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经过这么daffy的乌龙事件之后,以后daffodil中文翻译成“达芙鸟(diao三声)”才合适。
今天和小巴去超市买黄水仙,结果超市里一支都没有了,售货员说是周日断货,小巴不厚道地说:“都被吃光啦?”
嘎嘎嘎嘎……
虽然新闻事件翻篇儿了,可是八卦还没有结束呀!
大Joy跟她麻麻分析说,为什么容易被误认为是蔬菜呢?不光是因为位置接近蔬菜区,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错误暗示,即一般对于成捆的“花”(即便是没有开的花)的存放社会习俗都是竖着搁的,一般只有成捆的“蔬菜”才躺着摞。竖着放,表示我们还认为这个植物是个“生命体”,不能吃的;躺着放,一般就是我们认为这个植物的生命已经“结束了”,是用来吃的。你看,简单的一横一竖里面也有很丰富的社会语言和情感哦,而逆社会习俗而行,可不是等着误解发生嘛!(社会学万岁~社会学万岁~)
大Joy(从不做饭的)的麻麻从另一个角度分析说,中国顾客来到新国家好奇呀,即便知道这不是蒜苔,但看见放在蔬菜区附近,肯定想,英国人吃的菜,管它是什么呢,回家做来尝尝呗!
——嗯,原来是“好奇害死猫”的节奏,
如果我们进一步“逆向思维”的话(社会学万岁,社会学万岁~),你看,憨傻憨傻的英国人昨天说这个水仙和中国人做饺子的“韭菜”容易搞混,那我们是不是可以推测,英国人在中国,进农贸市场看见一捆一捆的韭菜,会开心的买回一捆回家插水里等着开花聂?然后就有了韭菜花。这样不仅饺子有料了,连火锅的佐料都有啦!
真正的社会学家啊…..BTW据说这事故几乎每年发生….简直完美地解释了中国人的一种群体性认知及行为特征(我也不知道该怎么拽词儿了)!
而且你看,两年前BBC预警的时候,就说像韭菜:http://www.bbc.co.uk/news/uk-england-bristol-17233766 两年后,英国“邮报”依然觉得还是像韭菜:http://www.telegraph.co.uk/news/shopping-and-consumer-news/11396076/Move-daffodils-to-stop-people-eating-them-shops-told.html
啊哈哈哈哈,英国人的“群体性认知”也好执着呀!
我本来还想说,我那时就出现一波“水仙毒物”了,居然现在又发生一次,真是。。。还以为记者们穿越了呢~
麻麻是生活学家,哦也!
麻麻是享乐学家=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