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爆的开始

我觉得今年入学University of Kent的都赚到了,因为新学期,很少有这么火爆的开始呀!

周三是我们学院本科和研究生迎新日。大Joy自从夏天在网上点击“pay”的那一刻,就无比盼望这一天啊——因为什么能比迎新日穿下面这件我淘换来的T恤更恰当的呐——

IMG_6609 copy

Sociology is Power!!! 哦耶!

本科生迎新是中午十一点半,和同事成帮结伙地去讲堂,半路上听说讲堂旁边的咖灰馆刚拉火警铃,疏散了,

俺们又不是去喝咖灰,就没介意,继续往讲堂走。

结果走到一半,就被志愿者呀什么的指挥往反方向走了,这时候听说不是什么火警,而是有人称在俺们图书馆安了一个炸弹,所以警察正在排查。

——汗!谁会炸侃村的一个图书馆啊,不会是哪个被拒的学生的恶作剧吧。

这件事从一开始大家就知道肯定没事,比如在疏散现场的角落里,俺们学院三个犯罪学家因为刚被从咖灰馆里赶出来,还端着没喝完的玻璃杯悠闲地聊天呢,因为,动机不够充分呀(俺们图书馆有没有震惊世界的馆藏),时机也不对(刚开学,图书馆里没几个人呀),所以估计就是吓唬吓唬而已。

但是警察不能不把这事当真呀,图书馆及临近的所有的楼都疏散了。然后我们迎新所在的楼也疏散了,连路都封了,因为方向不同,所以学生基本都被圈在了隔离带的另外一边,然后我们几个老师就站在太阳底下交流八卦,心想也就10-20分钟的事情吧。

结果我们在太阳底下都烤冒烟了,好像还没有放行的意思,所以只好取消本科迎新,大家各自回办公室了。

还好俺们办公楼在偏侧,没受影响。走到办公楼底下看见新楼那侧还没完全竣工呢,工人还在轧路呢,俺们就说说笑笑地上楼了。

虽然迎新取消了,但一个暑假没见的同事还有好多八卦没交换呢。所以回到办公室,大Joy和俩同事就跑到新楼楼顶的天台上去哈皮了。

哎呀妈呀,我们的新楼真是太好啦!楼里本身就有好多新的社交空间,没想到还给俺们做了这么一大阳台——

IMG_6617

尤其校园现在还有个大缆车,从天台上望去,基本可以假装俯视London Eye了——

IMG_6618

爽吧~

我们仨就在天台上边吃边晒太阳边吐沫横飞地扯淡着,新楼上空飘荡着俺们仨阵阵“哇哈哈哈哈”的爆笑声(以及背景飞过的一队乌鸦的汗水~)

忽然俺一同事接到了另一个同事的电话,对方焦急地问——嘿!你们在哪里啊?

俺们慢慢悠悠地说:在新楼的天台上开八卦大会呀~你要不要一起来?

对方沉默了一下(估计擦汗呢),然后干巴巴地说:咳,咳,全办公楼早就都疏散了,噢嘅?楼里一个人都没有了,你们赶紧下来。

俺们仨还不相信,趴边上往下看了看,果然几个学院的老师都站在马路对面的草坪上,只有俺们仨,还在天台上傻狂欢呢==||

要说这新楼的隔音做的真好,楼里的警铃天台上完全没有听到;而且要说这保安也不够熟悉工作,新设计的天台俺们都挖掘出来了,他们居然不知道,所以清场的时候根本没人想过去天台呀。

然后在同事觉得俺们不可理喻的“责问”声中,俺们仨就晃晃悠悠地下楼自首去了——下楼前俺们仨还selfie了一把,啊哈哈哈哈(可惜selfie不在我手机里),但下楼路上,大Joy还在新楼梯的大玻璃前拍了一张外面的风景——

IMG_6620

画面中的“小蚂蚁”基本都是N久前就疏散的俺们同事啦。嘎嘎嘎嘎~

不过因为疏散圈被搞的越来越大,我们三人也是被弄的有点懵,所以就乖乖地径直下楼了,也没回办公室取书包啥的。

哇~后来发现亏了——英国警察叔叔真是办事认真,要一点点的排查,一间间的排查,机器检测完,还要人来查“visual”,整个程序极其麻烦,这个时候从校园东边跑到西边基本已经不可能了,就连近在咫尺的停车场也已经封了。而对于等在空场地的每一个人来说,那简直就是一场煎熬呀——尤其俺还有5份硕士论文要判,它们就躺在我的桌子上哦,而更气人的是做大数据的H姐跟我嘚嘚说幸好她跟我们午饭前把分析程序运行上了,估计解封之后这数据也就做得了~ >.<!!抓狂抓狂抓狂!

从12点多等到2点左右,仍然丝毫没有开禁的趋势,不论学生还是老师都有点受不住啦。有些第一次离家的新生哪见过这阵势呀,更是焦虑呀,我听见她们傻呼呼地跑去保安——“会经常发生这种事情嘛?”

啊哈哈哈哈,被吓傻的孩纸,你以为咱是威斯敏斯特什么的呀?

不过站的时间久了,大Joy也开始琢磨其他的选择了。午饭出来时兜里揣着两个“生存必需品”:钥匙和手机,而且本来说午饭出去吃的,所以临出门时还顺手揣了20块钱,但所有其他的卡呀,证件呀,都锁在办公室里了。而那天小巴正好在新堡,也就是说,除了身上这20块钱,俺再没有其他经济来源了哦!

这时大Joy面前是这样两个选择,20块钱在这个特殊情况是个尴尬的数目——1)20块钱够我去城里买份报纸吃顿午饭再喝个咖啡什么的,继续等,这是最省事的选择,就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等到什么时候。2)我也可以回家吃饭,等听到解除封锁的消息再翻回来取书包,这样的话,比较折腾,但20块钱也刚刚够路费。

你觉得大Joy会选择哪个呢?

我觉得白菜一定能猜得到。

嗯呐,天生就爱宅家里的大Joy,墨迹了一下,还是决定先回家了。

然后事情按正常预料的那样发展——你在现场等,保安永远都何时开放校园无可奉告,然后等到家之后,马上邮件就来了,说半小时后学校所有建筑都可恢复正常……

==||

不过我还是觉得宅在家吃泡面踏实!啊哈哈哈。

后来吃完方便面,从家里又搜出几个钢镚儿来,傍晚等学校全面恢复正常的时候不仅买了火车票,还有足够的钱打了一的,返回办公室和俺的钱包团圆~~~矮马!这件事告诉我们,午饭钱要塞得多一点,因为你永远不知道会遇到什么幺蛾子……

------------------

嘚嘚完这俺们新学期火爆的开始,下面嘚嘚一下小巴的幺蛾子,嘎嘎嘎嘎

周四晚上小巴也“放学回家”呀,坐火车嘎呦回来,晚上10点多黑咕隆咚地走在回家的路上

哇!看发现了谁——

IMG_6684

矮油!敢情胡椒盐儿还是个夜猫子呀!

胡椒盐儿现在对我俩都可熟了,一般即便我们俩没看见他,要是他在大街上看见我俩,也颠儿颠儿地跑过来say hi(并求抹萨基,嘎嘎嘎嘎~)

话说胡椒盐儿这个形象貌似在过去半年间迅速深入人心。夏天俺表弟婚礼全家聚会的时候,我姨呀,我舅呀什么的都在问胡椒盐儿有啥新闻(让AC极为吃醋)。最逗的是我三姨,至今依然每每在微信上问我“胡椒面儿”怎么样了……==||人家明明叫胡椒盐儿啊~

@Amy一只猫 同学也挺逗,这回回北京,“一只猫”同学大概是作为猫界代表,在饕餮云南菜的同时,字正腔圆地”纠正“我说,南方管那个叫“椒盐”。

我脑海里立马浮现的汉字是——娇艳……

南方人真细腻呀,我想胡椒盐儿估计都要羞涩的晕死过去了~

总之,夜黑风高的路上巧遇胡椒盐儿,小巴也很哈皮,居然也忘了回家了,开始在黑不隆咚的马路上跟胡椒盐儿玩起了selfie,还发微信跟我得瑟——

IMG_6683

哼~!who怕who呀,不过是人家逮耗子课间休息嘛。

看今天下午谁光顾俺们家后院啦,俺们也selfie(咳咳,配合一下啦~喵)——

IMG_6696

北京读的书

每次回北京最爱做的事情是划拉一批杂志,过期的当期的,看着好的一齐拿下。所以俺家附近报刊摊儿还是很欢迎俺回国的,因为可以帮他们处理一批旧杂志,啊哈哈哈哈~

而且不是我说呀,国内杂志赠品太给力了,比如之所以看了GQ,是因为那天买书没有带袋子,然后GQ赠送超大单肩背哎!超级结实,超能装——俺对这个袋子的喜爱之情,喜洋洋领教过哈。

这次翻杂志也翻出了个乐子——几个月前新周刊做了一个关于吐槽烂片的专题。新周刊俺上大学的时候就一直挺喜欢看的,后来大部分时间看不到了,每年回国还都意犹未尽得买他们头一年的文集,以前他们是一年一本,后来是一年出两本,去年好像是出了N本,我不想说是越来越水,但完全让人招架不住呀,后来买了两本有方力钧大嘴笑的封面的。矮马。——回到主题,翻到的这个乐子是,那期新周刊的主题集中的是几篇以国际视野思索批判国内无原创动力的反思小文的。

信手翻起两篇看看,写得还挺好的。

然后继续看下去,忽然发现几个不同的作者所用的例子挺重复,说得观点也雷同,尤其有两个不同文章的段落,隔了两三页纸,好像失散的家人一样,句式都是一样的——

IMG_6296 IMG_6298

让人感觉,国内的文化圈还真小,大家说的都差不多,但要编出花样来,还需要中英文轮流进括号,编辑也是蛮不容易的呀!

这次发现有一本新杂志挺好看的——

IMG_6303

除了杂志,每次回国都是恶补中文出版物的时候,三联和万圣都是必须要去点卯的地方呀!

而万圣的地盘真是越来越小了,这回醒客咖啡已经搬到以前书架的地盘了。实体书店的日子看来是越来越难过了呀!不过也有新亮点,就是这只驻店的猫——

IMG_6273

喵~ 这是一只酷酷da的猫,只在店里巡视,外加钻到下面书堆里吃零食,基本不太搭理人。

让人不由想起,要是换作胡椒盐儿这种跟谁都自来熟的粘人的猫,每天都是摆好pose逗你来给他抹萨基,那万圣的生意就更别做啦!哈哈~(回来这几天一直在下雨,没看见胡椒盐儿,今天出门买菜回到家门口,胡椒盐儿大概远远望见我们,不知道从哪里就嗖嗖地窜出来了,蹭来蹭去跟你打招呼,然后就百无聊赖地求抹萨基,俺俩就毫无智商地在家门口逗猫逗了半拉小时才开门进的屋,幸好英国冷,不然买的那一袋子冰块还不全化了,矮马,会耍赖的猫让人完全没有免疫力)

在万圣照例买了不少书,这回印象最深的就是这本《黑糖匣》

IMG_6361

是和刘欣慈的科幻放在一起买的,和刘的硬科幻是一个系列,但吸引我的是当时腰封上一句“本书献给所有信奉‘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的人”——我就觉得可能挺靠谱。

读完果然没有失望,这本“科幻”真不能算是科幻,我觉得Margaret Atwood老太太会激动地说:“这书能算科幻嘛?这是经典的speculative fiction。”

这是一个关于一个有自杀倾向的机器人在陪护一个有自杀倾向的少年的过程中,给少年讲的小故事的“故事集”,每个故事都很好看,最后两章是两个人互换自己的故事,小有震撼。

作者是个年轻女孩,看完挺赞的。

这里还要加述一下这回和@viv1ans吐槽刘欣慈,那句“终于找到一个也不喜欢《三体》的了”完全奠定了俺俩的吐槽联盟,哈哈~ 不是《三体》写的不好,而是刘欣慈的笔法就如Jon Hamm的演技一样——Don Draper演的好嘛?好。但Jon Hamm所有的角色都是纸板一样的Don Draper。

当然,我发现,所有的图书,只要有“陈丹青”三个字压阵,都不会让人失望

IMG_6293

回国时间短,所以喜欢看集锦,喜欢猎奇。上图右边《我们这个时代的怕与爱》是个集锦,当时在凤凰汇的“字里行间”书店确实是冲着“陈丹青”三个字买的,看完我觉得真的开篇陈丹青那篇最最最好看。

上图左边的夜市在“字里行间”买的,属于出于猎奇。据说是网上巨~~红的一个关于“王爷”这个女孩故事的连载。看完之后我明白了,网络现在已经被90后和00后占据了,以后再看到“网络文学”什么的噱头,自己就别老往前凑了……咳咳……

而话题集锦类,这回觉得最好看的不是新周刊的集锦了,而是下面这本

IMG_6480

大概是没有新周刊的新锐压力,角度比较杂,挺有意思。

话题之外,顺便也文艺了一下

IMG_6148

其实我不知道《一公分》算不算值得一读的书,因为作为一本出版的日记,好像不够给力,但我超喜欢刘小东,所以看真本书的时候完全是以“粉丝窥探隐私”的低劣动机看的,哈哈,所以看得很过瘾。而蔡国强女儿这本《可不可以不艺术》其实没有评论炒的那么叛道离经。

最好玩的书是下面这个关于一只名叫“吾皇”的猫的漫画——

IMG_6147

标题俺喜欢:《就喜欢你看不惯我又干不掉我的样子》。

霸气。

我觉得翻译成人类表情,应该就是我和喜洋洋的这个样子——

IMG_6382

当然,我觉得我哥想干掉我俩很久了,啊哈哈哈哈哈哈~

另一本书是那天提到过的王小峰的《只有大众,没有文化》。那天吐槽完觉得他这本书跟这只草泥马好般配的哦!

IMG_6543

哈哈哈哈~挺让人感慨的一本书。

IMG_6300IMG_6366IMG_6268IMG_6418

其他的就是随便看喽。《建筑师的旅行》写的有些莫名其妙。毕飞宇是为了赶上时代看的。李可乐是N年前买的没来得及看就回英国的书,这回早上一杯咖灰的功夫就嘎嘎嘎嘎嘎嘎嘎嘎爆笑地看完了。而值得一提的是三联推出的这个《独立日》系列,是关于书的。其实内容还行,一堆书评,外加后面一串书店介绍,可这个书做的真漂亮呀,手感好好呀,我觉得任何一个喜欢看书的人都对这本书没有抵抗力,而且反正都是在嘚嘚书,我记得我看这本书的时候对内容完全没挑剔,只是一直在想,哎呀,让人好舒服的一本书呀!可惜三联目前只出了一本,临走前一天我还在看有没有出第二本呢……

这回在北京呆的时间太短,好多书都没有机会看,不过瘾,所以在机场买了下面这本关于南京的小说,飞机上就着八喜冰激凌,插着飞机上Inside Out和Doctor Who的视频,看完的。好看!记住了作者名字叫葛亮,又拓展了中文小说的选择。这回回国突击阅读的完美结尾呀。

IMG_6503

回北京就吐吐槽呗-4

回北京的第一天就看见了卖萌神器,豆芽发卡——

IMG_5974

还好不是蘑菇,不然俺会以为是头发该洗了。哈哈。

那天逛完美术馆和三联,去苏苏吃河粉,然后发现苏苏的厕所原来也是一个景点,因为墙上贴着——

IMG_6058

之所以说是个景点是因为后来跟好多人说起来,大家都记得这个“中国梦”的贴。哈哈~不过说实话,我觉得中英对照却只用英语揶揄,有点不地道哈!

这回见到老陈时,老陈提起N年前大Joy刚到伦敦的时候,发明的一句搪塞之词:“凑合活着吧!”

原来在没有屌丝的年代,大Joy就是屌丝的先驱呀!啊哈哈哈哈~

不过,这回老陈提起来,好像是她觉得十年之后这句话形容生活越来越贴切了。

记得敏敏同学年初从米国搬回来之后,在微信上曾说,“在国内,如果每天知识吃吃喝喝就会觉得过的还挺开心的,要办点什么事情就会觉得人生好艰难”。对于咱长在北京的人来说,对这一般也就一句心知肚明的“呵呵”。不过这回俺又体验了一把。

那天中午跟我爸妈吃完饭,一起去了一趟交通大队换驾照。我爸作为老当益壮的老同志,需要每年去年检一次驾照。几年前我也换过一次驾照,体检啊,复印啊,交费啊,盖章填表啊,啥啥的都在一栋楼里,我记得当时我爸还挺欣慰地跟我说,别看国内办事手续依然麻烦,但至少服务态度是好很多了。

这回换驾照,听说交通大队搬家了,吃完饭我们仨还琢磨着估计一俩小时就搞定了。

然后开到了交通大队新址。进了大厅,被告知——体检不在这里了,要先去指定医院体检。

返回车里,直奔指定医院,垂杨柳医院,实际距离也不算太远,几个街口吧,但是堵啊堵~嘎呦了半拉小时,到了垂杨柳医院,进了大厅,被告知——体检中心现在在医院的另一个分部。问在哪,出门右拐,步行两站地吧。

以三环那车流量,开车肯定更慢,俺们仨就步行了2站地,来到垂杨柳分部。排队交了10块钱,爬上3楼,对着色盲表念了一个69,对着视力表只需要用一只眼睛测两个读数,所谓的“体检”,一共也就10秒钟。

拿着盖着章的那张纸,俺们仨先是再走回2站地,走回车,然后再堵半个小时——也就是说,为了这10秒,俺们差不多消耗了1个半小时。回到交通大队,进了大厅,发现粑粑复印了旧驾照但没有复印身份证。粑粑问民警,复印机在哪里?

民警叔叔说,现在这里没有复印机了。

可是你们以前在旧楼里不是还有复印机吗?体检搬走了,复印机也搬走了?

民警叔叔也无奈地说,是啊,现在复印机体检什么的都不在这儿了,都剥离了。(“剥离”?这是为了显得专业化嘛?)

那去哪里复印?

民警叔叔说,出门走过一个街口,拐个弯,有个小铺子,可以复印。

然后我爸就又出去复印去了。后来取了号,坐在无比喧嚣的大厅里等了1个半小时。而特别爱上厕所的大Joy只是庆幸好在交通大队搬家没把公共厕所落下,不然我还不知道最近的一个麦当劳或肯德基需要走几个街口呢!

而大厅无比喧嚣的原因是,办事窗口和等候大厅是通体一个回音空间,电脑报号设备不仅响亮,而且貌似还有点毛病,有些窗口的号基本是“一叫就停不下来”,直到又有窗口叫号为止。因此一个偌大的大厅里就永远回荡着宏亮的叫号声,谁也甭想听见谁。其实,如果设备稍微靠谱点,或者如很多签证中心一样,把办公区和等候区稍微隔离一下,就不会那么的噪。

终于等到了。到了窗口,民警咕哝了一句,我跟我爹都没听见,我探身问了个“您说什么?”

结果一声巨大的“十块!!!!!!!!!!!!”,把我吓了一激灵,条件反射地往后打了一趔趄。

警官被逗笑了,那场景我估计是挺滑稽的,因为我爸在旁边也忍不住笑——民警解释说这喇叭质量不好,声音时大时小,尤其我站的位置正好是小喇叭的位置——虽然我知道那警官确实不是故意拿喇叭吼我,但是30多度的天儿,在嘈杂的大厅等了半天还附赠一身冷汗,我可真没这幽默感。

还好这警官办事还挺利落的。手续办完了,走出交通大队的大门的时候,虽然俺还有点惊魂未定,但经过这一下午的折腾,拿着手续跟爸妈一起走出交通大队的大门的时候,心理却居然还有点如释重负地欣喜外加成就感。

想起了这回北京见到了久闻大名的“良心油条哥”海报,据说我们现在是生活在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可以评劳模的年代,所以我想我有“每办完一件该办的小事都值得庆祝一下”的想法也属正常,因为办事过程中每一个幺蛾子都会让我们倍加珍惜事成之后的来之不易,你说以这是不是生生把日子过成段子的节奏?

IMG_6125

回家的路上,我就忍不住跟我娘嘚嘚,他们咋不学学俞可平说的“民主是个好东西”呀。我妈问我怎讲。我说,你想啊,要搁民主竞选,把原本便利的程序变得这么折腾人,安这么差的喇叭,那你下次还想不想被选上啦?

道理就这么简单。也没那么简单。

其实各种吐槽都会被一句话打败,借用台湾话说,那就是:“你想怎样?” 问题就是其实不能怎样,很多槽点都是环环相扣,不是一个人一件事就能除根治本的,但反过来,当每个人都不作为的时候,这些槽点就浑浑噩噩地结成了一个被称之为“体制问题”的迷一样的存在。然后呢,然后去讲理就不如去Alahouse来杯鸡尾酒压惊消气来得奏效,然后从前的一句调侃就会变成如今的一句感慨:凑合活着吧。

IMG_6197

回北京就吐吐槽呗-3

每次回北京都会看几个展览,试几个馆子,逛几次街的,但这回没怎么折腾,因为每次回国都感觉北京的出行成本越来越高,涨幅比通货膨胀还快,这回赶上限行,更是觉得——“出门”就是一件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比如以前从方庄去北医吧,我都是以“去趟天津”来衡量的,现在车堵的,基本是得打着“去趟保定”的谱。地铁倒是靠谱,但也很漫长,而且大热天,地上限行大家就都挤地下去了,去调研总不好一身臭汗地跟人家见面吧。所以基本上任何约大Joy基本上都得提前2-3小时出门,包里揣本书,万一中大奖早到了,找地方先看会书呗!

不过还是看了三个展览,除了之前提到过的逛三联时顺便看的美术馆的展览,还有一个是在侨福芳草地吃饭的时候顺便看的“人和鲨鱼”的展览,唯一一个特意去看的展览时中央美院做的对文金扬的一个特展——临走前一天看的,那天早上在清华讲课,下午展览开幕式,人家邀请我麻麻,我算计着从清华到望京中午估计不堵车,讲完课就飞驰到央美,蹭着麻麻的面子附庸风雅去了,啊哈哈哈哈

IMG_6475

俺和麻麻的朋友,背景海报里“艺理弘通”就是文金扬特展的名字啦。挺值得一看的展览,因为我特喜欢他那一辈及以前的中国美术家的中西融合的,真是好看。尤其文金扬是个被低估的画家,这家伙很厉害的哦,应该说他是推进中国透视学教育的学院派吧,俺小时候家里就有他编写的这本色彩学——

3《绘画色彩学》 山东人民出版社 1982 年

那个芳草地“人和鲨鱼”的展览也挺好看的。以前没来过侨福芳草地,这回还是第一次看见北京一个商场把展品嵌合在商场各个角落呢,挺好看的,下面是进门就是一群银鲨游过~~

IMG_6164

地下鼎泰丰包za旁边是一个集中展区——

IMG_6213

鼎泰丰~好吃呀!上次好像还是在西单大悦城和Haidan一起吃的呢吧。yum yum yum

这个展览看过两次,因为除了追在小巴屁股后面亦步亦趋地学术了一把之外,还和表妹来了一次(顺便在寒舍羲和成功怂恿我不喝酒的表妹消费了一杯鸡尾酒,我觉得这是任何一个负责任的表姐应该做da!是吧,喜洋洋,啊哈哈哈哈)。

不过让我表妹更兴奋的是展区旁边,一个餐馆外面的Star Wars的人物雕塑,她远远望见就嗖地跳过去,迅速在旁边摆好pose,比划说赶紧拍照赶紧拍照。

这丫头居然还喜欢Star Wars?她说,嗯~哼~。

我接着问了她一个经典问题:Star Wars和Star Trek哪个更好看?

我妹无比肯定地说:当然是Star Wars了。

然后她开启唐僧模式,絮絮叨叨地跟我嘚嘚各种我根本听不懂的两个系列的对比——本来我想挑衅她说TBBT里的geek们貌似更喜欢Star Trek, 但我妹是个以一串A+进入布朗大学8年制医学院把看Ayn Rand当消遣的主,我压根就觉得她是个外星人,所以在外星际问题上,我决定还是不跟她抬杠了。

嗯,我妹说Star Wars更好看,那就是Star Wars更好看!

而她姐姐我回家第一件事就是继续看Doctor Who。

——哎,大家知道我为啥转行不学医了吧…… T.T 在俺们家生存压力多大呀!

回北京就吐吐槽呗-2

中文有句话叫旁观者清,还真是,有些事情是需要些距离才能感受到的。

比如,不被英国饿过,咋能完全体会北京食物的美好聂?哈哈哈哈……

那天我还跟小巴说,去英国留学之前,仗着国内地大物博啥都有,我是超级挑食的,比如荷兰豆不吃,油菜不吃,芦笋不吃,木耳基本不吃,生菜做熟了不吃,青椒也不吃,因为我压根觉得青椒和洋葱一样,都不叫菜,它们跟葱姜蒜一样属于”佐料”(至少以前在我姑姑家吃饭,满桌子的菜,谁还有肚子扒拉洋葱青椒啊!),喔,还有其实胡萝卜基本也不爱吃…..

然后到浪荡读书,等圣诞节的时候,我就什么都吃了。啊哈哈哈哈……(喜洋洋你不好笑得太嚣张哈,电脑是有摄像头的哈!)

当然,距离也能帮助感知一些稍微严肃点的事。比如刚回北京,说看会儿电视吧,拿个遥控器换台,按,按,按,怎么电视老是一个画面就是换不了台呢?心说,遥控器没电池了?

又伸着胳膊冲着电视按了一通,然后俺忽然明白了——

遥控器没问题,频道其实一直在换,问题是当时是7点刚过,新闻联播时间……

你没觉得,尤其在这个网络时代,所有电视台都在每天某个特定时刻集体转播同一台节目,是个挺神奇的事情嘛?

我觉得绝大部分在国内生活的人也都好久没7点那会儿看电视了吧,今晚可以试试,那场面,熟悉又陌生哈。

另外我这回发现国内早上4-5点钟重播的节目都挺好的,倒时差的时候,俺就抱个冰镇西瓜盯着电视看,节目名字都忘了,好多语言类文艺节目,反正八卦点李渔呀,芥子园画谱呀啥啥的,挺好玩的,等大家吃早饭的时候,我都觉得我都上完早自习啦!哈哈哈哈~

相比之下这回,当然是赶上特殊时期嘛,晚上的节目几乎每个台都在“哒哒哒”,“砰砰砰”,每个台都在讲述不同的故事,但情节都是这样的——

1

黄金时段尺度好大好暴力呀!连少儿台的动画片都是新制作的革命故事——我后来还查了一下呢,确切的说,这是中宣部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重点推出的三部动画片——三部动画片在俺倒时差的过程中都看了几眼喔!

我能说,我怎么觉得把抗日故事用日范儿动画表现出来,那感觉是超级诡异——

3 4

还有,这个抗日小英雄别名是叫忘剪头的哈利波特嘛——

2

不是我爱吐槽,翻出俺家书柜里那些老小儿书,一幅幅画的都挺好的呀,中国连环画的画法失传了哇?与时俱进就是山寨呀?

太毁三观了吧也,俺看了也想干这个——

6302494384

泱泱大国,我咋觉得现在的潜规则是“原创你就输了”聂?所以这回看了王小峰那小600页的三联作品集,《只有大众,没有文化》,还真是感慨,虽然王小峰说的主要是音乐产业。

IMG_6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