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在网上看见underland转发了一个吐槽中英夹杂的微博,原文如下:
‘大学时骂生物老师是假洋鬼子,因为他说话总是中英文夹杂,例如"单cell animal和多cell animal"。自己洋插队多年后回来,发现不中英文夹杂讲的话,就成结巴了。关键是自己语速快,一边说一边脑中翻译有点跟不上,很多英文词汇又没有准确对应的中文词。结果我就成被自己鄙视的"假洋鬼子"了’
洋泾帮英语嘛。其实我对语言的纯净这码事一直挺事逼的,因为我觉得任何语言的胡乱胡杂都不会显得一个人“特有学问”,反而只能显得这人语言能力有限。
不过这篇博客倒不是说语言本身,只是让我想起一个更二的例子。
俺还是医学生的时候,俺们也有个老师,刚从米果回来,那会儿海归还是稀有动物呢,记得那个老师曾经跟我们吹过,学校是给了个100万的回归红包,外加车和房什么的——当然,按现在的标准好像也没啥,不过十多年前,100万还是个很天大的数字,至少我们老师是希望我们这么觉得的。恩。
然后在课上——我好像听过他2节课——总说起他在米果时如何,就如同BBT里面Howard什么事都能和太空扯上关系一样。中英夹杂那是必须的。
最勇猛的一次是,他在讲台上白话歪歪歪歪国科研基金的事情,然后说,“那个那个,中文叫什么来着,哎你看我想不起来了,就是那个money,叫什么来着⋯⋯”然后这个老师很沉醉于自己洋到已经不太会说中文了,继续半中半洋地用棒渣味的口音谈论他的“妈~尼”(money)
我当时坐在下面就想:“呦,怎么出了趟国,连你‘妈咪’都忘了?”
⋯⋯
后来这事讲给我妈,我妈笑死了,但她非说这么荒诞的事情一定是我编的。哪里有,虽然我经常翘课吧,但每次上课我都听得很认真的。