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诞节前后因为签证跑了伦敦两趟,为了对得起一大早高峰期的火车票,就顺便看了两个展览,各有各的好。(上面这个是节前在俺们经常出没的centre pointy一带发现的Banksy新作,我觉得中文应该是“湿想者”,啊哈哈哈哈)
一个展览是圣诞节前看的,国家人像美术馆的贾科梅蒂(Giacometti)的人物肖像——我总觉得好像在博客上写过,但是刚才找了找好像没纪录,一定是跟我妈八卦八乱了==||
那就简单的说说吧,Giacometti就是那个把人都做成“柴火棍儿”的雕塑家,瑞士钱币上有最好的诠释哈——
以前看过很多他的雕塑,这次是很少见的他的画展,主要是肖像。去之前看俺最喜欢的评论家martin gayford说这个展览就是重复重复重复。
开始还真没太理解是啥意思(因为他的雕塑也很“重复”),去了之后吧,矮马,真不是一般的重复,尤其有一个展厅是他画的文艺界名人的肖像——我能说抽象的基本长得都一样嘛!!(我都学会了,就是两个圆圈加一个大三角,下次你们谁来,我也给你们炮制一个贾/假范儿肖像,啊哈哈哈哈)。
但看到他的早期画作还是挺有意思的,能看出来他从具象到超现实主义的转变过程——换句话说,你还能稍微明白点那些线是什么意思
不过最大的收获是,看了贾科梅蒂的画,才第一次发现贾科梅蒂的雕塑是多么有“画面”感,如果说透纳把水彩画技巧带到油画里就让人葱白的不行的话,那贾科梅蒂真是更大的天才,因为他居然把绘画技巧融入到雕塑里面——这让他雕塑里的立体主义成分要比毕加索表达的更透彻更贴切更直观。
毕加索的雕塑总像是在用雕塑语言去重述他的绘画一样,结果就出现了类似把名著拍成电影的问题——电影永远都会让人失望,每一种艺术语言有其特有的想象空间,用A语言去“真实再现”B语言的故事,肯定也就顺便把原本B语言留出的想象空间给封死了。所以毕加索的雕塑一看就是毕加索的,和他的画如出一辙,像纪念品店的商品,但他的雕塑没有他的画立体。
贾科梅蒂的画很平,但他很善于用空间引起你注意到一个作品的不同“面”,面面有故事
所以贾科梅蒂是真正把雕塑雕成了画。空间进退,包括刻意的不对称都好看,因为都是台词。
第二个展览是节后去取签证的时候,顺便去了趟RA,艾未未的展览已经结束了,但大门口艾老先生用从大森林里拾来的树根和铁钉重组出来的“56个民族是一家”还屹立在大院门口——
当然,人家没说56个民族哈,人家是歌颂世界主义多元化的作品。我这不是思维奔逸嘛,想到同一个作品在国内展出的话,不就可以打“和谐”这张牌嘛!嘻嘻
第二个展览也是个瑞士人,是启蒙时代的画家Jean-Étienne Liotard——嗯,这个瑞士人的法国名字看着都愁人是吧。所以我打算把他翻译成“张翼天”(Jean-Étienne),我觉得张天翼一定不会介意的,啊哈哈哈哈
这个人是在还没有欧洲之星和Lonely Planet的年代就是国际旅游的先驱了,矮马,欧洲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基本被他用脚丈量了一下。——RA展板上有他去过的城市,真偶像哎。
他的画属于那个求真的年代,障眼法画的绝绝的,细节抠的棒棒的,颜色用的亮亮的。太经典了,也就没啥太多可说的,
说俩歪门邪道好玩的吧。第一个是你造哇,张翼天同学是肖像要摆“田七”动作的创始人——
他好像觉得这个手势特帅,其实他不知道要是举到下巴底下更帅哦!完全就穿越到21世纪的selfie了
第二个好玩的事是,张翼天同学当时在欧洲特别有名,旅游连汇票都不用带的,因为每到一个新城市当地权贵就蜂拥着让他画像哦。这里当然也有各国王室啦,尤其法国王室,矮马,真是逮到一个画家不放手呀,有一个展室你一进去就看见浓眉大眼的法国路易十五,他浓眉大眼的老婆,浓眉大眼的儿子,浓眉大眼的女儿,总之浓眉大眼的一大家子……都好贵气漂亮,然后隔不远,你忽然看见角落里有个小王子长得像个小猴狲似的,不由让人幸灾乐祸——矮马,原来法国王室里也有个“贾环”呀!
啊哈哈哈,啊哈哈哈哈哈……
然后走进一看,小猴狲是——英国威尔士王子
……
……
>.<!!! 原来有些差距是古已有之呀……
就看粗来老先生手指头真长!这要搁现在能迷倒一堆手控的妹纸。
也就是说张翼天同学搁现在还能在淘宝上做个手模!
小猴孙没有图不满足
小猴狲的肖像其实单看还行(还是咱已经习惯英国的土豆脸了?),主要是和法国的一对比就搞笑了,但博客上贴不出“场景再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