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拉格的春天-8 Děkuji

IMG_7257

如果说伦敦是个“闷骚”的城市,扒梨是个“明骚”的城市,那么布拉格就是一个“明着闷骚”的城市。比如这里也大肆贩卖absinthe小魔酒,但和欧洲有些国家那种把小魔酒装到一个小小瓶子里,配上各种三俗的商标饰物不同,布拉格大部分酒商的absinthe都是干净整齐地大瓶出售,除了颜色不一样,和你买瓶XO没啥区别

IMG_7256

布拉格其实有幅名画,就是大Joy和小巴之前去过的那家Cafe Slavia里面Viktor Oliva的The Absinthe Drinker。这家伙在巴黎文艺青年了一阵子,是不是巴黎的经历助其日后的成功不好说,但是他确实是在巴黎蒙马特高地第一次尝到了Absinthe,一发不可收拾,不仅这幅The Absinthe Drinker算是布拉格数一数二的名画,而且Oliva这辈子最著名的画也就是这幅The Absinthe Drinker了。

viktor oliva

你说,这也算是把“毕生爱好”转化为“毕生功绩”的一个成功例子吧?哈哈

——————————————

说了这么多,还没有说到此行给我震撼最大的两个景点,一个是the museum of communism。地处类似北京东单的一个斜街里,在Gucci,Mango, McDonald,Omega啦这些阶级混杂的品牌商店的夹缝中,有个小拱门,门口有路标——

IMG_7122

捷克人对共产主义的态度可见一斑。

其实拱门本身并不是很难找,只是要稍微仔细看一下博物馆本身的路标,因为这里更为显眼的标志是共享同一入口,就在隔壁的赌场:

IMG_7123

我本来以为这个小小的博物馆会特别无聊,就是贴点字啦,放几个海报啦什么的。事实上地方虽小,而且虽然确实基本上都是复制品(比如当年的海报、油画、模拟的小学课桌椅、工厂、家居、统一配给的粮店,历史轴线,还有半堵假的柏林墙等等)但看完还是很震撼的。

IMG_7162

第一层觉得震撼的是捷克人对共产主义的阐释。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英语翻译的问题,我怎么觉得捷克人的阐释比一般主流西方人对共产主义的解释还要露骨直白。比如其中有一个说明大概是这么说的:

“在马克思意识形态影响下,捷克共产党们只注意社会生活的物质层面,简单的说就是工业生产,他们并不相信有精神生活,认为文化就是煽动群众。”

——我觉得这种话(不管每个人私下里怎么认为)在西欧多少也得需要一个极端的人才能在公共场合说出来,没想到捷克人是这样反观自己国家历史的,更没想到的是,能建个博物馆,把这种话以五六种语言展览出来。

当然,这里有必要提一句,对于捷克来说,Communist当政的历史多少有点在苏联下的傀儡政权的意思,所以倒是天鹅绒革命有点民族解放的意思。

更让人无语的是关于天鹅绒革命的视频。尤其背景是Karel Kryl的那首著名的抗议歌曲 ‘Děkuji’ (Thank you) 。很感人的曲子,英文译文如下:

God created, God created the branch,
I could garlands bind,
thank you, thank you for the pain
who taught me to inquire
thank you, thank you for the failure:
teach me that hard work,
I could, I could bring a gift
could only be powers,
thank you, thank you, thank you.

Thank you, thank you for your weakness,
to teach me humility,
humility, meekness, for joy
humility without bondage
the tears, the tears thank you:
teach me those feelings,
to live, who to live to sue
and cries for compassion
thank you, thank you, thank you.

The desire for desire for beauty
thank you for ugliness
thank you for that clash with
love and hostility,
for sweetness, for sweetness sleep
thank you for fatigue,
thank you for fire outbreak
even the murmur of the weir,
thank you, thank you, thank you,

Thank you, thank you for the thirsty,
that weakness revealed
thank you, thank you for your anguish,
to improve work
considered that, for the love
though fear gripped my heart,
lamb, thank you,
‘re not dying in vain,
thank you, thank you, thank you, thank you, thank you …

IMG_7142

好吧,说点轻松的。

这博物馆里对方的各种革命雕塑中,我无意中看到了下面这个,咱眼神也不好,当时第一反应是:哎呦,同志间的情谊⋯⋯思想真先进啊。。。

IMG_7145

仔细一看,原来是这个情况的,俺想复杂了⋯⋯ ==||

IMG_7146

从博物馆出来,我们转上了这个阳光大道——

IMG_7173

这里是双向的步行街,也就是说镜头里的只是一半而已。

这里是很重要的一个地标,因为历史上政治游行的主要街道:纳粹游行在这里,几次抗议苏联的游行在这里,天鹅绒革命群众游行也在这里⋯⋯

就当你敬从心升的时候⋯⋯我要很布拉格的告诉你:这里还是酒肆夜店的集中地,夜晚是布拉格的红灯区⋯⋯

==||

—————————————————

最后我要说说布拉格的犹太会所——

IMG_7104

上面只是布拉格犹太教区的一小块而已,所有的犹太景点室内都不许拍照。如果没记错,我还是第一次进入犹太会堂(synagogue)——不管是不是记错,肯定的是,这是第一次犹太会堂给我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其中的西班牙会堂实在是太太太漂亮了,网上一个从二楼拍摄的照片,但实地更漂亮,因为你将是仰头(而非平视)看的这一切:

gallery_10126

另一个景观是在城里有一大片犹太墓地,历史上很多(捷克的)犹太名人都葬在这里——

IMG_7291

除了这林林总总的墓碑,不远处还有另一个犹太“墓地”更让人惊叹。

Pinkas犹太会所里除了楼上一个小屋里的儿童画展,里面几乎是空无一物的,只有向下面照片中的墙

IMG_7285

这只是一面墙而已,请想象一个有前厅、正室,侧室,二楼回廊的会所,每一面墙上都整整齐齐密密麻麻地人工手写上在集中营里遇害的 77,297 个捷克犹太人的名字。我觉得走在这个屋子里,不需要解说。每一个人都会立刻理解那段历史的悲哀与惊颤。

IMG_7038

到此为止,布拉格之旅就嘚啵完了。

其实满打满算,加上机场的时间,在布拉格一共100小时而已。这是个很奇怪的城市,因此我也有了很多不一样的收获。

当上上周日的下午英航飞机从布拉格机场起飞的时候,我还是没琢磨明白这到底是一座什么风格的城市,不过我也懒得去弄明白了,因为这只是学期中的一个短短的插曲而已,20小时之后,我还得在学校给学生讲社会学方法论呢!

唿咿咿咿咿咿——

布拉格的春天-7

首先,为啥没有人评论俺的“布拉格的春天-5,继续吃喝篇”聂???没有人流口水嘛???嘿嘿嘿嘿

IMG_7228

还好周末的时候布拉格晴天了,虽然树还没有绿,晴天的布拉格就明显漂亮很多啦!

布拉格被伏尔塔瓦河分成两部分:老城(old town),和小区(lesser town)。可这个小区能offer的可一点也不‘less’,一来上篇提到的城堡区在小区,还有常做查尔斯桥背景的圣尼克拉斯教堂

IMG_7035

IMG_7024

教堂的二楼是个画厅(gallery),同样是登高看画,这座主要教堂的藏品和其他欧洲大教堂的似乎完全不能比。倒是刻在二楼围栏上的字挺有意思

IMG_7044

不过我觉得在“小区”里最有意思的景点是这堵“列侬墙”——

IMG_7252

这算是布拉格的“民主墙”了吧,是当年列侬去世之后,革命小青年儿们自发画起来的,口号是“要列侬不要列宁”。然后小青年画完,警察叔叔就去擦去抓,再擦再画,再抓再画⋯⋯

权力猫鼠游戏的结果是,一面涂鸦墙升级成了另一面柏林墙⋯⋯

这堵墙现在还挺活跃的,因为我和小巴在那里溜达的时候,碰见一个大概是旅居布拉格的美国女孩指着一个小图,跟另外一堆朋友说:“这是我去年画的。”一句话瞬时引爆她美国朋友们大呼小叫的赞叹,‘WOW,so coooool!’ ‘OhhhhhMG~!!!’ –其音频之高差点把我和小巴弹下马路牙子==||

不过这个墙上有些大型图绘还是会被后来人保留D,逐渐演变成经典——这点可以从查尔斯桥上卖的那些翻拍画片看出来。其中有一个是下面这个大眼睛:

“如果他们不许我们做梦的话⋯⋯”

IMG_7238

也许是看多了Frank Parkin,所以大Joy对此稍有不屑地想,其实比这个状况更惨的情况是:“如果他们只许我们做梦的话⋯⋯

下面这幅作品叫三个眼镜,哈哈——

IMG_7234

除了列侬墙,我觉得再能表现布拉格人画画水平的就是路标啦——

IMG_7080

我觉得布拉格人对细节的热爱特可爱,比如表现“小女孩”光穿裙子还不行,一定要有俩“冲天髻儿”,男性,不管是小男孩还是大男人都得戴恰当的帽子!

IMG_7076

下面这个最逗,提醒汽车注意行人不说,还得注意不怎么看路的行人⋯⋯

SONY DSC

不过除了列侬墙,路标,还有之前写的国家图书馆里的涂鸦之外,这座城市似乎就和美术没什么大关系了。布拉格没有特别拿得出手的美术馆——其国家美术馆在老广场的角落里,还不如挡再前面的信封信纸店显眼——而且我们在那两天还“因技术故障”而关门了。==||

布拉格城堡区里的美术馆据说有点小馆藏,不过基本都在布拉格见不到,据说基本都被借到维也纳去了。。。

其实捷克好像也确实不怎么出画家,捷克的“立体主义”艺术好像也不是指画画,而是“立体主义雕塑”。在扒梨那年,俺倒是看过被立体主义雕塑启发的画——记得我当时就掰着手指头算计:就是把3维的转成2维的(立体主义),然后雕塑家又把2维的理念转成3维的作品(立体主义雕塑),然后画家再把3维的转成3维的(立体主义雕塑启发的立体主义的画)⋯⋯好。曲。折。啊。

不过捷克很出作曲家,比如那天大Joy在老广场上说了一圈的“excuse me”和“sorry”扒开好几个游客,在这个旅馆下面聂了张影——人家以为我住在这的,其实是因为这是作曲家斯美塔纳(Smetana)的故居。

IMG_7115

斯美塔纳的《我的祖国》(Ma Vlast)交响诗还是俺读博士的时候,从现在已经停刊的Classic FM杂志上获得的免费赠品呐!很大部分捷克音乐一样,非常好听。

当然还有德沃夏克,大Joy来布拉格之前一周就把办公室里的巴赫的长笛奏鸣曲换成了德沃夏克的斯拉夫舞曲和捷克组曲,以热身,哈哈——不过其实效果并不很好,还是换回来了。

但这都是local。布拉格的音乐阵势还有外援——莫扎特,话说莫扎特生前对布拉格情有独钟,认为这是个比维也纳更推崇他音乐的地方;而现如今莫扎特在布拉格也绝对有大半个local的待遇——莫扎特也是铺天盖地哇。

总之,尤其是赶上我们在的那两天多阴天又冷,大Joy总结说,布拉格这个城市看来不仅是要用眼睛看的,更是需要用耳朵听的。

所以回英国的前一天,俺和小巴就去老城的教堂听了一场教堂的音乐会——

IMG_6783

坐在教堂的长椅上,身后高台上是风琴与女高音,演奏着Bruhns,Vivaldi,Bach, Mendelssohn,Mozart, Dvorak,Liszt⋯⋯眼前只有祭台和“主”,头10分钟觉得挺诡异的,但教堂的音效实在太好啦!后来慢慢倒觉得未尝不是一个另类冥想的过程。

(居然还是:未完待续)

布拉格的春天-6

IMG_6981

3月的布拉格还在下雪。气温一直在零下。所以虽然布拉格被称为最美的城市,但这次大Joy 拍的“外景”照片并非很多,因为这大冷天拍照片是需要勇气的,你没看那大教堂圣维特大教堂的鸟兽都冻得口水都飞流之下三千尺的——

IMG_6923

布拉格的一大景区就是布拉格城堡区——这是一片城堡、教堂、监狱的综合体。

即便是在这样景点密集的一级景区,我俩仍遇到了如同第一天的问题——门呢?门呢?捷克人真的不把路标做清楚啊,所以我俩经常在雪地里转好几圈才搞明白皇宫的入口是哪里,教堂的入口在哪里。

听说景点找不到门这还算是小事,捷克的路标,尤其是高速公路的才折磨人,普遍都属于“点到为止”类型的,据说这是因为当年苏联在的时候,捷克人不愿意让苏联人在自己国家上那么如鱼得水,因此撤掉了很多路标,结果苏联人走了,捷克人也懒得再把标志都放回去了⋯⋯和我一起开会的一个德国同事话说小时候,好几个夏天就是和家人开着大篷车来捷克度假,对布拉格大致方位还算熟悉,但他也抱怨,每次一看布拉格的地图就犯晕,图上说的和实地标志有时候完全两码事。

尤其上周那么冷,所以“找不到门”这件事就尤其让人想吐槽。

但找到门,进了门也有麻烦事:布拉格的景区管理几乎为零,完全没有游客人数限制。虽然我们去的时候游客人数远远少于凡尔赛或者卢浮宫吧,但是布拉格的皇宫也是远远远远小于这两个地方,结果就造成进入皇宫之后,其人挤人的程度如传说中的北京300路汽车。而且各个旅行团队各行其政,往哪个方向拥的都有,我和小巴基本需要拳打脚踢地才能“杀”出一条前进的路来,哼哼哈嘿!

而且天气冷,所有人都穿得厚厚的,感觉就是一团团的棉花在相互夺路。是在一片棉衣的汪洋中瞎蹬乱踹地寻找出口的过程中,有那么几次好像虽然在人群中前行着但也不好说是不是真的踩到地,凌波微步估计就这感觉吧⋯⋯

小巴瞪着俩大眼睛说: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混乱的景点。

大Joy则心有余悸地说:幸好这是大冬天来,这要是夏天,这么多人,这么多汗,这⋯⋯

皇宫本身呢⋯⋯建筑上好新鲜,这是网上的一张照片,我们去的当天四周都黑压压的一片就对了——

2old-royal-palace-prague-prague

可是皇宫里面几乎是空的,就连皇帝接见大臣的屋子都好小,捷克的皇帝爷爷都好简朴哇——这也是我一直搞不明白的地方,地处柏林和维也纳之间,怎么布拉格就给人感觉少了一些气势呢?莫非这是“波西米亚”风情的一个体现么?

看我在皇宫的窗户前望到了什么——

IMG_6959

火箭??再把镜头拉近一点——

IMG_6961

看到了么?这个就是著名的Zizkov电视塔,以形状怪异著称,这个貌似随时准备发射到太空的电视塔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转播电视、电台信号,但据说,这个超级信号塔的实际公用是为了当年阻截BBC和解放欧洲电台的信号哦!!

你说皇帝老爷爷能想到从他的办公室窗户望去会有这样的景观嘛?就在你以为自己走在一个人潮涌动空无一物的16世纪老匣子里,窗外一瞥把你一下子推到20世纪末的民主思潮上⋯⋯

我就说嘛,布拉格在时间上是个让人迷惑的城市。

相比皇宫,圣乔治教堂更給力一点。上上篇那两个“推杯换盏”的小塑像就是来自这个教堂,而且一进这个教堂,你马上就会发现它的玻璃非常有意思:

21 Stained glass window in St Vitus cathedral

不晓得这个窗户是什么时候完工的,这这这这是在玩点彩画法么?还是在玩梵高?(或者说修拉偷偷来过这里?哈哈)

更为奇特的——或者,到这里我想我们可以说,更为“布拉格的”——是这个教堂的玻璃风格还迥异,再往里走,你会看到这种写实派的——

prague-st-vitus-cathedral-mucha-window-close-up

还有几何装饰类的

stained-glass

现在你有那种感觉了么?就是那种:嗯?这是哪出?都哪儿跟哪儿啊?

尤其你再回忆一下之前提到的,从一下飞机开始,你就能发现各种时代的混搭,从厕所设施,建筑风格,室内装潢,公共服务,以及行为做事的逻辑和他们的多层水果蛋糕味道一样不可思议⋯⋯

我觉得,亲身体验了这座城市,才有点理解为什么布拉格会出卡夫卡了。 囧

从圣乔治教堂回望圣维特教堂的背面,这情景让我想起L.S.Lowry的画来——

IMG_6957

以前总听人分析说Lowry的画里背景那些冒烟囱的工厂仿佛是教堂,隐喻工业生产成了一种宗教——这我早知道了,道理不难“理解”,但当那天眼前这个情景让我穿越到Lowry的画的时候,我忽然彻底明白这是什么意思了。在感觉脑细胞活跃程度都受影响的低温下,有这点小心得还挺洋洋得意da。

说到卡夫卡,来布拉格自然是要寻找卡夫卡的足迹D~除了第一天就去看过的卡夫卡出生地,及老广场卡夫卡和爱因斯坦碰头的地方,城堡区也有个卡夫卡故居——黄金巷22号

IMG_6976

一个比旅馆双人间还小的小盒子,以前是给城堡卫兵用的兵营,卡夫卡在这里住了一年吧。

当然,为了表示对卡夫卡的“葱白”,光看故居什么的是不够的,在离开布拉格之前,我们在“西班牙”犹太教堂门口看到了这座卡夫卡塑像——

IMG_7297

然后大Joy决定照猫画瓢地身体力行一下俺在布拉格的“卡夫卡时刻”——

IMG_7300

更逗的是在卡夫卡博物馆的空地里,我们看见这个两个面对面的“尿男”~

IMG_7009

这两个塑像的腰臀部是左右转动的,边左摇右摆边嘘嘘,又是在相互挑衅又很惬意的样子,哈哈哈哈

我也去凑热闹——

IMG_7012

今天就玩到这里,还有更多下篇再说。

IMG_7077

布拉格的春天-5 继续吃喝篇

IMG_7229

在布拉格你会发现很多餐厅都会用类似上图的招牌:一个蓝衣灰裤的捷克军人。但这可不是一般的捷克军人,这个形象取自著名小说《好兵帅克》(The Good Soldier Švejk),上面这个图形算是最美化的了,更多情况下你看到的是下面这个传统形象

lada-svejk

简单的说,帅克同学虽然是个喜剧形象,但基本是捷克的反战英雄,据说没有一个捷克人不一提他的名字就笑得前仰后合的。一般饭店酒馆拿他做招牌,意思就是表明其内部环境如帅克小说那样让人轻松亲切,其招商效力如同夏天北京餐馆“内设空调冷气”的招牌一样。

这些我以前当然是一点都不知道的,这都是到了布拉格之后,看到街头巷尾总有个“土匪”形象,俺不由心说“这什么情况?”,查了书才明白的。

至今我还是又佩服又困惑:捷克人怎么就把一个民族英雄设计得像个土匪聂?

—————————

门外常站土匪就不说吧,这门内的服务怎么样呢?

第一篇里提到了,书上说捷克人恨不得从有史料记载开始就有服务意识差的名声。我和小巴的感觉还好,旅游区和酒店的服务都至少还挺客气的。质量嘛,那就全靠运气喽,旅游区的餐厅一般服务还可以,虽然服务生有的时候自家卖的什么饭,有的时候上错了盘,但基本很快都能纠正过来。

最逗的要数我们住的酒店自带的餐馆了。据说我们住的酒店在布拉格是还算有名的商务酒店,楼下的餐厅也小有名气——但我们住的4个晚上,没有在那里吃一顿饭,原因?

第一天我们就去了,然后被老服务生给“劝退”了,过程如下——

我们问:你们午餐开门么?

答:开,开。

我们打量一下酒杯码放得整整齐齐餐具擦得光亮亮但空无一人的餐厅:那我们随便找桌子坐?

答:呃⋯⋯你们为什么不去外面的咖啡厅吃呢?

–呃⋯⋯

–去吧,去吧,其实他们做的饭和我们的都是一个厨房出来的,很好吃da,你们去咖啡厅吃吧

–可是你们菜谱不一样,我们想吃你们的XXXX⋯⋯

–哦~那个菜其实也就那么回事,你们想吃可以的呀,但我的意思是咖啡厅吃多方便呀?

⋯⋯

什么方便啊,完全是服务生大叔图自己方便,懒得干活嘛~总之我们就这么被服务大叔出于为我们考虑的名义被劝到旁边的咖啡厅吃去了。咖啡厅的食品质量确实还不错,人也不多,就四五桌的样子,只是一顿饭恨不得吃了2小时——其中1个半小时都在等啊等啊⋯⋯

第三天晚上我们又打算去楼下这个餐厅用餐,结果这回是等了15分钟才有服务大叔跑过来,这回的理由是:“你看我们半小时后这里预定了一个私人包桌聚会,那不会吵到你们吃饭么?那多不好啊,去别的地方吃多好啊?”

囧。这也太懒了吧!

服务叔叔接着说:“很欢迎你们在这里吃啦,如果你们不嫌一会儿吵就在这里吃吧。”——服务叔叔微笑地摆出一副“后果一切自负”的架势示意我们随时可以入座。

小巴认为绝对不能支持没有诚意的买卖,所以就拽我出去了。但这回也没有听服务员的建议,去旁边的咖啡厅吃,我们听说酒店地下一层有“全布拉格最好的”日本餐馆Katsura,虽然我俩都不是日餐的粉丝,但就凭这噱头,也得去尝尝哇!

是不是“最好的”日餐馆不敢说,但貌似非常地道,原因有两个:

1.小小的厅堂,日本人占绝大多数,而且基本都是日本男性,sake都是大盅啊!一看就是地道日本人地道八卦的地方

2.我和小巴点了一个“发酵大豆拌鱿鱼”,看着新鲜——上来更是新鲜,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日本食品:大豆基本都是拔丝装,味道极其不可言语(的恐怖),鱿鱼居然是生的,里面还拌了芥末,日本大叔告诉我们还要自拌酱油——酱油就不必了,就前面三个就已经让我不知如何下咽了。可看旁桌都吃得很欢,可见我俩不得其中的美妙 =S 。主菜我和小巴点了一个店里推荐的牛肉火锅(配米饭),看说明里面有蘑菇啦,大葱啦,面筋啦,洋葱啦,感觉跟洋葱爆肉没啥区别。结果火锅上来之后,日本大叔还给我们每人上了一碗生鸡蛋,嘟噜嘟噜说了一串小巴也没听懂的英语,大概那意思是:牛肉熟了之后要沾着生鸡蛋吃=S

小巴保守派,拒绝尝试新事物,被我轻微鄙视了一下,咱是博采众长来者不拒的主,自然很好奇地试了一下⋯⋯结论是——嗯,小巴果然很明智 。。。

我俩后来只好又要了一大份天妇罗虾仁饭,终于吃饱了。虽然这顿饭吃得有点冤大头,但我俩出来还挺高兴——回英国可以跟同事吹嘘啦,这么奇异的日餐在谨慎稳妥的英国哪里也吃不到哇!哈哈

—————————————–

除了日餐,我俩还吃了一回越南牛肉面pho。倒不完全是因为大冷天的“热汤面”有独特吸引力,而更是因为布拉格是个越南移民特别多的城市,这就如同在伦敦不妨吃个印度饭一样,在布拉格不吃回越南馆子这到此一游就不够完整——

IMG_7196

布拉格还有个奇特的地方:它居然没有中国城!想一想世界上还有哪些著名首都没有中国城的呢?

———————————

在布拉格这几天还去了两次国家剧院对面的Cafe Slavia,和更著名的Cafe Savoy一样,这个豪华的咖啡馆也是天鹅绒革命前后那些革命分子,即知识分子和艺术家,云集的地方。第一次是因为这里是捷克前总统哈维尔当政前常光顾的地方。现如今,因为捷克没有室内禁烟,所以还是能闻到点烟味,而且虽然该咖啡馆后来装修过吧,但看那大窗户,那厅堂的气势,那满墙的黑白文艺照片,我第一反应是:知识分子们革命都够有情调的哦⋯⋯

IMG_7198

而且里面的糕点都好好吃,看小巴的表情就知道了——

IMG_7213

俺面前这个蛋糕也是个神物,大概有三种不同的水果口味,但是吃起来居然味道很协调,一点也不张扬。

第二次来这家咔灰馆是周日上午,离开布拉格之前,这回绝对是冲着点心来da!看下面这个,你觉得会是什么味道的呢?

IMG_7340

巧克力外科,中间是蛋挞类的嘛?

恩,我之前就是这么想的,但是其实里面蛋黄似的东西是以朗姆酒配的酱汁!吃到中间虽然液体会像蛋黄一样流出来,但味觉上会有小惊喜。

在欧洲大陆旅游的一大乐趣就是可以拿着本书天经地义地泡咖啡馆。

在这家咖啡馆大Joy看完了两本小说,Frank Parkin80年代写的两本“校园文学”,The Mind and Body Shop是讲哲学系在学校经济收益的压力下怎么开店赚钱的

IMG_7209

Krippendorf’s Tribe是讲一个失业人类学家怎么炮制出亚马逊一莫须有部落的。

IMG_7343

两本都是典型的黑幽默,辛辣得稍显重口味,但特别特别逗,而且不论是“学术创收”的压力还是装模作样地学术瞎掰,放在现在的学术界好像也挺合适的,哈哈,所以20年之后读起来依然对其中的讽刺很有同感。

之所以提出这两本书,是因为作者Parkin是俺们侃大社会学系的教授哦!!!俺们侃大在出E.L. James之前早就有老辣的小说家啦!哈哈!Parkin不仅仅是个会写小说的教授,他本人的阶级闭合论(closure theory)也很有意思,其对现代马克思社会学的评判也和写小说的语言风格一样,辛辣讽刺。

大Joy的这两本小说都是200页的小册子,开页又小,方便携带,大家且看小巴同学每天书包里背着的都是怎样的大部头——

IMG_7344

啊哈哈哈哈⋯⋯想来前年去马赛的时候,小巴正在看Ken Follett世纪三部曲的第一部,那就是个800多页的大部头,每天吭哧吭哧背着,让 @小拐弯 同学大呼神经病。话说去年Ken Follett的世纪三部曲的第二部出版了,但我俩都没时间看,这回来布拉格,小巴终于逮到机会看啦,于是每天呼哧呼哧背着⋯⋯ >.<

小巴这回背上瘾了,说为了迎接两年后Ken Follett的第三部出版,他打算现在就筹划届时也要选个好地点一路哼哧哼哧地背着一路看,这样比较“配套”,恩哼。(估计看到这里@小拐弯 已经彻底晕倒了,哈哈)

当然,这两天并非都是在室内活动D,我们还是把布拉格重点地带走了个遍D~查尔斯桥差不多就走来走去走了三遍,详情见下篇。

布拉格的春天-4 吃喝篇

IMG_7094

Mmmmmmmmmmm……

回家看到上面这碗鸡肉面条汤,还是回味无穷~。虽然捷克最有名的汤是Goulash牛肉汤吧,但我怎么总觉得跟北京那些苏联餐馆里的闷罐牛肉似的=S,所以虽然小巴喝得贼high,我每次都选择鸡肉汤,而且基本都是鸡肉+面条+点点蔬菜这个组合——超好喝啊~鸡肉都是炖得烂烂的那种,上面这碗尤其好喝,因为能看出来吧,面条是手擀的。

其实大Joy并不是个喝汤的主,之所以这次几乎每顿饭都点了汤是因为——冷啊!忒冷了,在零下一度的下雪天,什么能比撕面包沾热汤更让人感到幸福呢?????

IMG_7179

那就只有喝热蜂蜜酒了!!!

这个是我和小巴的新发现,在喝过各种兑制的甜味酒品(如mulled wine,maple syrup whisky),俺俩很负责任地说,蜂蜜酒(即“mead”)绝对是最好的一款——大概因为这不算是添加的酒,而是蜂蜜酿的酒吧,尤其是上图这个摊位买的,从1年新酒到4年的老酒都有,其中3年的最好。

我俩原本是周六在市里溜达冷了,买一杯取暖,结果喝完一杯,又买了一杯,然后又买了三个小瓶回来⋯⋯嘿嘿嘿嘿

————————————

好了,有了销魂鸡汤和蜂蜜小酒热身,我们现在来说一下捷克真正的大餐吧!!!

烤猪肘!很多餐馆都全天供应,和其他主盘比起来,价格属中等偏下水平,所以如此推算应该属于“家常便饭类”吧,大Joy就毫不犹豫地点了一个。

肘子肉谁没有吃过啊,哇!捷克的猪肘真的是一整个肘子啊⋯⋯

IMG_7274

如果你觉得这个照片上的肘子尺寸还不够震撼的话,那只能赖大Joy的脑袋太大了没做好对比,其实这是一个庞大的肘子,服务员端着大盘子向我们走来的时候,餐厅里都一片寂静——被那个尺寸震慑的,敬佩的目光纷纷投降小巴⋯⋯

结果没想到是本小女子点的,盘子落到俺面前的时候,旁边的食客都笑疯了

烤的实在很好吃:猪皮焦脆,下面的肥肉滑腻,再下面的猪肉酥嫩~太。好。吃。了。。。

我废了很大的力气,吃掉了1/4,撑死了。肚子里只还剩下那一点点缝隙,要坚决地留给甜点了。

服务员收盘子的时候,还挺惊诧地,问我:(剩这么多)不好吃么?有什么问题么?

我更惊诧——咱好歹也属于胡吃海塞大食量的主,难道正常捷克人能把它吃完么???——我说:问题是太饱了,遗憾啊。

服务员又很认真的说:要不要我给你打包带回去吃?

我赶紧摇头,心想,莫非要扛着肘子过海关嘛?可是看着服务员带着那3/4个香嫩的大肘子离开,俺真是满脑子(因为“满腹”已经是猪肘子了)惆怅与口水啊~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小拐弯 家的大乐乐⋯⋯

猪肘是讲完了,但是布拉格吃喝篇才刚说完一半。想必各位也看饿了,赶紧找点零食去吧,哈哈,舌尖上的布拉格下回继续。

既然这篇是从喝开始的,也由喝结尾吧!之前博客提到过,捷克是全世界人均耗酒量最高的民族,所以⋯⋯我怎么觉得他们大教堂里的人偶那举蜡烛的动作都特像干杯聂?——

IMG_6942

尤其你结合着他对面的兄弟看,俩人完全就是:“兄弟干了吧!”“噢,恭敬不如从命。”

IMG_6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