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每个人都应该知道一点女性主义

Beyonce-VMAs-3

“我不是一个女性主义学者,因为遗憾的是,在接触女性主义之前,我已经把自己收编于殖民理论里的底层社会学理论(subaltern theories)里了。”

这是每年在讲女性主义社会理论及讲中国女性社会地位那两节课的时候,我铁打不动的开场白,因为每年这两节课都特别好玩,学生永远都会剑拔弩张非常热闹,而且讲女性主义(feminism)表明本老师“中立”的“立场”貌似显得很重要。

之所以冷不丁地提女性主义这个话题,是因为前两天在知乎上回答了问题“科研圈里,为什么一些学科的女教授尤其少?”。如果你看了我的答案,你就知道,其实这是个纯属“知识分享”的答案,只是我以前读过的一个‘reference’,想起来了就放上了。

按理说这事也就翻篇儿了。但是吧,居然这个答案能触动一些读者的敏感神经,然后就有了一些“不是社会偏见,就是女性自身问题”这类的评论。其实回答问题的时候,我原本倒没啥要理论的冲动的,但这些评论倒是让我的答案变得很有立场的样子。知乎上的评论常常五花八门,所以平时我也不怎么回复答案后的评论,但既然被造出了立场,我觉得我有必要回复一下了。

其中有一段和一个叫“老吕”的往复,让我挺感慨的,简单复述如下:

我先在回复中提到:男女生理及后天确实会有差异,不平等的根源在于,为什么评价标准永远是以“男性”价值取向为主,而“女性”的价值标准被默认为从次的。这不是中国一个国家的问题,世界各国都有这个问题。很多情况下,成功女性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她们更能像男人一样,而并非因为其女性特质

“老吕”科学、数学、工程自有准则,这可不是什么男性的标准。

大Joy每个学术门类本身的论证确实自有准则,但科研在实践、实验、实施过程中,是社会行为,哪些行为,哪类人,甚至那些“知识”本身是被认为“好的”,“靠谱 的”,或者是“有效的”,是一种价值判断。而这种判断是受主导价值体系左右的,在绝大多数国家,主导价值体系是以男性价值为主导的。

———————–

到此为止,都属我预料之中,因为每年讲课的时候,学生间的争论都会经过类似阶段,即从表象歧视找到歧视根源。但后面的对话就很有趣了,让我没有想到的是,国内的这位“老吕”的反应是——

老吕这种说法毫无意义,同样的方法可以谈论长相、年龄、家乡、口音,排查、甄别,最后没有人可以安宁

哇塞!这是西方即便是18-9岁的学生绝对不会说出的话,“和谐维稳”社会的独特思路。

大Joy你说的没错,我们对“长相、年龄、家乡、口音”的认知和优劣排序也是社会价值体系决定的。但了解到这一点怎么没有意义呢?这样可以探究歧视的渊源,进而可 以反思如何把社会变得更公平。另一点你说的也很对,就是想这么多,不就没法“安宁”了吗?没错,把歧视根植于社会体系中的一大功用就是保持“安宁”—— “别不服气,别想太多,本该如此”。不过人类文明的发展轨迹不是以“维稳”为主,而是追求更大的公平与平等,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以及种姓社会都很“安 宁”,后来不都被改变了嘛?

————————-

我本以为这就差不多了吧,结果和谐社会的声音告诉我说,我“这个前提就是错的”。

老吕-这个前提就是错的,人的想法大部分由“偏见”组成—也就是自己的好恶,甚至对于科学问题的求解方式。所谓没有偏见的思维其实就是政府和政府的知识分子规定 的思维方式。比如因为“平权”导致的美国大学招生中对黑人的照顾。或者对于“歧视女性”的研究,先莫名其妙地假定女性应该在某些项目上和男性表现一样,再 假定现实中的差异来自“歧视”,接着要找出“歧视的根源”。女性平均寿命比男性长是不是“社会歧视”造成的呢?是不是这个社会给了男性过多的压力呢?要怎 么赔偿和挽救呢?

哎,我自知是没办法说服对方的,因此只能写了最后一段——

大Joy-没有谁会天真的假定女性和男性在所有事情上表现是一样的,男女生理本身是不一样的,这里讲的平等不是绝对平等(接近equality),而是机会平等(接 近equity)。另外,女性平均寿命比较长貌似是生理差异。也大可不必“先莫名其妙地假定”为女性争取权利就是为了反过来压制男性,好像一定要男女对立 你死我活的样子,我觉得知乎上还持有这种天真机械想法的人比较少。这类想法最最晚到80年代第二波女权运动后期都已经过时了,国内思潮就算慢个半拍,不少 人在过去30年里也差不多跟上了。

你说的有一点是对的,人的想法都是一种“偏见”。Haraway有一句话说的好,“没有视角哪里来的视界?”完全“客观”的看法是不存在的。但是“存有偏见而自知”,与“存有偏见而不自知”是不同的。“存有偏见,自知却否认其局限性”,则又是另一种问题了。

性别歧视和其他歧视一样,有些人采取“存在即合理”的世界观,有些人喜欢问个“凭什么”。相关讨论至今仍每年激发诸多著作,主要脉络以在此前回复中列出,因此我对此问答回复就此结束。

—————-

之所以忍不住在评论里掺乎了一下,是看了那些莫名激动的抗议之后,我觉得在国内做女学者真惨啊,有必要滴水车薪地让另一种看法也有人看到。

而如上,虽然这个自称“老吕”地网友也许只是个年轻的“小吕”,而且也代表不了啥人群,但从其他回复来看也算比较典型的吧,整个讨论过程让我觉得在一个“和谐”与“统一”的社会,会天然抑制并排斥问“凭什么”。政治上的影响咱不提,仅社会层面上,就会无形中助长“歧视却不自知”。

你是否想过,当你告诫你的女儿“女孩子不要太强势啦!”的时候,你其实对她进行的是一种歧视教育?欧美有个挺有名的运动,就叫Ban Bossy Encourage Girls to Lead,即拒斥小女孩一旦有自己的想法就被标以“bossy”的标签。

对此大Joy奉献一个好玩的故事:以前在国内,大Joy总被老师批评说“太强势”,后来德行依旧地来到LSE之后,老师总说大Joy“太谦虚”啦。(嗯呐,俺也觉得咱压根挺低调的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这是给我印象比较深的“中西方差异”之一。

最后回到开篇提到的那个开场白,这句开场白的句式设计是有两个伏笔da!

第一个伏笔是,我貌似极力撇清自己与“女性主义者”的关系,因为这个词即便在西方也有太大的社会包袱,谁光天化日之下说自己是女性主义者,貌似就是在标榜自己是仇恨男性的变态女魔一样。但我马上会问班上的学生,谁是女性主义者。一般每次都会有几个学生举手,有几个学生犹豫,今年有个学生反问我:“你觉得你问这个问题有意义吗?但凡受过高等教育的,女生有谁会说自己‘不是’女性主义者,男生有谁会说自己‘不支持’女性主义的?”——这是我听到的最好的回答。因为这个否定式赞同恰恰点中了社交场合下大部分人对“女性主义”的犹豫不决的态度,这是大Joy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女性主义’会有‘恶名’的伏笔。

第二个伏笔是关于女性主义归根结底是干嘛的:之所以说“遗憾接触subaltern在先”,是因为其实二者有很多交叉。如在和“老吕”讨论中说的,女性主义说白了,其实争的不是gender equality,而是gender tolerance,如同殖民理论体系里,说白了是为了增强社会对种族、地域、文化背景的tolerance,使得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不管是黑人白人黄人棕人,不管是殖民与被殖民地区,不管来自东南西北的文化背景,都有一个完整的作为人的对自己生活道路的选择。

换句话说,女性主义归根结底,和殖民研究,种族研究,移民研究一样,都是对边缘或弱势群体的关注,他们之间虽然出发点不同,但思路是想通的。而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会在生活的不同阶段或不同层面成为弱势群体,因此每个人(即便不为别人的公平考虑)至少都应该有自我保护的觉悟和有问“凭什么”的意识,这就是为什么我说每个人都应该知道一点女性主义。

最后来个BEYONCÉ的Flawless,1分18秒开始插入的Ted Talk剪辑很赞

《为什么每个人都应该知道一点女性主义》有9个想法

  1. 原来你不侃大山正经写东西的时候也这么吸引人!大赞!

  2. 碰到过当面说同性恋恶心的人、当面说女生就是比男生差的人(理由是迄今为止科学等各界女性没什么贡献)。我有不做评论过(觉得和那种人讲不通道理)也有大声争执过(僵持中被发起问题的男老师制止了争执,理由不记得了,但是还记得那种憋气的感觉)。我的疑问是到底最好、最有效的应对方式是什么?

    1. 我觉得力所能及地把道理讲清楚就好啦,有些人对话的目的是为了说教,所以拒绝想拒绝听那也没办法。但一个社会讲道理而不是说教的人越多,让人挠墙的事情就会越少吧。

发表评论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徽标

您正在使用您的 WordPress.com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Facebook photo

您正在使用您的 Facebook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Connecting to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