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连我家AC的娱乐生活都很丰富吧?嘿嘿嘿嘿
五一前后北京几乎没啥大演出,所以这回一次戏也没看。不过北京的独立小剧场和美术馆真是 越来越多了!在网上浏览了一圈,好多想看的东东啊!比如一个大栅栏那块的独立纪录片放映,东直门那块有个什么affordable art之类的小展厅,让人身心痒痒。不过以北京的交通状况,出行的时间成本实在让人畏惧,有时间和体力还是用在“正经事”上吧,文艺这件事也就咽咽口水, 盯着电脑屏幕YY一下了!
不过这回倒是第一次去了国家博物馆。哇!瞧那建筑里里外外,气派!凭身份证免费,给力!但我就特想不明白:1)为啥地板选那么滑的?2)为啥偌大的一个展馆连个展馆指示图都很难找?
这 回是陪我娘去看那个中法建交50年的特展去的。之前也没怎么看介绍,但从级别上听起来应该是个大展吧,到了之后我才惊讶地发现原来七八个隔断间里一共才有 10幅画!!即便算上在巴黎街头即兴去看过的私人展览,这也是我看过的最小的展览了。而比画更夺眼的是一个个多媒体电视屏幕,让人有一种“画不够电视来 凑”的感觉,与其挤交通来看展不如躺在家里看google art。另外就是连插销座遮盖都设计在里的通墙法国艺术馆内景的墙纸,制作精细得让你哭笑不得。
虽然说展览的质量跟数量没关系,跟有没有多 媒体也没必然关系,跟墙纸布景也没关系,但是让人看着真是寒酸又心酸——你看最近十年欧美谁不时兴议论中国是崛起的文化大国啊,虽然花木兰和monkey king被好莱坞密了吧,但你没看蔡国强啊,艾未未啊,拍卖价格噌噌上窜啊(其实中国大妈傻了,抢购金条真不如去宋庄买两幅画保值)。全世界都在热议中国 软实力,但你看,这其实还是一个10幅真迹就能让美术爱好者和文艺青年喜大普奔的国家……
我忽然想起陈丹青曾写过说他那一辈的中国画家和西方的同年龄的画家有个很大的区别,就是中国的画家即便老了仍有很重的博物馆情结,美术馆的画总是看不够,因为那一代人年轻的时候接触的展品不多,好似一辈子都在补这个先天不足似的。
现在GDP已经要超美国了么?又怎样呢。不过在国博还是发现了点惊喜的,虽然是在货架的玩具上,虽然可能初衷是为了赚钱,但还是挺好的变化。
———————————–
我的高雅行动就到此为止了。剩下就是三俗活动了。
第一俗是完整地看了一遍《来自星星的你》。嗯哼。
其实没有说的那么不堪忍受嘛,这是我每天fieldwork之后回家一边冰镇西瓜一边以2倍快进的速度看完的(不然怎么有时间啊),虽然有点磨磁头,但效果还不错,反正炸鸡和啤酒的典故我现在了解了,“我不买”的段子也明细了。当然,后来有几集忍不住还是用了4倍的快进,但最后结尾挺赞的——最后千颂伊“总结”说啥因为知道对方可能随时消失,才会更珍惜在一起的时光(或者说,你得认为对方随时都有可能消失,因此要珍惜在一起的时光)——嗯,嗯,是这个道理。
当然在消灭了四五个西瓜之后,我的最大观后感是——都教授明明和我表弟长得很像啊!嘎嘎嘎嘎
第二俗是看了王跃文的《大清相国》。
其实上述二俗都是两会期间讨论过的,别看网上的二手评论风云变幻的,作为一个负责任的empirical sociologist一定要自己看看,对吧?哈哈哈哈……
当然,看完《星星》之后,我觉得好像两会上那些人一定都没仔细看过,因为我记忆中他们的评论好像和这个剧有点对不上号。看完《大清相国》之后,我实在很失望哦,后半部是捏着鼻子看完的。不是我天真到不能理解“和稀泥”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功效,但是天啊,怎么还会有人推荐这本书!一个以“和稀泥”为“高明”的社会多可怕!
你不觉得可怕么?
这就如同向所有医学生推荐一本名医的小说,里面树立的最牛逼医生形象是这样的——只要在你不起诉我的范围,我既不去治好你也不去治死你,就这么拖着,直到你临终前还得念及本医生我缓解过你多少次痛苦(但你压根就忘了我从来都没打算真去治你)……然后医生就不再是“更有效的治病救人”的职业,而是“更高明的玩弄痛苦”的职业——不可怕么?
好吧,这本书大部分是在凌晨3点到6点倒时差的时候看的,或许脑电波活动异常也未可知,但我就是这读后感哈。
第三俗嘛,目前好像想不起来还有什么可圈可点的俗绩了,哈哈。——看《熊出没》这个动画片算么?至少我觉得这个动画片挺可圈可点的,有点Tom&Jerry的意思。前两年回国就发现了这个动画片,这回还带了光盘回英国(全套正版哦!)——小巴拿这个学中文哈!当然,副作用是有可能最后小巴学了一口“熊二”的口音……啊哈哈哈哈哈哈……
————————
这回抓空看了好几本陈丹青,好看啊好看,太好看了,回头有时间要再看一遍,顺便还扫盲了胡赳赳及“中间代”作家阿乙、潘采夫等等。
川端康成的《雪国》是那天见@Haidan之前,在西单图书大厦发现的,让我有购买冲动的是书腰上“教育部推荐大学生必读书目”的注释,当时还买了韩寒编的一本mook。后来看完了,我不是很清楚为什么《雪国》是必读书目,我也依旧不明白mook到底是指什么——这是我看得最糊涂的两本书了,呵呵。谁能告诉我mook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还看了郑宸的《罗摩桥》,写印度的。郑宸是谁,反应得过来么?当年红遍网络在圣马丁上学的“毒药”,反应过来了吧?我觉得05年前后在英国读书的都记得这个人吧,都追过这个人的博客吧?你瞧我还挺念旧的。
终于读了《三体》。哇~~~确实好棒。很早前就下载了三体的app,读了四五页就觉得这本书还是读纸版的好,果然是啊。十分过瘾!
顺便比较巧合的在kindle上先后看完了The Remains of the Day和Jeeves and the Wedding Bell,两个都是写老式英国管家的故事。Ishiguro每次都不让人失望啊,而三更半夜倒时差时看Faulks的Jeeves&Wooster新传的挑战是看着这么精彩的段子还得憋着不能拍桌子掀椅子的大笑出来!
(居然还未完待续!=)
拖延症的我。。还在继续看狄更斯的文献。。。大Joy的这篇好赞 最喜欢和聊书有关的日志了 三体到现在还攒着没看 评价实在太高了 要挑个好时候好好享受一下。阿乙和陈丹青都喜欢 但看得不多,等闲下来去看看去。看到实体书就激动哇 pad和kindle上看书虽然方便 但有时候摸着实体书的那种质感实在是舒服 回国要像土豪一样买书看。。。继续等下篇~~~
是的是的!看了大Joy《有形与无形的变化》这篇,对于博物馆这点感触也很深。在博物馆里除了文物和高大上的绘画作品让人流连忘返,还有就是不同年龄层来博物馆里细细欣赏的人们,其乐融融的一家三口、懵懵懂懂抬头看画的小朋友、衣着简朴但讲究还拿着小本边看边做笔记的老奶奶、坐在轮椅上耐心听着讲解的人。。。有时候碰到博物馆还举行儿童趣味竞赛,精美的小册子里根据展出的作品涉及了小问答、小游戏和连连看等,小朋友们可能还不太理解高深的绘画作品,却一人一本小册子一幅画一幅画的找线索回答问题,答对了有小奖品。还有在意大利的好几个博物馆纪念品店里看到的画册、有声书光碟、立体书、文化衫等等(还有罗马斗兽场旁边的纪念品店里介绍斗兽场历史、建筑、文化等的立体书,翻开可以看到不同时期的原貌),就书来说十几欧一本的价格大概在欧洲不算很贵,在纪念品店里流连忘返。这种大体上全民化的对博物馆、对文化的热爱和欣赏、这种视逛博物馆、文化古迹为生活中自然而然一部分的传统,至少在我国的一些小城市还是难以企及的,这一切都让我很羡慕很感慨。国内的一点点小小的变化都牵动着我们的心,总希望国内的文化生活能越来越好,老年人、青年人尤其是小朋友们能够真正享受沉浸于文化中的快乐。
没错。每次我都无比羡慕那些歪国小朋友啊
1. 在中国想看西方艺术确实还不够大快朵颐,不过国博里的中国艺术几天都看不完哪~~
2. 《星你》我也是好奇害死猫于是花了两三天看完的,握手!
3. 《三体》基本算是我的旅途专用读物,到现在还奋斗在第二本,工科男的文字功力。。。
你提醒的很对,其实不在于在国内大快朵颐地看西方艺术,如同咱也不期待在国外大快朵颐地看中国艺术,但这里面主要是人家愿不愿意借给你,保险公司愿意支付多少钱,举办国际展览渠道是否畅通的问题。说白了,我总觉得真正在文化上立了足的大国,是人家让放心又欣喜地送到你这里来展览。
这回时间短,除了两个小展其实连常展的门都没有找到呦,下回确实得看看中国艺术这块怎么布展的。不过又忍不住吐槽的是,从小逛博物馆就发现,也不知道是展厅设备不过关还是不相信群众,总之展览十之八九是仿品。好像国、省、市不同级别的展览馆的区别就在于展出的是不同级别的高仿品似的。
所以虽然在歪国不能“大快朵颐”中国艺术,但我很长一阵都有一种印象,就是看中国真迹最靠谱的是在歪国……真心态扭曲吧?小时候的心理阴影啊!
文化艺术的跨国交流确实体现了一个国家的地位和可靠度,以及观众的期待和接受程度,这一点上不管是组织者还是观众,中国都有很多路要走。
在国外看中国艺术相对来说更难。西方艺术毕竟有很多相通甚至一样的地方,但中国艺术太特别了。我去华盛顿National Museum of Art的时候,看到地图上某个角落里标着有一个中国艺术展厅,结果在那层转了三四圈,愣是没有找到。
说到仿品我也有些感觉,北京最大的两个博物馆,首都博物馆和国家博物馆在这方面就有明显差距,首博的仿品相对要多一些,国博就很少,除非是某些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东西。这个问题到地方上就更加严重了,而且对真品的保护也给人一种距离感。
国博里不仅仿品很少,而且经常有些展品不是拿去地方巡展就是出国交流,这一点还是很让人欣喜的。总之下次回来一定要去看一看啊,都是咱小时候课本上才看得到的东西哇。
逛国博的古代中国需要好体力…每次去都没有逛完过…
我觉得法国来的那个展是有点不厚道, 但是同期罗马和巴洛克展也开幕了。意大利人慷慨多了@@
国博的咔灰厅里的蛋糕不错哎,茶馆里的点心卖相也不错,正好逛一半可以休息休息补充体能=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