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三的“拉洋片”

这周人生又有新发现:

周三晚上,大年初七,夜黑风高地奔赴学校给历史系的同事捧场,看他们组织的一场演出。之前不知道演的是啥,看完回来,哇塞,大饱眼福呀!

他们邀请来肯特当地的社团的来解说和放映维多利亚时期的magic lantern show -这是啥呢,我觉得翻译过来就是‘灯影秀’,很近似于小时候在北京过年的时候庙会里那个“拉洋片儿”的。但还是有好几点不同的:

首先不是撅着屁股往一个盒子里瞅,而是从一个类似老式盒子相机的投影仪里投射到屋里——我们那天看到的投影机半人高,有三个金属嵌合木头的长镜头,上面罩着个点缀着鬼节饰品的黑绒布,让你觉得又是精密仪器又是个玩物!听说这“灯影仪”以前就是冬天天短的时候被请去各家给小孩子开故事会用的,所以和咱拉洋片的目的真差不多。

但幻灯片都比较厚,一般里面是双层甚至多层,并安装各种简单齿轮机关,以达到动画效果,每个幻灯片都差不多2个手指粗吧——这个时候小巴比划着伸出了俩肥肥的手指……呃,那就差不多1个半手指厚吧。周三演出最给力的是播放的都是维多利亚时期的老片子,最早的推溯到维多利亚登基之前,19世纪20年代左右。内容除了鬼故事,涉及比较宽泛的各种动画效果,比如表现海上“升”明月呀,乡绅小姐春游呀,呼啦啦风雪来袭河堤从黄土变苍茫呀,还有维多利亚女王与闪闪光芒呀什么的。最复杂的一个是表现太阳系运动的,(当年的)9大行星和自己的卫星们各自的运转轨迹和相对速度都有直观表现哦!画的都好精致呀!好几张风景幻灯都是一流的装饰画,背景音乐也是轻快的宫廷乐。和小时候看的吹拉喝唱热闹非凡的拉洋片好不一样。

在小黑屋里一边看,我就忍不住感叹,这还是针对孩子与家庭的表演呢,原来早在维多利亚时期,欧洲人就比咱过得‘细致-安静’啊。

好奇地百度了一下拉洋片的传统曲目,什么《水泊梁山》、《妓女告状》、《小寡妇上坟》、《庚子年闹义和团》、《水漫金山寺》》——如此说来,今年春晚的小品已经挺进步了哈。

而且我发现英国人早在维多利亚时期也就已经很闷骚了,好多幻灯超黑幽默,比如老头睡觉误吞了耗子呀,比如一个人举起手到头-然后噌吧脑袋摘下来呀,比如美女笑着笑着笑成个没牙老太婆呀……听说以前做灯影秀的为了烘托气氛,讲鬼故事的时候,还刻意安放个烟火盆,把幻灯片投影到烟雾上~

网上搜了一下,下面这个youtube类似那天晚上看的,现场看视觉效果要好很多呀!——

《周三的“拉洋片”》有2个想法

    1. 远没有电影流畅,换片子动静挺大的,但各种小机关设计得惊喜不断。你们带黄豆来一起看呀

发表评论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徽标

您正在使用您的 WordPress.com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Twitter picture

您正在使用您的 Twitter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Facebook photo

您正在使用您的 Facebook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Connecting to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