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国内的18天。其实这18天的紧张用一个例子就能说明了:我家楼后面新盖起了10栋楼,而因为我怕堵车迟到,每天早上迷迷糊糊6点多起床出发,早早到调研地点吃早饭等待,每天晚上又是乖乖跟我姥姥吃完晚饭才回家,然后开始处理英国学校的事情,所以这10栋楼还是我回到北京后第四天才猛然发现的……==||
这次和战略研究院的合作属于偶然,但这回人家“带我玩”的主要原因除了在科技政策方面的经验外,还有就是希望在访谈(interview)上找个“外援”——
5.问
社会科学的定性研究是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低门槛技术活”。说低门槛呢,因为调研的过程就是说话呗,问问题,想知道啥问啥。不过差别也在这提问和“聊天”中了,比如科技政策是个文理相兼的有趣领域,你得既得对社会资源公平公正心里有数,还得对不同科研的学科特点有点了解。面对同一个研究问题,不同的研究对象,你得知道问什么,怎么问,怎么在访谈过程中迅速辨别什么是“无意义”的内容而把谈话愉快地拉回,也得知道什么是有价值的“意外收获”而鼓励被访人畅所欲言。还是挺考验学术人的积累的。
这回调研有两个小“问”值得记录一下。
第一个是作为文科的研究员,平时自然要恶补各种科技知识,调研的时候才能如鱼得水嘛。尤其这回有一次访谈一个农林专业的教授,聊了大概20分钟,那个教授忽然打断我说:“等等,在我继续回答你问题之前,我想先搞清楚一个问题。”
我点头示意请问。
那个教授说:“你原来是不是搞玉米的?”
我忍不住笑,为了不打断访谈而胡乱的点着头。
教授心满意足地说:“我就说嘛,不然你怎么会了解这么技术的问题!”
哈哈,无疑这是这次调研我得到的最高评价啦!
第二个需要记录的一“问”是没有问出的问题,也算是大Joy淘气的结果:在调研后期,我忽然发现国内的科学家们谈话里特别喜欢说“国家”二字,虽然我明白不同语境下他们的意思,但这个高大上的词汇的频闪还是让我觉得困惑又有趣。所以在一个闷热的下午当在某校的调研即将结束的时候,我又听到科研工作者们谈论起“国家”二字,我忍不住问他们,国外科学家很少这么高频率的谈及“国家”,不知他们口中的“国家”到底指什么?
教授们听了很有点“警惕”,先问我:“你现在是拿中国护照还是英国护照?”
我说中国呀。老师们才“安心”下来,跟我讲他们所说的“国家”当然主要指中国社会啦,最终还是社会里的人民啦,等等。
这个片段回味起来特别有趣,想来我当时还是脑子不够快,不然在回答他们国籍问题的时候,我应该反问他们一句:“这重要吗?”
确实,难道他们对于“国家”的解释,对外和对内的会是不一样的吗?或者,应该是不一样的嘛?
(未完待续)
玉米那个太逗了!特别是刚吃完一根香甜的玉米来看这个,啊哈哈哈哈
没准你刚吃完的那个玉米是我搞的呦!嘿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