里很合适哎!——这本书真的很不错,每页上都是小野洋子用寥寥数语(或寥寥数笔)制造一个场景,然后,你就去想吧!每一页都是一个想象力的脑力练习。

因为每页纸都那么空,文字又显得那么清新易懂,所以刚开始看的时候很有上当的感觉——当然,在书店看不见里面是什么呀,不然我才不买咧!——小野洋子大概没把这设计为让人一口气读完的书,但因为有上当受骗感,所以翻,翻,翻,一页一页过得很快,但看得过程中,你会不知不觉地慢下来,等到50多页的时候,发觉好像有点意思,再往后看,那些“脑力游戏”让人越发觉得有味道。

比如有一页写到

IMG_9481 copy

这本从文字量上估计20分钟就可以看完的书,足足逗了我一晚上。好看。

另外一本非常好看的书是徐冰的《我的真文字》

IMG_9392

这是在熊也餐厅等一只猫和松木木木时看的, yum yum yum。我是徐冰粉丝,他的“天书”买不起,“地书”前两年买到硬皮本,这本《真文字》是一本特别好的了解徐冰创作过程的书。

《观复猫》和《我的凉山兄弟》是倒时差的时候看的,好看,后来还和一只猫与松木木木‘reading group’来着,哈哈。

但最后要隆重推荐的,是费孝通下面这本小册子——

IMG_0016

看起来标题很严肃,里面也确实讲的都是这些严肃的事情,但是是非常少见的散文故事形式,是费孝通留洋期间的随笔,记叙的都是日常琐事,相当的生动,但其对这三个敏感词的大胆与坦白,让人吃惊(至少让我吃惊),酣畅淋漓。说起费孝通总是离不开《乡土中国》,他晚年的作品我也看过,但我觉得这本书比乡土中国有震撼力得多,因为当代中国更需要这本书。不知道为啥才发行了6,000册,我真觉得这才是公民教育读本。

继续哆嗦,啊不,得瑟-1

上周北上去了趟纽卡斯尔,矮马那叫一个冻死我了!我想告诫所有的年轻人,“吹海风”真的不是一件浪漫的事情,而是一件找感冒的事情,我穿着冬衣、戴着皮手套,还后悔为啥没带灯芯绒的裤子,人间四月天的,东北人民容易么!

回到南方了,咱们继续哆嗦,啊不,是继续得瑟。这回发现其实离开英国6周还是挺长的,回家各种“找北”——除了重新适应英国“清爽”的气温(俺们南方今天10度),最混乱的是因时差半夜醒来,都让自己先定神思考一下卧室门在哪个方向,不然很容易撞到墙上。

IMG_0458

哈哈,上面这张不是俺在找北,这张是俺娘抓拍的俺在太庙看展览

展览就是那个穿越范儿的敦煌壁画(临摹)展啦!之前看@松木木木 在微信晒的照片口水横流,所以一回北京就去看了。

展览总体来说性价比很好,虽然布展一贯的粗线条,其实要是每个作品旁边多一个豆腐块的介绍,再把背景电影音乐换成跟南北朝沾边的中式传统音乐——哪怕是诗词吟诵呢,参观体验就会好很多啦!

我最喜欢的是里面的几个现代作品

一个是鹿王系列的剪纸作品,左边是整体效果,右面是局部——

这个系列有两幅作品展出,体积巨大,上面这一幅是两个250cm*180cm拼接的

另外一个我觉得更有意思,是下面这件古装——

IMG_8985

这不是简单的编织。这是一件“纸衣”,里面的每一个线都是旧报纸搓出来的,局部放大——

IMG_8987

作者除了衣服,还做了下面这个作品——把英汉词典编成了围脖编成了卷轴——

有点让我想起来黄永砯的洗衣机了。

当然,没有耍宝的文艺是不完整的——

这次没赶上什么大展览,只看了三个小展览——武汉的地方展,上面的敦煌展,还有观复博物馆——好处是都没什么人,可以自由安静的想哪看哪,所以三个展览收获都挺大的。

这里提一下观复博物馆除了看猫,我觉得它二楼的绘画藏品比楼下的家具古董更有看头,因为几乎每一幅都特别适合给学生出essay命题,哈哈哈哈……比如下面这个《中国百年》:

IMG_9845

这回回国开拓了好多神奇的地方,比如之前提到的食品厂,再比如被朋友拉到北京同志中心——IMG_1178

T恤是在“创可贴”买的,“妇女也能当英雄”,本来打算三八那天穿的,但那天在访谈一位老前辈,怕人家觉得我一身卡通不够严肃认真,只好换了一身boring的“工作服”出去了。后来回北京,朋友吆呼我去同志中心玩,终于找到显摆这件T恤的机会啦!

但话说朋友把我从清华一直忽悠到三元桥那边的同志中心的时候,明明是用了无数形容词赞美他们的午餐尤其是炒面如何销魂(并且从其英文词汇量上我确信我这朋友确实是个“屁挨去地”),但见面一阵拥抱啊法亲啊之后——我的炒面咧?!也怪我,这碗面是我在回家的地铁上(看见别人捧着一碗面狂热而忘情地吸溜的时候)忽然想起来的。

虽然朋友短我一碗面(大Joy仔细记在小本本上了,嗯),但这回在北京还是开拓了好多新吃的,比如永远排着长队的“博多一幸舍”日本面馆(那个字是“幸”吧,文盲大Joy一直没敢读出来),比如Ice Monster(冰激凌一般,水果冻酸奶不错),在比如感觉都要红透中国半边天的“熊出没”,哦不对,是“熊也”餐厅——

IMG_9043

这是一家主营“牛”肉火锅的“熊”餐厅,幸好我不炒股,不然多挣扎啊,它家的火锅不错,熊掌冰激凌更好。

这是大Joy觊觎已久的餐厅,以前天天看着underland在微信上得瑟其如何如何好吃,开了分店如何之大快人心等等,所以也是一回北京就去吃了,而且还去吃了两次,虽然这次在京期间都没机会跟underland同学喝一杯——真朋友都这样,嗯。哈哈哈哈……哦,另外,@白蔡,你可不可以额外转告你老公,大Joy这回还吃了爆肚和卤煮火烧,yum yum yum,不客气,馋你俩是俺义不容辞的责任嘛!嘿嘿嘿嘿

说到朋友,咳咳,我得说,和@一只猫及@松木木木聚餐的时候,@一只猫 对下面这只烤鸡表示出极大的兴趣和乐趣,作为属鸡的大Joy,我觉得那是对我俩友谊最大的考验:

IMG_0051

在饭桌上我还被我5岁的小侄子教育国内饭局新文明——以前是“让老人先动筷”,现在是“让老人先拍”,所以我得等他奶奶,即我姑姑,手机验毒完毕,才能开动。==||孝顺的孩纸。

国内的糕点事业也是蓬勃发展啊,蛋糕店都挺好玩的,比如下面这个盆花其实是巧克力慕斯蛋糕之类的,勺子是个小铲子,味道还不错——

IMG_9004

最后还要说一句的是俺稀饭吃的方便面——以前本来不是很迷方便面的,结果在英国呆的时间越长,越馋国内的方便面,每次回国都要饕餮一番,这让fish&chips情何以堪!——我想说,同学们,加了料的老坛酸菜牛肉面真的料更多了,那酸爽!有了功夫熊猫做代言就是不一样啊!

今天就得瑟到这里,下一篇说在国内看的书,嗯,看了好多书哦。那天抓见我妈妈在她的群里跟人家黑我说我“就是爱看书”,并附如下照片>.<!——

IMG_0463

幽你一默-2

IMG_1241

上面是大Joy现在敲字时的的书角,俺的花肥肥观复猫杯,放在“Shut up & pour!”的“成人”杯垫上(“畅饮”当然是这个世界少数成人享受的特权啦!)背景是喜羊羊送俺的便签夹,用我大姨的话说,就是酷毙啦!

不过今天好像更合适用另一个图做开篇——

Scan

因为今天是国内海关第一天执行“行邮税”的大日子呀!一下子就让我想到上面这个在南锣鼓巷“创可贴”店买的贴画了(——确切的说,因为俺买了一个“哪凉快哪歇着”和“妇女也能当英雄”的T恤,这个贴画是跟我麻麻差不多大的掌柜阿姨送哒!)

从网络上传播的各种“危言耸听”的图片和报道来看,我想“行邮税”在很多人心里引起的波澜大概就是上面这个样子。

据说因为防火墙,90后很多已经不知道什么是google了,那你说那些“10后”(出生于2010以后),长大以后去国外读书,会不会惊讶发现,哇!原来美国之所以称为自由世界,是因为你可以自由带巧克力和擦脸油入境,不用担心海关会按他们手上的市价征税哎!

-----------------------

在国内最滑稽的一件事发生在在国内的后半截,那会儿小巴他们放假了,也飞过来了,然后我们一起去厦门——主要是见小巴在厦大的朋友,因为他们新堡和厦大是姐妹校嘛,我只是顺便去凑凑学术热闹的“小尾巴”而已。

厦门挺好,只是最后一个晚上,因为懒,所以在旅馆门口的小餐馆凑合了,结果一盘蘑菇,让俺俩食物中毒了——

他上吐,我下泻——我记忆里被折腾成这样还是很小很小的时候呢,但刚开始我还有精神跟人贫呢:我靠!你瞧俺俩,连食物中毒都配合得完美呀!

幸好是发生在在厦门的最后一个晚上,所以正经事都没耽误,只是回北京那个周四和周五的安排都重约到了下一周,因为俺俩从飞机上爬回北京的家,基本足足睡了48个小时呀!——一看俺北医就没好好学习,因为过了几天才想起来,其实那么嗜睡,是低渗性脱水的表现。(当然,我估计就是学的好,那几天我的灰质细胞也都处于“瘪茄子”状态,哈哈)

但这件事真正的笑点在于,大Joy这次调研是和食品安全有点关系的,所以满血复活之后,我到处炫耀说你看我这是收获了多么一手的资料呀!

厦门行最大收获是粑粑麻麻也去了,俺们又锵锵四人行了一下,和粑粑麻麻去了水族馆,这是很多人都说好的一张爸妈合影,当然是iphone摄影大师大Joy抓拍的啦!——

IMG_0562

-----------------------

上上篇说,幽你一默,幽到沉默。调研常遇到让人哭笑不得的事,有些是开心的笑话,有些是无伤大雅的汗事,还有一种就真的是哭笑不得了。

有一次和一个理工科的教授闲聊,他提到他几年前刚回国的时候,申请了一个课题,但是没有拿到基金,两年之后,他发现有一个博士论文就出来了,跟他之前申请的课题思路、主要内容、理论框架、实验方法基本一模一样,他说他一看就知道是当年审基金的评委剽窃了自己的想法,给自己的学生当研究课题了。

那个教授是席间很轻松地聊起这个事的,我听了本能反应是为其打抱不平。但是那个教授说,哎,不对,我先开始觉得不舒服,但后来慢慢体会到科研的真谛——我们都是在探索我们感兴趣的事情,这样一想心里就简单了,就释然了……

我挥舞着筷子说,“可是这种不公平的事我听过很多……”

话还没有说完,那个教授便挺诚恳地教育我说,“你看你这样,再不能这样说了,这不存在公平与不公平”

“可是我觉得……”

“这不是不公平,这个事别人帮你把你的想法实现了,而且我现在觉得这个想法或许并不值得我去实现,那为什么不允许别人去做呢?科研本质就是为了揭示我们一些不知道的东西,这个事情是你做还是我做还是他做,并不重要,如果一定像国外那样,这个事情他做了我就不该做,那实际上是对科学行为是种阻碍,所以不应该把这个看成是个人科研行为,而应该把眼光放在总体的问题上。”

我忍不住继续争辩说,“可那明明是您的原创……”

那个教授反而很真诚也很平静地跟我说,“那有什么关系啊?那就再来呗,还有更多原创呢,怕什么啊,一个想法你可能一时觉得是自己的原创,过去了,回过头去一看也许就不值得一提了,因为你还有更好的更有兴趣的东西在前面啊。这么看问题,你就生活得就非常愉快了,生存压力就非常小,我觉得没关系嘛,他能够帮我们把这个问题说清楚,做明白,人家又能够在这个领域有那么多人才培养出来,那不也挺好的,积德的嘛!”

我再争论就有点不礼貌了,旁边的朋友半开玩笑地说了一句这位教授心真大,这件事就在大家的笑声中翻篇了。

听那个教授那么真诚而虔诚的阿Q,我脑海里忽然冒出许巍最近的那个单曲,那句朗朗上口的歌词:“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

旋律挺好听的,非常安抚。那淡淡又和谐的理想主义,那看似心里有底的乐观主义……我想,我挺可以理解的,但正因为理解而越发觉得悲哀——调研都讲个科研伦理,社会学也一样,比如我的项目是根据英国社会科学几个主要伦理规范严格设计的,但我越发觉得在国内调研,我常常面临另外一种伦理难题,就是面对“真诚而虔诚的阿Q”,我应不应该去戳破他们自己的梦境,泼盆冷水让他们再次直面痛苦,还是安抚他说,你心这么大是很好的,因为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

只是让人悲哀的是,那些理想与乐观,如同许巍早已没有了的蓝莲花时的锐气,同诗和田野一样,被逐年寄托给更远和更远的远方……

貌似好笑的阿Q精神最让人沉默的是,很多人问我为什么不回国做学术,我说因为我深知自己的懦弱,我知道在那个环境下我也会去做一个真诚而虔诚的阿Q。

所以我觉得这几年(除了兵马司,单从社会学角度讲)歌词写的最好的还是川子的《新的一年》,他有一句歌词更戏谑更现实更有深意:

“希望我们有一个伟大的祖国
伟大到没有人愿意背井离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